(友提:更新顺序是从下往上哦~^_^)
《年表·沿革史图解》小程序更新0.0.2版!
这是一个小版本的更新,主要就是带来了支持双指滑动缩放的功能,兰鹅……体验并不好,因为是大图片一次性加载的渲染方式,缩放过程是有明显迟滞感的,不过试验性作品目前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包涵包涵 _(:з」∠)_
请打开微信,搜索“年表”即可找到本小程序。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小程序码,也可直接打开。
又:有网友反映,路线图左下角的年份/部队定位面板不工作,其实这两个选择框的使用方式在“关于”页面已有介绍:是按住上下拖动的方式选择,而不是点一下弹出一个选择框。
既然有疑问,就说明确实有人用过了,说明我做的并非无用功,我很高兴 ^_^
《年表·沿革史图解》小程序上线!
是的,我在业余时间写了个微信小程序,
把这张高清重制版路线图放了进去。只需打开微信,在小程序界面搜索“年表”即可找到——
目前小程序功能还比较粗糙,先挖个坑,以后有空了再满满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从远程下载图片保存到设备,然后从小程序读取本地图片的合适方法,因此,每次打开小程序访问这张图的时候可能是要消耗流量的(图片大约2.3M)。
手机流量党如果介意的话请慎用 _(:з」∠)_
要是觉得有帮助的话,欢迎给我的小程序也点个赞 ╮( ̄▽ ̄")╭
八一节快乐!《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沿革路线图(1927~1937)》高清重制版正式发布!
由于知乎不支持上传SVG格式图片,所以首发仍然选择在水木——
十三年过去了,上次在本版画这个图的时候,离北京奥运还有两个月;今天再次发布重制版,东京奥运正在热战。这十三年里,随着材料的更新和阅读的深入,意识到当初这个字符版的路线图暴露出来不少错误和不足,当年也有水木版友催更,希望能看到一个完整的PLA部队沿革路线图,我虽然不能给出保证,但也还是当成了自己的“有生之年系列”……至少,应该给一个bug少一些,看着舒服一些的版本吧。
从去年底到今年我花了半年左右的零碎时间,翻阅和梳理资料,重新绘制了这张路线图,修复了一些错误之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虽然内容仍然是局限于抗战前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但我已确定将在未来几年会逐步补完这张图,但是考虑到各种因素,最多也就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为止。
本次重制版路线图我之所以选择采用SVG矢量图片格式发布,因为一来文件体积较小(是传统图片格式的几十分之一),而且是各种浏览器兼容,读者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用浏览器打开;二来SVG是矢量图片,缩放不会失真,这一点对这张面积巨大的路线图最为重要。可将浏览器页面缩放比例调整至150%,得到最佳效果。
考虑到继承性,本次重制版路线图仍然保持和十三年前的字符版路线图相同的图例和绘图规则,另有几点备注:
“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沿革路线图(1927~1937)”只是这个系列的开始,以后的PLA的沿革史我还会继续画下去,但是考虑到各种因素,最多也就到朝鲜战争停战为止。如果这项工作能坚持下来并且最终完成的话,我在心里其实还预先构思了另外几个沿革史图解的题材,可以作为新系列的候选,至于究竟是哪些,还是暂时保密敬请期待吧 ^_^
最后,非常感谢民间军史研究者 双石(@成都双爷)和 SPK 等网友的指点,在后期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和帮助。
谨以此图,纪念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94周年!
我在知乎建了一个专栏——
附上开栏辞——
完整的高清重制版《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沿革路线图(1927~1937)》不日即将奉上,敬请关注 ^_^
下文“2021.6.1更新”中提到
红一军团的红十二军,源自闽西地方武装
我后来又翻了一下,此处的提法有误,或者说并不准确。
一军团的红十二军的来源应该是井冈山红四军的一部;而闽西的老十二军则分成两部分:其中主力则编入了红四军,而一部后来成为闽西的新十二军的一部分。而这个闽西新十二军呢,在1931年9月缩编成了一军团十二军的第三十四师(不是长征初期在湘江战役中损失的那个红三十四师),而一军团十二军原来那个三十四师给了红四军组建十二师,至此红一方面军的老十二军基本成型。
一军团十二军在1932年2月“重新”转隶闽西军区,直到年底才又“归还”给红一方面军。但是在这期间,这支“老十二军”身份又经历了一次转换:在10月份的时候把包括十二军军部在内的一部分拆走拿去组建红二十二军了,这之后闽西军区又重新组建了红十二军的军部。因此,在1932年底回归红一方面军的那个红十二军,应当可以称为红一方面军的新十二军了。
红十二军的这段曲折的沿革历史,跟鄂豫皖红二十五军的演变历史相比,烧脑程度可谓不相伯仲,非常容易搞晕,在看军史的时候你需要非常清楚正在描述的时间点,才知道确切对应到哪一支部队。
综上,这四支红十二军的沿革简图大致可以如下描述:
关于“三次/四次整编”,再稍微多聊那么两句。
这其中,又以前两次整编较为重要,特别是第二次整编,大致上决定了从此以后红一系部队的主要基干。可以这么说,后世的红一系部队的血脉,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第二次整编。
举个栗子,我们简略研究一下后期的红一军团——
在红一方面军一部长征到达陕北和红十五军团会合,重组方面军,陕甘支队又恢复了红一军团的番号,请问:
此时的红一军团及其所属部队分别继承了哪些部队?
