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目前感觉公务员是最好的职业,未来 20 年公务员还是这样吃香吗?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要看历史的进程。


我爷爷王德有同志,河南洛阳人,在朝鲜开过大卡车,活下来了。回国后在南昌转业,进了个机关(我记得是江西省一个工业方面的部门)。

王德有同志为人耿直得像块铁板,表情基本没有变化,和人聊天的字数往往不超过一双手。照家里人的说法,职级很多年都没变过。

到六十年代中,国家要在坦桑尼亚赞比亚修铁路,王德有同志报名去了。

有位大娘是我爷爷的河南老乡,也一块去了,她后来留在赞比亚做技术人员没回国。我爸九十年代末因老板跑路失业,想去外面闯闯,我爷爷就把我爸推荐给了这位大娘。

大娘那时候已经成了赞比亚的大农场主,房子就建在卢萨卡总统府旁边。喊家里的黑人小哥倒垃圾,还是一句“把拉别西(rubbish)倒掉”,一口河南式英语。

黑人小哥居然听得懂。


王德有同志没有留在非洲,他回来了。又等了十来年后,大概是八几年,组织上终于给他换了套房。

一家九口,四个子女加他的兄弟,三室一厅,大概七十平米,在南昌人民公园的南边。

当年叫省建大院(这么说我也是大院子弟?),我查了一下,现在叫“建功社区”,看来当年都是部队转业人员。

我还能在租房网站上搜到小区的图片:

没记错的话,画面往右拐进去,就是我爷爷当年住的地方。


但在八十年代,这些是不够的。

三个儿子要成家,要一大笔钱;三个儿子成家后居然都生了儿子,又要预备钱。

南昌那时候有个习俗:新人结婚,要请儿子孙子多的老奶奶送被子或缝被子,讨个彩头。我奶奶接这个任务接到手软。

到我,这个三儿子生的小崽子落地时,我奶奶都不想来看,只是叹气。反倒是我姑姑生女儿时,全家欢喜,围着打转转。在颇为重男轻女的南昌朋友眼里,很是神奇。

刚工作的儿子们是没几个钱的。不得已,已经退休的王德有同志又站了出来,找战友找老同事,在南昌建材市场支了个小门店。

卖瓷砖。

河南生产的瓷砖往南昌卖,我总感觉这是在对景德镇开嘲讽。

就这么,五十多岁的王德有同志又开始了跟车、装货、看店的日子。只不过这次不是军需物资了,也不用端着枪了。


我高二时,爸妈干过一件很脱线的事:

我高一时户籍已经迁到上海了,但我爸妈居然以为高考是看学籍所在地,于是我在佛山欢快地读到了高二。

高三即将开学,在上海一位热心户籍警的怒吼下,爸妈才开始急吼吼地给我办理转学。但他俩那时候一个在非洲蹲着,一个在做班主任带初三班。

不得已,又是老顶梁柱,王德有同志,领着自己的孙子去上海。

办借读手续,找房子。房子在惠民路大连路交界的一片弄堂里,最尽头的一层的一间,晚上会有五六只小猫,睁着绿油油的眼睛盯着你。

王德有同志看看猫,又看看孙子,憋了半天终于说出一句话:毛头,没钱爷爷给你,爷爷有钱。

那可不,王德有同志也算个自力更生的个体户呢。


又过了十年,我去参加王德有同志的葬礼。

照理说,是长子长孙捧遗像。但我的大堂哥在韩国,还在回来的路上;我的二堂哥,二伯离婚后跟了女方,不愿意。

只好我这个小孙子来承担这个任务了。

葬礼上的很多事,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洛阳北邙山下,王德有同志那个小盒子上,还是遵他的遗嘱,盖上了一面小小的党旗。


公务员的一生,对王德有同志来说,是复杂的。

在七十年代,他没有解决自己兄弟的进城问题;

八十年代,他没有安排自己的子女就业;

到九十年代,他也要下海经商;

在他离世前,医保改革并未全面贯彻,他还是选择了亲戚战友能帮忙的老家洛阳。

小时候我问过王德有同志很多次,“当官有什么好处”。他掉了牙的下巴会抖动两下,但不说话。


王德有同志离世那年,中国互联网正处于轰轰烈烈的爆发期。

那时候,“上岸”一词专指上市股份变现,三十岁财务自由,房子车子养老一次搞定。

当时为了吸引大学生去做村官,政府还要加上一大堆优惠政策,例如免考试直接读研。

我大二时帮教授打杂,顺手写了一篇论文。教授说:如果你有意学术,你可以读我的研,我一定录你;如果你无意,你大三就可以去工作了,这篇论文就算你的毕业论文。

都是鼓励去企业打拼。

(现在教授去了北外做博士生导师,感觉有些后悔捏...)

