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第1页

        

user avatar   shai-tai-yang-de-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个政策,写在核心的两个字是:公平。

对基础教育而言,最重要的,除了质量,也是公平。

教育体系的核心作用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知识,一个是人才选拔,两者都很重要,而且并不是完全重叠的。而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它属于基础教育,所以在人才选拔方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校外培训的过度繁荣,相当程度上扭曲了义务教育在人才选拔这个维度上的作用。如果大量天赋优秀、且有足够上进心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限制,因为无法享受资本化的教育资源,而在基础教育中劣势更甚,那么这个校外教育市场对基础教育体系的贡献,就是负的。

事实上,一群原本就Top 10%的学生能用更快的速度、更熟练的思路解决同样的几道考题,整个教育体系的产出与贡献并没有提升,既没有教给人更多有用的知识,也没有让人才甄选变得更有效率。所以浪费在这上面的资源以及由此催生出的资本市场,确实只是单纯的内卷范畴。

如果这种内卷进而对公立资源产生了虹吸效应,导致公立教育资源劣质化,老师们把学校里的本质工作开始视为副业了,那就更应该对这个市场弃之如敝履。没有毛病。

这个政策理应得到大家的赞赏。尤其欣慰的是,不仅有堵,还有疏通,在掐灭校外野蛮市场的同时,政策也提到了将这个市场催生的一些优秀工具整合进公立教育资源当中,进一步提升公立教育资源的质量。这些政策逻辑,体现出来的治理哲学与远期目标,也是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得到一些人衷心支持的原因。

当然了,政策应该会对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传道授业作为社会职业中最重要的一类,理应得到尊重以及体面的物质奖励。掐灭校外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审视校内教师的待遇,如果有所欠缺,就应该通过配套政策确保老师们的收入仍然是体面的。这一点我了解不多,就不置喙了。


user avatar   li-xiu-y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政策目标无外乎以下几点:

  1. 提升教育质量
  2. 促进教育公平
  3. 给学生减轻课业压力
  4. 给家庭降低教育成本

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长期的教育投入,教育、录取方面的制度方面的改革对此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所以目标1在这里没什么讨论的必要。对于目标3,只要中高考存在,只要僧多粥少的格局存在,学生必然会内卷,要么是去私立辅导班内卷,要么是在学校晚自习内卷,要么是自己回家刷题内卷。教育制度方面的调整意义不大。虽然文件提出了减轻课业压力,但是支持者反对者争论的核心点也不在这里。

需要分析的主要是目标2和目标4——打击私立K12辅导是否能够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是否能够降低家庭教育的成本。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人们质疑这一政策的理由大概是它杜绝了“普通人”通过接触私立教育的机会,从而让能够找到一对一私教的权贵们获得额外优势。

这个理由虽然很符合大多数人的朴素直觉,但是却是在逻辑和事实层面都很可疑的——它基于中产阶级局限的世界观,因此可能同时犯了“皇帝用金锄头”和“何不食肉糜”的错误。首先,“权贵”真的能够从禁令中获益吗?很可疑,因为现在少有权贵真的会让孩子去走中高考的千军万马独木桥——私立学校欧美留学不香吗?即便想在读国内大学,特长生、学科竞赛和外国国籍哪一个性价比不比走中高考性价比高?认为“权贵”们会让自己的千金、公子花费整个青少年时光在题海里,完全是中产阶级的幻想。应试教育的最大获益者和赢家,从来都是典型的upper middle class,即教师、公务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只不过上中产阶级从来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在另一方面,寄希望于私立教育机构给“普通家庭”带来机会的人,已经把无数人开除出“普通人”行列了——谁都知道课外辅导成本极高,对于大城市的上中产阶层来说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对于中国的后80%的家庭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负担得起一小时三位数的补课费用呢?禁止本来就承担不起的课外辅导,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不会带来任何损失,相反是让他们不会被相对富裕的竞争对手碾压。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明确,应试性质的私立课外辅导的目标客户和主要受益者,从来都是位于社会金字塔的前百分之十左右的富裕城市中产阶层。对于最顶尖的1%的“权贵”,他们的子女不会走应试教育的路,自然不会在中高考里争夺资源;对于中低层来说,这种服务本来就支付不起。单独看这个政策本身,大概是在没有动最顶层权贵的蛋糕的同时,拿走了一部分上层的蛋糕,有利于中低层。至于说这样到底是促进了公平还是没有,取决于人们对“公平”的定义。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除了“禁止私立机构课外培训”之外的配套政策。一个是让文件里花了大量篇幅强调的让公立教育系统增加课外服务,二是北京上海正在试点推行的学区改革。在理想情况下,如果真的有公平划分的学区、廉价的公立系统提供的课外教育以及对私人辅导的严格限制,中高考录取中氪金玩家的优势应该会被极大地限制。当然,这三点每一点都很难达到,所以对这个政策的具体方案和政策结果我持保留态度,但是大方向我觉得是对的。

