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啥大陆武侠剧如胡军版天龙八部,李亚鹏版笑傲江湖比TVB拍的好那么多,抖音上人就像喜欢无脑吹TVB?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港台金庸剧,很多人常用的一个主张是这是因为有港台滤镜,以及这部剧引进的时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很落后,所以很烂的港台剧在内的也会有很高的收视率。

但说这话的人可能不知道,83版《射雕》本身就是TVB历史上收视率最高、制作最成功的电视剧之一,收视率最高时超过了50%。

香港是金庸起家的地方,金庸小说已经在这里传播了几十年,并且之前已经有几十部各类金庸小说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上映或者播出,在83版之后TVB也拍摄了场景更大、妆造更好的94版《射雕》。然而,就收视率来看,依然是83版《射雕》的收视率最高。

实际上,我们的电视台的负责人也不傻。如果一部电视剧在境外的收视率很差,它大概率是不会被引进大陆的。反过来说,内地观众能看到的境外的电视剧,它在境外本身就是受到了观众喜欢的。对于金庸小说而言,港台可谓是其传播度最高的地区,但那些被人视为“魔改”的电视剧依然有着不错的收视率,这也足以说明大多数观众并不是死抠原著的。

其实关于不同版本金庸剧的争论,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东邪西毒》、《东成西就》、《东方不败》这些电影,算不算好电影?

假如说你认为上面那些电影都可以算好,那有一个观点就不攻自破了:角色剧情越贴合原著就越好。

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在影史上长期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你知不知道它的原著名字是什么?作作者是谁?编剧是如何改编的?《霸王别姬》、《罗生门》、《红高粱》等等的经典电影,它们背后的同名原著你是否看过?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这些电影都还算是说得过去的电影,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即我们评价一部影视作品质量高低的时候,并不需要关注它的原著写了什么。

实际上,有关金庸剧的种种争论,本质上并不是金庸剧不同观众之间的争论,而是书粉与普通观众之间的争论。正如一开头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关于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在讨论之前必须要明确两点:第一,影视剧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它的好与坏与其原著小说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流小说改成三流电影、三流小说改成一流作品的情况都非常常见;第二,影视剧的传播力远远胜过小说,看过影视剧的人是多数,看过小说的是少数,因此大多数人所在意的并不是其改编的好与坏或者说是否贴合原著,他们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是否好看。

基于这两点,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即港台金庸剧(如台版《倚天屠龙记》)和内地金庸剧的区别在哪里。如果从投入成本、用心程度这些方面来讲,内地金庸剧普遍要好于港台金庸剧,特别是在实景拍摄这一方面,绝非是在摄影棚或随便找个山、找条河就能拍的港台剧组不能比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很显然内地金庸剧的受欢迎程度并不如成本更低的港台金庸剧。

如果你将之归结为年代差异带来的偏差,那么高赞答案单已经指出,港台金庸剧较为繁荣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而张纪中开始做金庸武侠剧的时间则是2000年初,这中间的差异也就是几年到10年,远未到十几年或者一代人的程度。而且,如果说觉得港台金庸剧好是先入为主,那么我最先看的《射雕》是83版的《射雕》,到后来看了李亚鹏这一版的《射雕》,到2005年前后才在某个地方台的重播中看了张智霖、朱茵这一版的《射雕》,我反而觉得张智霖、朱茵这一版的《射雕》里,张智霖虽然显得过于聪明了些,但就黄蓉这个角色来说,朱茵可是要比周迅有灵气的多。

其实,从张纪中拍剧的特点来看,“贴合原著”一直都是张纪中的特色之一,但贴合原著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好。比金庸剧更能说明二者差异的,是张纪中的《西游记》。尽管无论从人物形象、妆造还是情节线上,张版《西游记》远比80年代杨洁导演拍摄的《西游记》要贴合原著得多,可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更爱看80年代杨洁导演的“魔改版”《西游记》——如果非要将之归结为年代差异,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直到今天,电视台仍然会反复重播80年代的《西游记》而不是张纪中的《西游记》。

不带个人成见,也不谈是否贴合原著,港台的金庸剧的确是要比内地的武侠剧好看的。从时代背景来说,上世纪90年代是香港影视产业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的香港影视剧影响力不仅深入内地,同时也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而香港发达的影视产业,也孕育出了成熟的影视工业团队,这一点从当时的洪家班、成家班等就可以窥见一斑。

除此之外,当时港台乐坛也正处于巅峰时期,这也为大量港台金庸剧提供了音乐方面的保障。即便到今天,虽然有关港台金庸剧与内地金庸剧孰优孰劣的争论仍然没有停下,但有一点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异议的,那就是港台金庸剧的音乐质量是远胜内地的——你可以不认同83版《射雕》、94版《倚天》、97版《天龙》,却绝对没办法否认《铁血丹心》、《刀剑如梦》、《爱江山更爱美人》、《俩俩相忘》、《难念的经》等等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而内地金庸剧做不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港台金庸剧传播的广泛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些歌曲。

回到港台金庸剧的问题上,港台的剧组与张纪中在出发点上就是不一样的。TVB拍金庸剧的目的就是一个——“好看”,或者说挣钱。但问题是,TVB几乎隔几年就要拍一部金庸剧,那么对于后来的创作者来说,如果你要拍金庸剧要怎么拍?肯定是要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贴合原著,不然你的重拍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张纪中则不一样,他拍金庸剧的目的固然也是挣钱,但这中间也还有大量的“文化”、“贴合原著”方面的考量。这等于一开始就背上了包袱。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港台的创作者不必过多考虑其他因素,只需要根据影视创作和传播的规律,以及自己积累的创作经验进行改编即可。甚至,可以出现《东成西就》这种除了人物名字,连主线剧情都可以与原著毫无关系的电影。你可以吐槽《东成西就》如何如何不贴合原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刘镇伟也没标榜说自己是“贴合原著”,人家赤裸裸地跟你说,“我就是要挣钱”。而且观众看完了也真的笑了,这不就OK了吗?

对于观众来说,正如评价80年代的《西游记》与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一样,在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他们要怎么评价《西游记》?如果一个张纪中版《西游记》的粉丝,能拿出的觉得张版更好的理由只有场景更大气、打斗更精彩、道具更精致、人物更贴合原著的话,那潜台词其实就等于承认了,张版的《西游记》并不好看——因为如果他真的好看的话,你没必要强调这些东西。

80年代的《西游记》堪称“魔改”,但为什么在观众的心里,就是要比张版的《西游记》精彩呢?在我看来,原因也不复杂:

一是老版的《西游记》虽然大量删改,但整个剧的节奏把握其实非常到位,从人物对话到故事主线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而不是简单地“贴合原著”;

二是虽然剧情和人物形象改动很大,却很好的贴合了大众传播的偏好。比如说单讲人物形象,无疑是张版《西游记》更贴合原著,但这里面孙悟空的妆造实在是不好看,距离美猴王的形象相去甚远。实际上,老版《西游》的孙悟空形象正是根据民间流传已久的孙悟空形象改造而来,这个形象能在民间流传已久,证明了老百姓是更喜欢这种“美猴王”的外貌的——因为大多数人没看过原著,所以讨喜远比“贴合原著”要重要得多。

三是故事进行了大量的简化。支持张版《西游》的人常持有的一个观点是,张版如何如何还原了某些细节、有哪些深度表达。然而,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阅读”比“观看”更容易产生深度思考,电视剧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深度思想表达的艺术形式。如此一来,张版所谓的“思想深度”且不说能不能得到全面地表达——即便有,也反而让作品的可看性大大下降。

在武侠剧这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纠结于谁的动作更好看、谁的场景更大气、谁更贴合原著,无异于陷入了当下影视行业做烂片的思维中,总觉得谁的投资更大,谁就能有更好的票房。但实际上是,小成本电影如果好好做,得到超额回报的概率也是不低的,而高成本电影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被骂。我们要知道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六七十年前的老电影,放到今天依然能比很多投资上亿、海陆空全空间的战争电影精彩几十倍。

最后,不妨用两部电影来举例子。《流浪地球》堪称对原著的“魔改”,观众觉得它好看跟原著没关系;《上海堡垒》难看是因为他本身难看,跟原著也没有关系。


user avatar   michael-6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支持胡军版的理由这样样的: 看我们胡军长得多高大,多霸气,看看这外景多宏大。

支持李亚鹏的理由也是这样的:看我们外景多大气。

然而,讨论一个电视剧好不好看并不是看某个点,是综合很多因素的,是整体的感觉。比如看美女,她可能尖下巴,小口,白脸蛋,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不好看。

再说电影,跟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样,电影是个工业制品,很多人要么把它拉高为艺术品,或者把它贬低为戏子出品。既然是工业品,一个好的工业品是涉及到工业链条上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点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体出问题。

说胡军演得好,或者外景好,并没有太大意义,他们只是电影工业的一个环节,还不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看电视剧并不是看某一个人,除非你是追爱豆去的。我们看电视剧看的是整体给我们带来的感觉,细分起来又分很多小项,就是电影工业上的各个环节。

本文的内容并不只针对《天龙八部》,是针对所有翻拍的武侠剧,以期举一反三,把其他所有电视剧的问题一起回答了。

1.尊重原著。

现在论坛很喜欢争谁更尊重原著,谁是同人剧。尊重原著不是照搬文字,而对原著的理解和改编后的整体感。小说和电视是两种表现方式,拍电视的时候必须要修改,不改就没法拍。

修改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改

举个例子,梅超风出场时的描写:

只见那女子绕着男子缓缓行走,骨节中发出微微响声,她脚步逐渐加快,骨节的响声也越来响,越来越密,犹如几面羯鼓同时击奏一般。江南六怪听着暗暗心惊:“她内功竟已练到如此地步,无怪大哥要这般郑重。”只见她双掌不住的忽伸忽缩,每一伸缩,手臂关节中都是喀喇声响,长发随着身形转动,在脑后拖得笔直,尤其诡异可怖。

作者写了这么多,只想说一个东西:阴森恐怖。至于骨头关节的描写,只是表现手法。如果作者愿意,他还可以增加环境渲染,当时刮起一阵阴风啦,风雪交加啦,风声像鬼叫一般啦,但这都不是核心。

拍成电视的时候,香港没有对骨头关节做特写,却抓住了核心:恐怖!骷髅横飞, 小时候看到这个,做了很久的噩梦。梅超风号称铁尸,你照着僵尸拍就对了。你还记得梅超风魔性的大笑吗?