对于还记得城镇干部工资发不出、农村干部下乡收村提留的那代人,公务员是什么?


现在,公务员成了真正的“上岸”。

考公务员原本是没什么培训概念的,如今这些培训机构已经上市了,养活了一大堆濒临破产的出版社。

05年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说,我国官民比例是1比26,舆论哗然。

喉舌特意出来辟谣:真实数据应该是1比198,很合理。你说的数字是财政供养人员。

而08年后,统计局没有再对财政供养人员的数据进行公布。


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张必然带来行政成本的增长,这块没毛病。

但增加的人是不是都是干活的人,这块就很复杂。

我国现在两种现象并存:

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累到崩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人代表着七八个机关。单是填表,强度就远超多数企业;

另一方面,行政管理成本(就理解成公务员的工资吧)居高不下,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增长速度。“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年年讲。

03年国家行政学院杜刚教授有句话:中国是全世界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

这不算一个科学论证,但确实是个官方态度。

现在动刀事业单位编制、“过紧日子”、“节约型政府”,都是在对“冗员”进行改革。

但由于去年疫情后的经济衰退,精简改革暂时放缓,政府临时又扩招了一波。

什么时候再收回来?不知道。


公务员肯定会吃香很久很久。

但我真心建议基层公务员,一定要有自己的保底技能。有个在企业里打拼的另一半会是个很好的搭配。

夫妻双方都是基层公务员,太累了,而且多数钱也不多。如果遇上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行政成本改革,那家庭生活就很是灰色。

“编制能管一辈子”,这往往是以三十年的尺度来判断的。如果把尺度拉到六十年,失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和社保开支的压力增长,我国财政状况只会变得更紧张。公务员要继续努力考,但这个前提不能忘。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务员这个职业有个悖论。

按照常识,经济不好或者大多数人对未来经济预期不好的时候,考公务员的人会增多,竞争会加剧。

但与此同时,公务员的收入又完全来自财政收入。在国家经济发展出问题的时候,公务员的待遇又很难有大的提升。

现在很多公务员吹特别“可爱”的地方,在于他们一方面认为未来国家的经济可能会放缓,所以觉得公务员是避风港,但另一方面,又凭借过去几年的经验,认为公务员的待遇一定会每年几万几万的稳步上涨,觉得公务员肯定会越来越像香。

不得不说,有这个想法的人还真的挺可爱的。

如果说未来公务员的待遇还会稳步上涨的话,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公务员的规模大幅缩减,用减少分母的方式来让所有人的平均待遇上升。但这样,就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当公务员。而如果你认为未来经济会越来越差,所以才去当公务员图个稳定,那既然你都知道经济越来越差了,再指望公务员越来越香也就是个笑话了。

公务员这个行业,从古至今都不算是最好。哪怕是在现在,现实中也依然有大量比公务员好得多的工作,只不过这些工作或者有学历门槛,或者有人脉和家庭背景作为门槛,与绝大多数人是无缘的。而公务员的好,只能说是相对于普通人的能力来说,待遇和保障比大多数工作更好。好比说在我爸工作的基层单位,新入职的普通公务员一年下来到手也就是七八万,大约是每月五六千的样子。你要是硬把食堂饭菜、年节福利这些也都折算成钱,一年也就是一两万。其他的所谓灰色福利、隐形收入,是真的没有了。你说现在这年头,五六千月薪的工作算是好工作?但在县城、乡镇,真想找个五六千月薪还稳定的工作,也确实比较难了。这么比起来,公务员就算是不错的。