除了教育公平,该政策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减少家庭的教育成本。实际上,虽然公众很关心公平问题,但是文件里并没有提到“教育公平”,被强调的是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从现在的舆论大环境来看,政府打击私立教育机构的主要动力,大概不在于公平问题,而在于提升生育率、减少下一代养育成本的需求。相比于更为复杂模糊的公平问题,我个人对于政策在减少教育成本方面的作用的预期是乐观的。

很多人用禁酒令来类比对私立K12教育机构的限制——这也很符合人们从经济学原理课上习来的朴素的经济学直观,但是补课和酒是完全不同的商品,不能共用一个分析框架。禁酒令的问题在于,它限制了供给却无法影响需求,在巨大需求的影响下必然会产生与这个需求相匹配的黑市。一个人对于酒的需求是独立于市场供给以及销售量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想喝酒,仅仅是因为他爱喝酒,不管别人喝多少酒,不管市面上有多少酒,他想喝酒的意愿是不变的。然而,补课完全不是如此——家长对补课的需求,完全来自于“你不给我钱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威胁式营销。如果看到身边的小孩们没有人去报课外辅导班,又有几个家长愿意花钱给孩子找罪受呢?所以,限制课外辅导的供给,也完全能够减少家长们对于课外辅导的需求,至少让家庭不会陷入无止境的报班军备竞赛,让所有的家庭减少一笔不合理的教育支出。


user avatar   wang-rui-8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个主要面向中小学教育的文件里,除了老生常谈的“减负”,最值得关注的事情是:基础教育去商业化,尤其是基础教育去资本化

也即题目里摘出来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这部分。

我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一件事:疫情期间,超过1.2万家机构宣布破产。

破产原因都集中在因疫情导致的停工不堪重负无法继续支撑,但其实,这是表象。

深层次原因是这些年来教育机构的不健康发展。过去那些年来,由于监管不严,教育机构发展迅速,但同时,不少教育机构的“教育”变了味,客户不是学生,产品也不是知识,而成为了一种“面向家长比拼推销能力”的畸形行业。

我算得上是从小补课到大的,甚至还是较早一批吃到互联网教育好处的学生。但我依然记得,无论是线下教育还是线上教育,都颇有如今为人诟病的“为销售而销售”的弊病。

尤其记忆深刻的是,在失去线下小城市熟人社交后,线上教育在一开始就颇有后来网络主播们常用的“撕逼大战”,品牌和品牌间、老师和老师间互相泼脏水都能让原本想要学习的我吃上一顿新鲜的瓜。

而在此过程中,经常有老师为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面对没什么辨别力的学生来教一些其实在后来证明毫无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单纯为炫技的技巧(甚至其实这种解题方法解出来的答案有时只是偶然和正确答案一样)。普通学生学不会,上档次的学生懒得学,但这样就能在普通学生中营造出一种类似于后来网络上粉丝效应的氛围。这点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中尤为严重。

尤其在教育越发资本化后,不止是课堂内容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一关乎民生的大事成为了一种投资的手段,融资后疯狂扩张,与此同时——引入了风险(不止是对于企业,更对于社会)。这一点在疫情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上所说,疫情期间,超过1.2万家机构宣布破产。而同时,有更多的孩子失去了已经形成依赖的课堂,而更多的家长们则陷入了高昂学费打水漂且维权无门的困境。

