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抗美援朝纪录片《1950 他们正年轻》? 第1页

     

user avatar   long-yu-4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好看了,应该让全国的学生和家长都看看。

尤其是某些动不动就说这个动漫暴力,那个游戏血腥的家长最应该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志愿军老兵回忆,我看了后发现;那些所谓的战争游戏一点都不恐怖。

想起之前看过一段话,再血腥暴力的游戏,也是美化了10000倍的战场

​如果我们的后代害怕枪声和爆炸声,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而女孩子肤浅无知,就是最大的耻辱和悲哀。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绍伊古大将​


user avatar   wang-ping-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盎撒人正在发明历史,二战德国是美国打败的,日本是美国原子弹打败的,抗美援朝是美国人赢了,伊拉克战争是因为伊拉克有洗衣粉,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人不愿主动发起战争。

这种发明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gz和gh。

这部电影依然会被这些人曲解,冷嘲热讽。


user avatar   jixue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不要战争,但是,绝不投降!

——《1950他们正年轻》抗美援朝志愿军语录


节奏非常紧凑的纪录片,强烈推荐!

对于战争,没什么比亲历战争的老兵,更精彩,更具意义的叙述了。

从《八佰》的争议开始,我就在想“什么是中国的战争片”?

《金刚川》《八佰》出来时,大家很激动,说中国也能拍好莱坞式大场面。

以技术而言,中国真的不能算差,和好莱坞比或许有距离,但不至于是天差地别的那种距离。


但在内核上,我们的故事似乎往往显得很空泛,不是跟着欧美战争片鹦鹉学舌,就是迎合西方价值观——对于这点,肯定有人要问,那么,你觉得中国战争片应该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认为《1950他们正年轻》就是一个绝佳的答案,所有关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答案,都应该从普通大众身上去寻找。


纪录片开头非常硬气地提了美国对东北的轰炸,毕竟没想着赚欧美市场的钱,所以无需替美国遮掩。

之后就是老兵一一登场,叙述他们亲历的战争。

这些老兵,基本不是干部,有文艺兵、侦察兵、军医、卫生员、普通战士、宣传员等等,每一个都是普通人,一声声“战友”,一声声“同志”实在很令人破防。


我个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东北老爷爷,非常执着地收集各种资料照片,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陈列起来,做了一个个人的志愿军展馆,他说家人不理解,但他必须做,这是对战友的感情。

还有一位老爷爷哽咽着说,他当初作为委员动员了147人,最后连他在内只回来3个人,一个缺胳膊,一个少腿,他自己也少了条腿,镜头扫过,还能看到他脖子上深陷的弹坑。


提到为什么参加战争,一位老兵说得非常朴素,他说到了朝鲜一看,美军到中国其实只隔着一座山,翻过山,整个东北平原就会暴露在炮火下。

可以说那场战争不仅仅是“援朝”,实则就是打退了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上甘岭战役那段,多位老兵交织描述,我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落泪。

有一位老兵说,他好多次去往丹东烈士陵园,就想看看战友的尸骸有没有回来,一位军医爷爷也在镜头前恳求,谁能有办法带他们回家,“我答应人家要带他们回来的……”

看到最后的烈士纪念墙,我忍不住想,哪怕 尸骸找不到了,是否可以重新统计一下,为英雄烈士做个衣冠冢或者云上纪念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王者之师”的战争价值观,我想如果要拍的中国的战争片,重点一定不是看喀秋莎在夜空划出的绚烂,而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要战争,但是,绝不投降!】


user avatar   jun-zheng-ping-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不久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苹苹走进电影院,被这场像是对时光低低絮语的电影所打动。

它把时间拉回到70年前,从战争废墟中刚刚站立起来的年轻共和国,尚未抖落尽战火硝烟的碎屑。那时,渴盼和平稳定的人们不知道一千多公里外的朝鲜会爆发战争,更不会预料到,一群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的青春是奔赴战场。

这部影片没有去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切回到普通士兵参战的视角上来,在他们质朴的语言里,我们感受到,当个人梦想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热血青春里浸透着不一样的残酷。