这是在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东征前,第三次恢复番号的红一下属的一军团,此时剩下的三个骨干师各有来源:刚到陕北恢复番号时候的红一军团仅辖红二师和红四师(以及军团直辖的1团和13团),红一师是临近东征前夕才重建的(由1团和13团,以及新编的3团)。那么请问,这三个主力师谁的“资格老”?并非番号排在最靠前的红一师,而是红二师。因为红二师继承自井冈山红四军,即“朱毛红军”。这是为何?这就要追溯到上述的“第二次整编”:第二次整编的最重要变化就是所谓“军改师”,撤销了军一级编制,而各主力师基本按“三三制”编成,正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次军改师,师的番号排序也大致参照之前红一各军的次序,红一军团辖两个师(一师和二师,三师是新编的调到方面军直属),红三军团辖三个师(四、五、六师),红五军团三个师(十三、十五、三十四师)这些师的基干分别来自于之前的一军团的红三军和红四军,三军团的红五军和红七军,以及五军团的红十三军和红十五军。其中非新编的,基本来自原来各军的有:
红一军团:
(方面军直属的红三师由瑞金师等新编而成)
红三军团:
(红六师由兴国师为核心新编而成)
红五军团:
(红十五师即著名的“少共国际师”,由江西省赤少队等新编;红三十四师即湘江战役损失的那支后卫部队,从福建军区的红十九军演变而来,属闽西地方系统。这两个师的基干都不是从红一的老部队来的)
至于后来的红七、八、九军团,都是中革军委在“扩红”时期急速扩编的,有一小部分老红一的底子,但多数是从地方部队(如各军区所辖独立师)抽调编成。
红一长征与红四在懋功会师,第二次恢复方面军番号,取消军团并恢复军,而后一军和三军跟随中央机关到了陕北,再次恢复军团番号,此后红三军团就完全并入了红一军团。
因此对于前面的提问“(东征前夕)红一军团及其所属部队分别继承了哪些部队?”,我们大致上(未必非常精确地)可以这样回答:
简化版的沿革路径是:
湘赣边和赣西地方武装 → 赣西红六军 → 红一军团红三军 → 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
南昌起义部队+秋收起义部队+湘南农军+井冈山武装 → 井冈山红四军 → 红一军团红四军 → 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二师
平江起义部队 → 红五军(含湘鄂赣红八军) → 红三军团红五军&红八军 → 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红四师
这样一条演变脉络将会在我的完整版路线图中看得更加清晰 ^_^
儿童节好!本人最近正在修订这张十几年前曾发表在水木社区中国近现代史版的草图,可以就一些科普性质的东西简单说说:
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PLA的早期发展阶段,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指挥,部队番号相当混乱,这是让许多入门学生比较头晕的地方。比如最著名的番号“红四军”,就至少有三支主力部队使用过:井冈山朱毛的红四军;湘鄂西初期的红四军;还有鄂豫皖红一军和红十五军会合后编成的鄂豫皖红四军。诸如此类的多支部队share同一个番号的情形数不胜数,像红三军、红八军等等,时间越早越容易晕 @_@
部队编成亦是如此。早期罕有规律,数百之众称师称军的也不鲜见;同一支部队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番号“马甲”,时而称军,时而称军团,时而又称师甚至团;一支部队内部的序列和机关首长也是频繁更替,有些到了后世已经难以给出精确的定位,所以在不同的战史资料中,你往往可以看到对同一支部队截然不同的表述。
对于入门者来说,这些都是不小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年代的条件险恶,有些档案已经散佚难以找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是因为年代久远当事人的回忆也可能产生偏差。比方说,对于这样两份同是来自官方的战史记载——
那么请问,关于红三军团编成时,红八军的序列记载,我应该相信谁?
