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第2页

        

user avatar   ban-yue-t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双减”工作

半月谈评论员 高远至

这几天,“双减”成为人们持续热议的话题。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文件的解读也极多,一些政策条文被掰烂了、揉碎了讲,希望读懂其中的微言大义。

不过,仅仅就《意见》文本来理解“双减”可能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双减”工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一开始就强调: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段话很重要,但许多人也许没有足够留意。对于“双减”工作,党中央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为什么如此重视?

一段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这导致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教育焦虑持续放大,人民群众对此不满意、不高兴。

更为严重的是,规模过于庞大的教培行业,如果任其发展,将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外形成另一个教育体系,这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还将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心理营销,推高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和依赖,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童年、失去自主、失去生成志向的最佳时机。这或许能在“提分”竞标赛中实现短期功利性愿望,却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长远幸福,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发展、民族前途。

近些年,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低,甚至招飞行员都不容易找到身体合格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同样令人忧心,《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不时出现的青少年自伤自残自杀事件,更是刺痛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双减”工作所针对的,正是这个首要问题。如果任由现在的状况持续下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就可能落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能受阻。

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对推进“双减”工作所下的决心之大、所采取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意见》起草组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部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会,开展了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对校内和校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意见》的出台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充分调研,主要政策经过了充分论证,广泛吸收采纳了各方的意见建议。当然不可否认,对于“双减”,部分人存在不同看法,有些道理似乎也说得通,但小道理永远要服从大道理。党中央从全局考虑、从长远考虑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严格地、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对可能出现的打擦边球、搞变通的行为坚决查处。

同时需要强调,“双减”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这是一项复杂、系统、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仍然任重道远。这次《意见》也布置了许多改革任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深层次难题,“双减”工作才能做到群众满意、中央认可。

总之,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考量“双减”工作,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对待“双减”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位统筹,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确保各项举措切实落地。


user avatar   nan-de-hu-tu-8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份文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给学生和家长减负。

从目标上看,我当然是支持的。

不过,看完政策全文,结合我从教经验,我有几个困惑,在此提出来。

第一,课后作业问题。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我们以初中为例,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初中同时上6-9门课(有的地方初二会先考掉几门),假设是6门,那么学生在校内每门课平均写作业时长是15分钟,一篇语文课文,15分钟,是背不下来的,遑论其他书面作业。同时,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写作业的速度不一样,请问如何执行?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中、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核心是“考试成绩”。那么,请问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基础性作业”?各位在学习过程中,做过数学教材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课后基础题吗?

那么,我是希望改变选拔标准吗?

不是的,在当前,只有按照分数录取最为公平。否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势族”的历史很可能回来。

所以,改革的纠结点是,既要坚持按分录取,又要坚持素质教育导向……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

这些要求与中高考选拔标准是有冲突的。如果你是家长,你会让孩子去做家务、搞体育和文艺活动吗?如果你是家长,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你会很淡定地让他不用管,好好休息吗?

我国公办高中的中考录取率在50%左右,我国的思路并非提升录取率,相反,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那剩下的50%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中。

那么,你是家长,你愿意孩子去中职吗?

现在公务员考试、大型企业招聘,对学历的要求是什么,无须我多说。

第二,校外培训机构问题。

当前,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不少培训机构制造焦虑,的确需要加强监管。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因果问题——学生和家长负担重是校外培训带来的吗?

很明显,不是。

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高考又是以分数为核心的选拔性考试。在这个指挥棒下,学生和家长不得不竞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业成绩。

所以,校外培训机构是家长和学生需求催生出来的“果”,而不是加重学业负担的“因”。

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我完全支持。但是,强烈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摆在那里,不是简单利用强制性行政手段就可以解决的。

正如,我们都知道烟酒危害国民健康,为什么不能直接一纸禁令完全禁止?道理一样。

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政策,全面禁止校外培训机构,理由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但他们教育的选拔标准始终是按分数录取,结果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因此,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引导和监管,仍然需要更全面统筹考虑,不然很可能会走上韩国的老路。

