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吴京执导的《乘风》单元? 第1页

  

user avatar   liang-shang-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单元显示的背景是1942年冈村宁次发动的冀中大扫荡。这场大扫荡是华北日本为剿灭冀中平原的八路军根据地而发动的。由于冀中平原盛产粮食作物,而且地势平坦,八路军打算从冀中开始由山区向平原扩大力量。而岗村宁次也看中了冀中地区对剿灭抗日武装的意义,认为这里是对缺乏粮食的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提供粮草、培养战斗力的基地,是“华北治安的最大一块癌”。于是在42年5月对冀中地区发动了大扫荡。这次扫荡史称五一大扫荡,残酷程度前所未有。

这场扫荡对于我军而言是一场沉重的损失。日军集中五万兵力以及两万伪军,配合坦克和飞机的火力,像铁桶一样包围压缩我军兵力不过两万的冀中根据地。日军计划在5月1日开始后的10天首先在冀中外围扫荡,将我军主力压缩到冀中腹地 ;然后在5月11日开始后的5天在腹心区实施“铁桶合围”、“拉网扫荡”,让特务和治安军先行,日军最后出动,不留一点空隙,将我军一网打尽;最终在5月16日开始后的25天在腹心区反复扫荡,摧毁我方所有的基层组织,建立起维持会和据点,彻底瓦解我军在此的存在。

五一大扫荡前夕的42年3月,冀中军区七分区情报站就通过日伪军在平汉一线的频繁调动得知日军即将在五月对冀中发动大规模扫荡。由于敌我实力过于悬殊,冀中军区决定在扫荡开始前转移,以保存实力。为防止打草惊蛇,转移行动在五月初开始。早了会引起日军注意,晚了就会陷入包围。在转移的前一天晚上,5月1日,冀中领导机关还一反常态地在饶阳县开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到场的党政机关、警卫部队和附近的民众足足有两三千人,会上还出演了话剧《日出》,连日军的侦察机都过来凑了把热闹。第二天下午五点,司令员吕正操带着领导机关轻装出发,连夜转移一百二三十公里,到朱家庄住了一天,4日傍晚又在雨夜中冒雨出发。就这样白天休息夜里行军了好几天,期间甚至和日军大部队擦肩而过,终于在5月9日跳出了日军铜墙铁壁的包围圈。距离日军5月11日发动合围仅剩两天。

据亲历者回忆,扫荡开始后到处都是鬼子,三四米就是一个,跟墙一样躲不过。日军直接对逃难的人群用歪把子机枪射击、向一家子又一家子逃难的人投掷手榴弹。5月27日日军在北潼村与民兵的激战中向躲在地道中的民众释放毒气,甚至还饶有兴趣地听地道里的惨叫(精日们好好看看这条!)。战斗结束后收尸时从地道到街头全是死人。没有突围出包围圈的主力部队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打击,比如雪村战斗中的23团。23团本来早就撤出了包围圈,但由于原驻地群众基础不稳,鬼子一来就走影响不好,加上有鬼子汉奸散布“八路军抛下老百姓不管”的传言,常德善司令员为了维护群众基础带着23团回到包围圈内的八分区中心地带,而后在残酷的雪村战斗中身中27枪而亡,作为主力团、团长曾是红军干部的23团最后只有少数人撤出。经过一个多月的扫荡后日军占据冀中根据地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我军在冀中平原的经营损失殆尽,五万群众死在日军的刺刀下。冀中军区减员16800余人。

而《我和我的父辈》中的冀中骑兵团是在5月11日日军发起合围行动后开始突围的。冀中骑兵团下辖六个连1200余人,装备步枪马枪700余支,轻机枪20挺,还有2门迫击炮。装备在当时的八路军序列中可谓豪华。曾在42年1月8日远程奔袭至安平县附近,之后下马安顿好马匹后徒步攻打安平县城,在三个小时的激战后歼灭敌军大部,攻入安平县城里解救了被捕的抗日人员和民夫五百余人,还打退敌军三次增援,而后在黎明前撤出战场,打了个日军措手不及。此战歼灭了日军一个半中队,虽然不像电影中的骑兵冲锋那么炫酷,但是充分发挥了骑兵高速机动的特点。安平县战斗后日军在安平附近的修筑堡垒加强防御,骑兵团便用十辆八仙桌盖上湿棉被做成的土坦克攻克了堡垒。

