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在所有学科中,废除哲学学科是影响最小的。
一、
国内哲学系基本上不研究哲学,只研究哲学史;这大概等同于科学家不研究前沿科学,只研究科学史,都钻进牛顿和麦克斯韦的故纸堆,这还是科学研究吗?
但国内哲学学者振振有词,他们会说哲学史就是哲学,一种黑格尔式的说辞,并且乐于此道。
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哲学的培养机制就是如此,哲学系教师都是搞哲学史研究的,他们的学生肯定也逃不掉。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哲学系学生的素质相比于其它系普遍偏低(大多是调剂或跨考),他们的能力无法研究前沿哲学问题,如后模态形而上学和概念工程学。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国内哲学研究不研究哲学,严重脱节于国际同行,躲进小楼成一统。
二、
西方哲学有自己的任务,要么是体系内的需要,要么是时代的需要。国内哲学研究都与此无关,他们既不关心社会和时代,也不关心哲学问题史,基本上没有批判性和反思性,无法输出任何有重量的观点和思想。
这些学者中,有抱负的也不过是将某个哲学家的某些书读懂,在国内发发文章写写书。
从国际学术出发,国内哲学学界做的工作,甚至算不上哲学史研究,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哲学史研究著作——大概只能称作文献引介和梳理。
三、
哲学面临着丧失研究对象的境地。要么如现在英美哲学研究非常琐细的问题,要么跟着科学后面混饭吃,要么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要么成为一种文学式的个人表达。但第一种和第二种,国内学者做不到;第三种,没有土壤;第四种,当今社会根本无人买账。
也就是说,在国内,哲学是没有研究对象的,除了哲学史。
四、
学院式的哲学思维是否真的有益于人生?哲学学者经常说哲学乃“无用之大用”,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从各类学科研究到各类商业或组织活动,都不需要哲学思维,我们也不可能看到科学工作者或者企业家有什么深奥的哲学思维,甚至对于大多数研究和写作而言,哲学思维是有害的,特别是一百多年前的哲学,比如认为科学来自经验归纳,比如基础论的思维方式。从个人修养角度上来说,学院哲学的思维方式,除了将人引入无限的问题和细节之中,难有其它意义(哲学不提供答案)。
综上四点,国内哲学研究脱离时代,脱离哲学,脱离学术共同体,学院派的思维方式对人生和工作皆属无益,而且,国内哲学学界专注哲学史,是思想上的懒惰和能力上的缺陷,也是哲学丧失研究对象只能执着故纸堆的体现,因此,砍掉哲学系会有文献引介和梳理上的损失,但这种引介相当程度上会被文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等填补,整体影响有,但并不大。
毛泽东同志,天天谈的都是哲学。
废哲学,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动机、什么路线?
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所有的现存意识形态和政治活动的构架,怎么安放?
这样的想法、言论,值得举报。
我听人家讲,说哲学过去发展的很好,是因为过去是哲学家的时代。
现在不同了,变成了哲学教授的时代,哲学教授一来,哲学完蛋了。
所以废除哲学的学科或许利大好哲学
废除不了,或者说,无所谓是否废除,因为最终你会发现,各个学科领域的顶级大家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再并不需要刻意去组织的情况下,再造一个和当今哲学体系类似丰富和庞大,且内容大差不差的学科体系出来的。
更大的可能是,哲学会有明显的进步,因为能甩掉不少不再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的历史包袱了。
好的哲学,是人类个体中的顶级智者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废除哲学的影响可能反而会很大 — 加速更好的哲学的更新。
“任何时候,
都不应该把人仅仅当做手段,
而是要同时也当做目的”
古老的人如是说着。
我们在探究数学奥秘时获得求知的快乐,
在探究天体规律时获得快乐,
而同时,这些规律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时代,
于是,这些学科被人记住,被人喜爱,
以至于人们竟然或许已经忘记了,
研究本身的快乐,
才是它们本该有的目的,
是它们存在的根本基础,
而非是它们作为手段的那些偶性。
于是,
当某一种学科宣称,
它的目的只有它自身,
只是为了自己的快乐——
“我仅仅只是目的,而从不作为手段”。
所有的人都愤怒了——
“杀死它,杀死它!”