这是我所担心的。

第三,高中教育问题。

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高中的课业压力远远大于初中。如果参照上述规定,他们的补课需求摆在那里,如何引导和提供出口,这也是一大问题。

实际上,“教育减负”已经喊了几十年,为什么始终无法减负?这背后是有很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如果我们跳出教育,去理解这份文件,很明显,这份文件是与当下我国人口问题直接相关的。同时,人口问题又直接关涉住房问题(以及背后的土地财政问题),涉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诚然,教育负担重是我国生育低的现实原因。

然而,只要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实没有改变,按照分数择优录取的标准始终在,“教育减负”是很难真正实现的。

对于最后的执行情况,我持谨慎态度,拭目以待吧!


user avatar   MC_P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育不能资本化,否则将向着私立教育垄断教育资源的方向发展。

资本市场的贪婪犹如一个无底洞,为了好看的报表,公司会用出任何招数来增加盈利,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低价倾销、教育贷款、垄断优质教师以抬价。

这些招数,都在过去几年线上、线下教育资本化的过程中逐个上演,结果就是家长不堪重负,学生不堪重负,资本赚的盆满钵满,而这其中就包括大量通过美股投资的美国对冲基金。

中国的孩子,不能是韭菜,而要是人才;中国人要割不行,外国人要割更不行。


user avatar   he-n-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时间好未来没了未来,新东方没了方向,护城河都还在,城已经没了。

好未来周五一晚上就跌去了70%,2月至今股价已经从90变成了6元,93%都跌没了;

新东方昨晚也跌了54%,2月份至今已经跌去了85%。

美国三大股指周五全线上涨,中概全线秒崩。

前几年教育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是最热门的创业领域。虽然国内对于教育行业公司,到底是否能够界定为盈利机构一直没有定论。除了几家在职教育公司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上市,中小学教育机构普遍在海外上市。

按照《意见》的要求,大量资本已经就位、只等着上市变现的教育类公司,退出渠道基本是黄了,包括腾讯投资的VIPKIDS,曾经估值高达300亿人民币,比很多上市公司市值还高。

腾讯这类自有资金投的公司还好,有迫切退出需求的募资机构是真的傻眼了,倒逼教育机构回购股份的话,教育机构也得黄。

在这次明确要求培训机构不得上市之前,已经感觉到不少头部机构开始谋求转型,但周围小朋友的课外辅导却丝毫未见有任体影响,原本上5个奥数班的照上不误。因为大量和资本不沾边的小机构,受影响其实不大。

这个市场本身并不单纯是资本催生出来的,不管你培训机构怎样,中考、高考始终在那里,考试始终是淘汰机制,牛校的学位终究有限,大机构黄了,还有小机构,小机构办不下资质,还可以在家开课、在微信群开课。

曾经见过北京的老师在深圳家长圈名声大震,疫情后老师想终止课程,因为学生数量不多,家长为了让老师的课能继续下去,发动周围的家长拉群帮老师招生,几分钟一个群就满员了。

还有不少学而思这样的大机构的老师,早几年就带着自己的学员出来单干了,课程更灵活、更有个性化,赚得也更多。

内卷一旦开始,就不是把供给切断就能解决问题的,家长的执念源自机制、竞争和社会现实。

每个家长都清楚:

让自己孩子撒丫子玩,别人的孩子很可能在偷偷请家教。

不课外辅导,就上不了重点初中,上不了重点初中,就基本上与重点高中无缘,没在重点高中里,985、211、一本基本就不用想了。只要推娃足够努力,这基本上是唯一一条存在确定性的道路。

如果你以为没有了作业帮、猿辅导,孩子就解放了,那就太低估中国家长占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了,推娃推得没从前那么容易、便利了,但替代方案不可能没有。既便没有了校外辅导还有衡水中学这样的碾压机的存在。

除了淘汰式的升学机制以及家长的心魔,学校的学习内容、试卷都比10年前难太多了,和20年前完全没法比。

因为中考、高考很多年都拉不开差距了,在满分附近徘徊的学生数量,都远超牛校能够提供的学位数量了。

20年前初中的内容,现在小学就要学。初中生家长辅导不了就算了,小学的卷子家长都做不出。

如果真把辅导机构全面禁了,剩下的就是拼家长了,拼家长的学历、记忆力和实力。教材和考试的难度的确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也必然会有家长把从前辅导机构的老师请到家里去。