大陆版在文字上忠于原著,找了个舞蹈演员,还原了骨头关节细节。

然而问题却很大,他只抓住了形,没抓住神。原文写那么多,总结起来就一句:阴森恐怖。我看到这里一点都不恐怖,是千手观音和孔雀舞的感觉,大战在即,情绪紧张,突然来了个人对着探照灯开始跳舞,搞得莫名其妙,跳个屁啊。这叫无谓的炫技,还干扰了剧情!

我看过书,我知道导演想说什么,就是表现手法笨拙了点。没看过书的观众就会被带到沟里,还以为来的女人是桃花岛文工团的。

我不怀疑张纪中的真诚,也知道他为拍这个花了大量功夫,据说还是在寒冬腊月专门跑到内蒙古去拍的,但从呈现的效果来看,不仅没有再现原著,还起了负作用,观众不买账。这段手舞导演可能很得意,以后梅超风都是一言不合就跳舞。


有的小说则是必须要改,比如《雪山飞狐》,虽然背景横跨百年,但整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同一天,胡一刀和苗人凤比武的故事是一群人在炉边谈话谈出来的,属于回忆部分,胡一刀这个人从来没出现过。但是拍成电视的时候不论什么版本,全都把胡一刀复活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碧血剑》里金蛇郎君也从来没有登场过,只活在江湖传说中。但拍电视的时候都把他复活了,江华演的《碧血剑》还把金蛇郎君部分的分量加重了,其实这也不是问题。核心问题是你改编后的逻辑和故事流畅性。

假如你改后逻辑不通,或者大家看不懂,那观众就要骂你不尊重原著了。

很多人说香港武侠更有武侠的魂,比如黄药师有没有胡子?书上说有,94版的黄药师却没胡子,那些支持94版又说不出个道理来,只觉得更有武侠的感觉。有人说了,那是因为你怀旧,你老了。这是不对的,尊重原著不是这样尊重的,有没有胡子根本就不是核心,这是钻牛角尖,精气神才是核心。

桃谷六仙还是四仙,也不重要,五仙也行,七仙也可以。乔峰的老爸在石头上写的字到底是契丹文还是蒙古文,其实普通观众也分不清,13亿人里也没几个认识的,反正是个少数民族语言就得了。假如一直拿这个来吹,就没必要了。武侠的核心不在这,后文讲。

理解越深,表达越自由

当你非常清楚你要表达的东西的时候,无论怎么表达都是对的。我觉得张纪中的编剧对《天龙八部》并不熟,就像拍《新三国演义》的编剧根本就没看过书一样,那他想尊重原著的时候只能照书本念。

据说86的《西游记》是最不符合原著的,吴承恩看了肯定会气死,但不妨碍它成为经典,是中国有史以来播放量最多的电视剧,比《还珠格格》还多。为什么呢?因为它情节好啊,过渡自然啊,表演得体啊。

有人在争论,乔峰到底应该是个武夫还是应该是个儒夫呢? 争得不可交。还是一样,这个根本不重要,看整体感。《射雕》可以拍成电视剧,也可以拍成电影,可以拍成动作片,也可以拍成文艺片,还可以拍成搞笑片,只要整体风格契合,都可以成为经典。所以,我对“乔峰一定要高大威猛”的论调不支持,什么都可以,但你得是个英雄才行。

我唯一看不上的是四不像,啥都拍不好,最后成了“打哪儿指哪儿”,你说我拍的乔峰太猛是吧,我就是想拍勇猛的。你说我拍的乔峰太傻是吧,其实我就是想拍一个淳朴的乔峰。

这些东西,即使是金庸亲自出面也没用,老爷子只关注谁更符合他想写的,他不关注我们观众的观影体验

这是新拍的《红楼梦》,看他剧照还算古典,服装也不算现代,台词完全照搬原著,一个字都不改,然而他却被人诟病“不尊重原著”。导演也很郁闷:台词完全照搬,一个字都没改过,为什么你们说我不尊重原著呢?

答案很简单,立意变了!

2. 情节的推进和情绪的表达,这个就属于核心了。

还是以此为例,郭靖遇到梅超风是在蒙古草原,半夜时分,当时形势危急,阴森恐怖,和江南七怪一起行刺。香港的表现干净利索,出场的恐怖,打斗的节奏都有。

大陆的问题就来了,明明是大战在即,先来一段优美的手舞就好几分钟,再大量使用慢镜头,动不动就360度大旋转,再那吹风机吹吹头发,节奏一下就掉下去了,情绪根本就上不来。后面的打斗又拖沓,整体想表现的东西全都表现不出来。真想表现,几个镜头扫一下就够了。详略得当,小学作文老师都知道,怎么鼎鼎大名的大导演就不懂了呢?

评论区有人说得好,同一个故事,TVB拍的情节更抓人。内地版的太拖沓,软绵绵的,看不下去。以我估计,张纪中把梅超风拍成那样,还不是为了炫技,只是单纯的不懂。

什么叫情绪的酝酿呢?我看过大陆的一个古装片,名字忘了,对手是“燕云十八骑”,先说他们如何如何厉害,人和马都是万中挑一,曾经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极其忠心。把人的胃口吊得这么高,接下来该放大招了吧,没想到下一集,十八骑居然解散了,当时我就想说句我操,前戏搞得这么刺激,舔得老子就要射的时候她居然喊停了,你他吗的玩我呢,酝酿了好几天的激情他楞是给老子憋回去了。这种情况下,主演再牛逼也没用。


3. 画面调色与外景。

毫无疑问,这是室内拍摄,调色典雅,有古代的感觉。服装合理,至少不会抢戏。你第一眼看过去,你会注意主角的表情和表演,这一个有灵魂的人,你会跟着他的思想走。我玩摄影这么多年,看到这种画面我是服气的,看着平平无奇,其实功力很深,远超于我,我来不了这个。就“天龙八部”那四个字的颜色我都是服气的,不光颜色典雅,外发光有高级感,整体还很搭。

天龙八部那四个字是金庸的手笔。

这也是天龙八部,我第一眼看过去,卧槽,奶子好大!衣服很鲜艳,后面的花花草草也很清新,反正不会注意她的表演她的情绪,她的衣服在抢戏。这是外景拍摄,没有调色。我看了不会有古代的感觉,只会感觉某汉服爱好者在公园玩cosplay。这种画面我能拍出来,没有调过色。在剧中,她是王语嫣的妈。假如我是段誉,我就会问:天仙妹妹,为什么你妈像是从天上人间出来的?

调色有多重要呢,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和观感。举个例子,下面两张是一张照片,做了简单的调色,大家看看。


上图是朋友圈喜欢传的照片,看起来平平无奇,而下图就是古装的感觉,哪怕有高楼在。颜色也典雅,还有大片感,仿佛有不平凡的大事即将发生,看着也舒服。如果要拍古装武侠片,一定要用下面的调色。为什么下图的颜色看起来更舒服呢?据说跟人的生理有关。生理这个方面我就不太懂了,中学上生理卫生课的时候我只顾看插图了,没怎么看字。

再看一张。

这是我楼下的拐角,城乡结合部,低矮的房子,到处都是灰,各种脏乱差,电线杆子歪着,线也随意的拉着,墙根底下还有随地撒的尿,看上去非常low. 假如我说这地方可以拍大片你们信吗?

图中人是我,我只是改变了下摄影角度,再调了下白平衡而已。


这还只是简单调色,不是大师级。好的电影不光调色调得好,在拍摄的时候打光就已经把基调奠定好了。有人问,为什么古装一定要把天调暗呢?古代没有污染没有雾霾,天应该更蓝才对啊。原因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结果就行了。不光中国,全球都如此,可能是全人类的直觉吧。求各位导演遵照直觉,不要反人类。

现在是2019年了,大陆连这种图片都拍不出来了,现在拍的是下面这样的。这种画面我可以批量处理,手机美图的水平。

很多人批评香港的没有外景,格局太小,咱们的都是实景拍摄,大气磅礴。然而很多人喜欢香港的,是因为他们傻吗?不是。我好歹也玩过摄影,大气跟外景没关系,并不是说你找个大的场景拍你就大气,搞不好会更猥琐。

如果服装,调色,演员的表演跟不上,外景很容易抢戏,让演员hold不住。很多女人到了公园都喜欢站在花丛前拍照吧,好看的有几个?原因就是压不住。在公园遇到女生站在花前让我拍照的,我通常会把花弱化,保留意境即可,否则人是陪衬,花是主体。偏偏大陆导演对此还有迷之自信,一定要对外景一再强调。下面的图片大家看看,美吗?

京剧舞台上,几个人可以演绎千军万马,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观众并没有戏剧功底,也不懂美学,靠的是表演的代入感。很多实物道具都尽量弱化或符号化,就是为了降低实物干扰,使人专心到表演上。

人是很敏感的,我在你面前露一个草泥马的表情,哪怕只有0.1秒,你仍能捕捉到并且心里感觉不舒服。电影里,演员一句台词太现代,一个眼神不对,或者服装哪个东西不属于那个时代,哪怕一束光线都能让人分心,就感觉出戏了。酝酿了半天的情绪一旦出戏,再入戏就很难。观众不是电影专家,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看后总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有些怪异的东西在里面。

下面这图一眼看去我就不舒服,尔康是个好演员,可惜他再努力也没用,大环境在这摆着。

像这种连汉服爱好者都瞧不起,你穿成这样去参加汉服活动,她们绝对把你衣服撕了。人家玩汉服都知道衣服要符合人的特点,拍照的时候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契合。

有人说三国演义和水浒拍得好,我也都看过,颜色古朴典雅,没有对外景一再特写,有外景的时候人也hold得住。

慢镜头从来没出现过。假如武松打虎的时候一拳打出去,然后停住,来个360度的特写,打在老虎身上再来几个慢动作,在停住360度特写,然后再对老虎的眼神做个慢动作特写,再拿吹风机给武松吹吹头发,那就完了。
2019年新拍的《倚天》,走路给脚一个慢镜头特写,喝水给嘴唇一个慢镜头特写,除了说明你有牛逼的微距镜头外,没有任何意义,我手机也可以做到啊。还因此分散了剧情,拖慢了节奏。

最后只能拿出来吹:我们外景优美啊!