去年10月份,央广网记者曾进行过对于优胜教育破产后家长们维权一事的报道,在这场事件里,老师们工资被拖欠,家长们则补充道:仅仅一个群的退费需求至少有300万

而在这1.2万家教育机构中,不少是鼓动家长们贷款进行的付款。

机构倒闭,孩子无课可补,甚至自己还得还分期——这就是那些最悲惨的家长们所面对的局面。


资本化的教育不仅应该关在笼子里,甚至需要再把笼子缝狠狠地焊死。


user avatar   aaronli-y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份意见是中办国办印发、而非教育部,可见分量之重。先看看原文里的关键句: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是影响最大的一条。所谓的休息日,就是周末。也就是说培训机构在周末和节假日都不能补课了,只能在周一到周五补,但是后面又有规定要延长学生在校时间,那培训机构还怎么开,直接减少90%的业务量。


"学校要...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周一到周五,学生即便放学了,也要在学校里待很长一段时间,与打工人的下班时间匹配上。当然了,这段时间是需要公立学校老师介入的,公校老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或许会增加不少,当然后续说明中提到了补偿措施。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 不再审批校外培训机构,现有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这几条都是一个核心:教育行业非盈利化,资本不准介入了。连上市融资都给你禁了,资本进来的欲望自然低了不少。

这里可以多说几句,我认识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自己坦言,放在教学的精力只有20%,剩下的80%都在承担销售的工作。

培训机构老师,有个指标叫做“续班率”,即多少学生会为你下一堂课买单,这个指标直接影响机构收入,所以也和教师的考评挂钩,且是从上到下层层下达指标。

因为指标压力存在,所以即便有些老师最初抱有教书的理想,到后面也会一门心思做销售,不断推销课程,根本没什么精力去备课。

教育机构培训老师做销售,已经非常成熟,有一套方法论,比如如何包装朋友圈、什么阶段用什么话术与家长沟通、应该每隔几天沟通一次,家长意愿不高应该如何“有效挽回”,

完全是互联网营销获客的那套方法,把教育彻底做成了生意。


“ 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培训机构在广告上的支出是很大的,尤其是线上机构,也是搞互联网的那套方法:低价引流,高单价成交,所以营销很重要。

从互联网渠道,到线下的传统媒体、电视台植入等等,都有教育机构的身影,就连之前大伙的“小欢喜”,背后也有学而思的赞助。

现在一刀切的禁止教育广告,对减少社会的整体焦虑有一定的作用。


“ 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

这是直接给出deadline了,某些部门如果还想阳奉阴违、拖拖拉拉的办事,时间到了没完成就等着丢乌纱帽吧。

这里有个背景知识是:许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股东成员中,都有某些重要人士的亲属在里面。


明确部门工作责任。教育部门要......宣传、网信部门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发展改革部门......教育等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政法部门......公安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起责任、抓好落实。

这里光点名的就有15个部门,甚至有政法和公安参与,可谓史无前例,这也是为什么是中办公办牵头出台意见的原因。

总之,共识已经形成了,时间表给出来、每个部门的任务明确,整改方向也给出来了,如果某些机构和主管部门还不觉悟...应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吧。


其实官宣前一天,这份意见就在教育圈和金融圈小范围传播,直接把新东方的市值干掉了一半。


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未来教育一定存在,但新东方未必在”。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上舆论对政策的解读方向有点自我为中心的一厢情愿。

实际上根本目的是两点,第一是教育要掌握在国家手里,禁止资本侵蚀公立教育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这些年教育口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降低自己工作量,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搞的家长都没法专心工作,家长意见很大,归根结底家长的数量远远多于老师,这一波算是把十几年日拱一卒的成果给锤回去。

至于网友们关心的什么内卷啊公平啊上升通道啊生育率啊,那都是附带的,有些甚至根本没考虑。。。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文说透《双减》政策,补课彻底没戏了

为什么要搞双减政策?之前看有些朋友还是不太理解,这次彻底梳理一次。

①避免产能过剩


以中国钢铁产业为参考吧,业内经常有个段子,说世界钢产量排名:

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而第五名是唐山瞒报的钢铁产量。

这几年国家一直去钢铁行业产能,减产的减产、关闭的关闭、合并的合并。

自6月下旬以来,江苏、安徽、甘肃、山东、浙江、湖南、山西、江西等省份相继提出,2021年全年粗钢产量不超过2020年的要求。

趋势就是:2016-2020年的钢铁行业工作重点是去产能,今年的工作重心则向压减粗钢产量转移。以后相关企业会加速兼并重组。

原因并不复杂,比如从报道来看:

在2013年-2018年期间,中国生产线项目的过度投资,导致行业内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生产流程复杂,产能调整反应慢:钢铁产品生产包含炼铁、炼钢与轧钢三个环节,其中各环节涉及多个生产系统、工业控制系统与供应链层级,具备流程复杂、体系庞大等特点,存在资源浪费及产能受限的情况。

缺乏数据标准,难以统筹发展:钢铁工厂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繁多,各类工业环境及设备具备不同的数据后台,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设备管理、市场运行、产品生产等数据格式差异较大,导致钢铁企业间数据难以兼容,从而影响产品的信息化联动,制约行业发展。

这些问题怎么来的?