但是,在许多年前,我跟我爸妈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我无意中问过她们这样一个问题。我说,你们是从80年代开始参加工作的,那到现在也快40年的时间了,在这40年里,都有过哪些好工作?他们想了一下,然后说出了至少七八种工作,差不多每5~10年就会有一波“好工作”的变动。也许未来20年里,公务员并不会成为一个差工作,但是在无人可预测的未来面前,谁也不敢说公务员依然会像今天这样是一个好工作。

当然,如果还是有人硬要拿报考热度来论证公务员的吃香,那我只能说没必要抬这个杠,你说得对。按照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科、研究生还会继续扩招,但公务员岗位并不会同等比例的增加。在有资格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程度或许还会增加,然而这并不代表公务员还是最好的工作,只是公务员设置的报考门槛较低,会让竞争更加激烈。

最后,我自己家以及我女朋友的家庭都是公务员家庭,但在我们两个的共同回忆里,小时候彼此家里都有过难熬的一段时间。我爸曾经要贷款给爷爷奶奶去治病,而她小时候家里也曾一度窘迫到中秋节买不起月饼。我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公务员都是如此,但在剧烈变动的时代里,从来没有一份恒定的好工作,我爸妈也做好了未来待遇可能下降的准备,他们也计划在退休后做点能挣钱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坚持认为未来的经济会越来越差,所以才要考公务员的话,那么就请有“我考公务员只是图个稳定,不为待遇多高”的想法——否则,要是你能在经济下滑的时代还能持续增加财政收入和编制内人员待遇,那不去发改委或者财政部当个领导,也实在是太屈才了。

PS:做一点补充。

评论中有些人对“公务员这个行业,从古至今都不算是最好。”这句话并不同意,甚至还拿出了宋朝官员的待遇作为佐证。然而,稍微学过一点历史就应该知道,今天的公务员放到古代几乎都是所谓的“吏”,官员的待遇是否优厚,跟吏并无什么关系。反而是在很多时代,胥吏的子女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至于说普通的官员待遇好不好,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再说。自宋朝开始,科举考试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如果按照北宋人口8000万人左右的规模计算,对照今天的人口比例,每年能录取的进士以及同进士出身的人数,也不过是1000人左右,相当于清华一年本科招生量的1/4。

我敢说的是,如果你真的是高考全国前1000名的水平,你的专业选择范围里,肯定不乏比公务员更好的工作。

也不用抬杠说清北学生怎么争着当公务员——首先,大多数清北学生去的都是选调岗位,而且是发展潜力更大的选调岗位;其次,也并非是所有的清北学生都认为公务员是个好工作,这一点你去跟他们聊一聊也就知道。

一个觉得公务员就是最好工作,还总拿“公务员就是定规则的人,不可能亏待自己”当理由的人,只能说他要么是没有接触过或者没有资格去触及比公务员更好的工作,或者是拿一些自己愿意相信的理由来强化自己对“公务员最好”的认知。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你觉得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而公务员的门槛又那么低(即便是在现在,偏远地区公务员大专就能考,普通地方也就是本科以上),那你直接去考不就行了?考上了你直接就是人上人,何必在这里对公务员这工作指指点点呢?

只是在我看来,如今的公务员考试火热,并不完全是因为公务员这份工作到底有多好,而是站在国家的层面,必须通过降低公务员招录门槛的方式,来给普通人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这也是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其实想要降低公务员考试的热度很容易——你规定公务员报考资格限博士研究生学历+3年以上工作经验+35岁以下,明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直接就能降到10万人以下。从概率上说,我也不觉得一个能读完博士并且工作三年的人,有什么方面比不过应届本科生。

总之,对于公务员,我依然是那个观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任何地方公务员都不能算是一个差的工作。即便是很多人吐槽的乡镇公务员,在其所在的乡镇,能挣到与公务员相同工资、有与公务员相同待遇的人,恐怕也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我们把社会上的所有工作打分的话,以100分为满分,公务员打到80~90分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实中也还有那些90~100分的工作。

知乎上公考领域的大V化肥哥,按理说最应该是公务员吹,可在这个问题下面,人家也已经说的很清楚:

做了几千单咨询的化肥哥,也不认为如此,因为他们也知道,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比公务员要好的工作。但到了知乎上,却偏偏有那么多人在说“公务员就是最好的工作”、“宇宙尽头师医公”,这也只能是非常搞笑了。


PS2:

说个我刚看了觉得挺搞笑的评论吧。

这里面让我觉得想笑的一句话,是“没赶上好时候,没赶上好地方好单位”。

如果这句话可以放到公务员身上,那岂不是也可以放到任何职业上?