内卷早就该治,但这里面肯定要用巧劲而不是蛮力,否则只有政策制订者想不到,没有家长做不到。看到那些考不中孩子,每个家长的内心恐惧和焦虑,不是简简单单灭掉学而思能连根拔除的。


user avatar   li-yun-94-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山东90后至95前的孩子应该记得曾经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减负行动”。

1998年我开始上村小,村小里只有一二年级,也就只配备有两个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语文老师是民办教师,数学老师是村里一个60多岁的老先生。那时候我们中午回家吃饭和午休,大家都以夹着作业本回家为荣,因为这样显得“好学”。

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传统,不听话的孩子要在所有人面前撅起屁股挨鞋底,挨打姿势一定要标准:双手撑地,屁股撅高,裤子扒下来小半截。

小学三年级我转到隔壁村继续读,在这所稍显正规的小学里集中了附近四个村的孩子,一共四十七人。

这里除了教数学和语文,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自然》《社会》《思想品德》,我们还有了美术老师,但音乐老师是语文老师兼职的。

也就是这新世纪的头一年,“减负”来了。

老师为了应对“不让孩子把作业带回家”的口号,我们一天的课只上半天,另外半天大家上自习写作业。老师不在教室却都聚集在办公室打牌。作为语文课代表我有时候会去办公室找老师请教,记忆深刻的一次是一进门就看到班主任在兴奋的喊:“给钱给钱”。

当时学校里包含三四五年级,一共9个老师,不乏优秀负责任的老师。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可以教音乐的语文老师,后来还教了我们一年数学。

比如我们的校长,除了教《思想品德》课,他还有着极高的墙壁绘画功夫。

四年级开始,减负行动变成了素质教育。

我们的校长提着油漆桶和刷子把学校南面的大墙刷上了“开展素质教育、陶冶文化情操”的大字。

而后不知怎么回事,学校里的语文课数学课都停了,开始让我们背起了古诗词。花样背古诗的时代来临了。

学校要求买名片盒式的古诗卡片,买各类古诗读物。我印象中最经典一本是《中华古诗1700首》。当年最让我头疼的是《小石潭记》,这哪里还是诗,你要说《木兰辞》是诗,我不犟,但《小石潭记》这分明是古文。

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古诗大赛。上面还时不时有人来抽查背诵情况。

我们可爱的校长,又发挥他墙壁绘画技术,把教室外墙绘上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和“二月春风似剪刀”之类的彩色插画。

这期间我们还穿插学习《大仿》,也就是毛笔描摹。还有每周的经典作业《手抄报》,语文老师定名叫“百花园”。竖笛成为了必学乐器,我至今也只会吹一首《两只老虎》。

可素质教育在山东这样的教育大省是没有土壤的。升入中学后,又恢复了往日应试教育的体制,在中学里成绩才是硬道理。

但是山东教育部门依然不放弃“素质教育”理念,誓要摘掉山东学子“高分低能”的帽子。

于是在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中时代,“素质教育”隔了五六年竟然又复活了。在2008年素质教育卷土重来,而且要求高考中要体现素质教育考核。我简直被“惊喜”给震惊了。

高二那年,我们开始恶补音乐、体育、美术知识,作为理科生也要补充地理、政治、历史知识。除此以外还要有生活常识、社会要闻等等。

因为这些将会在高考时汇聚成一门占60分的小综合考试。(后来大概实施了三年)

  • 音乐我们学的是:国歌里哪个音出现频率最高?五线谱高低识别、某某圆舞曲是3/4还是3/8节拍?
  • 美术我们学的是:皴法识别,传统绘画高远、深远布局,某某西方油画描绘的历史背景。
  • 体育我们学的是:标准篮球/足球场大小,各种体育规则,三级跳左脚踏板还是右脚踏板。

得益于我平时爱积累杂七杂八的知识,高考时我这科成绩考了56分。

但是素质教育出现在高中,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的知识结构。也让我们那一届在高考成绩上被复读生疯狂碾压。而后催生了私立复读学校的火爆。