因为钢铁产业市场就这么大,但是中国的钢铁中小企业太多了,缺乏优质钢铁大企业。而小企业新增越多,行业利润就越低,就越难产生优质大企业。

这点煤矿行业也一样,山西、内蒙古煤矿行业现在这几年环境好很多了,就是打击中小私人煤矿,合并成为规范化的大企业。

一堆小作坊相互恶性竞争,把市场搞的乌烟瘴气,相互还都没有利润,这就是典型的内卷,也叫产能过剩。

生产者太多,消费者太少。

国内这几年煤矿行业好多了,没有天天出事了,而钢铁行业是正在好转,就是因为兼并。

小作坊全部踢出去,或者合并进大企业,清空整个市场以后,大企业也就有利润了,而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也只有大企业玩的好,发展也就上正轨了。

说这和高考有什么关系?

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存量搏杀啊。

钢铁、煤矿、高考名额需求,都是一个存量市场,有人多吃了一口,其他人就得少吃一口。

就好像,你不把那些钢铁煤矿行业中黑作坊、小作坊给打击掉,中国的钢铁煤矿产业升级就发展不起来,这些实体产业都是高投入、高风险、技术难度很大,普通小企业无法承载这些发展需求的。

高考也是一样,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无论985、211这些名牌大学怎么扩招,他的招生数量都是有限的。

如果人人都成为985、211的大学生,就等于全中国都没有985、211大学生,能否理解这个概念?

985、211的大学生最值钱的就是他的学历,而如果所有人都拿了这个学历,985、211学历就不值钱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学生学历价值光速贬值的原因,因为大学生太多了。

而教培行业培养的是什么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人才吗?

不是,都是同质化人才啊。高考学科的内容,目的是选拔,全民在这些学科学习上面疯狂的过度投资,就和在2013年-2018年期间,中国钢铁生产线项目的过度投资是一样的。

如果放任不管,最终一定会导致行业内产能过剩,供需失衡。

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就是卖不动,利润低。

而高考学科投资过度,结果一定就是大量人以后毕业就失业 ,根本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

目前国内已经有这个趋势了,比如2020年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去年的就业率断崖式下跌,签约率甚至不到两成。

去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去年5月25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就业率仅为35.17%,签约率甚至不足两成,仅为14.48%。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2020届就业率在四成左右,较往年下降较大。

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在春招季活跃求职的2020年应届生较2019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了22%。

同时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

去年2月8日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已登记新生儿共1003.5万。

如果按照这个生育率和大学扩招数量,以后人人都是大学生了。而如果人人都是大学生,那就业率就真绷不住了。

其实这几年就业率不好,教育产业化结果,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全部产业化了。

这些机构、学校只扩招,却不管学生就业,最后导致学习的内容完全和市场脱节,正在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果北京大学谁都可以读,那北大就不值钱了,要恢复大学生学历价值,就必须分流,不能继续人人都是大学生了。分流也不是阶级固化,而是鼓励不同领域发展。

所以今年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就是以后一半的人去分流。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制造业强国德国,早就开始这样了。


②减少内卷


双减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降低生育成本中的教育成本,同时减少内卷,让人活的轻松点。

《双减规定》我归纳如下:

1、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去年有二个教育相关的视频大火。

其中就是一个男子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大哭,原因居然是他工作太忙,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信息,被老师提醒后,突然就失控了,边哭边说自己加班、开会又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过去很多家长抱怨,学校很早就放学了,而且是越来越早。而很多家长又在工作,没有下班,这就出现了一个空档期。如果把孩子放在校外机构托管,又得多花钱,这个问题很棘手。

现在政策直接规定了,要增加学校对孩子的托管功能,不能早早就放学,要晚放学,在学校多搞活动。让老师多加班照护孩子,文件说老师如果时间不够,文件说可以搞弹性上下班制。