你那摄影水平还不如老法师呢。

我们再看看《笑傲江湖》

这是TVB版琴箫合奏的部分,电视里就是这么黑,因为是一个晚上,悠扬的琴声传来,然后逐渐激昂,然后逐渐加快,节奏感加强,声嘶力竭,有如《将军令》,两人施于内功在琴弦上,节奏继续加快,两人开始口吐鲜血,背后山崩地裂,最后倒地。两人相扶坐起来说:“正也好,邪也好,百年之后都归黄土,有什么分别?”然后大笑着死去,非常震撼。

这首曲子很经典,很多人应该都记得。

这一幕共2分钟。

这也是笑傲江湖,很多人说意境好,意境的确是有了,如果是摄影作品,我承认好。照片是静态的,你会反复看,以意境为主。电视是动态的,以人物和故事为主。这个画面问题就很大了,景色太大,人物太渺小,电视机屏幕也才那么大点,显得很空虚,女人都喜欢饱满充实的感觉。

外景元素太多,太写实,环境干扰太多,画面太散,情节也太散,无法推进故事。我第一眼看去,注意力不在琴声上,而是纳闷:这哥们弹个琴爬那么高干什么?怎么爬上去的?你们坐那么开干什么?你俩可是生死与共的基友啊。这是一次生离死别,正邪两派用生命谱写一曲笑傲江湖,这是全书的高潮部分,笑傲江湖就是他们弹奏的曲子名字,也是书名。这个曲子也不怎么样,节奏太慢,说话也慢,快意恩仇就变得跟喝凉水一样,没有一点波澜,只看见两个人装冷逼了。

有人说这段的歌词很好,有古韵,大家鉴赏一下:

莽莽苍苍兮群山巍峨

日月光照兮纷纭错落

丝竹共振兮执节者歌

行云流水兮用心无多。

虽然我是个俗人,满奶子都是脑子,但是基本文学素养我还是有的,单看这词意境确实很高,有《楚辞》的韵味,很有古风,比那些打打杀杀的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这我得承认。这首歌在中国也是顶配,赵季平作曲,易茗作词,宋祖英演唱,这三人我就就不多解释了,全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三人搁一起,全中国没人比这个配置排场更大!

但我仍然给它打0分,原因还是一样,风格不搭!注意我的吐槽,是不搭,不是说他不好。古风好不好? 当然好,可惜整体不搭。

解释一下在此之前前面的情节,正派的刘正风结交了魔教的曲洋,在他金盆洗手大典上,左冷禅派人当着所有武林同道的面杀了刘正风全家,父母老婆,还有几个孩子,全都杀死,一个不留。曲洋在最后救他出来,一起合奏了这首曲子,名字就叫笑傲江湖。奏到最后,一起赴死。

张纪中版的这曲子太慢了,太悠长了,这是笑傲江湖啊,快意恩仇呢?你刚全家被杀怎么转眼就高山流水就佛系了呢?你他么的是冷血动物啊,活该被杀!而港版的格调就是对的。“沧海笑,滔滔两岸潮“很多人都会唱,风格也是对的,曲洋说“正也好,邪也好,百年之后都归黄土,有什么分别?”这句话很棒,他已经看破生死,抛弃门户之见,已经准备好赴死,这才是笑傲江湖。

后面在绿竹巷有个清心普善曲,用来催眠的,那个才是悠长的,这个高山流水曲子用在那个地方是可以的。大家提到武侠会想到什么?热血江湖,门派功夫,武林纷争,绝世高手,美女英雄,国仇家恨等,大陆武侠一样都没抓住,愣是给拍成了佛系。港版这一幕很燃,大陆版很丧,这一幕还非常拖,共7分钟,谁熬得住?

郭德纲有段相声,讲相声的好处:哈哈一笑,使人忘记眼前的不快。比如于谦回家,看到房子塌了。推门一看,万幸,家人全死了。这时候去茶馆听段相声,哈哈一笑,就把家里的事忘记了。

于谦:我太没心没肺了吧。

大陆版的《笑傲江湖》两人就是这样没心没肺。

还有个问题,《笑傲江湖》曲原著里只是个曲子,没有歌词的。我一再强调,可以改编,但要符合逻辑。《沧海一声笑》是有歌词的,里面两个人边谈边唱,跟摇滚歌手一样,很潇洒很豪放,符合笑傲江湖的精神。张纪中版的也有歌词,但不是这两个人唱的,还是个女声,还是不搭,这也加剧了看片时候的剥离感。

胡军演的乔峰,有个情节是带契丹武士去少林寺,下马往里面走。很多人都说这段拍得好,走得特别霸气。我看了下,从下马往里面走到说话共4分钟,我去厕所的时候他在往里面走,我一泡尿撒完了他还在走。也得亏我尿得快了点,没办法,口径大。

有人说香港不用外景是因为缺钱,钱的确是一个原因,不可控才是主因。西方对外景的运用也是很慎重的,要大刀阔斧的调色和找角度以跟电影契合。同样是大山,《指环王》里的大山就有魔幻特色,《勇敢的心》里的大山就是大侠的感觉。

《权力的游戏》不缺钱,也很少用实景,一旦采用实地外景的时候都是压低了色调的,让你隐隐约约有弘大的感觉,却又对外景没有具体的印象,避免外景抢戏。而大陆拍的大山,都是风光片的感觉,跟剧中人不搭。史塔克大人的气场很大,假如把他放到笑傲江湖的山里,一个坐山顶,一个坐山脚,照样hold不住。

这是《权力》的片头,它连实景都没用,全是电脑动画,还是很假的动画,跟搭积木似的,但是看的人都觉得大气磅礴,酷得不行,因为它所有的元素都紧扣核心,音乐,节奏感,切换速度,切换角度,颜色等。牛逼,但是又不过火。

这是个手绘,我都能感到它的大气与残酷。整体只有两个颜色:黑,红。

这张画地球人都认识吧,你第一眼看过去,会注意她神秘的微笑,优美的手势,散落的头发,尖尖的下巴,丰满的奶子(这个只有我看出来了)。

你们没注意到的是,她背后是意大利优美的山区景色,有大山,山顶有雪,有山间小路,有河流,有桥。这个风景画也是顶级的,整体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用色明暗得当,就算把人抽出来它也是优秀的风景画,可以跟中国顶级水墨画PK。

我估计很多人以前都没注意到这个风景画,它一直都在那儿呢,你没注意到而已。假如没有背景的山水画,画面显得空。背景太多就又显得挤和抢戏。之所以看起来爽,是因为作者用了很好的画面比例,让人把景色hold了,不抢戏。达芬奇同志没有纠结在风景上,哪怕它是顶级,这就叫水平。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个主次问题。

绘画大家懂了,假如照相该怎么办,人物怎么能hold住外景呢?看下面照片。

这是个地标建筑,去的人都喜欢合影几张。这张照片就犯了上面的毛病,外景太大,人太小,显得散。我是个文艺(zhuangbi)青年,我特别自恋,我想突出自己,要想压住外景该怎么办呢?

图片来自百度,没有一张我看得上的。

别人就跟我抱怨了:我也想压住外景,可背后那货几千年来都是人类最高建筑啊,让我hold住它,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办法还是有的,找角度,找位置,找距离,找三维透视关系以及画面的平衡感,再把颜色调准。

这样就hold住了,背后那东西抢不了我的风头。

而我们的电视剧呢,衣服抢戏,化妆抢戏,外景抢戏,调色抢戏,全都在抢戏,任凭你演员再牛逼,剧也不会太好。更何况现在的小鲜肉连演技都没有。服装部分我就不讲了,已经有人分析得很透彻了,现在的古装衣服一股股浓浓的山寨和乡村非主流的感觉。

这个场景很明显也是棚子,如果你不留意就不会注意这些,只会记得两个人在窗前喝酒。你要是专门留意这个,其实也不差,意境也是很高的,道具简单,古朴典雅,打光和调色都是一流的。看看那个镜头移位,是从下往上移动,定格在人脸上,十分顺畅。

最高级的设计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但又很爽。

这个镜头也是,后面是棚子,但是你看的时候不会太在意,因为表演实在太精彩了。镜头的移位,背景音乐的节奏,人物内心的穿插,全都是顶级。尤其是镜头移动时的那种高级感,每次看都觉得受益匪浅。这个情节拍了整整一集,用了多种镜头移动手法,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运镜,就可以把人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兴趣可以仔细看看,一旦看懂了,你会拍案叫绝。即使不懂也没关系,只是简单的觉得相当爽。


有人问:你小子是不是鼓吹摄影棚,反对外景啊?

回答:应该看情况,所有的元素都是为剧情服务的,主次要分清楚,包括外景,并不是为了外景而外景。一个超级华丽的外景打出去,有什么作用?你还能收得回来吗?演员hold得住吗?我们要的是最终效果。

外景是真的还是假的,只是外在形式,根本就不重要。

好比厨子做红烧肉,告诉你用的是陈年料酒,食盐是四川岩井天然盐,盘子是景德镇高级瓷器,佐料都是印度和阿拉伯进口,连服务员都是国宴培训的,最后你吃了一块:肉烧糊了。外景如同佐料,少了没味,多了抢戏。个中比例和滋味,需要导演细细琢磨品味,这是个技术活,是有门槛的,不然岂不是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大厨了?当然,我也来不了,吐槽还行。

外景就是这些佐料,跟有没有没关系,跟怎么用有关。

等到新一代导演的时候,不仅肉糊了,佐料也全都换成了味精。香港呢?用了一堆不太显眼的配料做出了畅快淋漓的火锅!我在这点评张纪中,是因为他还可以把缺点找出来,近几年的武侠么,已经没法点评了,全是缺点,我只能尽量在里面找一两个亮点。随着烂片越来越多,张纪中的武侠口碑会越来越好,跟他们比,张纪中还是能打的。

张纪中属于想拍好,但是技术不够没拍好。现在的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拍好。他们会找出其他的卖点,最大的小鲜肉加盟了啦,里面谁和谁擦出爱情的火花啦,谁的头发是今年的流行色啦,反正就是剧不好看。

这是华山之巅,很多人批评外景不够,实际上呢,我看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这几个人的表演极其精彩, 人物形象也很高大。整体打光均匀,调色典雅,服装风格古朴又不失个性,很好。

这也是华山之巅,还是外景实地拍摄,青山绿水,花儿朵朵,女的一袭白衣,出尘脱俗,男的一脸痴情....我要吐了。


电影的摄影和平面摄影都是摄影,其实内核是不一样的。平面摄影一般讲究曝光准确,颜色正常,构图完美,有时候还讲究意境。

这种照片投稿到摄影展上是可以的,搞不好还可以得奖,但放到电视剧里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因为电视剧核心在情节和故事,摄影也好,音乐也好,表演也好,都是在表现这个故事,摄影是为情节服务的。张纪中版的所有摄影,都是没什么情节的,没有故事性,没有戏剧张力。

从实际观影体验上来看,他的节奏也很慢,没有那种武侠世界的感觉。

这种摄影就有感觉,从画面上来看,故事性已经有了,人物的表情,张力就出现了,摄影的动态感,构图的压迫性全都是完美的。我们看到这种照片马上就把你代进去,知道接下来要发生大事。

这张照片好吗?作为照片来说非常好,曝光准确,构图完整,经典的三分构图,没毛病。但作为影视剧照来说就不行,原因还是一样,没有故事性,太平淡,没有戏曲张力。

好的电影风景摄影是什么样的呢?