曾经私立学校是被鄙视的,每年暑假我们当地私立学校都会派人到我家里做工作,只要我入学就免学费还给奖学金之类的。

但从那一年之后,形势扭转了,公立学校不允许招收复读生,不允许周末开课。而私立学校限制没那么严格,私立学校以“抓得严”为招牌,吸引大量人复读,再加上没有素质教育的干扰,复读生的成绩残酷碾压应届生。

高一高二时,我的高中时光是极其变态的。每天除了常规上课时间,晚上有时候还有课,老师们也很拼,尤其是班主任,即使没有课,晚上也会来监督我们自习。周六周日也是不存在的,一个月只放一天假。山东孩子那时候就是学习机器,旁无杂念。

“北大不倒,年年要考”、“拉出油、挤出血”。这样恐怖的口号随处可见。

(小插曲:我曾经真的学习到肾小球发炎尿血)

最后,表达一下个人看法:

小升初、中考、高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在选拔性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只谈“减负”和“素质教育”意义不大。

选拔性标准如果不“唯分数论”又将滋生很多权钱腐败。有权力有关系的可以搞到很多分数之外的东西,有钱人可以花钱补甚至直接买一些分数之外的东西。这对穷人是不公平的,当前“以分数论高低”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手段,就连这样,特权阶层也会搞出一些“加分项”。

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可学校里减负只是给老师减负(参考我小学时减负,只是给了老师们更多打牌时间),家长依然会把孩子的课外辅导安排的满满,当学习成绩不是唯一内卷通道时,篮球课、乐器班、书法班就成了新的卷。

在多通道里卷总比在独木桥上卷要好。可是要想拓展通道是要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穷人孩子想卷都无门可投,只有义务教育是平等的。这样的减负和素质教育只是在加剧教育的不平等。

教育部门这次将减负与校外培训整顿联合开展,这说明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以往历次改革的一些弊端。

教育公平是几千年来的难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希望有教无类,以三千弟子传世。

教育与知识挂钩,知识与财富和权力挂钩。封建社会里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人垄断知识就垄断做官渠道,垄断话语权。门阀姻亲又进一步加深垄断。

近代蔡元培改革大学教育,力图将教育与攀附权贵分割。

现代人是可以享受义务教育了,可教育不再是以前的“有没有”的问题了,而是“教育分层”出现了。教育分层是阶级分层的体现,高阶层通过教育分层进一步拉开与低阶层的距离。

所以每一次教育改革看似是在弥补教育分层的差距,损害的是高阶层的特权。但实际这一过程里没有赢家,因为有阶级作为“潜规则”存在。

有朝一日,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包括教育剥削),才会是所有人的胜利。


user avatar   hereditaryrul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利好一二线城市,特别是知名大学较多的国家中心城市里,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上家庭的子女呀。

三四五线并没有大量知名大学,故无法从大学生兼职家教方向提供大量补习师资。另一方面,三四五线城市因缺乏城市吸引力,无法吸引足够多知名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培行业。

因此,此前三四五线城市的课外辅导市场主要由本地中小学教师在私下进行。与一二线城市有兼职全职家教,中小机构,连锁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课外辅导服务相比,三四五线城市的课外辅导市场热度较低,竞争也不充分。

这几年随着一二线城市课外辅导竞争激烈,一些大型连锁课外辅导机构开始下沉三四五线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受地域限制的在线课外教育也开始进入三四五线城市的家庭。

如果此时限制关停网络课外辅导,大型连锁课外机构,也就意味着课外辅导市场上只剩下“一对一上门补习”这种非常难以监管的模式。

我国知名大学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这些知名大学可以提供大量兼职家教供应。如果仅剩下“一对一上门补习”这一种课外辅导选项,那也意味着一二线城市中等偏上的家庭可以从同城名牌大学找大学生兼职上门辅导,而广大三四五线城市的孩子则面临无课可补,从此过上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国高考以省级为划分,即各省省会与地县在高考录取时处于同一起跑线。省会城市本就拥有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在高考录取率上远超各个地县。如今要是省会城市还可以上门补习,地县学生没地方补习,那恐怕小镇高中考不上985211大学,县城一中考不上清华北大的的现象只会进一步加剧。看来成都西安等科教中心城市的住房价值又得上涨。