这样家长就不用担心放学太早,孩子没人管的问题了,老师会替大家负重前行的,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

2、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3、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

同时去年还有个视频也很火,就是退出家长群事件。

一个家长怒斥不良老师: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针对这个问题,双减点名禁止老师这么搞,如果遇见老师还在强迫你给孩子批改作业,保留证据,举报绝对有用。

为什么有用?我后面会说的。

老师补课也禁止了,这是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是降低教育花费。

一方面是降低内卷,比如,为什么第一名非得是满分?还不是因为教培资本煽风点火,说你不培养孩子,他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家长一怕,就都急了。

于是严重内卷开始了。

其实如果大家都不发疯一样跑,90分也能成全班第一。而且这是高考,前面我说了,高考内容对实际就业没有帮助,过热、过度投资是浪费社会财富。

反正怎么选,录取名额都不会变多的啊。

还不如大家一起佛系算了,都跑慢点,一样可以决胜负。

只要没人补课开挂,大家就都轻松了,懂了吧?

这就是国家的高明,如果看见还有老师在补课,建议劝对方回头是岸。

4、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

以后没有分数了,我前面说了都跑慢点,一样可以决胜负。

如何让大家愿意集体摸鱼?答案就是制度保障。

以后考试成绩不是具体多少分,而是分ABC档,比如:

小卷最爱福报论,他天天996、007通宵学习,考试题目全对,考试打分是A档。

隔壁小王按时“下班”休息,有时候经常摸鱼打篮球,只做对了80%题目,结果,他也是A档。

最后一点评,老师说小卷和小王水平是一样的。然后小卷痛哭流涕,搞了半天白卷了,没有排名可刷了。

5、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二年级不能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这就是对禁止内卷的配套措施,有些“工贼”不是喜欢说我自愿“加班”吗?我自愿996补习吗?

现在直接限制死了,就这么点作业,就只考这么点内容,让你想卷都没有内容可卷,直到逼你学会正常作息。

过去二年级早就补习练题热火朝天了,现在是二年级都没有题了,这就是真正的釜底抽薪,绝杀内卷。

6、禁止资本运作

这个出台以后,所有的培训上市公司全部死了,线上线下都一样死,新东方和好未来当时直接蒸发百亿美元市值

一、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二、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

三、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四、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五、中央明确: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首先是禁止了所有层面赚钱的运作方式。其次是消灭了补课市场,不准放假补课,该打篮球就去玩去呗。最后是强制把机构登记成为非营利性机构,意思就是你这机构辈子基本就告别钱了,成一个免费题库了。

一部分是给力的政策,一部分是需要落实力度的,不用怕落实力度问题,因为上问责了。

7月月底,中国政府网公布了《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明确了教育督导的问责情况,将作为单位或个人在考核、晋升、评优、表彰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和评职称挂钩了。

随后8月初,国务院又公布了《2021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方案》,明确督办“双减”纳入省级政府履职评价重点。

别说上问责没有用,看实际数据说话:

7月2日,宁波鼓励社会举报严打教师有偿补课。

7月24日,辽宁丹东5名教师有偿补课被处分。

7月25日,南昌4名在职教师违规补课被通报。

7月27日,黄山一教师涉嫌在别墅有偿补课被查。

7月28日,安徽黄山、陕西榆林严查在职教师有偿补课。

8月4日,合肥一中学教师收费补课被查。

8月9日,吉林四平,5名教师疫情期间违规补课被罚。

8月10日,长沙严查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礼。

8月13日,违规办小学作文班,平潭一中教师被查处。

8月17日,新华社通报:山西3名教师有偿补课被解聘。

最轻的惩罚是全市全校通报,颜面扫地。最惨是直接没工作了,这年头搞个编制不容易啊。

有人可能会说,上市公司确实是躲不开,只能死。但是我偷偷躲起来补习,你奈我何?我一条路关系链打通,都是自己人。

但是防不住学生举报啊。

要知道,在8月11号的时候,国务院明确了:建立双减情况半月通报制度。各省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报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

各省成果半个月通报一次情况,如果哪个地方落实慢了,国务院肯定会上紧箍咒的。

所以现在举报确实是真有用的,而且力度很大,已经成为学生的武器。

就比如8月16日,一场谍战大戏拉开序幕。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处废弃厂房里,天天夜晚灯火通明,有大量人口鬼鬼祟祟的流动,难不成是有人在里面搞“交易”?

