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孔子有教无类,为什么用十块腊肉当学费,来过滤穷苦百姓子弟?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我重发了一个三国群众记录曹操家族暴政的帖子。评论区有几位朋友对汉代工人的识字情况产生了疑问:




其实汉代识字率较其他王朝更高是学术界普遍共识。从一些史料细节中可见一斑。

《汉书》: “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考古证据也很多。除了亳州曹家墓以外,还有内蒙古的“居延汉简”。其中有大量戍边军士写就的家书,很多军士出身并不高。

比如这个因为没有保暖衣物希望回家的小兵。

还有这个因为父母生病要求退役的小兵(有点暗啊)。


还有军士随性作诗,抒发胸怀(这位应该是个将军,但文武双全的将领自古也很少见)。

而最关键的证据是下面的《论语》和《孝经》,甚至还有零碎的《仓颉篇》。这种基础性的书籍对于高级军官来说基本毫无意义,它们是供士兵们扫盲用的。



因为这些在边关抵抗外族入侵的辛苦军士会在军闲时读书习字,甚至学习经典,所以才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写信求假作诗。哪怕身上的衣服尚不足以御寒。


汉代平民识字率如此之高,究其根源,便是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孔子虽然是“有教无类”的思想的提出者,但他的大道未能被当时列国所采用。而汉代作为首倡儒家信仰的大一统朝代,它对儒家思想的调整远远小于后世的魔改,其精华部分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贯彻实施。

简而言之,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底是什么意思,汉朝政府才是最好的阐述者。就像马克思主义之于我们现代一样。

汉朝政府除了在全国开设“书馆”、“学馆”、“书舍”等蒙学机构,帮助群众快速入门外,各地还有专门供人晋级求知的“经馆”。在“经馆”和政府部门附近,汉朝政府为了彰显教化,还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之上,供来往的群众免费瞻仰观看。汉代既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也是一个尚文的时代。

另外根据南朝沈约的说法,汉代退休官员会主动担负起家乡教书育人的重担。他们不排斥那些“小人”(底层百姓),公平地给所有群众扫盲讲学。

《通典》: 顷自汉代,本无士庶之别,自非仕宦,不至京师。罢公卿牧守,并还乡里,小人瞻仰,以成风俗。且黉校棋布,传经授业,学优而仕,始自乡邑,本於小吏幹佐,方至文学功曹,积以岁月,乃得察举。人才秀异,始为公府所辟,迁为牧守,入作台司。汉之得人,於斯为盛。

这种离官转向教育事业的做事风格,完全就是孔子的翻版。

正是由于汉代平民快速学习需求,文字必须去贵族化。于是汉朝的“简体字”出现了,这就是汉隶。

而平民习字又意味着全社会对文化知识的巨大需求,人们急切需要便宜轻柔的文字载体。于是纸张应运而生。

《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实际上东汉蔡伦只是纸张的改进者而已,早在西汉时期纸张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下图在我国敦煌一带出土的西汉宣帝时期的原始纸张,至今字迹清晰可辨。

由此可见,“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成为了我们汉人的信仰,更让全世界人受惠。这才是真正的微言大义。

汉代儒家教育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发展到可以产生学生运动的程度。桓帝时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了太学生们的支持和响应,引发极大的社会影响。这和北大学生为蔡元培请愿之事几乎如出一辙。

《后汉书·皇甫规传》: “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资治通鉴》: “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后汉书·陈蕃传》:“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额,好像最后这次学生运动有点生猛...)

后来汉献帝刘协流落京外,缺少官员扶持。他便抛去门阀之见,直接对平民进行“科举”。

《后汉书献帝纪》: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这些参加考试的儒生里,有些人哪怕年过六十也依旧“长委农野”。可见他们的身份非常低,就是些有文化的老百姓,最多不过下等寒门。而献帝的选才标准是“依科”,用广义的“科举”指代毫无问题。

除了科举制的萌芽,献帝还进一步复兴了汉代太学,要知道这会他还在李傕郭汜的夹缝中勉强求生啊。

冬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超越时代的制度苗头和这批难得的寒士官员,为什么在史料中不见经传呢?

《后汉书伏后纪》: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呀!原来是伟大的魏武帝把他们杀绝了啊!

而曹操拿出的那泡“唯才是举”,有没有明确的科考体制呢?