扫荡开始后,日军虽然兵力与装备占优,但战术机械,一心只往预定的集合点走,遇到八路军部队都不肯恋战急于绕过。这就给了骑兵团突围的机会。当天向外突围的几股骑兵都成功突围,而留下掩护的全被打散,留下来的政委汪乃荣在六月初牺牲。由于目标太大,突围时骑兵们都牵着马在道沟中前进。遇到小股敌人用机枪、手榴弹、刺刀、马刀消灭,遇到大股敌人就直接避开。但不幸的是还是有三架日军战机发现了由马仁兴团长带领的一股骑兵,扫射过后不少人受伤,战马皮肉张裂。有的战士气得卧在麦田里用枪托抵着肚子向日军飞机射击。另一支五六十人的八路军小股骑兵在大洼遭遇了日军骑兵和战机的追击。正在濒临绝境之际,被日军骑兵追击中的八路军骑兵突然调转马头,挥舞着战刀向日军骑兵冲去,转眼间就砍倒日军骑兵十余人,混战中的两军也让战斗机不敢射击。趁日军阵脚大乱之际,八路军迅速撤出战斗。这场骑兵战斗中的回马枪比《亮剑》里悲壮而绝望的骑兵连最后一战打得更精彩也更有智慧,战士们不仅展现出了狭路相逢的勇气还充分地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无疑比编剧们拍脑袋想出的故事更为传奇。

当天傍晚六点骑兵团从武强县沙洼村转移到饶阳县三角村,第二天夜里渡过滹沱河转移出包围圈。渡河前骑兵团还被汉奸向导绕了一大圈,杀死汉奸后不久就用指北针找到了滹沱河。渡河前先派了三个火力突击组渡到河北岸,用刺刀和马刀偷偷摸掉了河岸上三个火堆傍的哨兵,然后又渡过两个加强机枪班,随后大部队才迅速过河。

骑兵团跳出包围圈后还没半个月,冀中骑兵团又被命令返回包围圈内牵制敌人,帮助转移其他领导机关和部队。三连在博望蠡县一带作战,电影的主角团长马仁兴之子马乘风在5月20日蠡县的遭遇战中牺牲。60 多天里,冀中骑兵团在数万敌人的“铁壁合围”中拼死冲杀,硬是用传统的骑兵冲击战术在日军封锁线上撕开一道血的缺口,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冀中区机关和群众突围的任务。但骑兵团损失也极为惨重,1200余人的骑兵团在扫荡结束后不足400人,只得改编成游击队。半年后又一一个大连的编制编入冀南骑兵团。

其实我感觉整个五一大扫荡期间最值得挖掘的是无衔将军左叶和他指挥的宋庄战斗。左叶作战为人极为大胆,屡屡在劣势条件下主动创造战机消灭数倍于己的敌人。他刚上任冀中22团不久的一次视察后刚一听闻有80余人的日军在附近运动便决定伏击歼灭这股日军,结果开战后才发现日军人数高达几百人,前面报告的80余鬼子只是先头部队。在这种劣势下左叶硬是亲自上阵,拼出全17团所有部队顶了上去,硬是全歼了这个大队,打出了日军伤亡400比我军伤亡170的敌我交换比,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嘉奖。五一大扫荡开始后的5月12日,左叶率22团一营在无极县大陈庄活动时听闻几个县的伪县长组成的视察团在日军110骑兵大队的陪同下视察附近的“模范区”,便当即决定利用敌人的轻狂心理打个伏击战,一举消灭这支冀中平原上最骄横的机动部队。13日,装备精良还有步炮配合却毫无战斗准备的日本骑兵刚一进入小吕村、王光村的伏击圈,左叶便命令机枪向敌队尾部开火,当场击毙伪道尹。骑兵中队长加岛满也被射成重伤栽下马来。群龙无首的日军骑兵慌不择路地逃向小吕、王光村,却一头栽上了22团二连的火力网。六挺轻机枪协同其他武器一齐开火,两门迫击炮直接往马群里面招呼。伤亡惨重的日军骑兵又向王光村逃窜,结果又撞上了17团一个连的预伏阵地,被机步枪一顿收拾后被迫抢占坟地。结果左叶早就预料到日军骑兵遭遇打击后会往坟地的有利地形转移,于是提前埋下了各种地雷,把鬼子炸得人仰马翻。这时,区县武装和民兵的几十门小迫击炮也加入了战斗,把往日冀中平原上骄纵得不可一世的日军骑兵打得毫无招架之力。由于距离县城较近,战斗时间不宜过长,火力袭击持续了40分钟就结束了。日军骑兵死伤180余人,而我军无一人伤亡。

