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本科硕士跨专业的「过来人」,对这个问题算是有一些发言权,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供你参考。
我的观点是如果没有非走不可的理由,就不要贸然改变自己所学的专业。
我自己的经历呢,本科学习的是经济学,高考以1分之差与法学失之交臂。但学校法学氛围太过浓厚,大多数「非法专业」的同学都修读了法学二学位,这样出来也可以算是法学本科。
当时由于自己没学到喜欢的学科,自暴自弃了一段时间,结果导致专业课成绩些许荒废,大学在学术上也是浑浑噩噩地混了几年。
硕士终于读到了心心念的法律,其实跟本科经济学课程对比一下发现,法学也没有那么想象中的高大上,甚至它到底算不算是一门「科学」都充满了争议,这与经济学重实证研究的特点截然相反。
法学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的理由都能罗列个一二三四。如果说双方的争议观点真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太过务虚,没什么卵用。
价值观这种非常虚无缥缈、千人千面的东西,能拿来争辩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毕竟,一个价值观想要成为主流,靠的不是吵架式的辩论,而是铁与血。
谁掌握了资源,谁掌握了暴力,谁掌握了宣传机器,谁所信奉的价值观就是正确的。
这跟我想象中的法学出入还是蛮大的,我想象中的法学是一群饱经沧桑的「人精」,将他们的俗世智慧娓娓道来,拿来就能帮助我们处理世俗世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但结果充斥法学领域的,更多的是高谈阔论之士和象牙塔里的老师和同学。
现实不是用来逃避的,现实是用来直面的,最好的并不是下一个,而是现在所面临的人、事、物,你决定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们。
你说生命科学专业不符合你想象中的样子,你说心里仍然觉得生命科学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只是不确定自己合不合适,能不能坚持下去。
哪有什么天生合适,孔子记载的那个非常擅长捕蝉的老人,他一开始入这行很难说天生喜欢或合不合适,最后从孔子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对自己过硬的捕蝉本领充满了骄傲,他也从这项职业中获得了快乐。
无他,唯手熟尔。
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是,一件事情,当你投入越多,变得越来越擅长后,才会发自内心地爱上它,才会觉得自己合适。
无论是生命科学还是其他什么专业,对你来说都属于舒适区范围外的东西,都需要你全力以赴,咬着牙坚持下去。
并不是说换了其他专业就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肯定能坚持下来了。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一次次地克服自己厌烦的情绪,重复地去做大多数人看来很枯燥的事情。
转专业并不能溜之大吉,留下来也未必前途未卜,在不满意中前行,在不满意中学会取悦自己,这才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