很遗憾,不仅没有,曹操还把汉代本身的考试制度都给废了。

《三国志华歆传》: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这是曹丕上任时,华歆王朗钟繇三个人就要不要恢复孝廉的考试一事召开的会议记载。很明显,这场讨论是在默认曹操时代没有考试的前提下进行的。王朗钟繇这两个混子还很不赞成恢复考试。

《典略》: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感谢淮水之虎提供的史料)

我对华老狗力排众议恢复考试的态度比较欣赏,但他把“六经堕废”推到“丧乱”的头上也是扯淡——妈的我汉皇在李傕郭汜的手上还还能组织考试草创临时学校,曹阉统一北方那么久会没有能力建设出基本的学术体系?唬人不打草稿?

曹操废掉了真正的人才考核体制,只是在要求推举人把推举标准往“才”的方向偏,但什么是“才”,有多少“才”,完全取决于推举人本身。就像欧阳修的《朋党论》,他把官员分成君子小人,建议君王亲君子远小人,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居然是靠他的个人意见判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荒唐的事。奶茶妹妹凭健美操上清华,也是百分百的唯才是举。可见问题不出在唯才还是唯德上,而出在“是举”上。

没有考试的曹操是用什么方法给士子们按“才”分类的呢?答案是九品制。

《三国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宋书》: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至于曹丕的九品中正,不过是在父亲的基础上加个中正官,让中央门阀碾压地方门阀而已。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变动。

但国家还是需要有信仰的。为了能替代儒家的思想空缺,曹操从四方网罗了大量奇人。这些人有的会治病,有的会跳大神,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受百姓爱戴。抛弃道德信仰的曹操掌控了他们,就能从另一个层面去掌控百姓们的心。

《博物志》: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总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卢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

这些奇人里牛鬼蛇神一大堆,华佗大概是其中唯一一个正常人。他和这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实在谈不来,便想着请假跑路。结果被曹操拷打至死。

217年,曹操在邺城设立学宫。他的学宫不仅没有教授儒学的记录,反倒让道士们对群众灌输房中术。群众反响热烈,竞相报名学习,连太监也不例外。

《三国志 武帝纪》: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作泮宫。

《典论》:颍川部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

原本应该讲儒家正法的学宫,曹操却用它传播宗教邪说。其授课内容都是“喝尿壮阳”之类的奇谈怪论。

《后汉书方术列传》: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有没有觉得微信群里的谣言变得智慧起来了?

另外这里我们要划一下重点: 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对此我想说,虽然我很讨厌曹操,但给他老人家提供一点壮阳药材还是义不容辞的。

在曹操建立学宫之前,虽然也有统治者痴迷道术,但从未有人带领道士们集中办学并面向社会教授异术。魏晋玄学的妖风之所以能大起于世,其实都是曹操喝尿喝出来的。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试图拨乱反正,重归儒家,勉强盖了间百人小太学,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聊胜于无。曹叡虽然一度扩大学校规模,试图扭转主流文化的颓势,最后却沦落为权贵子弟的游乐场。到曹芳时代,魏国更是启用王朗的经论为主流学说,让他的门生故吏主持教育事业——还记得这哥们生前曾建议废除考试吗。

“魏晋风骨”,就此粉墨登场。

《三国志·高堂隆传》: 数年,隆等皆卒,学者遂废。

《三国志引魏略》:“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去春来,岁岁如是。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圈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饱食而退。

随着倭鬼的玄学狗屎取代汉朝的儒家统治,一个属于全民文化的时代也自此走到了尽头。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孔子开的不是扫盲培训班,孔子开的是高级公务员考试培训班。

春秋时期报名高级公务员考试,需要祖上三代都是当官的

孔子说你只要给我交十条腊肉我就教你,包教包会,礼官起步,不过退全款。但不保证本地就业,培训期间要跟着我去全国到处找岗位,你要有心理准备。

这叫“有教无类”,所以才叫进步。

而且市场口碑确实很好,培训品质有保障。

十条腊肉都给不起的,估计字都不认识,你让他学高级公务员考试的东西有啥用?怕不是周游列国时就饿死了,还不如去学农业机械操作。

至于质问孔子为啥不开扫盲培训班的。

咱且不说那个年代搞扫盲培训有没有用,现不现实。

你咋不去基层奉献一下呢?我们这儿正缺人呢,基层永远不嫌人多,多少人现在还在为不能24小时喝到干净的水发愁呢,要干的事多着呢。

工资?编制?