其实早在41年10月,左叶为了歼灭日军三大快速部队之一的坦克部队(另外两个是骑兵部队和自行车部队),率17团在新乐县沙河边挖掘三道蛇形反坦克壕,依托工事一举炸毁了日军13辆坦克,搞得日军高层以为八路军获得了苏联的反坦克武器。而整个五一大扫荡期间最精彩也是我军唯一出彩的一场战斗——宋庄战斗也是由左叶指挥的。当时是6月8日,日军合围行动的后期。左叶所率17团为掩护百姓转移在小召庄阻击日军,从早上4点一直打到晚上10点。左叶为了让炮弹不落到转移的百姓头上命令战士主动吸引日军炮火。幸好阻击战打到早上9点日军火炮炸了膛,由于炮位太近日军6门炮炸毁了四门。夜里左叶率部撤出小召庄之后,考虑到平原上的群众还未完成转移,便决定由原本负责转移群众的22团两个连继续吸引敌人再打一仗。战场就选在宋庄。9日早上7点,22团发现日军30名骑兵向宋庄东北开来,骑兵后面500米处是三百多名步兵。这伙日军本来是想途径宋庄视察赶跑了八路军的白庄,状态很松懈。骑兵虽然在道沟里面走,但主官的半个身子露出了来,跟四周有说有笑。左叶特地来到特等机枪手邬纪斌身边,让他直接对着勤务官背后那个军官开火,因为按照惯例勤务官背后就是主官。机枪和掷弹筒在日军行进到30米时开了火,这伙日军骑兵在左叶面前重蹈了110骑兵大队的覆辙,被特等机枪手关照的主官坂本被射倒马下后又被掷弹筒炸伤头部。骑兵后面的300步兵是坂本的卫戍部队,一看到主官被打倒马上冲上来抢回坂本,结果正中火力强劲的22团下怀。一开始是直着腰冲锋,后来弯着腰冲锋,最后连滚带爬。最终不得不暂缓进攻等待支援。首战结束,日军以为遇到了八路军主力,逐渐往宋庄集结。上午9点多一连报告村东两三百米的坟地里发现了日军正在架设的天线和炮兵阵地,左叶决定先下手为强,很快坟头就没了日本人的踪影。同时南宋庄的一些零散的部队共两三百人也闻声来到宋庄支援,他们被左叶派去守南头。

到了中午,来自各据点的日军已经增兵到了两千五百余人。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我军在外围工事坚持到了下午五点,然后按原定计划全部退到了内部防线。民兵守卫的西南角被鬼子突入,15个鬼子带着机枪冲上房顶要占领制高点,二连长带着几十个战士冲到院子里用手榴弹往屋顶上招呼,把屋顶上的鬼子打掉了。但日军不肯放弃这个制高点,连续冲了三次,我军也就连打了三次,接连炸死四十多人。在村子的东北角,日军释放毒气后沿村边匍匐前进,被跃出工事的我军战士用刺刀赶了出去。2连的一个班还在墙壁上掏了三层枪眼,战士在小而隐蔽的上下层枪眼开枪,用大而显眼的中层枪眼吸引日军火力。战斗中日军的火力全被中层枪眼吸引了,这个班无一人伤亡却击毙了几十个鬼子。激烈的战斗中甚至有一名日军小队长完全丧失了斗志,不敢前进冲锋,被上级就地处决。

同时,宋庄外围村落的其他部队也在很好地配合着22团的战斗。有一支独立小队秘密运动到村南的交通沟里,当我军打光弹药和日军进入白刃战后从敌人腹背开火,让我军有效撤离。深泽据点的日军倾巢而出向宋庄支援,结果被磁河大堤的县大队阻击,直到我军突围都未能前进一步。