同样是景色,这张就有故事性和情节张力。很多人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感觉马上就来了,知道有故事要发生。

左下角一帮骑士举着旗子冲过来,我们马上就知道,这事肯定还不同寻常。

有人说了,左下角的骑士这么小,你怎么看到的?这不符合你的思想啊?答案很简单,放电影的时候画面是静止的,只有人物是活动的,而且有很响的马蹄声,很容易一下子就看到他们。画面其他元素都是压黑的,看不到。

我们分析分析:画面有两个元素:骑士,十字架。巨大的十字架作为前景,给人深刻的印象。这两个元素就是本电影的核心,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所有情节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元素进行的,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情节。电影一秒都没有浪费,也没有一个多余的元素出现。

故事看完,我们知道这是件改变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大事。

所以,单从摄影来看,就算是在拍景色,景色也在讲故事,并不单纯的拍摄自然山川。而大陆很多武侠片里面的景色就单纯是景色而已,显得莫名其妙,还冲淡了感情,拖慢了节奏。


这张图就不解释了,张力非常足。


评论里说张纪中的武侠片是纪录片,讲究真实。谁说的,你给我站出来,你见过这么恶心的纪录片吗?
顺便说一下,就算是纪录片,央视也干不过BBC和PBS,人家的纪录片也讲画面,也讲调色,也讲进度,也讲节奏,也讲配乐,也讲铺垫的。BBC顶级纪录片的背景音乐都是专门找音乐家对着画面一帧一朕的走,跟画面丝丝合缝的配合,充满了高级感。好的纪录片我也能看入迷。

这就是BBC的大制作《行星地球》的片头:刚开始一片漆黑,缓慢而高亢的音乐响起。边缘上出现一个亮点,音乐增强。亮点继续增大,原来是太阳,左边巨大的黑球是地球,这是展示地球上的日出。然后太阳升起,地球全部照亮,大气磅礴的交响乐开始响起。镜头拉近,地球上草长莺飞,野兽奔跑,河流奔腾,瀑布飞扬,充满活力。一个雄浑的男中音用地道的伦敦音旁白道:这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这才叫高级感。

张纪中拍的那个《射雕》,喜欢的人就夸:张导拍的那个草原是真草原,成吉思汗是真的蒙古人,千军万马是真的千军万马,太有气势了,真是气势磅礴啊。

问题还和前面一样,《射雕》主要讲郭靖的故事,这些背景只是陪衬郭靖的成长的,成吉思汗在里面只是个配角。郭靖这个角色已经崩溃了,导演把草原描绘得越弘大,成吉思汗越牛逼,郭靖就越玩完,导演连主次都没有搞清楚!前面提到的梅超风也是配角,黄药师也是配角,你把他们整得这么有存在感,郭靖怎么办?全剧只有郭靖是男一号,其他的都是配角。

《笑傲江湖》里四川青城派的余沧海,打架之前先来个川剧变脸,粉丝纷纷夸赞:好啊,有创意! 我还是给他0分,原因和前面一样。

近几年春节联欢晚会也倍受吐槽,舞台越来越大,感觉却越来越糟。

这是83年的上海滩,拍的时候发哥从没来过上海,光线很暗,但还是很帅。

这是大陆拍的上海滩,人家是真的在上海拍摄,还穿插了很多上海话。但是你看看,哪个更有旧上海的感觉?

还有,我实在受不了胡军批头发的造型,这在中国古代是大忌。

有人跟我辩解,丐帮是乞丐,所以不束发。这是扯淡的,因为张纪中的造型都喜欢散着头发,跟身份没关系,可能他觉得散着头发像英雄。





这些人不仅披着头发,还一直拿着吹风机不停的吹,这叫什么审美?

4.台词和念白。大陆的基本是大白话,虚词口水词太多,念白太慢,没有底气。近几年的武侠不光有这些毛病,各种穷傻呆萌的念白也进入武侠里,听着就不像会武功的。香港的普遍是半白话,没有口水词,语速快,底气足,光听说话就知道他内功深厚。我不会发语音,同样是表现豪迈,tvb配音是用中气说话,胡军是用吼。

什么是口水词,我举个例子。港版的台词是“今天叫各位前来,是共商对付乔峰之法”,到大陆就是这样的“今天啊,我叫大家来呢,是一起商量对付这乔峰的办法“。”这“字他们会用在每句话的开头,不信大家以后留意。这样导致废话特别多,同时也带慢了整个剧的节奏,让人感到拖沓。

同样是雁门关大战,TVB版是中间在最紧张的杏子林大战回忆起来的,萧远山抱着老婆痛苦的喊“夫人”。胡军版的第一集一开场就是雁门关大战,萧远山抱着老婆喊“娃他娘,你怎么了,娃他娘。。。。”。

《寻秦记》里项少龙刚穿越到了古代,一个女人拿刀指着他说:你是何人,来此何事? 大陆版的《寻秦记》刚回到古代,一个留着现代头发的萌萌哒的小女生在旁边问:你在那儿干嘛呀?

除了口水词,还有口水表情,我不会截动图,就不展开了。

张纪中的《射雕》引进到了日本,加了日语配音,很多人看了后都感觉变好看了,为什么呢?有人说,因为你崇洋媚外!对于这种情绪化的回复我一般懒得搭理,我来回答真正的原因。

众所周知,日本人是碎嘴子,日语都是短音节,同样的意思用日语说起来音节更多。比如“我”在中文里是一个音节,到了日语里是“瓦达西瓦”四个音节。“你好”在中文里是两个音节,在日语里是“空你奇瓦“四个音节。“早上好”在中文里是三个音节,日语就是“哦嗨哟或者伊麻思“八个音节。结果就是,同样的台词,日语比中文说的音节要多很多,原本慢吞吞的中文对白,配上日语之后语速就加快了,客观上整个剧的节奏就明快了很多,让人感觉变好看了。当然,世事无绝对,日语也有简洁的时候,比如“要出来了”在中文里是四个音节,在日语里“一库”,只有两个音节。这种情况比较少,只出现在特定的电影里,可以不考虑。

念白发音方式也很成问题,无论港剧还是美剧,人家说话是绷紧着的,用真嗓子说话,所以在生活中听美国人说话很一般,就是个英语而已,但是在电影里面就不一样了,很震撼。TVB 也一样,光听声音就知道是电影。大陆的发音是瘫着的,用假嗓子说话,声音也散,节奏又给放慢了。声音极其重要,比如美剧《越狱》,其实故事不紧凑,整整一季也就就挖了洞而已,但是说话紧凑,给人感觉随时有大事发生。可惜知乎不能发语音,不然我发个声音上来。大陆武侠里说话都不是正常人说话的语调,不信大家可以学一学,非常别扭。

5. BGM,就是配乐,back ground music, 说BGM显得洋气。和前面一样,配乐的核心不是大气或优美,而是为情节服务,渲染气氛,关键时候还能推进情节,是电影的一部分。其实我们在专心听电影里人物说话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背景音乐的,但它仍然在潜移默化的起作用,在烘托感情或者在塑造氛围。我睡觉的时候喜欢听广播,在我睡着的时候放了恐怖故事,哪怕在我睡着的状态,但我仍然有恐怖的感觉。

前面说过,《笑傲江湖》里来段高山流水般的古典音乐,音乐是好音乐,就是风格不搭调,两张皮,融不进去,让人出戏。TVB的《天龙八部》聚贤庄大战,背景音乐时而激昂,时而抒情,关键时刻节奏振奋,都在推近情节,从没冷过场,全程都在一种大战的氛围中。大陆版的没有背景音乐,显得很场面很冷,还慢,终于在大战的时候有了背景音乐,是Hans Zimmer在《勇闯夺命岛》的配乐,这一段配乐很出名,很多军事片喜欢用,易中天评三国用的也是它。

Hans Zimmer是我最喜欢的好莱坞配乐大师,他的音乐就代表世界BGM最高水平,是好莱坞代言人。借用Hans的配乐也可以,港版也是大量借用了久石让的音乐,我吐槽大陆版音乐还是同样的问题:风格不搭!这段音乐是现代战争的音乐,还是交响乐,分分钟出戏。它配在《战狼》里是可以的。而TVB在聚贤庄大战BGM是琵琶音乐,一直都有,没有中断过,也没有冷场过,高下立现。

既然说到音乐,音效也想提一提,大陆的声音太单薄,明明都是五大三粗,声音很细。还有武打,看着出了挺重一拳,声音却pia pia 的。别说感染力了,这会导致剥离感,人跟声音是两张皮,不像是他说的,也会让人觉得别扭。感染力是比较高的要求,最低要求他都没达到。而港版天龙八部我们都知道,那是带低音炮的。不光音乐带低音炮,连人说话都带低音炮。说话带低音炮就比较厉害了,感染力非常强。这个除了配音员的声线调节得好,调音师也功不可没。

低音有多重要,几乎所有耳机都标榜自己低音好,有的甚至说自己是超重低音,低音是刚需。为什么呢?低音给人的感觉劲爆,够燃,有感染力。人家TVB那边大人物一出场,动次打次,低音十足。一掌打出去,低音能震得你菊花开裂。咱们这边呢,一掌打出去,pia pia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前面说《越狱》感觉紧凑,配乐也是功不可没,片头音乐一出来紧张感就到了。《权力的游戏》片头曲一出来就很深沉,有千军万马的气势,又有权力和谋略的沉稳,大气磅礴。

一个优秀的港剧结束后,我们都还记得里面的音乐,甚至音乐一出来我们就知道谁谁谁要登场了。一个优秀的韩剧也一样。大陆拍的《天龙八部》你还记得什么BGM?