这么伟大的事业你居然好意思要工资要编制?有没有点觉悟啊,题主就不能学学那些真正的英雄?


春秋时期吃肉真没那么难,汉朝农民平均一户有100多亩地,这还不算大片的荒山草地,春秋更不必说,那年代没有农机,靠畜力耕种这么多地是很难的。

所以那时候农民都是一半地种庄稼,一半地养羊顺便还能休耕养地。

有几十只羊,10条腊肉会拿不出吗?

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因为人口激增出现了一个显著的食肉量下跌,以及用人力淘汰畜力,淘汰灌溉设备等,这也是“内卷”这个词的起源。

所以不要用晚清时的食肉量刻舟求剑去衡量春秋时代肉的珍贵性。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现代人对古代人充满了优越感,以为古代人连肉都吃不起。

事实上,古代人不是吃不起肉,而是因为保鲜技术的限制,所以没有办法保持新鲜肉类的持续供应。

春秋时期,整个中原大地,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拢共千把两千万人,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哪里不是肉啊?

东北刚开发的时候,春夏跑河里去,一棒槌下去就能浮上几条鱼。漫山遍野的傻狍子,蠢得自己跑过来给你打。

再说现在非洲8亿人口呢,人家怕没肉吃?

中国人民后来吃肉难,是土地经过数千年的开发,人口远远超过了土地的承载上限的原因。

讨论历史问题,不能太主观,也不能刻舟求剑嘛。


user avatar   li-ming-yan-2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正的穷,不是物质上的困窘,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卑劣。

就如同这个提问,这种傲慢乖戾的语气,所显示的那样:


因为我穷,所以你就欠我的。

因为你是圣人,所以你就应该把恩惠无条件地白给我。

这就是流氓逻辑啊。


如果束脩真的是为了筛人,那么,筛的,就是这种人。


十块腊肉值多少钱?

这很难考证。但是常理推断,不高不低。


既不是三五百万的天价学费,也不是三毛两毛的白菜价。

而是,一个普通人家,咬咬牙、踮踮脚,可以拿出来的数额。


如果,孔夫子真的拿这个数额来筛人,那么,他筛掉的,就是提问者这种……

只想白嫖的人。


只想白嫖的人,你给他白嫖的机会,你当他会好好珍惜?

不可能的。


孔子看重的,不是那几块腊肉。孔子是鲁国司寇,这点世面没见过?

孔子看重的,是弟子为了学习,愿意把腊肉舍出来的,这么一颗向学、好学的心。


给自己打个小广告!

抖音『国文小夫子』给孩子挑最好的书!


bilibili『国文小夫子』《老子》视频持续更新中!

我的所有灵感,都在知乎这里!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你得有个姓,才叫民

没有姓的,就是牲口,比如你是某个城里的著名企业家----某皮鞋厂厂长

你以为你叫黄鹤,实际上你叫“鞋带”,你哥哥叫“猪皮”,等到你死了,你儿子可以继承你的“鞋带”的名字···

就连大家说穷的叮当响自娱自乐被夸奖的颜回,说是:竹筒子当碗盛饭,用瓢喝水,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

但是人家也是:曹姓,颜氏,名回,

也是一个落魄贵族


说白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不分‘贵贱’的一视同仁,大家凭本事说话,其结果便是有背景的学生毕业后事业一帆风顺、有所成就;没有背景的学生,要么学无所用、要么成为水果贩子快递小哥。

那么,孔子就算把你教育出来,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教育资源就浪费了,

尤其对家庭境况不佳、急需孩子挣钱的贫困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这样下去会出乱子的,你给了下层上升的视野,又不让他们上去,哪怕你天天对着他们说“克己复礼”他们也克不下去啊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知道世界的美好,这也是为他们好···


用简单点的话说,就是儒家的“礼”不是礼貌不是礼节,是一种类似印度的等级制度

你是周天子你可以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一王二后、泰山压顶、火车便当、蟾蜍滑石····

你是诸侯你就只能用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一王二后、泰山压顶

你是士大夫你就只能用: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

你是个有一个“姓”的平民,你就只能老树盘根

如果你连姓都没有,属于“会说话的牲口”这个级别,那就只能传教士用到死

而且!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这些就是

你是个黔首奴隶,你不是人,那么关于老树盘根这些东西,你看都不要看、停也不要听、问也不要问、想都不要想!!!!!