晚上8点,枪炮稀疏下来,左叶召集干部布置突围任务。除伤员和医护以及给养留在伪装好的地道内,所有人带领群众分三路转移,最后在定县赵庄会合。0点40分,战士们在毛毛雨和日军的酣睡声中悄悄转移。1连和日军巡逻队遭遇后用快速的白刃战结束战斗,但连长吴浚池不幸牺牲。2连在突围即将成功之际被日军发现,只好用手榴弹开路。左叶本人突围时随行的一名战士想顺手牵羊地偷走一名日军的机枪,没成想日军是背着枪睡觉的,当即惊醒发生混战。幸好小通讯员装作扔爆破筒把马枪扔向鬼子让鬼子吓得赶紧卧倒,左叶这才成功转移。整个突围行动22团阵亡9人伤14人,有个鬼子居然还糊里糊涂地跟着八路军一起突围出来了,结果被一手榴弹送去见了天照大神。

整个宋庄战斗,八路军以500人的兵力抵挡日伪军2500人16个小时,以32人牺牲41人负伤的代价给日伪军造成了400余人的杀伤。日军以为遇到了八路军主力,天亮后小心翼翼地打到十一点才发现宋庄早已人去楼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独二师吓退廖耀湘主力的战役也是由左叶指挥的,左叶52年就因病退役,后来一直活到了92年。这无疑是非常可观的战果。这场战斗的精彩程度也远高于那些胡编的抗日神剧。我们的抗战历史里有太多比电视剧还要精彩的故事了,这太值得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发掘了。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乘风》,是吴京在2017年《战狼2》,创造华语电影史票房记录后,再一次自导自演,“含京量”爆棚,又是最让喜欢他的影迷激动的战争戏。能看到4年后的吴京,在技术上确实进步斐然,节奏把控上同样扣人心弦。

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华北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大肆屠戮百姓,我军冀中骑兵团,也因叛徒投敌,位置暴露,被日军以机动化兵力围追堵截。

在团长马仁兴吴京饰演)的带领下,他们机动灵活,分路突围。

某日,团部在路过某个村庄,救下一群躲避日军暴行的老幼妇孺。其中的军属孕妇大春子(张天爱饰演),

甚至不知道,她丈夫所属的二十三团,已经在前些时日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了。一个细节,就透露出这场反扫荡战役,是何等艰苦残酷。【泪点】

骑兵团为掩护这些群众,安全撤离到后方,当敌机狂轰滥炸时,人高马大的战士“吕布”(张恒瑞饰演),用宽厚的身躯去阻挡炸弹,保护了一个小女孩的安全,自己壮烈牺牲,【泪点】

其他战士们同样纷纷以血肉之躯,奋力保护村民安全。【泪点】

指导员汪乃荣(李光洁饰演)与神枪手黄锐(魏晨饰演),主动提出去引开敌军。汪指导员目光坚毅,黄锐在雨中敬礼,这一别便是永恒。【泪点】

通讯员马乘风(吴磊饰演),是马团长的儿子,两人的日常相处,充满了传统“中国式父子”的常态,父亲不善表达、隐藏情感,对儿子严格要求,甚至严厉苛责。

当此危机关头,父子夜话,终于袒露心扉。马团长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我就是怕你不怕死……」「你参军时,你妈追着我大吵一架:你可以当岳飞,我儿不能是岳云

又谈及去年一次战斗,日寇施放毒气,多少战士连人带马都中了毒,浑身长满水泡,以致于无救……【泪点】

马乘风奉命,接应诱敌的汪指导员,却看到他与黄锐已经壮烈牺牲,被敌人将遗体悬挂于山崖……

另一边,日寇通过我军的通讯信号,判定我军主力位置,大部队已经逼近了团部,敌众我寡,装备劣势,人困马乏,身后就是那些老幼妇孺,

千钧一发之时,马团长做出了决断:「打信号弹!打信号弹!打信号弹!打——

国难当头,家国不能两全,父子亲情也只能忍痛割舍,因为他不止是父亲,更是一名人民军队的指挥员……【泪点】

日寇果然上当,被马乘风等四名战士,成功将日寇大部队引开。他们身陷重围,天明时刻,决死突击!【泪点】

就在同一时间,马团长也带着老百姓们,经过渡口,安全地抵达了后方,马乘风壮烈牺牲时,大春子就在渡船上生产了。

而在此之前,懂事的小女孩,将自己仅有的食物,分给一位老兵(逯长恩饰演),喊着“爷爷”。——这就是真正的“军民鱼水情”。【泪点】

当爱马“大掌柜”带着马乘风的遗物,冲出层层重围,回到了马团长身边,马团长一摸它身上血迹,一个人冲到芦苇丛中,避开众人,泣不成声: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至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泪点】

两个月后,集合了全部主力,整训完毕的骑兵团,对这支日军部队,开始复仇之战!这也是整个《乘风》,乃至于整部电影的最高燃点!