影片中的老人任红举本是干校的一名学生,外号“小北京”。在晋武县的冰天雪地里,要换新军装的时候,他很兴奋,摸着棉衣,试着皮靴,看着和前苏联人一样的毛帽子。直到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章摘下来,这才知道要去抗美援朝。接下来政工部的文件宣读里,用词是赴朝的战斗人员,而不是文工队的时候,在场的人一下子紧张了,因为他们都是学生,包括队长,分队长都是,没有真正上过前线。但是他却跳到条案上,使劲瞄着名单,期待着自己的名字出现。

然而战争的惨烈、痛苦,是这些“娃娃兵”没有经历过的,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敌人的一颗炮弹就轻易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轨迹。

刚过鸭绿江遭遇的第一战,他们就眼看着演白毛女的演员被敌人发射来的炮弹炸碎。在河沟里,任红举尽力去捞她尸体的时候,只看到了石头上有两根长辫子,长辫子上都是碎肉。另外一个演歌剧的姑娘刘文,被他们几个男兵捞上来的时候,右腿已经被炸没了。战友只能背着她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她还在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严婷,是他一直欣赏的小提琴手,牺牲的时候,人找不到了。山坡上只剩下她的胳膊,手里却还紧紧握着小提琴的琴弓。

后来,任红举为她写了这样一首诗:等我老了,一根白发,安在你的提琴上,我们还演奏,我们还在跟你唱。

那一年,他们17岁。

在上战场之前,他们还是学生,本来都应该成为演奏家、舞蹈家、歌唱家,拥有着聚光灯下的未来。可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战场,面对世界上最残酷的战斗。炮火击毁他们的肢体、梦想,却为我们赢得了拥有梦想的权利。

在战场上,这些十七八岁的战士,他们想的不是害怕,而是活着干,死了算。发的新军衣,上午发,下午就穿上。好不容易奖励一个罐头,不留,马上吃。他们知道今天过去了,却不知道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已于9月3日上映,正值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战友牺牲在异国,这个话题是很多老兵心里无法弥合的伤痛。在电影中有的老兵,为了履行承诺穷尽一生都在找寻战友的遗骸,只希望带他回家。遗憾的是,导演组帮老人找到时,他却已经去世。

“神炮手”周继成,他是黄继光的战友,入朝作战期间,他共参加战斗78次,共歼灭敌人150多人,摧毁敌坦克4辆,装甲车、汽车25辆……但是在影片的叙述里,战绩他很少提及,说得最多的是:“黄继光走了那么多年了,我现在虽然还活着,我是为了牺牲的同志活,为黄继光活。”

有的老兵提到过往牺牲的战友,或是掩面哭泣,或是长久的沉默,拍摄一度暂停。他们已不再年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是趁着还能走的时候,就去烈士陵园多看看,哪怕石碑上只是一个名字,他们还是想去和老战友们聊聊天,谈谈生活的新变化……

中国前后组织240万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路,当年的娃娃兵,如今都垂垂老矣。即使胸前挂满军功章,每一块军功章的背后都是九死一生,但是他们却从未把自己当做英雄,而是拿幸运者自称,想着多过一天,就是替那些回来的战友多活一天。

而那些牺牲的烈士,离家还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青春对他们而言,是战火硝烟里的灼灼芳华,是保家卫国的无怨无悔。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场仗要打,我们不该忘记,更不能忘记,如今的生活如何来之不易。

我是苹苹,感谢您阅读我的观点。


user avatar   zhu-le-tian-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年轻人关注,很简单,让他们骄傲、让他们自豪。

就比如乒乓球谁都打不过的传说,比如军神在推特、油管上如何如何牛逼,比如李云龙的意大利炮。

可惜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太烂了,一拍志愿军就是按头哭的堆人命,完全不知道这支军队强在哪里,为什么强,上次看《金刚川》差点没给我气死,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家美国人看我们死的太多太惨了放了我们一马呢。

志愿军的故事是绝对有这个资格和潜力在年轻人中继承和发扬的,这是一个爽文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理想、军魂、家国情怀让旧社会的人脱胎换骨的故事,绝不是靠堆人命、不当人、让自己人去牺牲的比惨游戏。

为什么马克沁重机枪之后游牧民族的才艺就变成能歌善舞了?因为堆人命早就行不通了呀。

我们要看三三制穿插,我们要看夜战,我们要看不需要抽签动员战士们抢着危险任务当荣誉,那些导演用自己的精致利己主义小脑瓜去揣测人家有理想、有家国情怀的英雄贪生怕死不觉得自己恶心吗?