到时候为缩小城乡差距,又得增加贫困生专项名额,而省会城市在全省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又极大,学籍户籍就是省里能人一句话的事儿,靠贫困生专项考上名牌大学的“真贫困生”到底有几成。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于1980年提出“7.30教育改革”(7.30 교육 개혁),推出 《规范教育和消除课外补习过热的措施》(교육 정상화 및 과열 과외 해소 방안),成立37个课外辅导打压队(과외특별단속반)取缔打压课外补习,但这一政策反而催生了专门针对权贵家庭的秘密上门补习服务:"别墅补习"(별장 과외)。

实际上,孩子们搞培训班“竞赛”是成年人贫富差距的及职业不平等的延伸。如果普通家长们活得辛劳无比,又看到“人上人”们精彩的生活,能不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尽量赢在起跑线吗?

要想真的给孩子们减压,就得在劳动市场给成年人减压。要是在生产线当工人都能维持尊严,会有那么多家长反对中考分流,职业教育,进而把孩子塞进各种补习班吗?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不论减负到底成不成功,灭了教育资本化,砸了新东方们的饭碗,我举双手赞成。


user avatar   zai-hui-shou-wo-xin-yi-ji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样一来生化环材的毕业生就更惨了啊, 本来培训机构就是他们毕业后为数不多的就业出路,

还有那些从工厂跑路的传统工科专业的毕业生, 也是一样,

他们既不想进工厂, 又不会其他的谋生方式, 读了这么多年书, 唯一的去处就是去补习班教小朋友.

不过考虑到还有上门家教这一极其隐蔽的补习方式, 他们可以骑着电瓶车流窜于各个小区, 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几年前,很多人就意识到家庭教育过度投资,当然自己也是参与者和继承者之一;

目前消费综合疲软,需要向现有的社会生活需求进行改革,以及重新塑型,这是东、西竞争的关键棋局;

某大要断臂求生,几万亿的大zb集团,内部文件闹腾又怎么样,被时代的规律摒弃而已;前面还有某邦直接派驻工作组现场办公,然后就没有然后,同样是在不恰当的外部竞争时期,做不恰当的事情;

校外辅导班,比上面的例子还有排面吗?到了规律的峰值,必然会出现被抑制或者被转型,这是历史行程的车轮。

=======================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塑型改革,目标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的是抑制日益高昂的校外培训成本,促进社会综合消费的调整,促进内循环;

长期目标是促进教育系统的改革,某呼热问“为什么现在一提教育改革基本上是骂声一片?”。突然想想,觉得格局太小了。教育改革的目的很简单,古人都知道的一清二楚,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通俗点说就是教育要为群体竞争服务,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当下,是个人都会说八股害人吧,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啊,范进革自己的命,难。

但是回想以前,当年95%的文盲,于是海量的扫盲班走起;当年农村城市结构失调,于是知青走起;当年要引外资提技术进产链,于是外语、留学走起;现在呢?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大的潜在威胁是什么,扪心自问,某呼的三亿用户不知道吗?产业脱钩,知识技术限制,以及人口,估计三亿用户必然头头是道。当然,如前面所说,上场的运动员很难革自己的命,俗话就是乌合之众那本书的意思。

本问题下,很多回答说需求永恒,价值恒在吗?不好意思,个人分享的是:在上世纪78~85这段时期,中国很多校园真就是课后校内兴趣班走起,大比例的学生在校内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甚至可以请假正常课程,其配套的书籍、器具、带头老师、校园管理以及少年宫配套操作都很丰富,带来的效果也是极其明显的,德智体的多方面成长与特长识别,个人都是切身能体会的。

部分从业人员也分享了自身的无奈选择,比如编制小、无空岗;个人生活圈中的一部分人,就是简单的不想受太多的组织管理,而选择相对宽松的校外辅导行业;但是,个人仍旧想说的是:个人自身实力是硬杆杆,岗前竞争不过只能认输。但是,认输不意味着没有饭吃,或者没有好饭吃。道理如下。