当日军对我军后方机关部队,架起机枪重炮,却被骑兵团直接包抄了其后路。

马团长到所有骑兵团战士,人人身背步枪,手扬军刀,策马扬鞭,风驰电掣,对着敌军阵地,冒着炮火,决死冲锋,马踏连营!

马团长手握“冀中骑兵团”的战旗,一马当先,万夫难当,

众将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集结,一个个战士、一匹匹战马在炮火中倒下了,但是再残酷的流血牺牲,丝毫没有阻碍后来者的前进步伐。

对每一个观众而言,这是何等漫长的半分钟?一分钟?不自觉地就在心里默念:「快些,再快些!」不得不佩服吴京导演,他确实将战争戏的节奏把控,对观众的情绪调控,发挥到了极致!

终于,当我军骑兵冲进了敌人的机枪阵地,对日寇步兵就是随心写意地肆意收割,长刀如雪,所经之处,当者披靡,痛快!痛快淋漓!!痛快之极!!!

困兽犹斗的日军大佐,挺刀策马来战,马团长临阵决断,扔下战刀,换上一把刺刀步枪,一寸长一寸强,将这个穷凶极恶的敌人一合了结!亲手为儿子、为众多牺牲的战友们报仇雪恨!

而后他举旗战旗,迎风招展,屹立不倒,旗在人在的革命情怀,穿越时空激荡不息!

这一场战役,也是这是中国电影史数十年来,最燃最激烈最震撼的马战戏!通篇都是【燃点】!【泪点】!【泪点】!!【燃点】!!

我军骑兵集团冲锋,踏破日寇营地,千军万马阵前冲锋,何等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将抗日战士一腔热血的报国情怀勾勒在大银幕之上,怎能不令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故事的尾声,是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马团长已经是军分区司令员,大春子也已经光荣入伍,当听说她当年在战火危局中,产下的那个孩子,取名为「乘风」,不必明言的寓意,自然是纪念同一时刻牺牲的那名战士时,

不止是银幕上的马团长,相信无数观众也都跟着湿润了……这也是这个故事【最后的泪点】,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一笔。

《乘风》这个故事,从预告片公布起,就颇有些对军史战史一知半解的人,吐槽「骑兵冲机枪阵地,太不合理」云云,

而这些人根本不知道的是:

真实历史的1942年“反扫荡”战斗,我冀中骑兵团,就是在数万日军的钢铁洪流合围下,在悬殊的火力对比下拼死冲杀,硬是以最传统的骑兵战术,将敌军阵地生生撕开了一道血的缺口,圆满地完成了掩护冀中区机关与根据地人民安全转移的重任。

也因此牺牲甚大,1200人的骑兵团,最终只剩下不足400人,指导员汪乃荣、总支书记高尚勇、政治处主任杨经国、马团长的儿子马乘风……等等烈士,都在与敌人的遭遇战中,壮烈牺牲。

说什么骑兵冲机枪阵地,太不合理?——他们是八路军战士,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平时帮老百姓收割粮食,修桥建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当老百姓有了危险,他们就这样不顾惜自身安危!哪还顾得上什么合理不合理?

一如杨经国烈士的亲笔:「我们是来自民间的子弟兵,我们是来自民间的战马」。

那些曾经以血肉之躯守护冀中百姓的骑兵团先烈,正是因为他们誓死捍卫家园,抵抗侵略者,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6月时,一段由苏联特派功勋记者卡尔曼拍摄的1942年抗战影像资料,首次被公开,解封了八路军在歼灭日寇中的多幕战斗场景。影像中的八路军骑兵战士,就是和影片展现的这样,在战壕中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

据说,吴京导演及制作团队在拍摄《乘风》前,并没有看到过这段影像,然而却在拍摄战马冲锋画面时,意外复刻了这一真实历史影像。

这种无意间对历史影像的还原,凝聚了主创团队的真诚与敬业,既是跨越时空的缘分,传承了父辈们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精神,更是对创作团队诚挚匠心的最好回报。


user avatar   wei-jin-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预告片,真的是全程高燃,血脉贲张。不得不说吴京真的很会挖掘影片的拍摄角度。