这就是我上边提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他们知道世界的美好,这也是为他们好···”

就跟最近整治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炫富视频一样


儒家讲究的是礼,是平稳,是大家各安其位,你是什么阶级你就按照什么阶级来生活

千万不要想着阶级提升和阶级跃迁

不要问,想都不要想

这样才能回到“三代自治”,万世不移


而过滤那些连“姓”都没有的穷鬼,也是这个原因

要知道,在赵过让天下亩产增加一倍、推广番薯一辈子的老头被乾隆封为举人,天下产出已经数倍与孔子时代的时候

彭老总有次请一个大爷当向导,完了以后为了表示感谢请他吃了顿饭,桌子上有个肉菜,这大爷都哭了,一问才知道这是这辈子第二次吃到肉,第一次是清朝时候帮官老爷抬轿子抬的好,官老爷赏了一份肉菜,里边有薄薄的几片肉。

在生产力已经很发达的时候,穷困人家还是吃不上肉,那么能生产力更低下的古代,能拿出来十条肉的

那怎么也得是小地主之家或者是厅级干部落魄子女啥的。(注,有人提出来以前人少,可以打猎,但是我们看贝爷和德爷在荒无人烟,物种丰富的地方都饥一顿饱一顿,德爷更是三天饿九顿就知道,打猎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就连游牧民族,大部分人也很少吃肉,主食也是糜子之类的植物,因为种植业获得的食物,是远远超出打猎和放牧的,古代一个猎人打猎就要占据几个山头了,一个几十人的小游牧部落就要方圆十几里地的牧场。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一种过滤

不然让这些“皮鞋”、“鞋带”、“鞋垫”们学会了知识,知道了上层居然还可以用“老树盘根、观音坐莲、老汉推车、一王二后、泰山压顶、火车便当、蟾蜍滑石····”这么多的姿势

时间长了,他们能安于现状?!

怎么可能

那就会出乱子的

我们的统治就不稳了

所以不能教


大规模搞教育,不怕大家翻身闹事的

那是土共时期搞夜校了,讲两个笑话,我一个朋友的长辈,因为是女性,所以虽然是地主家的小姐,居然识字还是在土八路办的夜校里才认得字

一个是印度现在识字率最高的邦和女性识字率最高的邦,都是印度共产党执政过的喀拉拉等几个邦

一个是苏联不行了,英国大学就又开始高学费了·······苏联没了,就更惨了······英国一个女性大学生,身高身材学历都不错,一晚上也才咳咳···我什么都没说··

一个是大清孔子像,儒家正统,保留儒家解释权


user avatar   mao-mao-56-16-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的腊肉应该是自己养的猪自己晒的。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宗法制度时代,出身太低,就算你识字懂文化,也会被嘲笑是个无氏之野人,结果只能当一个种地的农夫。

这样反而会造就出一个,洪秀全。


user avatar   pan-shen-de-mi-go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颜回是公认的孔子门下成就最高的学生,也是公认的孔子门下最穷的学生,孔子形容为“一箪食一瓢饮”。但最穷的颜回从宋国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城内田地10亩、城外田地50亩,一生读书讲学不参与农业生产。按照现在标准来看,这可能不算大富大贵,但绝对跟穷不沾边。王公贵族,拿10块腊肉求学,这孔子可不就是有教无类嘛。颜回这样的没落贵族,家里只有60亩地,这样的穷人收来当学生可不就是做慈善嘛。


评论区很多人质疑颜回的身份,更新补充一下:颜家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后代,受封与『颜邑』,所以姓颜。颜回的爸爸颜路是鲁国卿大夫,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中等规模的诸侯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甚至是一流大国。,颜家是标准的、没有任何疑问的贵族。


孔子同情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是因为这看起来多悲惨,仅仅因为孔子是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没错,这个成语是孔子发明的。当时有人当着子路的面评价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听说后,说这个批评他的人是隐士。但这些不算重点,如果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些了解,就会明白孔子的重点其实不是颜回的食物,而是颜回的餐具。颜回用的餐具不合“礼”