我朋友2000年初来北京当码农的时候,北京房价不到1万,人家月薪两三万,轻轻松松买了几套房。而同时期的公务员,还只拿着一两千的工资,等着排队分房。

我是不是也能说那时候好工作很多,有些人只是没赶上好时候,没赶上好地方好单位?

在后面他还找补了一句,“你要非说基层那没办法”。

在现实中,到底是基层公务员的比例高,还是高层公务员的比例高?如果说把占比绝大多数的基层公务员排除在外,这就等于说“现在大学生就业一点也不难,我认识的清华的朋友找工作都挺好的,你要非说双非、大专那我没办法”。

如果公务员的好待遇非要加上“好时候、好地方、好单位”这些限定词的时候,就已经证明整体上这并不是一份好的工作。而哪怕是在现在,等过个十年八年回过头看,一样会是某些行业的好时候,并且比公务员好的地方和单位,也遍地都是。只是要么大多数人进不去,要么进去了但没有意识到。

当然,还是那句话,长期来看公务员一定是个稳定且收入待遇尚可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不否认。只是,没必要非得拿“最好”来形容公务员。


user avatar   bu-xiang-shang-diao-wang-cheng-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鹤岗市公安局关于2019年度招警优惠政策的决定》(全文公开,节选)

1.四所部属公安院校的毕业生,通过招录程序到鹤岗市公安局工作的,每人救助一车一房。

2.全国各省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被我局录用的,救助一车一房;各省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统招专科毕业生每人救助一房。

3.全国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且高考超过其当年本省重点段50分以上考生、全国其他院校毕业生高考超过其当年本省重点段80分以上考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被我局录取的,每人救助一车一房。

4.统招本科毕业生以上且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A证)

被我局录取的每人救助一车一房。

5.全国其他院校统招硕士生,高考超过其当年本省重点段50分以上的,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每人救助一车一房;全国985、211院校的博士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每人救助一车一房,并且每年救助5万元,连续救助5年。

6最低服务期限为7年。

注解:1、部属公安院校救助标准:汽车:价值在10万元以内;住房:建筑面积在50-90平方米,房源位于市区内,按照公安联考分数从高到低选房。

2、其他院校救助标准:汽车:价值在10万元以内;住房:建筑面积在50-90平方米,房源位于市区内,按照公务员考试成绩从高到低选房。

————————————————————

2020年黑龙江鹤岗市公安局公开选聘10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节选)

博士研究生给予一车一房,前五年每年补助10万元;公安院校和“双一流”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给予一车一房,前五年每年补助5万元;部属公安院校统招全日制本科毕业生(高考成绩达到当地当年重本分数线)给予一房,高于当地当年高考重点线30分以上的给予一车一房;“双一流”大学的统招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给予一房,高于当地当年高考重点线30分以上的给予一车一房。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证)、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注册会计师(CPA)、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计算机技术与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高级且统招全日制本科毕业以上人员,享受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补助政策。

有拟到鹤岗公安工作的考生,可先行到鹤岗考察。报销火车票(不包括软卧)、2天的住宿费和5折以下飞机票。被选聘人员,在鹤岗市公安局最低服务年限为7年。注解:汽车所有权、房屋产权均归属被聘用的个人。汽车价值在10万元以内,住房建筑面积在50-80平方米,房源位于市区内,按照考生学历层次及考录分数从高到低选房。

————————————————————

《2021黑龙江鹤岗市公安局选调公务员10人公告》(节选)

被选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考试A证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研究生可享受“一车一房”补助政策;未获得法律资格考试A证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研究生(含在职考取硕士研究生学历并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和具有法律资格考试C证及以上或通过公安高级执法资格考试的公安专业或法律专业毕业的统招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一房”补助政策。汽车所有权、房屋产权均归属被选调的个人。汽车价值在10万元以内,住房建筑面积在60-90平方米,房源位于市区内,被选调人员在鹤岗市公安局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