通过《战狼》系列的洗礼,如今的吴京已经成为了擅长拍摄战争题材的导演,面对近几年战争片扎堆现象,这次他也是另辟蹊径,选取了抗日骑兵这个荧屏上几乎没有展示过的兵种,来讲述一场马背上的战争。

在人类的冷兵器战争中,骑兵是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千百年来,他们作为机动性最强的兵种纵横驰骋在亚欧大陆上,鲜有敌手。谁要是拥有一个庞大的骑兵兵团,谁就能快速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而《乘风》这部片子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和牺牲,描绘了以马仁兴、马乘风父子为代表的一众个性鲜明的硬汉英雄形象,但是更为特别和重要的地方在于它从独特的视角讲述了“骑兵”这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特殊兵种在抗战期间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

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该片出现了日军枪炮对阵骑兵厮杀的惨烈战争场景,这在国内电影中十分少见。还有气势磅礴的马战戏,重现了骑兵作战时千军万马阵前冲锋的高燃场面,将抗日战士一腔热血的报国情怀勾勒在大银幕之上,而这些则得益于吴京拍摄战争题材的丰富经验和对战争戏从宏观到细节的准确把控。

从后面发布的历史特辑我们也能够看出来,导演吴京参考了前苏联摄影记者卡尔曼和其他外国记者来华拍摄的大量战场素材。在卡尔曼的纪录片中,训练有素的八路军战士进入阵地,观察敌情,从战壕中跃起冲锋,骑兵战士在战场上纵马奔腾。而《乘风》也通过高超的拍摄手段、考究的服化道具和演员认真艰辛的表演,实现了对冀中抗日战场骑兵作战场面的重现

在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和改良了大量骑兵部队,盎格鲁诺尔曼马是日军骑兵部队的主要用马,使用量达到80%以上。武器(马刀,步骑枪等)的质量,马匹的饲养,骑兵的训练水平,都远在当时的中国骑兵之上。如何针对日军骑兵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优势,是当时八路军指战员比较头疼的事情。

从历史资料来看,骑兵团是八路军中机动性和突击性最强的部队之一。八路军的骑兵部队从高级指挥官到士兵基本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而八路军对于骑兵部队的使用也都是在野战中作为突击力量,突破日军步兵阵地。

在作战中,八路军的骑兵都是用巨大的伤亡换取和敌军近距离的接触,然后用自己的突击力量撞开或搅乱对方防线。他们凭借高超的骑术、刀术和过人的胆识,像一支尖刀一样,准确、迅速地直插日军阵地的心脏部位,为步兵打开进攻的通道。而骑兵最大的缺陷是防御能力不足,近代化骑兵已经不像古代一样穿着盔甲作战,由于骑兵目标过大,防御和躲避能力还弱于步兵。所以,骑兵对于士兵的牺牲精神和忠诚要求更高。

正因如此,八路军的指挥员对于骑兵的使用也特别慎重,因为骑兵训练不易,而每一次突击,都意味着骑兵部队的重大人员伤亡。

此外,影片中还着力展现了骑兵团护送根据地群众转移的重头戏,而且大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吴京命令下属放信号弹,告知敌人自己的位置,用来保护隐藏在附近的百姓,避免他们遭到战火涂炭。而这些百姓的最终命运如何,也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

在预告片中,吴京高举红旗,策马冲锋的场景催人泪下。红旗上五个大字“冀中骑兵团”,告诉了我们这支队伍的名称。


说起八路军骑兵团,大家会想起《亮剑》中李云龙的骑兵连悲壮冲锋的那一幕。而《乘风》这部片子里和日军进行殊死较量的则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中骑兵团

影片的主角“冀中骑兵团”是马仁兴带领的第1支英雄部队

马仁兴,原属国民党40军庞炳勋部。九一八事变后,马仁兴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于1940年率部在河南起义,并且受到朱德、彭德怀、左权、徐向前、聂荣臻等八路军领导接见。起义后,马仁兴带领的骑兵部队全员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骑兵第 2 团,又称冀中骑兵团。经过严格整训后,冀中骑兵团脱胎换骨,成为晋察冀军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著名作家孙犁在《小胜儿》中多次描写的那支明星骑兵团,便是马仁兴率领的这支劲旅。

(1941年5月1日,冀中军区在安平县义里村举行三纵队成立三周年纪念活动,冀中骑兵团做马术表演)