鼓风机不是核心生产力,BGM才是。

6. 编剧的作用。

一个电视剧,脱胎于小说,却是个独立的故事,TVB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倚天》,故事完整又紧凑,你顺着电视剧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明白,不用去琢磨突然跳了戏,也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起承转合还很溜,该玩大场面打斗的地方打得酣畅淋漓,该抒情的地方让你情不自禁。大陆的就坏了,连故事结构都是不通的,如果以前没看过,根本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人物的表演,镜头的运用,外景的设置,台词的水平,都很违和。起承转合还不给力,节凑还慢。普通观众是不懂这些的,只觉得看着看着他给你咯噔一下,没看几分钟又给你咯噔一下,又说不出来道理在哪儿,还看个屁呀。

同一本书,表达出来的东西却不一样,因为编剧重新编辑的时候逻辑和节奏全都不对。

<天龙八部>经常有人讨论是黄日华的好还是胡军的好,吵得不可开交。支持胡军的理由很简单:胡军只长得魁梧。我这么说吧,还是黄日华的好,他的好是全方位碾压的,剧情,服装,表演,BGM,念白水平,灯光调色,甚至配角的表演等,前面说过,TVB拍出的东西更抓人,是这些元素全部在起作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还跟黄日华的关系不大。因为这些完美产业链的配合,黄日华演起来可能还更省心,一个眼神一个微表情做出来,摄影师就可以全方位捕捉放大,呈现出完美的效果。胡军纵然魁梧,少了这些东西的配合和放大,胡军只能自己放大,为了表达情绪只能靠吼,显得很平面。同样,少了这些因素的配合与放大,香港影帝级的演员到了大陆都是面瘫。

这一幕极其经典,除黄日华的精彩表演之外,摄影师的功劳也不小,灯光师也功不可没,还有配乐师。纵使胡军再魁梧,他对抗不了一个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拍到这一幕的时候,编剧火力全开,给乔峰编词。灯光师火力全开,摄影师火力全开,音乐师火力全开,配角火力全开,化妆师火力全开,剪辑师火力全开。乔峰把阿朱放坑里,又不埋,阿紫过去问,乔峰说:我埋了阿朱,以后就再也看不见她了。这就是编剧的功劳。胡军就没有这些,只能大声说:我好伤心啊。然后大吼一声,再打开吹风机吹吹头发,然后就把阿朱埋了。普通观众是不懂这些的,他们只觉得看黄日华的时候更爽,看胡军的时候很别扭,就会以为胡军的演技不如黄日华。但那只是表象,实际上胡军也是很好的演员,只是没有工业体系的加持。假设我们把黄日华和胡军换个位置,让胡军去TVB,黄日华来张纪中的剧组,结果黄日华是烂片,胡军版的是经典,因为tvb的那些优势会到胡军身上。

实际情况还真是这样,牛逼如发哥的人到了大陆也只能拍烂片。

7打光。有人说张纪中的片子普遍偏暗,港版的就明亮。他说的不对,整体而言,大陆版的亮,港版的暗。大陆版的亮是亮了,但是人脸暗,光线是背着人的。

这张表现得非常明显,整体是很亮的,照片过曝,但人始终在阴影里面,跟鬼一样。估计张纪中以他的审美认为这样比较飘逸,但是会带来上面同样的问题,人的存在感本来就差,再加上过大的服装,还背对着光,又被抢戏了。要是我是摄影师的话,我肯定不会这么拍,就是平时给别人拍照也不会这么拍。

再看香港版的,为了方便观看,我把图缩略在一起。

整体加了滤镜,看着就很温暖,饱和度很高,亮度偏低,最重要的是,光线都是直接照在人脸上,如图舞台的追光灯一样,人始终是主角!而后面的背景因为照不到光又被削弱了。这样打灯还有个好处,因为光线集中,鼻子眼睛脖子等地方有阴影,人的面部轮廓比较鲜明,显得好看。古天乐眼睛和鼻子有阴影,显得眼睛深邃鼻梁高挺,有立体感。大陆用的光线太散,画面散不说,人的脸也显得平面。

再看一张。

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得出来,除了光线外,衣服偏大,明明是M码偏偏穿了XXL,尤其是那条加宽的腰带。大概张纪中认为宽大的衣服显得飘逸,但是衣服大,人就显得小,存在感就差,还显得颓废没精神,因为撑不起衣服。

个子小的人想有存在感怎么办呢?一般是穿紧一点的衣服,郭敬明深谙此道。

这是刘亦菲自己挑的衣服,尺码刚好,短款外套非常合适,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别人都说刘亦菲漂亮,我在看神雕侠侣的时候愣是没get到,就看见一个面瘫的女人,穿了一件大了三个码数的衣服。我也不是性冷淡啊,荷尔蒙分泌挺旺盛啊。直到看到她生活照片才发现,她确实很漂亮,微微一硬,以示尊敬。

我经常发现,国内演员很多都很好看,但是在电影里很恶心。而香港韩国美国的演员在出席活动的时候看起来非常路人,但是一旦在剧中,非常出彩。

这个二逼照片毛病太多了,这可是在演绎惊天动地的旷世爱情啊!毛病在哪儿我懒得提,大家自己踊跃发言。

有人探讨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笑傲江湖的政治隐喻,射雕的民族情怀,大气魄等。是这样的,再怎么深层次的东西也需要基础的东西来体现,一个连绘画基础都没有人要画一幅展现人类思维困境的油画,说出来只会让人笑。你的能力支撑不起你的野心。


8 现在的武侠,已经跟武侠没关系了,都是古装偶像剧。找几个小鲜肉,找几个流量明星,瞪着或痴呆或呆萌,或木然或自以为很帅的眼睛,然后在网上发表点话题,打造了最帅的西门庆,打造了最萌的潘金莲,打造了最萌的郭靖,最傻的杨康等。他们认为过去的武侠片太老气,我们拍点年轻的鲜艳的,年轻人喜欢看这个。这是个自嗨,你随便到任何影评网站看看,最近两年的武侠片得分没有超过5分的。在《战狼2》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之后,我想导演应该醒悟过来,没想到电视剧还是在吃小鲜肉和流量明星的老套路。

9.关于武侠的风格,很多人说港剧先入为主,你们不能接受新的东西,不能接受大陆武侠的风格。其实大陆没什么风格,花花绿绿的服装,美图的调色,呆萌的演员,屎一样的演技,节凑拖沓,情节注水,风格不搭,这不算风格。iPhone可以谈风格,诺基亚也可以谈风格,山寨手机能谈风格吗?我看过韩国《一枝梅》,可以算武侠,讲的是大侠一枝梅的故事,跟香港的不一样。我看到第一集就知道很牛逼,剧情的节奏,镜头的运用,灯光的设置,情感的宣泄都充满了高级感,连背景音乐都是顶级的。

这些基础的高级配置先就不展开了,我就说下梅花。整个剧沉浸在梅花的花瓣当中,有花瓣但是又不能喧宾夺主,这也是基础配置。他们牛逼到啥程度呢?当情节紧张的时候,人的动作加快,镜头移动加快,背景音乐的节奏加快,连花瓣飘落的速度也都加快,像急风骤雨一样飘落。下图父子两人在院子绘画,情节舒缓,音乐也舒缓,镜头移动舒缓,连花瓣的飘落都是舒缓的,相当唯美。这可以算另种武侠吧,这才叫创出了风格,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有人说你们这些港粉,在里面出不来了。其实垃圾是各有各的垃圾之处,而优秀的却是共通的,即使我拿韩剧出来对比,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我能接受韩剧,接受日剧,接受美剧英剧泰剧,甚至印剧,唯独不能接受国产武侠剧,不是情怀问题,也不是不能接受新事物,实在是太臭

小鲜肉这个概念是从韩国传过来的,《一枝梅》汇集了韩国当红小鲜肉,我看了之后才知道,他们的小鲜肉是演员,是有过硬的演技的,顺便长得好看。咱们的小鲜肉么,只是坨肉,演技咱们就别要求了,人家去露个脸就是给你面子,片酬一个亿。

现在韩剧很火,以至于广电要限制他们。我问过同学为什么韩剧这么火,他说:嗨,韩剧演员都是帅哥美女。

问题是国产剧也是帅哥美女啊,难道中国的美女没有韩国的美?当然不是,电影体工业体系出了问题。你把韩国演员叫到中国来,照样拍烂片。

最后总结,乔峰还是黄日华的好,并不是黄日华的演技更高,胡军也是实力派,不分高下。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只负责交戏,只负责把台词和表情做出来,至于有没有优秀的摄影师给拍下来,运用什么角度,有没有优秀的后期调色师,在电影里有多少长度,有没有优秀的配音师,优秀BGM,优秀的电影节奏感,优秀的情节,这些东西演员都管不了,需要电影工业体系的配合。

写小说的话,一个人躲在小屋里就可以写。而拍电影,必须很多方面的配合,是个体系的支撑。这些东西都极其重要,但观众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各种神剧往往只是骂演员。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烂片,不仅是演员是烂,其实就算换掉主演也还一样是烂片,因为它们在所有环节都有问题。


user avatar   love-sala-94-77-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陆武侠剧最大的问题:那些所谓的“名”导演自己明明是农家小炒的水平,老想做一道满汉全席。几十集的电视剧单独抽几个片段出来没有问题,凑一起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就好比丝袜奶茶,你非要做成我喝不起的那个样子,放在五星级大酒店,用昂贵的玻璃杯装着,卖我200块一杯,总感觉那里怪怪的。

