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翻译一下:
什么叫当初苏联的工业那么强大,也就是苏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方面,也就是机械,内燃机和电气化方面非常强大。时至今日,这些苏联的成果还是非常强大。我们要是不买了配了四吨设计图纸的瓦良格,我们照样做不出来航母。这种抄作业的行为,中国都非常吃力。
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人类开启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在电子电路,微电子控制方面,苏联就落后了。标志性事件就是:海湾战争。傻大木的苏联装备被米国用电子夜视仪和精确制导武器爆锤。。
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了第四次技术革命,也就是电脑,手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这些方面,俄罗斯彻底完蛋了。
因此上,现在只能靠卖石油生活了。
工业强大,不代表就不卖石油。
而出口主要的是工业制成品,也不代表工业和科技一定强大,就像下图的俄罗斯和朝鲜那样。
而且苏联的工业强大,有“虚胖”和“偏科”的成分,苏联工业科技树的商业性和竞争力和西方比有差距,成本还高,所以很多时候苏联和俄罗斯最有竞争力的工业制成品,其实就是军火。
苏联工业就是一个被吹起来的神话,说它强大有个前提,那就是与中国、东欧等受它深刻影响的地区相比,它有比较优势。但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它究竟有多强,还真不好说。
我对苏联不熟,也不感兴趣,所以没办法直接评价。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中国改开前的工业水平来间接证明苏联工业有多水。
很多人对中国以前取得的工业成就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很了不起。当然,跟民国比,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比,那就差远了。包括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都只能说是落后援助落后,或称落后国家的抱团取暖。
大部分人都是从工业规模和技术上进行分析,但少有人从汇率上进行分析。事实上,从汇率上分析,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举个例子。1978年时,英镑兑人民币比值约为1:4,而到了1990年时,英镑兑人民币比值已升到1:16,到现在仍有1:8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1978年,如果100元人民币能买4辆英国自行车,那到1990年时,就只能买1辆了,贬值幅度是75%。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我们似乎吃了大亏。但要知道,在1978年前,中国与英国是没有贸易的,除了少许粮食和矿产贸易外,中国与整个西方世界都没有贸易。也就是说,在1978年前,人民币与西方英镑、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比值,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汇率,而是官方自己规定的汇率。
在没有贸易之前,彼此的货物没有交易之前,你想规定多少就是多少。两个没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各自的货币购买力只能从本国国内的消费中体现。但当两国要进行贸易时,要进行货物交易时,那汇率就不是单方面说了算,而是双方彼此讨价还价来确认。
比如,当时100元人民币能在中国国内买500斤米,如果你想拿500斤米换4辆英国自行车,别人愿意吗?如果别人愿意,那你规定的汇率就是有效的。但如果对方不愿意,那就只能双方协商,如果双方最终谈成的价格高于500斤米的价值,那汇率就下跌了,反之,就是上升。
而现实的情况就是:到了1990年,中英双方的汇率比值被双方反复讨价还价确认后已经下跌了75%。其本质就是在无数次贸易和无数种商品议价后,1990年时的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与1978年相比,其价值被双方共同确认贬值了75%。
换言之,按1990年的标准,中英双方共同承认,中国以前的经济规模被高估了四倍。而这些道理,也适用于曾经的苏联及任何一个封闭型国家。
苏联的工业和农业是统一的整体。
俄罗斯的工业和农业是苏联拆分成十五个国家后剩余的之一。
现代工业一直在说标准化。
苏联的工业当初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化。但是拆分后继承工业最庞大的俄罗斯直接休克疗法。
其余的十四个国家缺失俄罗斯的工业压根不算工业。
简单的比方中国用电220V,中国开关厂只生产110V电器开关,中国电器生产商的生产的电器最大承载36V。这能搞一块吗?
这世界最大的错觉就是俄罗斯=苏联。
实际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十五个国家之和+东欧才勉强=苏联。
苏联的强大需要美国中国放弃一切去坑。
仔细查查帐,当初苏联的外汇也是靠卖石油……苏联工业强大,但是都不是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品类。哪怕是军火,勋宗也是送多过卖。
为啥勋宗时代苏联那么强势……因为70年代能源危机,石油值钱了。
因为苹果在国内人气摆在那
而身为在中国人认知里面的纯PC厂商(中国消费者100个有99个不知道戴尔做服务器,惠普做打印机,他们觉得那就是纯PC企业),我不买电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注惠普戴尔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但做手机和做各种电子产品的企业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啊,这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毕竟你总不能不用手机了吧
但有一说一,惠普和戴尔对中国市场确实很不厚道。
产品外,中美贸易战国内高校封锁争着当排头兵令人作呕。惠普大量产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对国内越来越不上心一副不想在中国可持续做生意的态度;戴尔国内采取保利润率的销售策略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诉求明着"歧视"中国市场。
当然产品外做的差可以被洗白,再谈谈产品:明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按照国外思路做产品必死无疑,就是打死不在国内设立研发分部放权给中国人,中国分部就一卖货的。再加上自己有些不思进取,导致其产品力越发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在中国市场抛开品牌本身的整体产品力,惠普戴尔都是倒数,中国区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从这两个角度看,你期望品牌变好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但也怒其不争。
此外就是这两家美企非常注重舆论公关,且纪律严明,很少爆出黑点给人递刀子。
不然某厂公关当初做笔记本的时候,早就顺带跟那一家一起黑一遍了,只可惜实在找不到黑的地方。
惠普的三倍赔偿成了美名,鼓包和铁板熊掌也只是产品内问题可以改;戴尔更是冰清玉洁不犯事,偶尔有啥问题也马上内部处理或者公关掉流不到外面来,就像vivo高效清除网上关于机场爆炸事件的新闻彻底压掉热度一样。
没刀子递给人民群众黑,那怎么掀起波澜?
去打游戏
外挂版
爆改版
正常版
【陛下何故谋反?】
违反防疫规定 哈哈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