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第1页

           

user avatar   lutug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那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代,一种非常罗曼蒂克的新国家的想象,而后就从来没有重现过。

这首歌是1955年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插曲,1955年是什么年代?新的国家建立不久,sh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创,整个国家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希望。

《让》里面展现的是对祖国年轻一代新生活的愿景。绿树红墙,蓝天艳阳,碧波白塔,新国家的首都儿童们作为新时代未来的主人翁,荡舟湖上,欢笑歌唱。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健康,活泼,衣着鲜亮;他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赤忱,昂扬,积极向上。

这种场景充满了新时代的干净热烈的美,它不同于旧时代那种少年老成,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式的暮气,也不同于后来带着去性别化色彩的,一片草绿的凶猛高亢的军装时代。那个年代的小学生,男孩白衣蓝裤,女孩白衣蓝裙,其中也多有工人装改造的蓝背带裙,蕴含着某种平民化的美。在电影中,女孩们还可以戴头饰,穿花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纯粹。

但这样的时代又能持续多久呢?

毫无疑问,这些新时代的美,某种程度是对红色苏联,伟大莫斯科之城的复刻,也是处在那个还承认民族资产阶级为新国家建设力量之一的,新皿煮主义的短暂过渡时期的特有的包容。但伴随着1956年Sh主义时期正式开启,1957年整风反you,1959年中苏交恶,这样充满瑰丽浪漫色彩的时代却反而渐行渐远。

花衣服不能穿了,舞也不能跳了,稍有不慎就被打成资本主义的香风毒草,蓝灰的列宁装与草绿的军装占领了城镇的大街小巷。气氛紧张起来,话也不能乱说了,歌也不能乱唱了,祸从口出,运动中谁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你?

反you是从那些城市知识分子群体开始的,是必然从大中城市开始,从首善之区开始的。1955年能就读首都小学,泛舟北海的小学生,只怕有许多人的家庭都逃不过这个劫难吧。

接下来是城市经济秩序的紊乱,大批知青的上山下乡。儿时泛舟北海的首都青年,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并且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更不用说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荡,在“停课闹xx”的口号下,中国大量城市的学校教学秩序最终陷入了混乱与瘫痪。

恢复这一切是要到80年代才开始了。在“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口号中,在争做“四化”建设好少年的宣传里,那些曾经的朝气和希望才可以被重新拾起来一些,但终究已经是今时不同往日。旧日的伤痕,逝去的领袖,连同那些破碎的,混乱的前三十年的精神遗产。我们真的能回到那个充满初心的从前吗?

后三十年的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最终消解了这一切,尽管他们本身已经残破不堪。红领巾,少年宫,小白鞋,黑板报,文艺汇演,这些旧时代的符号正在渐渐失去属于他们的芳华。翻开前两年新出的部编小学语文课本,我惊讶的发现封面上的儿童们连红领巾都不戴了。男孩们穿着小马褂;女孩们扎着丸子头,他们贴春联,堆雪人,看灯会,唱京剧。一切都好像历史的轮回,又重新回到了那个百年之前。

今天的我们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另外两条道路,一边是拥抱西方科技下的现代化,一边是悄悄复归本土文化的传统,而1955年代的荣光与梦想,其实是在后面二十年的种种歧路之后,连最初的面目都变得可疑了——我们更多记得的,是那个所谓封闭的,单调的,压抑的红色中国。

或许今天有人会讥讽,说当年歌曲里面的小学生,只是那个时代里的后浪。可是,那个年代的荣光梦想,不就是希望全中国的孩子,都能如他们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住在现代化的城市,泛舟街区公园的湖面上,同时也有着把自己的人生与这个新国家联系起来的,个人的梦想与担当吗?

可惜,就像神圣的诗篇最终散佚,伟大的建筑最终为风沙湮没,红场上的列宁像也最终缓缓倒下一样,那一切的罗曼蒂克也最终消亡在时代的浪潮里。今天的北海公园们会是什么样呢?已经老去的他们跳起广场舞,年青一代穿着汉服与jk穿越时代的小径,他们活在手游,奶茶,idol,小红书与网红店组成的美丽资本新世界里,迎接一个崭新世纪。


user avatar   Linsi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确实也有这种感觉,答案里面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有的认为曲调小调本身就比较幽怨,有人认为是因为这是对童年的怀念,怀旧光环。