不过通过对公开战史的翻阅和整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和线索可循的。主要关注点,我认为大致有这么几个——
所谓横向线索,主要是指从“战略区”的角度,即按传统的叫法称为“根据地”或者“苏区”,不过我觉得叫做“战略区”似乎好理解一点。
稍微了解一点毛选的朋友,一定记得选集第一卷中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里边分析标题问句中的四个先决条件。正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中学生朋友,或者在修中国革命史(后改称“毛概”)的大学本科生朋友,我不太了解现今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是怎样的,当年历史课这四个条件几乎是必考必背的。它是这么说的——
选集里是五个条件,实际要我们背的一般是前四个(实际上最后这第五条也灰常重要,那一时期党史上发生过许多杯具,原因就是这条没做好 ╮( ̄▽ ̄")╭
所以我们翻阅史料,甚至课本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共机关往往叫做“ABC省委”,“XY特委”,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叫“A省委”“X市委”,善于思考喜欢提问的学生一定会想到这个问题,而答案也正在于此——“三不管地带”你才有生存机会啊!所以在书上你能经常看到的一类“公式化”表述是:(大意)“某年某月某日,A军会同B军C军,对ABC根据地发动第X次‘进剿’/‘会剿’/‘围剿’”,其中ABC可以是湘赣闽粤等等,但是地方实力派军阀当然是各自心怀鬼胎的,希望队友去送人头,自己保存实力意思意思一下就行。
一旦你要像远在上海的中央所希望的那样,“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那就麻烦了,打南昌打长沙打武汉,专搞一个省内部,那当地湘军赣军能干吗?动了人家的核心利益,那一定会拼尽全力跟你死磕的。
所以说“三不管地带”才有生存机会——时代在变,但人的生存逻辑常常是不变的(无论对于军阀,还是对于红军,还是对于小贩 ╮( ̄▽ ̄")╭
既然各地党组织是跨省的,在中共领导下的红军自然也是在各省交界的根据地活动。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略区的由来与逻辑。
理解了这一层,就可以通过划分战略区,从空间角度横向了解各支系红军部队的脉络了。当时全国主要战略区大致是这么几块(我个人总结为“三大三中”或者“四大三中”):
三块(或四块)“大型”战略区(大型加引号,原因后面讲)是——
即传说中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以下或简称“红一”;“红二”和“红四”类同)在长征之前的主要活动区域。相比其他根据地,红一的资格最老(编成方面军的时候别的地盘上红军规模还都比较小),地盘最大,影响最深,群众基础最好,是委员长最最主要关注的赤化区,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要归功于教员比较早地摸到了规律,就是说初步地搞清楚了在中国这么大这么穷一个地方,弱势群体应当怎样“科学造反”_(:з」∠)_
红二军团/红三军的主要地盘。和红一红四相比,贺老总是相当苦逼的,主要原因是红军的上级政治领导机关——湘鄂西特委/分局——屡次路线错误(肃反杀人如麻什么的只是原因之一),一条道走到黑,不但丧失了几乎全部根据地,人更是越打越少(兵力似乎损失了近九成,真是九死一生),虽然是顶着三大主力红军的名头,但最后从洪湖转移出来的时候,主力居然只有千把人(全盛时期大约一万五千人左右)。所以这一块“大型”战略区其实并不大。
这里也就同时读出了上文教员给出的第五个条件的重要意义——
如果一定需要学生背的话,那不妨再多背这么一条,字数不多,负担不大,但是到了关键时刻能拯救人命啊!╮( ̄▽ ̄")╭
“三大”或者“四大”,是因为红四方面军经历了两个阶段(长征前):1932年10月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之前,是以鄂豫皖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鄂豫皖根据地;之后红四实施战略转移(也算一次“小长征”吧),1933年2月之后以川东北为核心的川陕根据地。红四进入川陕之后进入了一波急速扩张的黄金时期,一度直辖五个军,拥兵八万,成为实力不亚于中央苏区的主力野战军,这也是当张国焘看到一路元气大伤衣衫褴褛的红一“投奔”而来时,心中“枪指挥党”的野望爆棚所倚赖的那份雄厚“资本”了。