冀中骑兵团驰骋在华北平原上,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威震敌胆,屡建奇功。著名的安平袭击战就是他们的杰作。

自从1939年日军攻占安平县之后,这座古老的县城就成了敌人盘踞的军事重镇。敌人为了据城固守,强抓民夫,在城墙外围挖了很宽很深的护城河,城墙四角都修了很大的岗楼,驻重兵把守,安平县城成了日军占领并统治安平县全境的大本营。一千多日伪军驻扎县城,使这一弹丸之城杀机四伏。县城人民如履枪锋刀刃,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为了保卫冀中的抗日根据地,冀中骑兵团受命对安平县城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袭击。为了这次作战行动,骑兵团集合兵力,在深入分析敌情的基础上,做出了周密的战斗部署,趁敌人的主力下乡扫荡和建立据点的好机会,凭借骑兵的快速机动性优势,对县城实施突袭。

骑兵团出发的这天晚上,天空暗云低垂,一片昏黑。指战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战马脚下生风,疾速前进。凌晨时分,部队抵达县城东城门外,担任主攻的2连突击分队竖起高梯,飞身翻上城墙,那些还在做着美梦的日伪军,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之鬼。随后突击队员打开城门,各作战部队在自己的指挥员带领下,按照战前的统一部署,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进城内,没容敌人喘息就直扑日军总部,夜幕中,骑兵团发起了猛攻,与沿途日军展开激烈巷战。肃清城内残敌之后,这时仅剩下城内西南角大院里的50余日伪军在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凌晨三点,安平县成被完全攻克。

此战毙敌一个半中队,俘虏80余人,解救抗日人员及民夫500余人,缴获枪支50余支,安平城的日伪军遭到这次致命的打击之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这次夜袭作战,创造了骑兵单独攻坚克城的范例。

那么,八路军冀中骑兵团是怎样与日军进行殊死较量的呢?

这就要说“五一”反“扫荡”期间,冀中百姓被日军包围,勇猛的冀中骑兵团一路砍杀日军,硬是撕开日军防线,掩护百姓冲出日军严密的包围圈。随后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冀中骑兵团在数万敌人的“铁壁合围”中往来冲杀,在几乎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硬生生在敌阵中反复奔驰冲锋。在这长达两个月的反复冲杀中,骑兵团也陆续受到了重创,不仅主要干部十损七八,整个骑兵团更是伤亡惨重,副团长宋辅廷、团政委汪乃荣、政治处主任杨经国和马仁兴团长的独子马乘风陆续壮烈牺牲。到了最后突围转移的时候,当初满编1200人的骑兵团,只剩下不足400骑士!由于形势过于严峻,冀中骑兵团只能忍痛告别冀中,向晋冀鲁豫作战略转移,骑兵团余部缩编为骑兵营交由南进支队。从成立到改编,冀中骑兵团番号仅存两年,但是他们的威名一直流传在在冀中平原。

(骑兵团八烈士墓。其中一位是马仁兴团长的长子马乘风)
(片中冀中骑兵团使用的军刀为缴获的日式三二式骑兵刀)

抗战胜利后,马仁兴率部随吕正操挺进东北,编入西满(邓华)纵队1师,马仁兴任师长。6月,马仁兴率部参加四平攻坚战。

四平攻坚战进行得异常惨烈,马仁兴运用策略,先后组织了12次爆破攻击,以伤亡48人的代价,取得了全歼敌263团千余人的辉煌战绩,也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大爆破和连续爆破的纪录。战斗中马仁兴总结出的“集中兵力,小群多路,迂回包围,切断退路,分割歼灭”的战术,成为后来解放军“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原则的雏形。

不幸的是,在视察阵地过程中,一颗流弹击中了马仁兴的胸口,他重重地倒在了四平的土地上,再也没能起来。这一刻,是1947年6月23日下午6时。

(马仁兴将军墓地变迁)

马仁兴牺牲后,东北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辽吉省委追认马仁兴为“辽吉功臣”,林彪亲笔起草署名《马仁兴师长详细略历》。战后不久,东北行政委员会和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定,将四平市四道街命名为“仁兴大街”。

从解放后1955年授衔情况来看,作为四平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马仁兴如果不牺牲,以他的地位,至少可以授少将军衔。