但没有解释到的一点就是不少人在儿时听到这首歌都感觉很忧伤,而且感觉词作,在美好之外,总有点什么让我们感觉忧伤。


我认为可以从一个不专业词汇角度来理解《让我们荡起双桨》

童年嫉妒。

一位答主曾经分享过她为什么那么讨厌林妙可,因为童年嫉妒。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万人瞩目的红裙小女孩。当时我们全家人围在电视前,我妈疯狂夸赞她水灵可爱、嗓音甜美,我姥姥等人在一旁疯狂赞同,啧啧称赞。紧接着,我妈摸着我粗壮的胳膊感叹:“咱家孩子还是靠内在美吧。”
漂亮、会唱歌、红极一时,幼小的我第一次感觉到差距真实地存在,不爽她的种子早早埋在对比、嫉妒的土壤里。



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太过美好,美好得让人嫉妒。

当然这里说嫉妒有点夸张,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太美好不可触及而忧伤

该曲是1955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选景是在北京的北海公园,这首歌和北海公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部分小朋友而言,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中国在90年代之后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发展,这种结果当然是好的,但其中一个意外的影响就是导致80后90后的童年和现在的工作生活割裂得极为严重,现在的00后许多人生长环境是面包吐司,果粒橙和电子游戏。

而对于80后90后而言,他们的小时候绝大部分人生活其实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挨饿受冻说不上,但是要多享受物质那是不可能的,那时候他们小时候滚铁环和陀螺都玩过,偶尔能有一个旧的变形金刚模型宝贝得不得了。

那个年代,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都很奢侈,能去一次kfc,那是该对同学吹爆的经历。

你们能想象吗?在80后,90后的小时候,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做“下馆子”,这种意思,就像60后小时候,吃肉叫做“打牙祭”一样,简直难以理解,去一次餐馆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对于更多的60后,70后而言,那叫什么祖国的花朵,他们大多数是在烂泥坑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偷一根萝卜抱起来就啃(我没有讽刺的意思,那时候中国经济真的就那样)


在1955年那个时代,他描述的,其实是上个世纪,中国首都北京城里面,那些孩子的生活,做完功课,大湖划船,绿树红墙,美丽的白塔,但背后隐藏的并不只有划船和风景

还有那美好得让人忧伤背后的安定,繁荣和幸福

这点如果你在小时候欣赏过《让我们荡起双桨》的MV,当你看着里面那些佩戴鲜红的红领巾穿着整洁白衬衫和一尘不染的白球鞋的孩子们,这种情绪会更明显


划船,看似简单的愿望,对于那个年代大部分少年儿童,他们多少人见过一个澄澈明亮,又大又优美的湖?

不是乡下一个没人管的,长满蚊虫杂草的的烂泥湖,而是有完整的管理设施,定时定点有人清洁,还能在上面划船的精致湖泊。

他们没有智慧温柔的长辈去引导。

他们没有丰厚的物质生活去免于思考门票贵不贵的想法。

他们也没有完备的基础教育,什么都为他们安排好。

他们也没有那种风景优雅,一尘不染的生长环境。

这种无忧无虑,只沐浴金色阳光,只触摸凉爽的风的日子,真是美好。


当然,我这里不是批评乔羽,所谓艺术创作,自然是抽象的,香山的红叶哪比得了油画里的香山那么红。

在他的笔下,岁月静好,北京的孩子真就那么美好?

我无意说阶级的问题,这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我只是想说,对于很多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小时候经历过中国物质贫乏年代的人来说,他们小时候哪有这么美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当然我也同意很多答主的意见,现在去听,又多了一层回忆的意思。

这里又有一层怀旧所以伤感。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过去的日子已经回不去了,过去80年代90年代,低矮的校舍爬满爬山虎,供销社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在蓝色的天空下,红领巾和二道杠,春游时的风筝在山坡上。

还有那时候最流行的十万个为什么,看十万个为什么的传统,对于每一个90前应该都经历过,但这个传统在2000年之后逐渐消解。

都是过去了。

我们的童年已经在时代的浪潮中失去了一切痕迹,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对于所有的70后,80后,90后,不仅仅是失去过去,而且连缅怀一下的地方都没有。

童年的老屋呢?童年的乡下呢?小时候的校舍呢?