三块中型战略区是——
湘赣苏区因为和中央苏区毗邻,以及和井冈山渊源深厚的关系,是中央苏区长期以来所倚重的一支“战略偏师”,数次反围剿战役中都有战略和战役协同动作。在红一长征之前,作为该根据地主力红军的红六军团,承担了“先走一步”的开路先锋任务,和转移到黔东的原湘鄂西红三军会合,成为红二方面军的主要构成。
即方志敏等领导的赣东北红十军和后来的红十军团的地盘,最后也失败了。
即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二十六军和陕北红二十七军的地盘,主力红军相对其他战略区成军较晚,力量也相对较弱小,直到会合红二十五军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通过战略区的划分,各大主力红军就有了各自的谱系,也有人通俗地称为“山头”╮( ̄▽ ̄")╭(参见下面的“极简版”图示)
从横向(空间)的角度上看,各战略区总体上呈现“碎片化”的态势,主要战略区之间缺乏战略协同(中央苏区和湘赣、闽浙赣苏区的协同较多一些),主要的“协同”是中共中央通过下级交通站传递指示文件,这就形成了前期在总体上“各自为战”的局面。但是从某一个时间点之后,局面开始改观,这个时间点就是“长征”:长征之前,各战略区基本各自为战;长征之后,各战略区转移出来的主力红军开始走向融合统一。所以红军的沿革史,在长征前和长征后的研究,有着较大不同。
这是理解问题的一个重点。有个方法论叫“提纲挈领”,对于只需要一般了解这块知识的同学尤其重要:你并不需要详细知道每支部队的编成和领导机关,但是最好是要知道几支主力部队是怎么来的,以后如果有兴趣愿意更深入一步研究可以再找对应的材料来看。这就是“种子部队”。
从上到下breakdown的话,首先是每个战略区的主力红军——
红一方面军,主要构成是:
红二方面军,主要构成是:
红四方面军,主要构成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红25非彼红25,在此之前的红二十五军是是由鄂豫皖红四军各师抽调一部分合编而成,最后成为跟随红四主力转战到川陕的红七十三师,因此这部分可称为“老二十五军”,而我们通常提到的孤军奋战鄂豫皖的可称为“新二十五军”。这又是早期红军部队番号容易让人头晕的地方之一,由于鄂豫皖第五次反围剿的残酷,新二十五军及其下级单位,前后反反复复洗了N次番号,经过多轮大换血,前面说贺老总苦逼,其实吴焕先徐海东更苦逼啊~ @_@
陕甘/陕北红军,主要构成是:
此外除了“种子”,可以再breakdown到一些稍次一级的部队的渊源,如:
这些就是一些主要基干的简单由来,基于前述原因,实际情况还更加复杂。下面我附了一张最近画的沿革路线图极简版,标示了最重要的几支种子部队,仅供参考 (^_^)
以下这部分纯属我个人的心得,而并非业界给出的专业结论,未必科学,所以看看即可。
在红军主力部队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长征这个时间点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分别是:
此外可以视为第四次整编的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又恢复了军团建制,但此时又是直辖师。
抓住这几个时间节点,就能比较方便地了解红军主力兵团的构成演变。
目前路线图的修订整理我还在做,这里可以先放一个“极简版”出来,作为骨干线索,完整版敬请期待哦~ (^_^)
(* 亦可先检索最下方本人十几年前画的字符版本,不过不太准确)
在本答评论区和张十七答帖的评论区看到部分乎友的回应,如果这张图能对大家了解中国近代史和党史军史起到一点小小的帮助,那我当然是很开心的。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再次重申一下:千万不要把此图当作标准,我在这里可以明确地说,这张图里面的错误还是不少的(如果我说前几行里面就有错误你信吗?_(:з」∠)_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条读史时候理解的线索,细节还需要去看具体的史料和书籍,我想这样应该才是比较正确的打开方法。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对此图进行修订,以及补全后续的时间线。
刚刚才看到 @张十七 在下面转载了本人多年前的作品,在此表示感谢。这是我在贵乎看到的第一个自己的作品被人转载,有点小鸡冻,但一来此路线图至今处于半烂尾状态 _(:з」∠)_ 二来毕竟十年过去了,各种史料可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图可能会落后于时代。