跑题了,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看志愿军,而是不喜欢看志愿军被曲解和侮辱,我们想看我们比美军高明在哪里把他们揍回三八线,伤心的电影看一次就不忍心再看了,甚至会对同类的影视作品ptsd,只有热血才能让人上头,一遍又一遍的传唱。


user avatar   wo-xin-fei-xiang-81-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深圳,昨晚去看了,空荡荡的大厅就我一个人。影院人不少,但大部分人都是奔着旁边几部电影去的,说明现在年轻人真正关注这段历史的,太少了。

整个影片,是以被采访老兵的讲述为主线的。1950年,年轻的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跨国鸭绿江,代表着新生中国的坚强意志向美帝国发起了反抗。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

一位老爷爷,当初才十几岁,是作为侦察兵,在晚上前往一座刚刚经过激烈战斗的山头。他说,当时惨白的月光照在这阴森的山头上,只有他一个人在这摸索着,走着走着,旁边就有一具尸体躺在地上。耳边也经常传来“呜呜,哼哼”的凄惨声音。然后他听到有人问“是谁?”,当即回答我是志愿军某部队,最后找到询问的那个人,发现是自己认识的一个指导员,孤独的躺在地上,衣服底下都是漏出来的肠子,看到他来了,只央求要口水喝。

“决不能给他水,他已经失血过多,再一喝水就会立即死掉的”,但是不给他水,他就一直在用头磨着后面的石头,想加速血液流失。老兵不忍,用胳膊挽着他的头,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自己保管的,他颤巍巍的从自己上衣口袋里翻出了一个银元,“好的,交给我吧,我会帮你转交给军区的”。然后,指导员已然失去了生命迹象。

人类应该时刻敬畏战争,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发动。青年喊打喊杀是因为热水和无知,好在当权者都是有一定知识和见识的人。

敬畏战争不代表惧怕战争,美帝国或者小日本敢再跳腾,将面对的是更加雷霆的打击。

最后,吐槽一下,这剧中的对老兵的采访者,例行公事般,采访时毫无感情,异常冷漠。


user avatar   meng-jian-wu-ya-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抢救式的记录。距离抗美援朝已经过去71年,在《1950他们正年轻》中,采访的26位志愿军老兵,基本都是90挂零的岁数,最年轻的也有87岁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影像,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次忆往昔岁月峥嵘的感怀,对于当代观众而言,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那场立国之战的点滴,更深刻的了解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不谈技术,这部纪录片本身的意义值得满分。



71多年前,百万雄狮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保护了祖国的和平,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则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抗美援朝,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那场战斗中,我志愿军战士都在想的是什么?看到参加访谈的老兵们,往前退71年,他们入伍的时候,大多也是17、18岁的年纪,甚至还有更小的文艺兵,联想到这里,不由得肃然起敬。


这就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特点,作为纪录片电影,该片打破了同类题材宏观角度的叙述模式,以老兵的叙述主题为主线,说白了,以战士为视角,具体到个体,以微观反衬宏观,以个体情感衬托家国情怀,前半部分以描述战场为主,后半部分以叙述战友情为核心,串起来一份波澜壮阔、让人热泪盈眶的口述史。



比如任红举老前辈,声色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之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鼻子底下找粮食,夜晚遇到受重伤的教导员等等事迹,就像电影中那些曲折的英雄故事一样,但不同的是这是老人的真实经历。尤其是老人说了表达了很多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害怕,以及执行任务时的果敢,这就非常难得。因为我们真正深入到一名战场上的普通士兵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想法。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位老人,隶属第九兵团某师,参加过与美陆战第一师的战斗,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会了解,老人参加的战斗,就是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这场被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我志愿军不仅在武器装备上与美军有着巨大的差距,各种物资都严重匮乏,但是通过机智勇敢的战术穿插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严寒中鏖战20天,毙伤俘美军17000多人,令这支王牌部队遭受了成立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我方为此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伤亡。在采访中,老人长久默不作声,画外音多次提醒让老人稍微休息一下,但最终这段采访再也没有继续下去。正是这样不加修饰的直面,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在当时零下40多度的环境下,是什么让老人不敢回忆,甚至无法去面对当时的惨状,这场被美陆战第1师谈之色变,称为“地狱之旅”的战役,我志愿军战士是靠着怎样的毅力,打出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战斗精神,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直面当时地表最强的美军武装力量,谱写了冰与血的英雄赞歌!


