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乖乖女,认为母亲说的都是为了我好,她说什么对的,我都要听。所以我大学时好好学习不谈恋爱,毕业后相亲,富二代追我,妈妈说担心以后会对我耍心眼,一家子诓骗我,拒绝;小官二代表示好感,不行,觉得男生心术不正。当时我非常疑惑,为什么明明我觉得很好的事,妈妈会觉得反而是坏事呢。也非常想试错一次,万一证明是我对了呢。当然了,最终也没有实行,主要还是我自己的原因,性子软,没主见,也没有执行力和开创性。所以一直听从妈妈的,一是孝顺,习惯了听话,二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愿意承担试错后的结果。(精神独立后我反思了一下,当时妈妈这样反对,主要是内心的自卑与自尊心理作怪,不敢高攀)
后来遇到了老公,无论家庭、学历还是工作旗鼓相当,又不甘心,嫌弃家境不行。这个时候我已经老大不小,对未来不再期望,正好老公是那种会哄人的人,就坚定了信念,在妈妈不同意的时候我就直言“如果这个你再不同意,以后嫁不出去你别怪我”。至此妈妈不再坚决反对,虽然挑刺不断,也让我在结婚怀孕时承担了很大的压力。至今我跟老公很和谐,生活也还不错。妈妈呢,反而开始欣赏我老公,觉得老公比我要强很多,家中大小事务都让我听他的。
有时我会跟妈妈提及结婚与怀孕时的找茬,妈妈这时候倒说是为了增加娘家的威势,让他以后不敢欺负我。很蹩脚的理由,因为我知道当初妈妈的看不上是认真的,不甘心也是真的。现在想想,或许她每次的反对,不过是为了告诉我“我是不同意的,如果你坚持,我不会反对,但你要知道,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一旦错了,是你自己的错,不要怪到我头上”。而我却当了真,一个懦弱且没有眼力见的人。
后来看到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大概意思是如果父辈没有取得很好的成就,那么他们的建议很可能都不是正确的;如果你觉得很对,那是因为你的成就要远远低于他们的。一语惊醒梦中人。当初的疑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也很庆幸自己在最后一次的相亲中,选择了自己的选择。
我想你应该也是个很孝顺的人,否则不会对母亲的话这么在意,而同时,或许你也跟曾经的我一样,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没有在精神上独立。人总要经历两次断奶,一次是一两岁的时候,一次是精神独立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做到第二点,有些男生在婚后依然将妈妈的话当做圣旨,将妻子排斥成外人,变成了妈宝男;有些女生婚前听爸妈的,婚后听丈夫的,不过是将精神奶头换了个人,从未有过自己的思想与选择。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别人的话语只是建议,你的感受、你的情绪才是最真实的。《与神对话》中有一句话,“感受是灵魂的语言”。你觉得结婚生子很好,那就结婚生子;你觉得丈夫很体贴,那就好好珍惜,你觉得母亲是道德绑架,那就给自己解绑。任何人的话,都当做耳旁风就好了。这个任何人,包括你的母亲,也包括你的丈夫。不要把你的丈夫当做精神上的母亲,依赖他,享受他的宠爱,要像个合伙人一样,尊重、信赖、合作,要有思想上的互动、生活上的互助,以及精神上的平等。
至于你母亲说的什么孝顺,我想说的是,孝顺不在一时,不在此时。母亲尚且强健,何须急于一时的孝顺,以后有的是孝顺的机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先做好精神断奶,待心境平和,经济宽裕,母亲年迈,此时的孝顺才是真心真意。一味地以孝顺来绑架你,只会让你陷于情绪的泥淖,会毁灭你生活的朝气与希望。先跟你的母亲保持距离吧,调节好自己,多挣钱,以后自然会有证明自己的时候,也终有解答疑问的一天。
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他们只是给你讲了一个故事,并没有把自己的故事当做颠扑不破的真理来宣讲。
至于你如何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你的事儿,作者没有说故事里的人物 就是完美的,没有说故事里的事情是应该效仿的!
因此你能看到书中很多人物做了很多现实中不该做的事情,是因为作者要给你看,否则他作为一本书的上帝,要掩盖轻而易举!
拿《水浒传》为例,李逵劈小孩也好,李逵割李鬼的肉做烧烤也好,武松鸳鸯楼对着无辜的丫鬟们一通大开杀戒也好,这些作者不能掩盖么?就写李逵把小孩藏起来不行么?武松就说没有滥杀无辜,一个丫鬟都没死不行么?施耐庵又不是战地记者,他是小说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施耐庵就是告诉你,梁山上的好汉之前都是干啥的,孙二娘就是杀人卖人肉包子的,王英等人就是杀过路客人 做醒酒汤的,至于故事如何理解是你的事儿,他从来没说这是大宋 精神楷模集,没说大家一定要向武松学习,谁惹了你就杀他全家,连丫鬟都不能剩……
至于《红楼梦》看似最最玄幻,可是也是最最写实,现实中的那个男主就是这个样子,甚至不惜自黑,用两首西江月来讽刺宝玉“于国于家无望!”、“莫效此儿形状”等等。
作者从来没说,贾宝玉是完美的人,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
同理现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描写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甚至专门以现实社会中的反派人物做主角的,比如《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绝命毒师》、《大西洋帝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