被选调人员特别优秀的,优惠政策一事一议,可结合实际提高补助待遇。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时代信息充分流动必然造成内卷洼地被迅速填平,最终达成所有人都卷等于所有人都不卷,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务员视单位、地区的不同,待遇和性价比天差地远。

极端的例子:致祭扶贫英雄 超1800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

如果要是哪个基建工程写这种宣传稿,早就被知乎挂起来作为劝退理工科的又一如山铁证了。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4年,我爸在某个伪装成局机关的行业康采恩上班,当然算是公务员,一个月工资五百三。

我爸心思活络,比如说给局里出过一个点子:局里管着的红旗食品厂,厂区和家属院位于城市主干道边上。他算了半年,叫停红旗厂斥资五百万引进美国进口全电脑烤面包生产线,投资一千二百万把厂区和家属院都搬到今天的绕城高速公路的位置,今后厂子主打速冻食品,可以在交通便利的郊区生产,向周边城市铺货,比现在抱残守缺强多了。然后局里用土地招商引资,低楼层开商场和餐饮,高楼层开酒店,歪果仁管这叫mall。现在城里没有五星级,我们没有钱不要紧,引进外资弄个顶好的……局长听了心想,我看你像个帽,傻佬帽,但是引而不发。

没几天,单位成立优化组合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正组长,跟留下的同志谈话,我爸任副组长,跟优化的同志谈话。优化组合名单出来,第一个就是我爸,他在下属进出口贸易企业第一个月工资一百三。没几年这个局机关也成了企业,很多机关在那几年都变成了“总公司”、“行业协会”,但是这时候我爸已经光荣下岗了。我爸从厂装卸队的搬运工人走到局机关,成为了给局机关所属一百二十个独立核算经济单位编写财务软件的程序员,再从局机关“优化”到下属公司,再到最后光荣下岗,二十年来辨清的是非就是“组织不养老”,把他的铁饭碗弄没了。下岗后,我爸发牢骚,说中央让发展市场经济,结果县委县府响应号召的方式是成立八大商贸公司,“旋转门”过去一群人。他们要赚钱,我们老百姓还怎么赚钱?所以他上班的单位惨遭隔壁系统的另一个国企吞并,然后改制把他扫地出门。但是风光无限的“八大公司”有的同志上任的时候是副厅级,后来以“工人身份”退休了。

1994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放学后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重做作业。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聚在一起嘀咕:“这半年少发的工资什么时候能补上”。低我一个年级的班上,有位同学的爷爷正在争取“入局”,不少同学的家长都是城里响当当的人物。但是我们这所学校的老师们照样拖欠工资,到处打听区里什么时候补发工资。老师们边嘀咕还边悄悄看我,那表情好像我是老师,他们是留堂的差生。堂姐高考想报师范,全家劝退,说“老师又穷又酸有什么好。大学里日子也不好过,完不成任务,基本工资打六折。”

我那时候对天文有兴趣,我妈教育我,说最好的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分到紫金山天文台,一个月才一百多块钱。县科学院的叔叔阿姨没有拿到课题统统基本工资打六折。有位熟悉的叔叔就是那个时候去美国读博士。他说中国是关系社会,不会交际就没有课题,他要去凭能力发展的美国。他在美国做过许多博士后和助理教授,感受到国内同行看他的眼神失去了恭敬,这是后话。

当年医生的生活也很清苦。当时大医院的医生外语水平高,容易出国,主任医师出国在实验室刷试管也要出。熟识的女医生出国刷试管,怕出麻烦,在国内把子宫全切了,自觉成为绝育工具人。鲁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有个研究生叫葛均波,外校山东大学(副部级)青岛第二留守部考来的,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中山医院工作。当时中山医院心内科中青年医生考G考托出国成疯,葛均波是山东人,凡事后知后觉,在出国热潮中不为所动。于是,中山医院心内科跑不动的老专家们十分感动,纷纷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他。

当时最好的工作是工科,开厂赚钱谁不知道。那时候是卖方市场,这么多洗脚上田的农民只要办了厂,全都变成土大款。老家村里有个电工,是个患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残疾人,他都开了一家顶大的电话机厂,在鲁县卫视多年后给蓝翔做广告的那个时段播出广告。