外界有人问,门口保安就辩称是一家物流公司,里面全是工人。

但是在当地教育局的调查下,他们还是暴露了!原来是偷偷搞补习。

奇怪?为何严防死守,在一个废弃工厂内部补习,外部还有保安,结果还是暴露了?

新闻视频中的一个细节,被我发现了真相。

搞了半天,是学生直接曝光的。

最后这个被采访的学生,还恶狠狠的说了句:“反正是我妈带到这儿的。”

充满了不甘和厌烦。

学生分二类:

一类是就是大多数,不喜欢补课。

一类是少数学霸,可能有一个名牌大学梦,努力补课,想考个好大学。

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补课,但是家长、老师、学校会逼着学生补课。

而每个补习班都有,天天补课但是成绩还是不理想的学生。

这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早就厌倦了,补课也没有用,但是自己还得被逼着补,那么这些学生会干嘛?当然就是举报。

而现在是严打,学生举报一个,可以挖出来死一片。

学生是没有什么卷出个好未来的概念,不是全部,但是占比不少,这些孩子都深度厌恶补课。现在的学生因为上网课,接触手机的机会又多,如果学生在手机上看见可以举报老师,那些学生就会举报。

老师把各个领导、家长关系打点好没有用,学生如果感觉压力大,万一他被老师骂生气了,他只要举报老师一次,老师前途就毁了。

很明显,上面这个新闻,就是这样的惨剧。

那我不是老师,我自己作为社会人,给学生补课,总没事了吧?

这确实是不存在丢编制的风险了,就是会违法被封,甚至可能入狱。

我分析你听听就懂了。

首先搞补习是不能无证上岗的,1对1得办理办学许可证,如果没有,就是非法经营。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偷偷给学生补课,没证没事的。可是早在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通报了培训机构非法办学、教师无从业资质,最终被告人获刑六年的案例。

说说最近两个被立案的案例:

8月8日,含山县因网上流传的一则“含山查处补课场所”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经初步调查,视频中“老师”贾某既非在职教师、也无教师资格证。

经初步调查,补课机构为“含山青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为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营利性民办教育培训),无办学许可证,开办线下培训班系违法经营,且涉嫌招生虚假宣传。

视频中“老师”贾某既非在职教师、也无教师资格证。含山县相关部门对该机构及有关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已立案调查。

8月17日,广州南沙一知名校外机构无证办学被立案查处。

现在是严打双减期间,顶风作案的话,轻者可能被查罚款。重则一旦数额巨大,极有可能被当典型被法办,了解一下罪名吧,可能涉及非法经营、偷税漏税、涉嫌合同诈骗罪等等。

说白了,你没证,你这生意本身就不合法,但是证已经不能申请了。

当然现实中,全国各种政策落实有快有慢,所以肯定目前还有生意继续的,但是又能继续多久?私人的力量真的能对抗国家吗?

补课,现在开始真的行不通了,教了补习费的,赶快去退钱吧。

还有,双减只影响学科类补课(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外语,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

跳舞美术不影响,凡是高考不考的,大家随意补。

所有人都不补课了,也就等于所有人都补课了,而且这是还免费的,多好,这是国家级的福利。

长辈那代人没钱补课,还不是该干嘛干嘛了?

不卷,日子也能过的。

而且在教培死之前,补课费用已经天价化了,动不动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三分之一花费补课,这健康吗?就是因为补课赚的多,很多老师上课已经不讲了,你只能被迫去培训,然后培训机构高薪挖走好老师,最后结果是什么?就是有钱才有教育权。

这是错误的,因为穷人理应拥有教育权。

如果一个人是边疆的守边战士,人家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家庭,周围也没有补习机构,也没有钱补习,是不是这样的家庭,就会失去教育机会?就得被教培机构培养的对手刷下去?

这是我们想要的美好社会吗?