尤其是当时的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一场战争,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对有些人来说是终止,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开启,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岁月平安。



可见,这些老人身上流露出来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直延续的打不垮、拖不烂、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年轻人在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纪录那场战争,更是纪录一首“青春”的赞歌。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将于9月3日上映,而9月2日正是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电影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了自己的战友,有人希望履行当时的承诺,要把牺牲战友的遗骸带回祖国;有人则回忆起战友生前与自己相处的点滴,甚至闹过的小别扭,从而老泪纵横;也有人在电影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战友,他们还像年轻时那样互诉衷肠,这些内容和画面,无不让我们热泪盈眶。



试想71年前,劣势装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严寒中与强敌鏖战,以坚强无畏的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这一战,给一直认为中国是一盘散沙的西方世界狠狠上了一课,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需要被当代年轻人了解和铭记。


对于观众来说,尤其是当代青年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去释放自己的青春,无论哪个年代,少年之气,永远新鲜。以当代视角见证历史,这是一种新奇又非常贴切的梦幻联动,画面中他们虽然是老人,但是故事讲述的主人公都是17、18岁的年轻人。有那么一瞬间,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年自己的青春故事,仿佛时空穿越,用独属于青年的方式、用真实的影像和口述,去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user avatar   qing-yang-zhen-ren-wang-qing-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共和国不要辜负他们,毕竟蒙尘雪藏了这么久。

为了所谓大局,为了所谓的国际友谊,为了所谓的友邦惊诧,他们的光芒被时间掩盖。连《最可爱的人》一度从课本上删除,当然现在又恢复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请不要把历史当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现在终于到他们发光的时候。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人民英雄,他们光芒万丈,他们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战争中,很多英雄都是解放战士。

一个人俘虏了63个英军,接受斯大林接见的刘光子就是解放战士。

他在俘虏了英国兵后一开始不做声。

直到清点俘虏,发现多了才查到他。

问他为什么不说?

他说,以前在国军,功劳都是长官的,他敢出来认,是要挨打的,所以他不敢。

邱少云也当过川军。

为什么昨天还没有战斗力,被赶鸭子的人,回头就变成了铁血战士?

因为我军俘虏国军后,都会有诉苦教育。

国军战士,在家被地主剥削压迫。

被国军抓壮丁,在军队被残酷虐待,长官吃空饷,把钱存到银行,娶姨太太。

士兵吃不饱穿不暖

拼命立功是长官的,动不动就被私刑。

老兵欺负他,让他洗脚干活。

解放军把他的苦水表演出来。

让他看到解放军的天下。

官兵一致,军官不蓄私财,一个月只多吃几十个鸡蛋,多吃两斤肉。困难条件下,军官也吃炒面,甚至和战士一起挨饿。

军内民主,没有虐待压迫。

老家打倒地主分了地,回家就能自食其力,过吃饱饭的安宁日子。

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这个美好的世界。

牺牲自己,也是为了别人能够活在美好的世界。

所以,他们义无反顾。

知道为何而战的军队,才能战斗到最后一人。

如果当时的解放军,军官豪宅美女,家里几亿现金,有一个小区的情妇,战士生活困顿。

如果当时的解放军,老家是地主掌握生产资料,全家996仅够温饱,上不起学,看不起病。

地主们锦衣玉食,住别墅开豪车开海天盛宴。

他们还能在战场上义无反顾吗?

要认识到真正的战斗力来自哪里?