哪一处能够承载过去的记忆,

真是令人悲伤啊。

只能在歌里想起那段天真的岁月


user avatar   li-chao-zi-zi-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因为曲作者刘炽先生谱曲时本身就是按照成年人感情世界里对童年那种淡淡忧伤的回忆而创作的。

现在我们听到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其实已经把那种成人对童年的那种忧伤感降到最低限度了。不信您听一下当年刘炽先生写的从未面世的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

刘炽先生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0803717424996352

您听,这种更加抒情的曲调,是不是更有一种忧伤在里边呢?


当时刘炽先生在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组写完这版曲子,马上直接找来剧组里几十位还是小学生的演员们,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当场演唱,并听取孩子们的意见。

然而

小演员们听完后普遍反应说现在这首歌虽然特别好听,但是太像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歌了,就是不像他们自己的歌

刘炽先生为了真正向孩子们靠拢,又不顾疲劳连夜改写了现在咱们经常听到的那版,再唱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对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所以,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谱就被束之高阁,没有面世。

后来崔永元拍摄大型纪录片《电影传奇》,他们从一堆原始资料里找出了第一版的曲谱,然后找到天音演唱组重唱了这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所以第一版演唱目前只有电影传奇的这一版)。


了解完了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那么,让我们回归到问题本身:

每一个成人,对童年的感觉,天然就带有一种忧伤,因为每一个成人都知道,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快乐……

即便刘炽先生已经极力把这种忧伤降到了最低,但忧伤的痕迹,无法彻底抹去。

·


user avatar   wang-dan-5-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你以为那是未来。

现在你以为那是过去。

其实那是你从未有过的美好。


user avatar   ao-zhou-nan-hu-shi-ni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忧伤,可能是你体会到了城乡差距问题。

说一个人,方舟子,方舟子从小的成长环境就是典型的城市人口,他有个公安局副局长的爹(后来是法院副院长),从小生活在城市,小时候可以在漳州市云霄县的书店一待就是一整天,这对于农村人来说,基本上不可能的。

方舟子出生于1967年,比我爸爸小1岁,我出生于1990年,整整小了一辈,而他从小能在书店泡一天的生活,我直到考上了重点高中,进了城,才有资格享受书店泡一天的乐趣。

我家在上海的农村,我家去镇上,需要骑自行车30分钟才能到,而我家所在的镇比较破,还真没有什么书店,想去书店需要再坐1小时公交车(等车要等半小时)去区里面的大书店才能办得到。所以我记得大约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喜欢看书,村里的小学图书馆里也没啥好书,于是就让我爹去区里买书,我本来想买的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书,书单都写好了,结果我爹骑着摩托车兜兜转转,早上出发,下午才把书买回来,结果买了5本厚厚的作文选,还不便宜。据他说是导购说这种书对孩子写作文好,三国演义是闲书,把孩子教坏了,他又不懂,导购还能忽悠他? 所以还是高价买了作文选。

城乡差距这东西,不多说,只能说,农民是最惨的。绝大部分农民最后都逃不出农民→农民工→生娃→农民工,这个死循环。

我说难听点,现在我能在澳洲做护士,过两年读master,读NP,以后甚至搬家去悉尼卷,培养孩子考更好的学校,这一切都像梦里一样,我回过头来看我小学的同班同学(算是乡里乡亲了),大部分都在区里面甚至在镇里面混,真的觉得,读书+正确的选择,改变命运。


user avatar   wu-jing-wei-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次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小学吧?

那时候,男女还没有分桌,常常联想到同桌的马尾巴就是“双桨”。同桌很活泼,转头的时候马尾巴常常抽到我脸上。

这时候我就说:“你的马尾巴打到我了。”同桌会笑着说:“对不起!”

然后转头和后桌说话,又甩我一脸。

记得那时候音乐课总是会有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其中一首。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唱得笑起来,好像就真的坐在一艘小船上,在湖面上泛舟,周围是葱葱郁郁的绿树红墙。

我常常会在唱歌的时候看她,她也会在唱歌的时候看我。

彼此相视一笑。

那时候我的成绩不好,她的成绩很好。

所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当唱到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的时候,我就有点不好意思。我胸前的红领巾是皱巴巴的,她胸前的红领巾总是洗的很妥帖。她的衣服也很干净整洁,马尾上总有淡淡的清香。

她唱得也很投入,很开心。做人也大方,平时我橡皮擦不够用了,笔忘带了,她总是很大方地就给。要知道,这在小学的时候可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的。

唯有作业,我想抄的时候,她会说:“不给你,你要自己写。”末了快要收作业的时候,又说:“只能借这次。”