这一点你去看正午阳光的张开宙,就是典型的摄影出身的导演,老想学张艺谋,画面的逼格一定要高,但水平不够,驾驭不了整个故事,把电视剧拍成了风景人物纪录片。

制片方野心很大,肉眼可见地花了钱。以03年的《天龙八部》为例。从主角到配角、取景、特效、武打都是花了重金去打造。演员的颜值选角、服化道碾压97版TVB的《天龙八部》。连一个配角拉出来都是偶像剧女主男主级别的颜值,比港版好太多了。

但是,某些镜头,像着了魔一样怼脸特写;某些武打动作,鼓风机+慢动作走起;某些外景,慢镜头拉远景、空镜头、长镜头;更过分地,青城派打架前变脸;梅超风跳舞......这些镜头语言分开看,没有多大问题,人美景美,但是,凑一起就觉得那里不对劲。

B站上面网友们的二次剪辑(主线剧情的单独剪辑)或者用日语/韩语/粤语等重新配音,会上一个档次。

张纪中版《射雕》配了日语之后,是不是上了一个档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经过二次剪辑和配音之后,观众的一部分注意力被台词带走了——因为你听不懂台词啊。你老想着看字幕,自然不会在意节奏的问题。这跟那些韩剧在内地这么火一样。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韩国那边这么不喜欢爱豆拍戏?因为你不懂韩语。看韩剧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一部分集中在看字幕上。韩国画面好看的优点被无限放大了。

同样地,张纪中为首的这些导演,想表现的东西太多,想把镜头拍得好看,但有些镜头是画蛇添足,打乱节奏。

导演的野心跟不上自己的能力的体现。

TVB的电视剧缺点是制作很粗糙。97的《天龙》为例,打架的时候就那么几个人,两边回合制游戏,放bgm,战争场面真马都没有,演员重复利用率高......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穷”和“槽点”。

优点是什么?大家都在同一个舞台上演戏,很少有跳戏的情况。同时,TVB的配音腔+bgm太加分了。音乐一出来我们就知道谁谁谁要登场了。


喜欢的觉得下饭,bgm过瘾,能看下去;不喜欢,第一集就不看了,直接跳过这剧,自然不会到网络上吐槽。


内地之所以弄成这样,因为内地名导演拍戏,为了赶进度,特别喜欢“外包”。

找AB两组执行导演,同时进行拍摄。

比如说,A组导演负责,男主是主镜头,女主可能只需要一个背影远景,那就找替身。然后,女主去找B组导演,拍以女主为主的镜头。

总导演只负责一部分戏。

底下的AB执行导演,本质就是给总导演打工的,他们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写论文一样,把自己学过的东西都用上。总导演用了一次慢镜头,AB执行导演次次都用。总导演喜欢打架前跳一段民族舞,AB导演也弄一段。

不管好不好,先用了再说。

其实,我对慢镜头没有意见的。乔峰、神仙姐姐刚出场的时候,你来一个慢镜头,我觉得很有意境,但是,你每次打架都要来一段慢镜头,npc被打飞的镜头.....就很让人尴尬了。

TVB拍戏类似舞台剧。所有人围成一个圈,然后,左右左右,说台词。一招鲜。

不喜欢的会觉得很low。


user avatar   gong-jiang-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庸小说一个少有人提及的“神髓”,就是它带有非常浓厚的“游戏感”,故事和行文既含着旧式文人的“古意”,但同时又有很多“明显作者就是胡说八道只为逗你一乐”的不属于真实世界的跳脱味儿。而且越往后期作品,这个特点也越突出。

书剑、碧血剑时期,金庸笔下人物还大体像是旧小说中走出的传统角色,到了主角疯疯癫癫的天龙八部(段誉)、人均贫嘴叨逼叨的笑傲江湖、爵爷引领毛子国政变的鹿鼎记,金庸后期小说的“古韵”,其实相对来说已经变得很淡,文本本身的调侃性、戏谑感也明显加强。tvb版电视剧虽然较之原著更添了几分市井气、生活气,但对金庸原作这一直观风骨的阐释和表达,无疑是准确到位的。甚至由于服化道的不到位,反而进一步错进错出强化了“这个世界本就不真实”的观感,也更贴合了金庸小说“似今非今、似古非古”的独有阅读体验。

而相较tvb,大陆版电视剧在古意和现实感两方面无疑更强,但其短板也恰恰正是“失之于实”,仿如拿着油墨画国画,与金庸原作的精气神,反倒南辕北辙。李亚鹏聚会五霸岗时刘欢老师的“心雄万里英雄仗义”歌声一起,想必多半观众的第一反应决然不是“笑傲江湖”,而是“梁山好汉全伙在此”……

此外,大陆版在剧情节奏控制方面,也普遍存在问题。金庸小说描写人物,对话非常吃重,人物语言密度高(也是多数连载文学的共通之处),加之金庸有剧作家功底,大量情节都有类舞台剧的设计,故剧情发展通常都有很强的“对话驱动感”,也被多数读者公认“阅读起来有速度感”。

tvb版在节奏控制上,显然与原著更为接近,除了武打情节,基本填满人物对话,场景展示使用非常克制(当然条件所限,他们也确实没什么好景……)。而大陆版则好像唯恐观众“不知道我们的外景优势”,远景、空镜头、长镜头随处可见,动辄还有黑木崖上少民烤火之类“奇观展示”,天龙八部甚至在武打设计上也增加了鼓风机和慢动作摆拍,此类处理,均明显拉慢了剧情节奏。同时,大陆版人物语速总体偏缓,对白间空隙拉长,对金庸原著偏啰嗦的长篇对话往往多有删减,留白增多。因此,这也使大陆版的观看体验明显较原著或港版更“滞重”,原著党很在意的“速度感”基本消失,整个作品的气质也更偏“正剧”(同样也进一步消解了“游戏感”)。

综合以上两点,部分观众,特别是原著读者,觉得大陆版金庸剧“货不对板”,当然是非常理所应当的。甚至可以说,单讲“谁更像原著”这个维度,如果你觉得大陆版更像,那么你在文学审美方面的基础能力,肯定是有一定问题的。2001年央视笑傲江湖首映时,遭受的批评远超现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当时观众对于原著的熟悉程度远胜今日。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大陆版当然绝非一无是处,但它的优点,基本都和“还原原作气质风骨”这个事关系不大,反而更像借用ip的平行宇宙。归根到底,无论金庸的故事骨架“如何大气磅礴”,但他的文字本身,总体上仍是“偏小品化”、“偏舞台剧”的,这是金庸小说骨子里抹不掉的气质,也恰恰和央视的改编方向背道而驰。

当然,就像我始终主张的,影视作品改编是否成功,本来就和“合不合原著”没多大关系,比如83射雕、徐克程小东的影版笑傲,都是魔改但又自洽,也得到了商业和影评的认可。大陆改编的笑傲、天龙、射雕三部电视剧,总体上看,仍然是气质自洽、也大体优秀的(不过作为其中两部的头号男主,李亚鹏表演用力过猛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因此只有03天龙真正做到了和tvb版分庭抗礼)。较之tvb更多还是各有所长的关系,观众喜欢哪个更多只是个人口味,没必要厚此薄彼。

以上。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黄日华版天龙是1997年的,胡军版是03年的;吕颂贤版笑傲是96年的,李亚鹏版是01年的,并没有题主说的“相隔十几年”,而是只相隔五六年。而另一版受众广大的、霍建华版的笑傲却是在2013年,这才是相隔十几年。

所以说,并没有很多人鼓吹的那样,黄日华版、吕颂贤版与胡军版、李亚鹏版的观众人群有代沟什么的,因为这四部电视剧的最早受众人群是一批人,都是80后,TVB版和张纪中版几乎是先后看的,由于港剧还要引进,可能相隔都不到五年,说什么“吹TVB是童年记忆、先入为主”的,可以休矣。

第二,我不建议将黄日华版、吕颂贤版打成“港版”,胡军版、李亚鹏版打成“大陆版”,这明显带有地域论的色彩,使得双方论战陷入地域黑之中,不利于比较两者本身,比如霍建华版的笑傲、钟汉良版天龙也是内地拍的,为什么没人说这也是内地版?凭什么大胡子的作品能被称为内地版、大陆版?

第三,胡军版天龙、李亚鹏版笑傲都是张纪中呕心沥血之作,这点你可以看看他的取景、选用的明星也都是一线大牌,甚至配角如钟丽缇、计春华那也是香港大片里女一、第一反派的角色,张纪中是用拍电影的资源去拍了电视剧。而黄日华版、吕颂贤版都是TVB标准化流水线的产品,TVB剧组穷啊,电视剧大部分靠布景,是六七十年代邵氏电影的套路,至于外景武侠片,还是得靠TVB 老冤家香港亚视,人家是真有钱去内地风景名胜取景……而TVB所用主演要么初出茅庐,比如陈浩民,要么是香港影坛淘汰下的,比如樊少皇吕颂贤黄日华陈少霞李若彤刘锦玲刘玉翠,配角们都是当年邵氏电影辉煌时培养的、后来在外混不下去又回来养老的,比如王伟秦煌刘江陈鸿烈罗乐林朱铁和......TVB号称香港影坛养老院和失意影星收容所,诚不欺我(滑稽。

所以说,当一个砸钱砸资源堆出来的电视剧却和人家流水线的产品比优劣,恰如名厨三天两夜熬出的佛跳墙,去和路边摊的羊肉烩面比美味,这本身就输了……而有关TVB和大胡子两版优劣的争论,争论了20年,至今还有一批TVB版的死忠,“你和一轮椅飙车,赢了也不露脸啊!”,结果愣是飙了20年,也可见张纪中版的问题。

如果刨除刘亦菲、胡军、陈好、刘涛、钟丽缇、蒋欣、舒畅、李亚鹏、许晴、林志颖、李解、茅威涛、魏宗万、许还山、计春华等一线巨星和老艺术家们的加持,张纪中版剧情拖沓、灯光摄影的问题是致命的,比如他也拍了倚天屠龙记,因为没有这些一些大牌的加盟(09年时邓超还称不上一线),很快扑街了。。。


其实吧,以现在刘亦菲刘涛许晴的红热程度,90后、00后的青年们追星,很自然的都会追他们的电视剧,至于吕颂贤黄日华这些都是活死人了,可为什么时至今日,TVB 版仍有一批90后、00后的TVB粉丝呢???