简简单单上学,简简单单考试,出了结果以后,就认了吧,公平就是这样的,大家都一样,没人有权开挂。

政策执行不会一步到位,但是从处罚案例来看,国家的铁拳也没有和资本、个人玩开心。

至于有人说,我个人可以躲起来教课没人发现,我认为长远看,这是做不下去的,因为你不能认定国家不会加码。

人不要和趋势做对抗,而且我党也比投机者更懂什么是游击战。

对于公平,中国的态度是认真的。

就算有人目前还能偷偷做,也得明白,做不了多久了,为了公平,改行吧。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狠狠的割了美股的韭菜。去年底今年初的时候,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前5甚至前10的教育机构都是中国的。我们中国人太热爱知识了。

2,短期利好学区房,不能补课了,钞能力的竞争密度就更刺激了。所以下一步估计要全面打破学区房制度,改为按运入学。

3,但只要还在折腾教育排位赛,高中50%升学,大学不能转专业。怎么改都只会加大卷度。当然,其实100%上大学也未必有用,但是目前大家看得到的是50%上不了高中的实际上是被教育体系放弃了,职业教育就是个大型托管所,不让学生未成年乱跑。

4,最大的受益者是学二代,就是父母是做题家的。

5,靠改些边边角角的东西就想让人生孩子……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教育的问题,是全民高消费鸡娃。

鸡娃以前就有,但是以前的鸡娃是父母一个月几十元工资的时候。

鸡娃是老师免费在鸡。

老师像衡中老师一样做教研,自己用钢版蜡纸油印卷子。

学生义务教育,家长是真不用花钱。

补课是零星行为。

现在是课外教育机构商业化,高价有偿,全民报班。

附带的就是养育成本极高。

学费,接送孩子,陪孩子上课。成绩好不好都如此。

结果是义务教育变成高成本教育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诶,这个给我了一个启发。

首先教育问题是内卷化的具体体现,不是禁止补课就能解决的。

其次,以前老劝退,说生化材环专业不好找工作,而这个专业里面小镇做题家数量又格外的多。

这是不是1v1补习利好?反正这个专业的人又找不到工作,有的是人可以去做私教。私教又管不了,就算管了能把这些人怎么样,拘留吗?

内卷有了新战场,加油哦!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理解始终是,要认清政策制定的“工具性”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政策制定的视角下,校外培训问题或者说“罪过”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劫掠国内财富,二是消费力错配。

关于“劫掠国内财富”,本质上源于这一轮校外培训业高潮的资本化属性,跟近十年来的所谓“模式创新”一样,走“募资炒作—烧钱上市—套现出境”的路子。实际上是一条以创新为幌子的大型劫掠财富后资本出逃的路线。一阵注定不可持续的红火过后,留下一个烂摊子交给国内社会去消化,少数人套现去海外逍遥。这条路,已经在共享经济等近年来多轮“模式创新+金融化”的案例中不断重演,政策制定者只要还有点视力,就不至于看不到,更不可能无动于衷。“肉烂在锅里”或许尚可接受,但如果肉烂了汤流到了少数人的碗里,碗还被端到了别人家,那这口锅的掌锅人怎么会坐视不管。相关政策里,打击资本化取向非常明显。

关于“消费力错配”,本质上在于资本推动下的教育内卷,卷走的是老百姓真金白银的购买力。在我们的语境下,社会购买力不是个人问题,是国家战略问题。尤其在下行区间,以及购买力被房价严重挤占的背景下,有限的社会购买力资源投向哪里,需要非常认真的谋划和引导,尽可能让老百姓包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到国家战略的刀刃上。在此我无意分析这些“刀刃”到底在哪,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资本组织的校外培训。这是十足的社会资源浪费,几乎等于是把购买力资源的“牛奶”往河里倒。如不加以制止,社会的长期消费潜力被房价压占,短期消费能力又被教培消耗,真正对国家战略有价值的国内循环就是一句空话。

两办名义的政策,都不是放空炮。

综上。




        

相关话题

  出江苏数学题的葛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大学毕业,呆在家里考研3次,今年三战又失败了,怎么办? 
  如何回答「你们九零后吃过什么苦」这个问题? 
  教育部 2022 年将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并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感觉读大学无用,上大学是错误的吗? 
  硕士论文写不出来可以主动申请延毕吗?对以后有什么影响吗?大家都说简单,可我就是不会写,哎? 
  如何看待重庆本科生路边通宵洗车,称面子不重要,重要是为梦想奋斗?你是否认同? 
  如何看待杭州一小学女厕出现月经指示牌? 
  学法律和学外语哪个更有前途? 
  如何看待《张朝阳的物理课》的教学水平,还有哪些深入浅出的科普分享课?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21年7月份社融远不及预期?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美国反超中国登顶金牌榜榜首?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