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致死率极高”,人类就已经在这样做了。
蚊子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每年夺走近百万人的生命。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曾经在东沙仔岛和大刀沙岛上实验性投放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经过两年的数据收集,岛上居民被蚊子叮咬次数下降了约96.6%,捕捉到的白纹伊蚊蚊子数量下降九成以上。通过基因测序,剩余的蚊子基本都来自岛外。相关的结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没有观察到岛上的生态受显著影响,毕竟这种生物武器具有极强的选择性,跟杀死大量摇蚊、飞蛾的灭蚊灯、对昆虫无差别毒杀的杀虫剂相比,温和了太多太多。
有批评认为这种操作成本还是太高,每公顷需要超过100美元,跟收益相比经济动力不足。也有对生物灭蚊技术表示乐观的声音,钟南山院士就在2019年的技术发布会上表示,“以蚊灭蚊”最关键的技术已经解决,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生产,政府如何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以及社会如何配合。袁隆平院士也出席了该发布会并致辞。
个人觉得,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至少在蚊患严重的华南地区,相关的技术应该会初步启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