大学里的工科专业也跟着水涨船高,是院校里唯一日子好过的。立党老师迫真母校鲁县宮酱学院(县立211)自动化系教授家里三天两头来些打扮的跟黄宏、魏吉安似的乡镇企业家,提着赵本山出门收电费用的那种黑色人造革皮包,装着满满的大钞,请教授设计工艺流程方案啥的。鲁县宮酱学院那时候胆子大参与开校办企业的青椒,现在有的家里都有估价接近九位数的股份。做的什么产品?电焊机。多么朴实无华的宮酱行业啊。

我说过多次,我们国家发展的太快,但是人学习接受新事物的窗口期又太短。于是我国很多中产家庭,因为跟不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周期性的遭遇大规模的中产阶层滑落。你让我提供成功的经验,抱歉,只有一句话:“时来天地皆助力”。这句话还有后半截:“运去英雄不自由 ”。


user avatar   cheng-q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有经历过相亲的经历会发现,一种人目前是整个相亲市场最受宠的

就是父母体制内加自己体制内,一门三体制内,无论男女,无论长相身高胖瘦可以吊打99.99%的竞争对手,无论你是腾讯、阿里、还是外资,在一门三体制面前都是渣渣。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务员(以及其他有编制的财政供养人员)以后经济待遇会怎么变化,难说。但那些以“90年代国企下岗”和“裁军”来预测公务员下岗,进行恶意唱空的人,非蠢即坏。

先说国企。做分析,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世界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高度竞争性的行业,有几个存在铁饭碗的?那些铁饭碗的国营纺织厂、家电厂、化肥厂,在市场竞争中不会有任何生存能力。除非制度性地屏蔽市场竞争,否则“均衡”的局面,就是这些行业普遍“砸三铁”。从这个角度看,90年代竞争性国企的倒闭,本质上是一个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回归常态”,是个过渡过程(今天前述那些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和员工身份,可以算是一个“均衡”了) 。

但在各类国营纺织厂、家电厂、化肥厂……被私企外企冲击得近乎全军覆没的同时,垄断国企还是活得好好的,电网和烟草待遇和性价比,在多数地区仍然吊打机关事业单位。电网等垄断国企的全民身份职工(正式工),虽然没有法律上的“铁饭碗”(类似《公务员法》),但事实上就是铁饭碗。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目前那些竞争性的国企,虽然和电网烟草一样都是“国企”,但很多方面其实很接近私企,稳定性也要差很多。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生存压力决定了组织的运作方式,影响组织的文化和工作效率。行业的分布,往往比是不是“国有”更有影响。从演化的角度,那就是“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自然选择下会产生趋同进化”。

拓展阅读:为什么(比较轻松的)央企国企基本不要社招? - 知乎 (zhihu.com)

反过来讲,哪怕市场化程度再高,哪怕是香港这种“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最没有“铁饭碗”文化的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部门,也普遍是铁饭碗。公共管理、公共服务部门,是“天然垄断”,强调秩序的东亚社会尤其如此。话说,那些拿九十年代国企下岗来“预言”公务员下岗的人,都是行走的50万。机关单位,要类比,也是类比电网烟草这种“只此一家”的国企。用竞争性行业来类比,是何居心?

再说“裁军”。“裁军”和“裁员”都带一个“裁”字,会给人一个误解,体制内部门被“裁撤”后,里面的人就会没饭吃了。远的不说,就是最近的这轮“裁军30万”,连级(相当于科员)以上的干部,有谁被组织扫地出门、被迫自生自灭的?

实际上类似“裁军”的机关事业单位撤并,一直没有停过。比如区划调整,四个区并成两个区,区直机关人员直接倍增,人员严重过剩。或者,类似地级巢湖市被拆分,巢湖市级机关事实上就是被“裁撤”了。再比如,这几年的全国性事业单位改革,大量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直接被裁撤了,“单位”还真是说没就没了。然而,哪个在编人员丢饭碗了?