那么,摆在这个学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
“它已经死了!被我们杀死的!”众人狂欢着;
或是,
“我要告诉你,我其实也可以成为手段”——
存在为了存在而把偶性作为存在的根据。
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一条道路呢?
国内的哲学学科的科研经费,某种意义上和废除了也没什么区别。换句话说,这玩意上头心知肚明。
在中国,哲学这个学科是被单独揪出来的,它与某些国家把数学,物理这些理论学科归在哲学系下面不一样,我们的学科架构是真正的消解了哲学,让各个学科跑到自己的领域里去自我生成,而不是通过哲学这门学科来生成逻辑。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内的哲学系很神奇,搞马哲的在吵架,搞西哲的在翻译,搞中哲的在玩国学,搞科哲的玩伦理,搞伦理的写鸡汤。感觉哲学到底是啥和他要干啥变得很奇怪。为了在这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了抢一块蛋糕,哲学的定义被无限制的泛化。使得很多哲学系里的东西让你怀疑它到底是不是哲学。
对于传统哲学家的经典文本解读,又出现了另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翻译家拥有对于某著作的最高解释权。这种封闭的话语体系除了多培养几个学阀,然后把哲学变成一种圈地运动以外,感觉也没什么价值。对于西方哲学来说,好多已经成为哲学史的东西呈现出一种矫枉过正,要不往死了批判,把它的价值踩到底,要不把他奉为神明,一切都能用他解释。甚至有人用几百年前的东西构建当代的哲学话语。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一种反思。
所以在中国废除哲学其实真的没啥大影响,但是还是不要废除。否则知识分子们绝对会吵上天,但是现在也挺好,也没有大力支持,只是处于一种维持它存在的状态。
补充一下顺便回复
第一,我肯定是拒绝取消哲学的,毕竟取消了我上哪混饭吃,不过我的吐槽也只是针对当下的,未来肯定会慢慢变好,而且很多问题也不是哲学一个学科的问题,它涉及的是整个学术圈的机制和风气的问题。取消了也会让很多真正搞学问的学者心寒。
第二,关于为啥我还读了硕士,单纯就是出于对哲学的热爱和对我导师的仰慕,曾经也是学术圈轰动的人,出于同主流圈子的价值分歧选择跑到东北边陲独自耕耘学术。
第三,关于中哲究竟是不是国学,这个肯定有,但是哲学本身应该承载人类理性和终极关怀,因此关于中哲的重新解读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有人在做,但是主流的我并没感觉有做的好的。
第四,我吐槽的其实大家可以自己看看一些哲学的期刊,这40多年的哲学论文,层次和深度还是比较直观的,在某个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下滑,有的核心的论文内容还没有知乎上很多大v写的深刻,有时候真觉得知网不如知乎。当然也会有人说其实是有所提高,这里我也不抬杠,毕竟如果预设一个结论总能通过逻辑把它论证出来,这就是胡塞尔之前的西方哲学的特点。我凭借的也只是我的直观。
第五,关于科研经费已经有人解答了,至于马哲的经费,因为我国的学科架构,马哲和马理论是两个门类,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法学,很多学校的马哲也设立在马院,那可能会分到不少经费,但是像我们这种在哲学院的就比较穷,当然这个都不一样,也可能是我的学校不行,所以才穷的,但是和其他学科比较,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应该加入一个限定词,那就是在中国,废除哲学确实是影响最小的。
因为中国的哲学,理论上就只存在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一种是中国传统哲学,如果还有,那就是这两者的混合物。其他的哲学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中国传统哲学,披着其他哲学外衣的东西,与原本的哲学相距甚远。
所以像这种完全没有发展,并且也毫无存在感的学科,废除也好。因为真正想学哲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没有出路的,他们能做的可能也就跟海子一样了。
哲学家在中国,也只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看见随便说两句。我尽量不用专业名词,用大白话讲。
读人文社科类博士,都会上一门课,叫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这是一门很神奇的课,因为我每次学,都觉得自己懂了,但过后再学,又发现自己之前其实没懂。到21年1月3日为止,我已经上过六次了,未来可能还会上。为什么总是似懂非懂呢,因为这个课在开始阶段,有个内容叫哲学世界观,简单说,世界观里有两样东西,一种叫实证主义,一种叫建构主义。实证主义很容易理解,人的身高、体重、年纪,都是可以测量的。想知道事情真相,你去测量就好。但问题是,另一种建构主义它本质不否定实证主义,它是另一种观点,实证主义认为哑铃的重量能测量,建构主义认为对于不同人,哑铃的意义是不同的(健身人群认为是宝,不健身的认为是废铁)。读到这,我想多数人都能明白我的意思,我当年也觉得自己明白了,但问题是,你把两种观点放到生活的每件事看看。
老师持实证主义,说:“你儿子才考了60分,太差了!”