亲不亲,阶级分,不是空话,是经验总结。

前几天孟晚舟1000天的回答。

明明是美国打击中国私人企业,从国家角度中国人应该支持中国私企。

但是,最高赞是写孟晚舟和老公常驻加拿大,上亿美元房产,出门随便一套衣服搭配几万几十万。

所谓被监禁,实际是护照上交,不能离开省,晚上要求在别墅住而已。

结果评论区无数人要求主动受苦,替孟晚舟在加拿大受罪。

这就是阶级矛盾影响了民族矛盾。

当时一个国家阶级矛盾严重的时候,朝鲜战争的战士就很难复制了。

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

后人要引以为戒。


user avatar   zhao-guo-xi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希望战争,战争对谁都没好处,但绝对反对投降”

我很欣赏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一直以来缺乏对老战士的关爱,长期以来也缺乏这种表现形式,一个个老兵在镜头面前,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就像是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河,表面上平静,但水下又蕴藏着激流。

他们曾经是连长、班长、战士、侦察兵、军医、文艺兵、高射机枪手,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一兵。他们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志愿军就是靠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一兵,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说说几个我印象最深的段落。

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文工团任红举

任红举老人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负重伤的某营教导员,肠子已经被打出来,血都流干了。教导员和他要水,他说我不能给你,负重伤不能喝水;教导员说你把枪给我,他说我也不能给你,不能让你自杀。

最后教导员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银元,说“妹妹,妹妹”,任红举说,你放心,我交到师部。还在说这话,发现教导员已经牺牲了。

任红举找到战友,张自忠部队里投诚过来的,有战场经验,一起把他掩埋了,用钢笔在削掉的树皮上写上牺牲者的姓名,插在那里。

老人最后说:“那有什么用啊,什么用都没有,没用我也得这么做”。老人说的很朴实,也很无奈,就像是那句电影台词“生下来父母都给起了名字,怎么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

47军军部军医薛英杰

影片上映前不幸去世的薛英杰老人,去世前还在为牺牲在自己身边的战友耿耿于怀。

那天他们俩要乘车出发,薛英杰说,你看看几点了,七点天都大亮了,敌机要出动了。战友说了句,怕死鬼。薛英杰说,在部队里最忌讳骂人是怕死鬼,他们俩吵了几句嘴,赌气似的上了车,薛英杰说战友一屁股把他拱走,坐在吉普车上自己以前常坐的位置。

车只开出去一公里,他们就遭到了空袭,战友被机关炮击中,没有喊疼也没有叫唤,对薛英杰说,老战友啊,我是不是不行了。薛英杰说,你别说话,什么就不行了,但其实他也没有办法,他是军医,但是也挽救不了战友的生命。

薛英杰老人最遗憾的是,他答应了战友,要把他的遗骸带回国内,“自己答应了人家的事没办到”。薛英杰老人去丹东,没有自己的战友遗骸,到沈阳,连战友的名字都没有。

“跟您说,您可以替我们这个当兵的,说句话写个条,给那个烈士陵园,问问他有没有给寻找寻找,能够为,老……老兵说句话”。说完这句话的薛英杰老人捂住脸,泣不成声。

27军79师直属营卫生员王贯三

王贯三老人说,在转运伤员的路上,敌机突然空袭,他就趴在了伤员的身上。“你说我能挡得住机关炮吗?”,挡不住,也得这么干,“对伤员算是个安慰吧”

王贯三老人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英雄”。

他们似乎在努力遗忘自己的那段历史,有的老人尽量不去想那段历史,就像刘素谦老人说,等她去世了,能留给孩子的就留给孩子,剩下的撕吧撕吧就扔了;

可他们似乎又在徒劳地对抗,尽量让自己的战友不让人遗忘,有的老人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战友叫什么名字,哪里的人,怎么牺牲的,就像孙德山老人,他自己捡破烂,在家里办了一个简陋的抗美援朝“展馆”,孙德山说,自己要是哪天死了就拉倒了,但只要活着就得办下去。

怎么说呢,只可惜,这样的电影太少,出现的也太晚了。推荐大家都去看看电影吧,支持一下。

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不会被遗忘




     

相关话题

  怎么评价凌潇肃的演技? 
  最让你惊艳的电影瞬间是什么? 
  如何评价电影《默片解说员》? 
  如何评价电影《大腕》? 
  有哪些不是讲谈恋爱的好电影? 
  哪些影视作品给你留下了童年阴影? 
  如何看待《无名之辈》的结局? 
  周星驰找你去拍电影,但你出演的角色是像酱爆一样的丑角,你会去吗? 
  电视剧《安家》戳中了中国人的哪些“房情结”? 
  国外有抗日神剧现象吗? 

前一个讨论
中国会成为超级大国吗?
下一个讨论
疫情当下数以万计的人失业或者面临失业,经济来源怎么办?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