后来我们分班了。小学生没有手机,不能上电脑,甚至没有留一个联系方式。

其实我还挺怀念她的,但是我们都是小孩子,我怎么能对她说:“我怀念你”呢?我说不出来。

某天我被班主任训的时候,站在办公室里,她拿着一摞作业正在交,看见了我又没法说什么,走了出去。

就此,平时既希望遇见她,又害怕遇见她。我是个坏学生,被罚站的学生,她是一个收集作业的好学生,是快乐的学生。

在文具店,她和闺蜜在旁边笑着说着,我的心在跳着。我期盼她的出现,也害怕我们遇见。


可是一别十几年,我的境遇大大变了。我也曾成为了好学生,送作业的学生,却没有和我一起唱儿歌的人了。

也没有人再用马尾巴抽我,然后转头对我笑着说:“哦,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借我橡皮擦,铅笔时再让我觉得心里一阵暖。

我终于忘记了她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是不是还能那么快乐地唱歌。

就好像童年一样。

小学时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哀伤不过是成绩比不过人家。

快乐也不过是大家一起合唱,感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集体氛围。

如果说我比别人多一点快乐的话,就是唱着唱着,偶尔与马尾姑娘相视一笑。

但是童年总归不可追,马尾姑娘也散落到人生的某个地方。

如果你觉得再听《让我们荡起双桨》会有淡淡的哀伤,

那应该也懂得“你没有如期归来,也许这就是离别的意义。”这句话。

正因为当年唱的时候有淡淡的快乐,所以今日重听时才有淡淡的哀伤。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user avatar   dezhoupa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首歌代表着城市户口居民的普通生活,如果有人觉得哀伤说明你们的父辈不是城市户口,仅此而已。

有很多答主说什么,这是北京二环内的小学生 和普罗大众没关系云云,实在是大错特错。

市区的小学生 可以去北海公园划船

郊区的小学生 可以去颐和园划船

六十年代的时候 颐和园划船价格大致是一毛钱一小时 四个人拼一下 不是什么负担不起的价格。我想其他地方划船的价格大致也差不多。

其他XX城市的小学生 也照样可以去对应城市的公园划船

这和北京没关系

这是城乡差异 这是城乡户口的区别

你以为几十年前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农转非?

三年自然灾害 你听说哪个城市 城镇户口居民出现批量非正常死亡了?

当年的户口政策 造成的生活质量差距 那可真的是天壤之别 是活着还是饿死的区别

希望各位不要装糊涂


user avatar   jiao-fu-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谈曲调,因为不懂,我只谈词。

这首词,目前是被严重低估的,我给予他我生平最高的评价,这是一首应该载入史册,让所有文人乃至政客都学习和膜拜的词。

这么夸张吗?

我们从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说起,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聊天,孔子问各个弟子你们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谈了一下,有人说给我个国家,我几年把他搞强大,有人说给我个小国家我几年把他搞富裕,有人说我要做个小司仪把皇上伺候好就行。然后到了小曾,他的回答和别人不一样,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大概就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好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称赞,说这也是他的理想。

孔子描述的古代的最高理想场景,在现在,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里面写的那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盛夏季节,祖国的花朵们做完了功课,去湖里划船,绿树红墙白塔,迎着太阳,吹着凉风。这就是五十年代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对幸福生活的最朴素的理解。这个理想,放在今天,也同样未变,这就是党的初心。

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的理想,每个人每个学说每个流派都不一样,有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政治家的天下大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农民朴素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社会学家的进步和秩序,有政治家的发展和稳定,还有圣母的爱与和平。但是总的来说理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社会。自我就是个人要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社会就是国家和平安宁繁荣强大。当今的五位一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谈的,不同的是把社会层面又分成了经济、政治和生态或者国家等维度来说。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词,通过一个场景,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包含进去了

个人理想层面,孩子意味着有妻有子,家庭幸福和睦;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说明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孩子还很听话,主动做完作业;孩子在湖里划船说明我们的孩子不像旧时代放牛郎,业余时间不用去捡柴火捡煤球。绿树红墙白塔说明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好,生态文明,并且还反映出国家安定,没有战争。

这首歌写于1955年,那时候我们抗美援朝刚取得胜利,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旧时代走向了新时代,没有人比当时的人更能了解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幸福了,幸福就是歌里写的那样。