我觉得根源在于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鬼畜文化的兴起,最早是2012年前后恶搞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比如扛着音响的萧峰、大轮萌王鸠摩智(妮可妮可妮~),之后就是吕颂贤版笑傲江湖的葵花三人组、华山四朵姐妹花、饱受迫害的童百熊、“岳掌门你的手怎么总是摆来摆去的”……感谢“美貌又风骚”的UP主“傲视俗世上”,他这一红,自然带动了流量,其他UP主跟风,UP主的粉丝也会再去追剧,这是TVB 版20年来热度不减的根本原因,以至于惠及了明星本人,比如饰演鸠摩智的李国麟、长期隐退近几年重回娱乐圈的李若彤,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恶搞文化极少触及张纪中版的电视剧呢?

有些事可能由不得你不承认,内地影视是鬼畜圈的雷区,比如最近的网红翻唱黄梅戏事件,那个小网红唱港台歌曲的时候也是那身旗袍装扮和搞怪表情、卖弄身姿,屁事没有,可一翻唱慕容晓晓的歌、翻唱黄梅戏,铺天盖地的打击随之而来,恶搞甄嬛传的时候没事儿,但是恶搞西游记可能就收律师函了,这种雷区蹦迪,没炸到好说,炸到了就不是一个小网红、小UP主能承担的。就拿UP傲视来说,他主要恶搞的是岳不群岳掌门、东方歌姬、左冷禅,其中饰演岳不群的王伟、饰演左冷禅的陈鸿烈都已经去世了,像傲视整天拿两位已经去世的老演员恶搞小刀切JJ,如果恶搞的是内地演员不知道会上纲上线到什么程度,但是恶搞香港的反而没事儿。

中国最早的一批鬼畜是红军系列,随后被封杀,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鬼畜并不影响红军形象,可有人上纲上线,那你也没有办法,这个作品不能恶搞,就被遗忘角落,于是乎神之圣之,无人知之。


user avatar   guchuanzhu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纪中虽然有资源,但他最大的问题是不会选剧本。

TVB属于花小钱办大事,事半功倍。张纪中是花大钱办错事,事倍功半。最典型的就是央视版《笑傲江湖》,钱花了,名却没有。

长篇:

金庸的几大长篇小说比较容易改编影视剧,分别是《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射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偏偏在90年中后期,TVB除《倚天屠龙记》外,都已经第二次翻拍。

张纪中的粉丝们一般认为,他制作最好的金庸剧是2003年《天龙八部》,但是,TVB有97版天龙,被引进到大陆多家电视台播放,而且是热播,收视率连续第一,不仅如此,还“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出台了限制引进香港剧,黄金时段不能播放港剧的措施”。

该片引进时,内地卫视台刚刚崛起,《天龙八部》成为众多卫视台相互争夺收视的试金石,曾经创下同时5个卫视台联播《天龙》的景象,34家省级电视台(其中19家是卫星电视台)几乎同一时间播放《天龙八部》,创中国电视史先河。并且收视连续第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出台了限制引进香港剧,黄金时段不能播放港剧的措施。

张纪中版的首播时间:2003年12月11日。TVB版的首播时间:1997年07月28日。两个版本之间,间隔不到6年,观众大部分是重叠的,怎么可能评价高,毕竟先入为主。

2001年的《笑傲江湖》是央视版,这个版本投资很大,最糟糕的是,TVB在1996年也翻拍过,即吕颂贤版《笑傲江湖》。央视版的首播时间:2001年03月26日。TVB版的首播时间:1996年6月24日。两者之间,间隔不到5年。

同理,还有《神雕侠侣》,一个是1995年,一个是2006年,间隔时间约10年,所以该版评价略高,但评分还是不如。

张纪中最有希望翻盘的是2003年《射雕英雄传》,因为大陆没有引进1994年TVB版,引进的是83版射雕,时间间隔是20年,观众肯定不是同一批,但是张纪中搞砸了,主演演技太烂,花了大价钱,评价还不如2017版小成本剧。

能翻身的剧,结果却搞砸了,不能翻身的剧,恰恰拍的还行,也只是还行。

TVB哪怕先入为主,但是TVB主要针对的是香港市场,市场总量很小,制作上只能花小钱,所以靠“塑料三大件”,最多也就6分的水平。张纪中的金庸剧,如果想要评价高,制作上最少要超过到6分,否则别人怎么认可?如果能达到8分的水平,大概率就能有个好口碑。

问题就在于,张纪中的金庸剧只有6分左右的水平,被先入为主的TVB吊打。

要想6分的水平不被吊打,那就得改换赛车道。

剧本:

TVB在90年代并没有翻拍过的《侠客行》、《连城诀》,只在80年代才翻拍过这两部,而且属于魔改,没有引进到大陆。2000年左右,资源比较少的王新民,恰恰选择了这两部,结果成就了“经典”,影响力超过了张纪中。

这说明什么,大家都是先入为主。如果抛开童年滤镜,《侠客行》明显属于粗制滥造,整部剧都是红配绿版的土。《连城诀》稍好一点,但是,在制作上都不如张纪中版的金庸剧。

这就属于花不到6分的钱,达到了8分的效果,TVB也如此。

最值得拿来说事的是《倚天屠龙记》,可以好好批判一下张纪中选剧本的能力。因为TVB版是2001年的,而且没有引进到大陆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

作为对比,可以参考赖水清在2003年翻拍的苏有朋版倚天:

《倚天屠龙记》在内地播出之后,收视率也是一路攀升,在江苏和深圳,最高收视率曾达到26%,成为2003年开春最受瞩目的电视剧。

而张纪中呢?他的《倚天屠龙记》2009年才翻拍,为什么不先拍,替换掉《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中任意一部?

如果张纪中在2000年选择翻拍的是《倚天屠龙记》,效果估计会好很多。

结论:

张纪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选剧本。

明明只有6分的制作能力,却要和“童年滤镜”正面竞争,结果输了。

这一点都不可惜。


user avatar   yu-gan-2-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陆的金庸剧优点很多,然而最大的缺点却是少了金庸剧,或者武侠剧该有的武侠气息,武侠气息极弱。

那时候的人,看的不是俊男美女,而是实实在在的江湖,武侠。

只是武侠落寞了,于是很多人看武侠其实已经不注重武侠江湖了,这个时候谁拍得大气,场景好,服化道好,就算拍得好,甚至所谓的符合原著。

只是奈何,夸得再好,网上那些Up将武侠剧用的素材更多的还是港台剧,尤其是TVB,金庸仙去的时候,网上有很多金庸人物混剪,选取的素材大多都是TVB。

题主问经典在哪里,经典就是,TVB拍得就是实实在在的武侠,实实在在的江湖。

TVB的武侠剧,很多地方不如大陆的武侠剧,尤其为人诟病的布景道具。

甚至一些人所谓的剧情改编。

然而人家就是把武侠给排出来了。

武侠的热血在大陆武侠剧里,还有多少呢。

没有江湖侠义,儿女情长,就好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当然胡军版的天龙八部,在众多大陆金庸剧里已然算不错了,至于李亚鹏的笑傲。只能说勉强合格。

所以,最终不过是看你为什么看金庸剧。

另外,题主为什么会认为过了十几年,几十年,就能超越经典呢?

这些年翻拍翻车的还少么?甚至有些当时吵吵闹闹,现在都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别的不说,演员整体的演技超越了?

很多翻拍的导演就是抱着这种思想,结果连及格都很难做到。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真正定义作品性质的,不是羽毛,而是肌骨。

剧情可以更改,演员可以挑拣,但由内而外展现给观众的气质是骗不了人的。

所谓的“大陆武侠剧”,纵然“剧情”再贴近原著,服化道再精美,演员再卖力,但只不过是披着武侠外衣的大宅门、乔家大院、胡雪岩、大明王朝1566,你可以说它们拍得不错,只要别打着“金庸江湖”的字号尬吹,谁都不会反对的。

你有没有发现,为“大陆武侠剧”捧场辩护的人,基本都打着“演员选角合适、剧情贴近原著、服化道和取景精良”这些“硬指标”,却几乎无人敢说它们“演出了金庸江湖的味道”。——但偏偏最后一条,才是武侠作品的力量之源。

努力的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就只能这样了。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别说抖音,哪也一样。

我觉得这东西就是主观的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反正我实在是在香港版的金庸武侠片里找不到吸引我的地方。地方小,人少,配音不舒服。小时候看到这种画风的直接跳过去了,现在硬着头皮看几分钟也只能看的出戏。

年代久远,技术不足。但演技好,武打真实,更显英雄本色。我反正看不出来。再说了,金庸的小说里,不就是虚假的武功吗?说啥武打动作不对。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庸武侠剧里比较上得了台面的其实也就是90年代TVB拍的和00年代初张纪中监制的那几部(想了想,王新民拍的那两部也还可以),其余的要么原著粉看着蛋疼,要么普通观众看着蛋疼,更多则是两边一起蛋疼。

90年代确实是TVB流行拍古装剧的时候,但要说这是金庸剧的巅峰时期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就收视率而言90年代的金庸剧远不及70年代和80年代拍的金庸剧。事实上这批金庸剧在香港播出时受到了观众一定程度的抵制,例如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的古天乐版杨过在电视剧刚播出时被香港观众批评“油头粉面”,刘德华版则被奉为圭臬,证明倚老卖老的行为古已有之。其实纵观各版杨过,古天乐无论外形还是人物塑造确实都是最出色的,因此如果全看观众评价并不能得出准确结论,TVB版金庸剧无疑是吃了很多时代福利的。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94版射雕的待遇。94版射雕是90年代TVB翻拍的第一部金庸剧,虽然相比后来几部还有稚嫩之处,但各方面无疑都远胜80年代的TVB金庸剧。个人认为这一部算得上83版射雕的威力加强版,保留了83版的几乎所有优点,包括主题曲也是由黄霑作词、顾嘉辉作曲,同时对83版的缺点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正,各种地理和服化道方面的错误以及破坏角色原著形象的问题都大为减少。