不过补完这张图也是我的“有生之年系列”之一吧 ╮( ̄▽ ̄)╭
本人大约十年前在水木做过一个字符版的简图,不能说有多精确,仅供参考
中文维基百科上这张图就是我上传的
【2022.1.20修改】下面的旧版(字符版)路线图被答主吃掉啦╮( ̄▽ ̄")╭……啊不是……因为它实在是太太太长了,为了不影响阅读体验,我只是把它从这里挪到我的专栏里面啦 _(:з」∠)_
由于已经先后有5个人类航天器飞的比冥王星还远甚至直接飞越冥王星——新视野号。所以我想题主问的是人类能不能发射物体环绕冥王星,也就是轨道器或者说环绕器?这个虽然因为目前火箭运力限制很困难,不过通过技术创新和用更大更强的火箭当然能在几十年内实现。NASA还真有冥王星轨道器的方案,其中甚至考虑过着陆以及在冥王星表面像无尾目两栖动物一样跳跃好考察多个地点。
首先这是2017-2018年的NASA创新先进概念研究项目之一冥王星三级跳跃探测器,依靠直径70米的巨型气球在冥王星稀薄的大气层中辅助减速,然后启动主推进系统进一步让探测器被冥王星引力捕获并且最终着陆。当时认为如果立项、钱给够能2029年发射,不需要等百年。
着陆器本身质量大约200千克,减速系统质量大约400-700千克。可以用宇宙神551+Srar 48V固体燃料火箭上面级发射,不需要更大的SLS。着陆后使用剩余的推进剂启动推进系统跳跃飞行考察不同地点。
有人可能说这是着陆、跳跃器,那轨道器或者说环绕器能不能用冥王星大气阻力减速入轨?当然可以。只不过减速后会进入椭圆轨道,需要启动发动机圆化轨道进入科学轨道。
可能有人会说美俄关系不好要停供RD-180发动机了宇宙神5没法用了那即使立项了也要泡汤,撇开SpaceX的重型猎鹰、蓝色起源的新格伦以及巨大的SLS、军方御用的德尔塔四重型版不说,明年就要发射的火神(ST粉也可以叫其为瓦肯,毕竟都是Vulcan)运力比宇宙神551强很多。
注意重型火神-半人马的月球转移轨道运力几乎是宇宙神551的2倍,如果捆绑2个核心级同时把半人马上面级换成还没开发好的先进低温上面级,那运力增长可想而知是宇宙神5无法企及的。
除了激进冒险的冥王星气动俘获方案外NASA还有更加稳妥细致的保守型冥王星轨道器方案。
去年NASA提出了一个冥王星系统轨道器及任务后期离开冥王星系统探索柯伊伯带天体的计划。这次是用SLS-Block 2在整流罩里额外加上半人马上面级来发射,豪华多了。如果立项那在2031年发射、2032年飞掠木星来引力加速、途中会飞越其他柯伊伯带天体,2058年抵达冥王星系统,环绕冥王星进行至少9年的详细科考任务。然后离开冥王星系统最晚于2069年遭遇探测其他科伊伯带天体,目前考虑目标中最大的是直径600千米的(470308) 2007 JH43,可能也是矮行星毕竟个头那么大,其轨道也和冥王星相对接近。
整个任务结束也要2070年代以后了。不知道那时现在的知乎大V还有几个活奔乱跳,也不知道中英大赛决出胜负没。
和其他探测器不同的是这个冥王星系统-柯伊伯带探测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热发电机带动3台XR-5静电网格离子推进器来作为主推进系统,当然还有化学燃料的姿态控制系统发动机辅助。探测器本身干质量2076-2699千克,装备了11种科学仪器,携带了3512-3756千克氙气、100千克肼。总发射质量6277-6844千克,这个比卡西尼-惠更斯土星探测器的5712千克还重多,也超过了5000千克的天问1号组合体。
探测器的科学目标聚焦在探测冥王星目前是否还有冰下液态水海洋、冥王星和冥卫一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情况、冥王星是如何演化的等。由于为了节省推进剂和任务整体考虑、还有数据传输带宽等,所以对冥王星表面成像分辨率大约是50米/像素,比不上火星的但已经很不容易了。
由于冥王星和冥卫一可以说是双矮行星系统,互相围绕的质心不在冥王星内,冥王星系统还有其他几颗不规则卫星,所以探测器设计了非常复杂的轨道来兼顾这些高价值目标,不像火星探测器那样专一,自然无法在比较低的轨道上专心科考,上图是部分轨道在冥王星和冥卫一上投影示意图,可见轨迹本身和轨道高度。下图是轨道规划设计,可以说是玩引力的游戏非常复杂。
下表可见这个冥王星-柯伊伯带探测器成本预计为2,871,651,000美元,比卡西尼号的27.98亿美元略贵,而伽利略木星探测任务最贵倒是我意想不到的,大概是因为反复跳票加上用昂贵的航天飞机发射等吧。总体上NASA旗舰级深空探索任务平均花费31亿美元。
好久没写这样的科普了,因为最近状态很不好就没精力细说了,不过对多数人科普而言这点也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