家长持建构主义,说:“我觉得60分可以了。”
领导持实证主义,说:“你这个月业绩才1000块钱,太差了!”
员工持建构主义,说:“我觉得1000块钱可以了。”
如果你还体会不到,我再举个例子,博士英文叫Ph.D,Ph是哲学的意思,D是博士,合起来就是的意思,就是探讨哲学的人,换言之,哲学就像哑铃,它没有定论,可以探讨。但在国内你如果想考博士,其实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要拥护一种哲学,从而保证;
领导持实证主义,说:“张三,996是福报时”。
你也能持实证主义,说:“感谢领导赏饭。” 而不是持建构主义,说:“我觉得钱够用就行/我觉得老家挺好的/我觉得基层不错。”
现在回答题目,哲学是一切行动的指导,你觉得大还是小?
恰恰相反,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不是科学技术的先进与落后区别,而是懂不懂得利用哲学思辨总结利弊得失。
没有哲学当底层基石的科学,是无法自我进化的科学,没有哲学当底层基石的文化,是投机取巧的有毒文化,没有哲学当底层基石的思想,会被包装成充满诡辩的谎言。
哲学不是真理,它可以是常理,可以是定理,可以是悖论,可以是谬论。
在具体的事项上,哲学往往是无意义的争论,整个过程充满了让人厌烦的无聊的掰扯,费时费力并且对具体的事物毫无助益。所以急功近利的社会和人们,都会自觉自发地想要屏蔽这些无聊的争论,希望任何事情都能通过捷径直达核心本质。
但这样的社会和人民,往往会在短期获得好处,却会陷入长期的悲剧。
哲学虽然冗长无趣,并且看不出短期效益,但它却是文明之基石,科学之起点。
中国人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做为描绘世界的笼统起点,不求甚解,到现在,愚氓们还是在背诵朗朗上口的一生二,二生三,然后三生万物,然后也就没有了然后,社会的进步,靠引进外来文明的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然后在朗读道德经的歌声里老死,然后又传给下一代同样的习惯和行为,然后鼓吹古人先贤的伟大贤明,然后继续引进外国文明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改善生活。
外国人的文明为什么会那么发达?他们的科学技术是如何进化的?很简单,他们一直纠结于1和0的关系,他们想弄明白为什么有1,他们更执着于为什么是0,这是多无聊的游戏啊,和我们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比,搞明白了1为什么是1,弄清楚了0为什么是0,真的很烦,很没美感。但这,却成为一个伟大的起点,因为这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起源,更是人类能够得以快速前进而非止步不前的真正原动力。
如果中国有人问一下一为什么会生二,而不是生一个半,三为什么能生万物,而不是生到四物五物以后就断了根?或许,中国还真有机会诞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明来,而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始终只能引进外来文明吸收消化外来科学技术的一个没有扩展性的文化载体。
Zambie手脚健全,也照样行动自如,但他还是僵尸,可被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