需求永恒是真命题吗?科学告诉我们所有的规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的,这句话在有些场景下是合理的。但是,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寒暑假一个月2万元三门课的校外辅导费,已经高过了正常上课时期的辅导费,这个水平在一二线城市很普通!个人的亲戚、朋友是酸甜苦辣咸,唯有心自知。这个需求是真实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吗?未必。正因为叛徒出在队伍中,才不断加剧了围城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很典型的现象:老师在课堂跑课,学生在校外精修。从经济角度很简单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国家教育投资的费用,随着金额的增长而效果在逐步下降,同时服务对象还一肚子怨言;而依照经济规律看,当围城的成本超过一定的阈值后,回归是最优策略。

补一个自己老婆的名言:孩子兴趣班里有好几个孩子家庭条件不好,来回路上电瓶车要骑一个多小时,他们都来报这么贵的兴趣班,这些家长们不知道怎么想的。个人作为父母,说实话,谁真的又很愿意这样呢?被社会逼得啊。长江七号这部电影还记得吗?

价值恒在是真命题吗?这个个人真要好好说说了。老师们以及家长们真看不出来哪些孩子适合读书,哪些孩子不适合吗?哪些孩子是刷题的死记硬背,哪些孩子是理解规律会触类旁通,就家中几位当教师的亲戚和长辈意见看,上述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而且真正能进重点中学、985/211的开智学生,在考试之前定型的比例就很大了。哪些掏钱送校外培训班的家长们,真不知道培训的作用吗?其实就两点:自我安慰(娃,你看父母为你了花了这么多钱,长大了不要怨我们没投资)+时间委托(加班太忙了、真不想带孩子、肝都要被孩子气爆了)。在培训机构中更有甚者,为了留住学生,大量的使用讨好学生的手法,这是自己送孩子去培训班的最直接感受。

补一个孩子小学家长们的交流:

xx私立肯定好的,朋友同事送进去的都说好。

为撒啊?

一学期一万多的学费,老师也不敢不重视每一位学生啊。老师收入快两万,高啊,愿意拼。

是这个道理哈,唉,努力赚钱。

===================

这个事情后面会怎么走?

1,现有私立学校全部进行混改,当地政府入股,或者直接转公立;本身就不是什么高精尖行业,参股也符合多方利益;

2,提高校舍的经济效益,现在幼儿园都提供寒暑假的额外托儿班服务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庞大固定资产,其盘活本身也是一个好的方向,只是要控制利润率,这个拿手;

3,现有校外培训组织一方面市场驱动的整合,一方面可以与学校形成甲乙方合作的关系,毕竟需求有,还有一帮子人要吃饭,不过从业人员要付出更多是肯定的,那些想吃轻松饭、不想接受强管理的人员,肯定不合适了;

4,高中以及大学生的校外培训,应该受影响不大,甚至是欢迎的,法理上也说得过去;但是这部分的从业人员真的要有几把刷子;

5,1对1的家庭私人教师可能会像西方十九世纪的富人圈小说那样蓬勃发展了;

6,教师资格证的硬性要求与在案定期更新,以及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教育思想;

7,疫情期间暴露的数万名海外小学生,不在此次影响之内;未来他们带来的变数最大。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引起蝴蝶效应改变历史行程的小人物? 
  饱受质疑的青少年科创大赛为什么这么火? 
  18岁,大二,被开除了,我该怎么办,很迷茫? 
  如何看待大学的贫困生制度? 
  如何评价目前国内的爱国教育?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吗? 
  上coursera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吃透厚黑学的人在社会中真的混的开么? 
  如何看待郑州督查室回应「小学统一女生头绳颜色」为「仪表教育」,媒体评「这是过度要求」? 
  四川一中学学生列队 90 度鞠躬迎接老师开车入校,校方回应「系学校开展的尊师重道活动」,你怎么看?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2021年7月份社融远不及预期?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美国反超中国登顶金牌榜榜首?





© 2024-11-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