古希腊民主政治超前,人人选票。下面300万“真无私奉献”的奴隶养着10万拿选票的人,那可不就轻轻松松民主。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不算人。


孔子不仅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性,反而一生都在与破坏奴隶制的行为作斗争,一生都在尝试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赤裸裸的等级制度,准确的说礼乐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规矩”。吃饭用鼎、用釜、用甑还是用鬲,用鼎的话用什么材质的、得用多大的鼎、用几个鼎,出门步行、驾车还是坐车、驾的车用几匹马拉,穿什么材料的衣服,用几组编钟、每组多大,根据阶级出身和血统都有详尽的规定,既不能高于规定,也不能低于规定。春秋后期已经有地主阶级兴起的苗头了,孔子不满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感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穿衣这块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古罗马、古埃及、西藏、商周、美洲,古今中外的奴隶不约而同的选择“赤身”,也就是奴隶连穿衣的资格都没有。冬天冷怎么办,汉代以前,黄河流域没有现在这么冷,那时奴隶的保暖方式是把加热后的泥土装在麻、藤编织的袋子里 ,挂在身上取暖。

奴隶在当时到底什么身份,礼乐制度下社会分10个等级: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皂是现在的公务员,隶僚仆台四层统称奴隶,孔子和孔子的爸爸身份都是大夫。)


孔子不收平民和奴隶为徒弟,就像现在不让猫狗牛羊上学一样自然,它是一种时代认知的关系,不是其他有的没的。学校让学生穿统一制服、坐凳子、坐姿端庄,这些要求并不是为了给猫狗入学设置门槛,学校压根就没想过要让猫狗入学,纯粹是为了营造一种学习的秩序和仪式。


颜回早逝,不知道什么原因,颜回逝世的时候他家更穷了,要下葬了只有棺却没有椁,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帮颜回买椁,孔子说:“我儿子死的时候也是只有棺没有椁,我总不能徒步走路而把车子卖了替他买椁,因为我曾经位居大夫的行列,照礼是不可以步行的”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孔子这个教育学家的名头是后来人给封的,文圣是历届中国政府授予的称号。

而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就是个庶出的贵族子弟,家道中落,生活困难。一辈子都想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都是喜欢听他高谈阔论,谈到工作的时候就没下文了。

孔子一辈子颠沛流离,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南闯北,自我感觉一事无成。

儒家学说是战国时期无数伟大的思想结晶之一,但在当时,甚至不如道家学说,老子的名头更大。

要不是秦朝开创2000多年王朝制度,孔子不见得就会比墨子、韩非子更突出。

也就是说,孔子有今天的名声全靠这2000多年的推广,这后面的一切荣誉他自己未必就能想到。

孔子过着艰苦的生活,一肚子学问,凭着自己传授知识收钱,天经地义。

为什么后来的人要尊崇他是世界第一的教育家?

就是因为他要收费。

收费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不要钱的教育,那就是快乐教育。

老师饿得走不动道,就这样教书还不收钱,你说他能教出个啥?

教育收费这种行为是什么?

那就是职业化。教师是一个正经职业。

好老师就该有好收入,高级教授就该开好车。

你说孔子这样的教育家,能挣钱哪点不对?

现在很多国家搞免费教育,这个基础是因为有国家财政埋单,靠纳税人的收入来供养整个教育行业。实际上并不免费,这笔费用也不小。

而在战国时期,就那个时代,谁管你这个事情。

正因为孔子开头了,他收学费,而且不断传播这个观点,才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很兴旺,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因为当老师还是有搞头的。

很多人当不了官,但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学问开馆授学,过着受人尊敬又有收入的生活,给社会输送人才。

哪怕是现在,提高教师收入也是个呼声很高的话题,总想着教师要为人民服务,这其实不现实。

而当时的孔子,就必须要面对现实。

他不收学费,自己就没饭辙。

什么以爱发电,当时孔子就没想过这些,他就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有这个技术,能培养人才,凭什么不该收费?

你骂他,当时还有人骂他,瞧不起孔子的人多的是。

孔子这个四处碰壁的大学问家,早就对当时的社会没什么信心,先渡过眼下的难关再说。

具体到当时,孔子就对混乱的战争不断的战国时代不满,复周礼就希望天下太平,没有这么多的诸侯争霸。

大家都好好过日子不行吗?