孩子意味着传承和未来,用孩子的视角写幸福的生活,和论语里以自己的视角写个人理想,我更喜欢后者。

多说两句,这首歌如果每个政客每天都唱一遍,我觉得世界和平指日可待。

对于国人而言,这首歌和国歌,每天要唱一遍,这首歌告诉我们要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下的幸福生活,国歌则是让我们时刻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要强大自己,要用鲜血保护我们的幸福生活。

儿歌,真是个好东西。


user avatar   lace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首歌是对占据了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少年的现代化生活的启蒙。

我在农村长大,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80年代中期,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那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对我们解释这首歌的背景时说,北京的一群少先队员,放学做完功课以后,结伴去北海公园划船时唱的,北海公园很大,风景很好,有红墙黄瓦,绿树白塔。

这番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歌声带来的欢乐还在其次,那描绘的现代化城市学生生活的情景,是我羡慕至极的。

作为一个土鳖,一年父母带着去一次县城才能见到公园,而且是破破烂烂的小公园,没有湖面和小船,没有白塔和杨柳。人家的作业叫“功课”,听起来就高大上,人家可以放学就随随便便去逛公园,划船,还边划边唱歌,还是用好听的普通话唱。而我回家就是干活加玩泥巴,唱又土又污的童谣,用掉渣的土话唱。

这歌声描绘了一个我身边没有的,但是却有可能追求到的,美好至极的世界。

从此以后,就树立了要好好读书,将来出去闯一闯,也要过上这种生活,还要娶个这种从小活泼可爱的女少先队员做老婆的想法。

当然,最后娶的还是和我一样的农村土鳖。

除了这首歌,七八十年代的义务教育(其实更早以前也是),很多都是现代生活的潜移默化,课本上的插图和大多数生活描绘,对农村孩子是极具吸引力的,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和现代化的大门。

而今在大城市,过上了小时候羡慕至极的生活,也让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过上了自己小时候想要却不可得的生活。再想起当年自己小时候的这种情怀,快乐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个心怀美好,奋发向上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心里充满憧憬的年代,那是一个生活逐渐富裕,现代化一步一步朝我们走来,看得到光明和希望的年代。从物质生活上说,并没有现在这样充裕,但是那种心态,那种对幸福的期待和憧憬,无与伦比。

可惜,这样美好的心态,和我的少年时代一样,一去不复返。

不知道现在农村的小朋友,还有没有这么强的对比和震撼。


user avatar   zhang-xu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哀伤,中国乃至于世界都是老传统了,但是乔羽这个还真有新鲜的东西。

李白的《春夜桃李园》,汉代无数的乐府,都是哀叹韶光不再。酒宴唱及时行乐,和送别(还有想对象)几乎是占了乐府的一大半。

下面有个答案有日本的《红蜻蜓》,也是一个好例子,只不过都是特化在儿童时期。


而乔羽这首歌下面答案中说的,原版更为伤感,是因为这些东西,是乔羽知道别的国家已经有了,我们还没有。

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小学生确实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但是乔羽心目中的中国人不仅仅是海淀区这么点小的地方。


最后,下面某个答案说课本上出现的都是复古的东西,复古的东西什么人弄出来的?不就是一批先富的人弄出来的么?不就是再55年就要垄断歌中美好生活的人,不就是80年代急吼吼把科研教育资金停了买小汽车的西方生活向往者吗?美好生活是要钱的,55年南方都穷的吸血虫病死人,您要轻轻松松躺着过这样的生活,不就是要把我家治病的钱拿走,让我家死更多更多的人吗?


沙特阿拉伯的王子们自己要过最美国的生活,其手段就是在全世界推广原教旨主义,您说的好像这是对立的两批人,您装什么大尾巴狼呢?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李宗盛的新歌《新写的旧歌》? 
  《中国好声音 2021》自播出以来反响平平,为什么好像现在的音乐综艺越来越难造星了? 
  为什么一些流行乐的编曲竟会达到一百多轨? 
  作曲家的曲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音乐艺考总共大概会花多少钱? 
  你认为最好听的广告音乐是哪首? 
  想了解交响乐从哪些人或者曲子入手? 
  怎么评价王菲? 
  你认为吉卜力作品中音乐最出色的是哪一部? 
  如何辨别假唱与真唱? 

前一个讨论
左壬和右壬分别是什么意思?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女生觉得男生聊历史很有魅力,聊政治却很令人反感?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