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人,尤其是90后喜欢看数码宝贝? 第1页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自己读完问题描述后感觉很迷……

因为这个问题自己感觉只要是童年正常生活在国内城市的90后(甚至85后和00后),对此基本不可能产生太多疑问,但查看了题主提的其他问题后自己感觉能理解一点儿为什么题主能这么问问题了。

问题本身(为什么《数码宝贝》在国内有人气这一层)不难回答,这点结合那句“童年不是喜羊羊真是太好了!”一起理解,就不难懂了:

因为《数码宝贝》(第一部)本身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且对于普通中国观众(城市90后,85后和00后)来说,出现在了正确的时间(二十一世纪初)和正确的地点(网络时代到来前的各地电视台)。

而对比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世纪初十几年里相对日本动漫)几乎完全不能打的国产动漫,在那个中日关系尚且较好,大量日本动画被精挑细选深加工(配音和各种表述本土化处理)引进内地后,仅靠电视就几乎可以达到“追新番”效果的八九十年代,对于90后、85后和一部分00后来说,在那个电视动画和互联网动画的转折期的小时候,自己的动画审美基本就是“出道即巅峰”了,忆童年时,回想起来,感官上反而是小的时候看到的动画比长大了看到的动画要更好看,大大拉高了小时候接触到的作品的印象分和情怀感。

同时,在世纪交接的几年里,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很低,娱乐方式相对现在而言少得多,电视几乎是当时唯一的全国共通即时性“精神食粮”来源,很多报纸和杂志都是分区域和阶层的,远远谈不上大众,相对而言只有电视最“大众”,自然因电视产生的共同回忆(和后来的各种“梗”)就最多,刷“无限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于90后,85后和00后来说,《Butterfly》确实是一首神曲。

而且,不论是《数码宝贝》第一部的故事还是光叔本人的经历,都太正能量了,自然回忆起来会非常美好和感慨。

但对于《数码宝贝》和《宝可梦》的人气判定,感觉就单纯是题主的主观臆断了,因为《宝可梦》在大陆的人气并不低。

只是,对于在大陆生活的90后,85后和00后来说,对这部作品更熟悉的名称其实应该是《宠物小精灵》和《口袋妖怪》,而不是《宝可梦》。

单看《数码宝贝》和《宝可梦》,似乎后者的人气远无法和前者相比,但换一个关键词“再战”的话:

就像对待同一作品,大多数90后和85后更熟悉的名字是《机器猫》、《百变小樱》、《柯南》和“水冰月”,而不是《哆啦A梦》、《魔卡少女樱》、《名柯》和水手月亮。

改名这种事情,其实很分流受众的,更何况《宝可梦》可不止改了一次两次。

这种长寿作品,实际上粉丝间也是有断层和“阵营”的,看同一部作品的,不单不一定是同一代人,甚至也可能不是同一路人。

即便是90后和85后,把巴达兽当成皮卡丘,或者傻傻分不开的人都大有人在,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把巴达兽当成皮卡丘,而反过来把皮卡丘当成巴达兽的就相对少了很多,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下人气就能清楚了,皮卡丘才是更火出圈的那个小可爱。

就是这样吧。


user avatar   jie-zhi-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除了《数码宝贝》自身动画素质过硬之外,主要原因还真的是老生常谈的“动画引进”问题。《数码宝贝》动画引进的“数量”(重播次数)和“质量”(剧情完整性和删改)都在当时“首屈一指”,加上本身不错的剧情和主旨,在90后群体中人气高并不奇怪。

也正是因为“数量”(播放次数)和“质量”(删改少,故事完整性高)《数码宝贝》基本实现了在特定年龄群体中超越作品原有地位的成绩,成为中国90后几个“共同童年动画”之一;(实际上,在日本本土和国际上的地位,《数码宝贝》远远不如其他几家人气高,热度差太远)

以下侧重于论述《数码宝贝》在90后观众群体中人气较高的原因(至少是我认为的原因),并不代表《数码宝贝》质量上超越其他提及的动画,请千万不要误会。“引进”确实使得《数码宝贝》成为我们童年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数码宝贝》引进的“数量优势”(引进/重播次数多)

对“90后”而言,“追番”的主要方式是每天放学回家看电视……那个时候,网络不太发达,中日关系尚可,日本动漫的引进力度不小,日本热播动画都在播放,其中播放最多的一部动画就是《数码宝贝》大冒险:

也正是因为“电视台”对于《数码宝贝》的“轮番轰炸”,在那个年代对于“适龄儿童”(12岁以下)实现了“地毯式覆盖”,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几大一线城市到各个地方,当时的“孩子们”并不一定完全能够接触所有热播动画,但是《数码宝贝大冒险》(仅指初代动画)确实因为“引进”成为90后的“共同童年”之一。