孔子四处给这些国君讲自己的治国之道,根本没人听,也没人重视他,他的衣食住行都要自己想办法。

从政是他的理想,迫于无奈才干教书这个活儿。

他就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有这个资格收费。根本没有想到后人会怎么说他。

这就是职业化教育,一直沿用到今天。

也别说今天有人对他这一套有意见,就算他的弟子实际上也有意见。

孔子教书收费这件事主要来自《论语》这本书。

而《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曾经说过的话。

而他的学生们是不是将孔子说过的话全部都收录了呢?

那肯定未必。有些话要收录下来,有些话要为尊者讳,也未必会记录。

但是对于孔子收学费这件事,说得这么清楚,恐怕也是这些学生们觉得老师忒狠了点,心里有意见,给他曝个光,这也有可能。

总之受教育就要付出代价,不收费或者少收费的教育,最后培养不出人才。

好的学校收费贵,有贵的道理。

不收费放鸭子的学校,你愿意去吗?

人性本来如此,光凭着人民教师这个称号,行不通。

每个人都想多挣钱过好生活,工资再多都不嫌,为什么要苛责2000多年前的孔子呢?

他也曾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孔子升任鲁国代理臣相之职以后,齐国使出了离间计,派人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和三十乘良马。季桓子欣然笑纳并因此三日不理政务。孔子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感到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如果把孔子看成是一个官迷的话,在鲁国的这一段当官的经历,当然是大有收获。

这也是和这个题目认为孔子有教无类一样,认为孔子就是个官迷。

孔子有什么资格对季氏和鲁定公十分不满?他只要好好工作,啥话也不说,顺着国君的意思办事,以孔子的学问,享尽一生荣华富贵,最后风光大葬,毫无问题。

为什么孔子会混到收学费这个地步,认为自己一生一事无成?

孔子想要的就是恢复周天子的时代,天下共一主,没有这些始作俑者的诸侯相互争斗,搞得民不聊生。

他想要的工作是帮助有德之君,四海一统。

这也就是独尊儒术的由来。

然而,封建之下,这样的主张就是和贵族为敌,都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封邑之内,自己就是王。因此贵族十分反感孔子这个人。陶俑祭祀的背后,就是彻底否定周天子的标准,要自己搞一套。善恶之分绝不是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

这份工作谁给他了?

就像你和岳飞隔着时空对话,岳飞说:“可恨未捷身先死,我的理想一样都没有实现。。”

你撇着嘴说:“你不错了,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当代人称民族英雄。这还有什么可叹息的?这叫做没实现?”

你看重的官,是名声。岳飞看重的是理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user avatar   wo-dao-bu-liao-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儒家在诸子百家中本来就是空谈大师,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混的实在不怎么样。

当然,孔子干过很多实事,但与当时的诸子百家比就不够看了。

我们如今之所以认为儒家学说最丰富,是因为其后人对儒家学说的丰富。

后世王朝之所以奉儒家为尊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空洞,所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包装成儒家的思想。儒家大成者程朱理学,可以说是儒家正式走向不归路的巅峰,从此受腐儒影响的历朝官场,这些文人就没消停过。

要说思想,诸子百家实际上都有。但不同的是,人家不但能和你谈大道理,还能和你谈实际实施方法。

贴一段孙武的《孙子兵法·火攻篇》大家感受一下,可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前两段手把手教你放火,后一段却又劝诫你:战争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必要但不可轻易动用的手段: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战争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不可轻易发动。所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像这种篇章结构,在《孙子兵法》中随处可见,就算你不需要上战场打仗,如果能理解孙武本人的劝诫,也会有一种豁然顿悟的感觉。




        

相关话题

  他们为什么要非议儒家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矛盾否? 
  当下,学儒的人是否比不学儒的人、甚至是反儒的人更具有道德优势? 
  一个人长的很丑,伤害到了别人,按照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这个人是不是应该躲起来不让别人见着呢? 
  如何看待孔子是奴隶制拥护者这一观点?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少正卯的主张是什么? 
  儒家的罪状都是程朱理学的锅么? 
  为什么恨儒家,为什么反儒家,网络上那些人真的说的都是歪理不靠谱吗,连海纳百川都做不到一点包容心都没? 
  怎么理解「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 

前一个讨论
古代女子清白被毁后还能嫁人么?
下一个讨论
红军部队编制或番号变化历史?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