和某些人鼓吹的“处级以下人员直接滚蛋”不同,基层干部、普通干部,往往是先行安置的对象。杭州今年区划调整的人员安置思路也大同小异。合并的四个区,人员分流对个人意愿尊重度还是挺高的。

甚至在很多改革中,单位转制/撤并后,人员的原有身份仍然保留的,也极其普遍。很多地市的经信局都有一个老干部管理部门,服务的就是二十多年前机构改革被改制成企业的机关单位里的公务员——他们仍然保留公务员身份,以公务员待遇退休。事业单位改制成国企,在编人员保留事业身份的,也比比皆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尊重既成事实,减少改革阻力,是很普遍的工作方式。

其实若要“论证”公务员也会下岗,根本不用拿国企或军队来说事。还不如举98年机构改革、部委公务员下岗分流的例子。然后,那些“下岗分流”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若要说“公务员百分之百不会失业”,我也不敢打包票。就像你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走路,一般来说不可能被车撞,但也不排除有个别报复社会的变态或醉驾毒驾的疯子会开车冲上人行道来撞你。但你总不能因为这种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就足不出户吧?人不能基于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超小概率事件,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当然,更不能因为,“走在人行道上也有可能被车撞”,就认为,“走人行道”还不如“横穿高速”——毕竟人行道“一眼望到头”很无聊,而横穿高速公路很新鲜很刺激。


user avatar   he-na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务员标准的周期性行业,经济软,他就硬,经济硬,他就软。

未来二十年不知道,不过过去二十年,我也算参与了历史进程。

倒退二十年,北京申奥成功那会儿,香的都是去外企,大学应届生中最经典是《宝洁经典面试X问》。

你要请教一个人是如何被面试上XX的,他多半会含蓄而又骄傲的说面试官欣赏他口语流利,跟老外谈笑风生。没有让他四年起早贪黑背李阳疯狂英语的努力付诸东流。顺便挺了挺他那过度努力的探腰。

在那个还珠格格万人空巷的年代,一流人才去欧企,美企,二流人才去日企,韩企,三流人才去台企。

只有当兵转业和农村大学生,没有门路去国企和供销社的,才满不情愿的带着行囊去X局报道。

《双截棍》和《老鼠爱大米》响彻了大街小巷,银行跟设计院开始异军突起,每当问起大学学什么的时候,学金融和土木的总能挺起胸膛。

那一年乔布斯带着一个咬一嘴儿的苹果横空出世,计算机终于咸鱼翻身,不再接受调剂过去的学生,百度,淘宝,腾讯相继要改变世界,完全不似现在的模样。

岁月荏苒,股市站上了5000点,国企开始成了大家争抢的香饽饽,毕业季,一个宿舍总有一个人稳如泰山,别人问起,他总是一个微低头,一扶眼镜,不好意思的小声透露,家里安排去X油,X烟,X网,已经签了三方。

今日如梦,再看新人名单,已渐渐从X大XX学院变成了X大,再从X大变成了X大X士。

不仅想起了我入职的那个清晨,一位军转大哥带我熟悉工作,听说我是大学生,十分惊讶的说了一句,现在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吗?为啥要当公务员?

我心里缓缓的打出了一个问号❓,不过大哥也没继续往下问,跑到隔壁打牌去了。

我也就咽下了那句话:我是挂科太多没人要,考研没考上,才来考的公务员。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很少有人这样认为,很多人说年轻人去体制内是傻。

是因为年轻人对社会认知不全么,其实也不是,而是体制外的生存状况全面恶化。

如果未来经济状况还是如此的话,那吃公家饭显然是最佳选择。如果公家饭都吃不下去,那你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




        

相关话题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学什么的?就业前景怎样呢? 
  应届生是选择一个公司,还是选择一个行业? 
  研究生学历真的重要吗? 
  男朋友现在说以后不想要孩子,如果年纪真大了又想要怎么办?我岂不是凉凉? 
  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不满意,想考公务员跳出机械行业,边工作边备压力太大了,多久跳槽/离职比较合适? 
  明明很多人都说公务员工资不高,为什么周围很多公务员过的都相当滋润? 
  如何看待山东济宁市长辞职,称月薪 7000 元,每天工作超 10 小时? 
  刚来找工作的话,到底是学技术还是说看工资和公司的前途? 
  有哪些长期受到公众误解的职业,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是什么让你决定留在小城市?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曝多名女子策划如何诬告男性随机送男性入监狱?还出教程?
下一个讨论
9 月 3 日菅义伟宣布放弃参选自民党总裁换届选举,或将于 9 月 30 日辞去首相一职,意味着什么?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