准确地说,90后中人气高的只是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动画》,而《数码宝贝》IP本身实际上影响力也没那么高,愿意持续关注的人比例不高,近些年随着“90后”掌握网络话语权之后,会有一种《数码宝贝》“声音很大”的感觉,但是看实际销量数据,并不十分乐观(有些数据甚至十分惨淡)……

核心原因也是“引进”,中国特有的一种情况是“一/二代动画观众”中有“巨大断层”,这是其他地区都看不到的,原因就是二代动画引进很少

如果放眼国际市场,谈《数码宝贝》的“受众断层”一般主要是指四代动画《数码宝贝:最前线》这部动画,常常被视为《数码宝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四代之后因为种种商业考虑,将动画停播,导致第一次《数码宝贝》的“冰河时代”,许多观众离开,五代(大门大)重新制作动画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前四代动画的制作团队,画风偏差很大,也有不少人在这个时候“退坑”……

此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相对常见的“观众断层”主要还有以下几个,但是绝无“一代/二代”动画观众断层出现:

二代/三代,《数码宝贝驯兽师之王》世界观开始“脱离”大家熟悉的初代二代(理论上秋山辽的穿越使得两者有一些联系但比较弱),人物团队和故事不再与前代承接,不少观众离开;

六代/之后,《数码宝贝》系列从“数码兽”系列转向“应用兽”系列,与前作世界观和设定都有明显的区别,不少人认为是新的IP……

只有中国地区存在“一代/二代”动画观众断层严重,即相当高比例的观众,只看过初代动画,没看过二代动画。这在世界其他地区都不存在,且“反常”,因为两代动画不仅仅时间相近,而且世界观就是正统续作,同一个故事,没道理只看过前半段,没看过后半段。

我们可以援引日本本土的数据来看:

  • 初代收视率11.2%,二代收视率11%
  • 初代周边160亿日元,二代周边144亿日元

日本本土二代几乎知名度、人气和销量几乎完全继承初代,两者之间在这个层面,几乎不分伯仲,二代只略低一点,根本谈不上“断层”。

中国特有“一/二代动画观众断层”原因无他,中国电视上没有大规模在黄金档引入《数码宝贝大冒险02》(小范围引进还是有的,不过影响差太远),所以很多人“童年”中其实是没有《数码宝贝大冒险02》的,不少爱好者甚至都是成年之后在网络上“补”的……

我是真有同学,对初代《数码宝贝大冒险》中发生的故事可以“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但是完全不知道“一乘寺贤”是谁……(一乘寺贤是二代《数码宝贝大冒险02》主要人物之一,甚至说核心人物之一也不为过)

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数码宝贝大冒险》在中国地区“异常”的火爆有很大原因归功于“引进”,别的地区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现象……大家因为“童年”而对初代动画《数码宝贝大冒险》抱有特殊的感情……

当然,“引进”的“数量”只是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引进”的“质量”……


《数码宝贝》引进的“质量优势”(删改较少且结构完整)

《数码宝贝》引进的“质量”体现在故事结构完整性上,这是当时很多引进动画没有做到的。许多动画并不是不够“优秀”,而是在“引进”环节遇到了麻烦,常见就两种情况:

  • 引进不完整(只是故事一部分,长篇动画中常见)
  • 引进受删改(原作内容删改,部分题材动画中有)

有一些动画,受限于篇幅,引进的时候“不完整”:

《七龙珠》,动画上现在区分成“无印”和“Z篇”(90年代还没有《龙珠改》),就是其中的“无印”也不是每一次引进都“完整”的,有的到天下第一武道会就结束(没有比克大魔王篇),有的没有前半部分(小悟空开始旅行),有的引进比较完整(从头到尾)

《Pokemon》干脆“分成几段”,每段52集,最早播放的《宠物小精灵》就是无印篇1~52集,道馆徽章没有集齐,甚至石英联盟大会都没参加。后面播放的《神奇宝贝》(没错,翻译都变了)对应的是53~104集,石英联盟结束+橘子群岛一半,然后“没头没尾”……

还有像《名侦探柯南》(当然原作自己拖主线也是够可以的)等(其实这种大长篇都有类似问题)一样都是“看不全”……

还有一些动画“引进”是受到了一些“内容删改”:

以《百变小樱》为代表,确实引进了,而且黄金档播出,甚至有国配,也是故事从开头到结尾,但是中间删除掉了大量的内容。《魔卡少女樱》突出一个“人物关系乱”,“男女CP”、“男男CP”甚至是“师生CP”(还不少)都存在,导致很多内容被“删改”,完整的第一季动画应该是70集整,国配版应该只有50集上下(如果我没记错),后来“补”的时候发现一堆之前没有的剧情……

相比之下,《数码宝贝》则要“好得多”:

同样是一个暑假,如果你看《七龙珠》,那么也就是一届武道会前后的事情,如果你看《宠物小精灵》,那就也就半个地区的旅程,开头结尾都不全,如果你看《数码宝贝》,你是完整地从并不成熟的一行人“被动”进入数码世界,看到发挥出各个孩子自身优秀品质,克服自己的短板,实现自己的成长的结局的……

此外,作为“子供向动画”中广义的异世界热血题材,外带虚拟宠物培养元素,比较“人畜无害”,既没有过于“激烈”的打斗,也没有过于混乱的人物关系,所以其实没有受到多少修改,剧情相对完整且基本没删改原作。制作团队的灵感和想法,以及构思出来的故事100%都可以体现在动画中。

所以,《数码宝贝》结尾的时候,主题曲《Butter-fly》想起的时候,大家“泪流满面”绝不仅仅是因为情怀或者自己的童年,即使在当年结局也算是“震撼”的,现实世界中的“几天”,孩子们自己成长了,搭档进化,克服了自己内心中的缺陷,真正以成熟的姿态“回归现实”……

所以说,我们这代人对《数码宝贝》的感情真的是比较特殊的,固然《数码宝贝》它确实存在许许多多的“瑕疵”(比如吃设定),固然他也是商业化的产物(暴龙机的广告动画),但是作为“陪伴长大”的动画伙伴,心中还是和其他动画不太一样的……


属于“90后”的《数码宝贝》动画:一起“变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码宝贝》也只属于“90后”,因为无论动画内部(剧情本身),还是动画外部(出于市场考量的商业策略),《数码宝贝》都是随着“90后”一起“变老”的。

当初“动画引进”大潮中,其中大多数动画都在“继续原有节奏”,很多都是动画界甚至是广义ACG界的“常青树”

这些“海螺现象”(指作品中人物年龄不变,故事中时间推移很慢或者根本不变)的动画作品,还在继续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童年”,现在的孩子也在看这些作品(如《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宝可梦》等)……

然而,《数码宝贝》跟着“90后”一起“变老”了:

后来的动画剧情中,太一长大了,石田大和长大了,最小的高石岳、八神光都长大了,甚至在剧场版中,已经大学毕业……

而在动画之外的运营层面,《数码宝贝》由于“后继乏力”而受众“青黄不接”,于是采取了“高龄向”的路线,针对比较“忠实”的90后用户……

所以,实际上,《数码宝贝》经历了一个从“子供向”的动画/游戏作品,朝着“高龄向”的动画/游戏作品“转型”的过程……

而在我们这些“90后”看来,似乎这个作品一直都是为我们“量身打造”,小时候看的动画,针对的是12岁以下人群,长大之后的动画又是针对25岁以上人群,甚至推出的游戏,模式和操作都是适应90后的……(当然背后原因是受众老龄化,万代被迫的商业转型)

所以,《数码宝贝》虽然近年来发展比较“坎坷”,也有不少“找骂”的作品(如《数码宝贝 tri》),甚至不少商业操作都是干着“情怀变现”的事情,受伤的观众也不少,但是依然还是有一些观众,愿意出来继续“维护”(虽然我觉得tri真没啥值得维护的价值)《数码宝贝》……

这就是“前互联网”时代,电视机可以“被动”地为你选择“情怀”的时代,也同时造就了《数码宝贝》在中国地区超越原作本身的人气,形成了基本是一代人“共同”的童年……

其他相关回答: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相关话题

  这几部经典动漫电影叫什么名字? 
  火影里有没有什么精彩的战斗没有被刻画出来而被一笔带过的? 
  京都动画制作的作品《日常》为什么暴死了? 
  为什么现实很少有人穿动漫中好看的白丝? 
  如何评价中国漫画《东邻西厢》? 
  百度百科有哪些 ACG 类词条内容错到堪称离谱? 
  如何评价动漫滑头鬼之孙? 
  儿子都19岁读大一了,为什么还喜欢看动画片? 
  为了让喜欢的动画(尤其是原创动画)出下一季,普通观众能做些什么? 
  如何看待B站失去自审权这件事? 

前一个讨论
美国国务卿访问卡塔尔,商讨阿富汗问题,这透露了什么信号?阿富汗局势可能会如何发展?
下一个讨论
是不是性别对立越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越低?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