在接到执导《我和我的父辈》其中一个篇幅的任务时,吴京依旧选择了他最擅长的战争题材,拍摄抗日战争的故事。吴京耗费大量精力查阅史料最终寻找到了他的主角——一对见证大时代的普通父子——革命英雄马仁兴和马乘风。

吴京出身于武术世家,从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的《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开始,他就与战争戏和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后续拍摄《战狼》系列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更是让《战狼2》凭借扎实的立意和紧张刺激的剧情拿下了57亿票房。

为了拍好《战狼2》一场水底大战的戏份,吴京连续在水下拍摄四天,每天足足在水里泡够13个小时才上岸休息,连吃饭都是在水里解决!《战狼2》中,飞机、坦克、越野车等爆炸的逼真呈现带给观众刺激的视觉体验,而震撼大场面的拍摄幕后,为了还原真实,吴京要求爆炸镜头都尽量来真的,炸掉了上百辆设备,包括1架飞机模型,2辆20吨的坦克模型,近100辆车。一场爆炸戏拍摄时,吴京的耳朵更是被炸到暂时失聪,真的是拿命在拍电影。

这次看到片方正式官宣了主演全阵容海报,聚集了不少影视圈内的大咖,除了吴京领衔主演的骑兵团团长,李光洁、余皑磊、魏晨这些戏骨级的演员饰演骑兵团各级指战员,甚至《亮剑》中饰演骑兵连连长的江水也再次出演骑兵战士。

令人震惊的是青年演员吴磊和张天爱,在这部戏中,可以说两个人完全放下了偶像包袱。吴磊在影片中饰演青年战士马乘风,一度在拍摄过程中不慎落马“挂彩”海报中他的寸头、肌肉、满面征尘的形象,把一个骑兵战士演绎的非常到位,跟往日帅气阳光的白净少年简直判若两人。而张天爱此次出演颠覆了以往的形象,饰演一个被骑兵团护送的孕妇大春子,单从剧照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张天爱的造型相当符合抗战年代的村民气质。这些演员共同努力,真实还原了1942年同仇敌忾的抗日军民群像。

《乘风》为了给观众呈现最酣畅淋漓的战争场面,吴京用极为真实、震撼的手法拍摄了大量马戏,争取最大限度还原抗战时期骑兵团的真实战况。因此,吴京要求马戏是实打实的拍摄,战马都是在枪林弹雨中拼杀。

为了让马戏看起来更加真实,吴京和摄制组在拍摄过程做了很多适应性的训练,还让一众主演装着胡萝卜和马联络感情进行“魔鬼训练”。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也全情投入、拼尽全力,有60多位演员从马上摔下来,一边拍戏一边上药成为了剧组常态。一段时间下来,演员们举刀冲锋、不拉缰绳骑马等高难度动作都能很好的完成。

高难度马戏也对剧组安全保障提出了高要求,吴京再三强调,人和马都要保证安全。为了防止有人在马奔跑期间跌落受伤,置景组将地面做了特殊处理,保证摔马戏中的地面是棉花触感,这样即使有人跌落,也是跌在松软的沙堆上。吴京作为导演也总在镜头拍完后第一时间确认人和马都安全。剧组救护车更是全天24小时待命。此外,马队每天都会召开安全会议,反复检查马匹的健康状况,定时给马喂水、盐和草料,细心照顾它们。正因为马戏如此的折磨人,《乘风》从骑兵这个视角解读抗战才会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我和我的父辈》延续了这个系列以往的题材多样性,包含喜剧、战争、梦想等多个题材,仍是很多人的国庆观影首选。在影片质量的加持下,不出意外的话,观影人数会再次高于其他影片。




  

相关话题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人物设计形象是不符合国人喜好的吗? 
  《寄生虫》这部电影有哪些细节让你细思极恐? 
  《功夫》电影里火云邪神与神雕侠侣对峙时,为什么周星驰选择打火云邪神? 
  一般人看电影和学影视专业的人看电影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马丁斯科塞斯说「真正的电影,都应该在电影院看」? 
  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无人知晓》? 
  认为刘德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电影《棒!少年》? 
  有哪些演员演活了书中的人物? 
  《除暴》最后一幕张隼的表情含义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杨阳执导、黄晓明、陈好主演的《功勋》「黄旭华」单元?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一企业宣称「 1 度电可发 10 度电」,产品可以无限发电,专家称违背最基本的物理定律 ?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