然而94版射雕在大陆地区的线上线下讨论度都远不及83版射雕,更为诡异的是许多83版射雕的狂热粉丝在对83版存在的诸多问题视而不见的同时,却能够相对“客观”地指出94版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没吃到滤镜福利的结果。不过和83版射雕一同播出的83版神雕就没这个待遇,虽然该版神雕在香港破了收视纪录,在大陆地区的讨论度却被95版神雕完爆。

其最主要原因在于83版神雕和94版射雕在大陆都没有及时引进,83版神雕是因为师生恋在当时属于禁忌话题,94版射雕则是在00年代初以碟片形式小规模引进过,这才造成了内地和香港的巨大口碑差异。而正如这两部剧的情况一样,TVB其他金庸剧的滤镜也是各有差异的,并非雨露均沾,90年代的TVB金庸剧吃福利吃得最爽的只有三部,是98到99年初次引进内地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和鹿鼎记,而在00年的时候大陆自己开始大规模翻拍金庸剧,笑傲江湖就是01年出品的。

实际上现在比较火的96版笑傲在当年的影响力是远不及01版笑傲的,本身引进规模不大,也没有先发优势,倒是这些年借助二创又重新火了一把。像碧血剑、雪山飞狐这些原著影响力就不高的作品先不提,三部曲里的倚天屠龙记实际上也是苏有朋版和马景涛版在大陆的影响力要高于吴启华版,甚至李连杰版和邓超版也不见得更低。

但并不是说时代滤镜可以解释一切,TVB版金庸剧无疑是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马景涛版倚天在大陆占了播出时间的优势,包括任贤齐拍的那几部金庸剧也同样有这方面优势,然而其口碑却被港版和大陆版直接干碎,属于食物链下端,就是因为拍得过于雷人,剧情乱改不说,演员也不适合角色,连配音效果都很烂。

经过80年代的探索之后,90年代的TVB基本摸索出了一套武侠剧的成熟拍摄模式,像97版天龙被认为是经典,但同样是TVB拍的82版天龙多数人是看不下去的。90年代的这一批金庸剧是从比较好拍的几部开始拍起,剧情也基本遵照原著,而后期拍的几部因为各种原因又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剧情。这看似没什么,但在90年代之前,绝大部分金庸剧其实都不是按着原著来的,而是被改得面目全非,例如82版天龙里慕容博杀了扫地僧成为最终boss。

金庸原本就当过电影编剧,其水准远超大多数普通编剧,所以照着原著拍效果通常就是最好的,这也是90年代TVB剧和张纪中监制的几部剧比较耐看的重要原因,各版编剧自己加的戏往往成为败笔。

其次监制李添胜对作品呈现出的效果也有重要作用。李添胜熟悉原著,他自称十几岁就看完了金庸全集,熟悉其中的情节和作品传递的精神,所以拍出的作品有比较浓厚的江湖气息。加上其善于识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和简陋的布景尽可能达到观众可以接受的效果,例如张智霖和古天乐在出演郭靖和杨过之前都是演艺新人。而最后一部出品的倚天屠龙记是由寻秦记的监制庄伟建所监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和之前作品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花了更多工夫在谈情说爱方面,选角也有很多不符合的。

早期武侠故事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稗史,另一类是志怪,而志怪其实也是稗史的分支,搜神记属于野史,山海经属于地理图志。金庸小说是比较典型的稗史类武侠,其出道作书剑恩仇录模仿水浒传的痕迹相当明显,虽然中途经历了大量探索并学习各种西方近现代小说技法,但收官作鹿鼎记又是一部结合了历史事件的官场小说。

实际上香港人拍这种稗史类武侠是有先天缺陷的,这也是大陆武侠在投资之外比较少见的有明显优势之处。许多人在提到香港文化时会说这是一种小市民文化,即使是李添胜的作品也只是在展现江湖气息和兄弟情义方面比较到位,这种江湖情义其实更加接近于市井百姓的道义,和水浒传当中的草莽英雄都有很大差距,这在梁家辉和徐锦江演的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

江湖之远既如此,庙堂之高就更加难以还原。港剧中的朝廷总是透露出一股草台班子的气息,这不仅是因为服化道的缺失,其人物行事也同样如此。例如陈小春版鹿鼎记中的朝廷其实就是一个正规点的天地会或者神龙教,各路朝廷命官多少带点市井气息,甚至于出现鳌拜偷穿龙袍被康熙当场揭穿,韦小宝靠插科打诨把场面糊弄过去的桥段,所展现出的不像是一个可以诛连九族的政治事件,更像是一场帮派火并,梁朝伟版鹿鼎记里还出现了韦小宝和康熙吵架时打对方耳光的桥段。

当这种草台班子的风格和历史相结合时,效果就更加惨不忍睹,例如00版碧血剑里出现了多尔衮、李自成、袁承志三人结拜为兄弟的场面。相比之下,07版碧血剑里崇祯怒斥袁承志的台词里虽然藏了不少编剧自己的私货,有为崇祯辩白的嫌疑,但其中体现出的历史认识却是港剧之中难以找到的。

01版倚天和靠港台班底拍的03版倚天里,如果把所有关于抗元的剧情直接删掉,赵敏的身份改成一个魔教妖女也对剧情理解完全没有影响,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原著精神的。像襄阳城大战这段剧情可以算是95版神雕中拍得最糟糕的一段,却又是06版神雕里拍得最好的一段。

香港人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没有硬着头皮直接上,而是巧妙地更改了思路。既然拍不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那就好好拍出这股市井之气,把重点放在主角的塑造和人物关系之上。因而TVB的几部金庸剧里最大的优点就是主角刻画非常出色,几乎把整部剧提升了一个档次,其中又以杨过和令狐冲为最。

这种刻画不一定符合原著,例如黄日华版的乔峰身上很难感受到原著里乔峰狂野的一面,陈小春版的韦小宝更是从一个行事经常比反派还阴险的人物变成了对朋友肝胆相照的好汉。总的来说,其思路无非就是把原著里相对立体的主角进行美化,有时甚至不惜牺牲配角形象,例如为了让观众站在杨过一边,就极力丑化大小武和赵志敬、鹿清笃,缺点本来就很多的郭芙变得更加惹人讨厌。

相比之下,大陆版就要拍得老实许多,会把主角不招人喜欢的一面也照实拍出来,例如林志颖演的段誉和刘亦菲演的王语嫣是非常典型的舔狗和女神关系,但陈浩民和李若彤的版本则会让人觉得王语嫣好像早就对段誉有那么点意思。虽然这并不符合原著,但以电视剧呈现出来时效果却要更好,例如原著里张无忌和袁承志的行为如果照实拍出来,观众多半会炸。

而一些在原著里比较有欺骗性的角色,例如岳不群,在电视剧里则一眼能看出是伪君子,甚至王伟版的岳不群在自宫后连举动也变得娘了起来,虽然就人物塑造来看,其伪装是极其失败的,但娱乐效果拉满,而且能够很好地传递出剧情信息并体现演员本人的演技,反而容易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桥段。又如反派专业户陈荣峻扮演的风际中一出场,观众就知道这人是个内奸,而不会不像原著里隐藏极深的风际中叛变时那样震惊,但这反而成了该角色的记忆点,帮助观众记住了这个小角色。

另一方面,由于TVB资金有限,工期紧张,经常是同一套服装同一个场景反复利用,同一时间开拍不同戏份。于是编导刻意突出了重要戏份,努力提升情节的紧张感,保证每一场戏都有“爽点”。这种快节奏既是港剧相比于大陆剧的重要优点,也使其在二十多年后莫名地对上了短视频时代的用户喜好,非常适合素材剪辑,相比之下,大陆金庸剧剪辑出的短视频效果通常很差。

此外,大陆的金庸剧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金庸最初的期许是把自己的作品拍出水浒传的效果,所以才会属意于水浒传的制片主任张纪中。但当时内地其实缺乏制作武侠剧的经验,金庸的地位也不像现在这样高,团队里部分人热情不够,始终保持着一种端着的状态,想要加入艺术性的内容,结果却暴露了许多审美方面的问题。例如戏曲扮相的东方不败、自带鼓风机的梅超风等等,扮演梅超风的杨丽萍更是直接表露过对该角色的不屑。服化道有出彩的部分,但也有糟糕的部分,尤其是一些角色的发型,至于用自然风光来拖节奏这种事则更是显示出团队故意端着的心态。

相比于TVB由于资金不足而表现出对人物细节的重视,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大陆金庸剧则时常显得不那么讲究。例如郭靖送杨过上终南山拜师时,见到马钰便对其叩拜,马钰原本的台词是“靖儿请起”,黄晓明版里却改成了“徒儿请起”,这显然不像是为人宽厚谦虚的马钰会说出来的话,此类情况比比皆是。

张纪中团队这些不太适应市场化的表现还没来得及更正,就因为投资和审查等多方面的问题被干趴,最后越拍越差。而另外一些人则舍弃大陆原本在拍摄武侠剧方面的优势,有的全盘照搬港台经验,拍出03版倚天这种古装偶像剧,有的则搬出更早的魔改武侠剧还加入近些年流行的仙侠要素,越发不能看。

因而90年代的TVB金庸剧原本就是这套流水线上的成熟产品,是该模式下的最佳形态,而张纪中监制的那几部金庸剧实际上还处于一种逐步探索的模式,处处体现出团队的不成熟。只是这份探索还未成功,属于武侠剧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




        

相关话题

  有没有演员同一个剧先后演了两个版本的? 
  为什么千禧年后TVB不再翻拍金庸剧了? 
  香港演员欧阳震华庆祝圣诞引发网友不满,如何看待此事? 
  为什么乔峰练少林武功没练出病?是因为年轻吗?还是因为乔峰有专业人士指导? 
  TVB在曾志伟担任总经理之后,能重回巅峰时刻吗? 
  为什么 2021 年版的《天龙八部》拍得这么差?问题出在了哪里? 
  双雕没人学会六脉神剑,拿什么碰瓷天龙八部? 
  90后,00后的观众们是否认为1983版射雕英雄传是经典? 
  如何评价 TVB 拍的香港人视角下的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 
  为什么「神雕侠侣」小龙女宁可一个人在绝情谷底生活十六年也不寻找杨过? 

前一个讨论
还有比机械更拉垮的专业吗?
下一个讨论
黄百韬是杂牌军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表现比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以及第十二兵团还要强?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