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和亲、不纳贡、不议和是真的吗?
1、明朝不和亲
明朝确实没有和亲的历史。
但是没有也不代表多牛逼,不代表多正确。
有明一朝一直缺乏真正的盟友。
中原王朝从唐朝以后就逐渐不在进行政治和亲了(这里说的是中原王朝)。
但是在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例如元朝,清朝还用政治和亲联姻,
这不是啥屈辱不屈辱的问题,
欧洲历史上各个国家相互之间也一直进行很多很多的政治和亲联姻事例,
这是一种拉帮结伙的政治手段而已。
是为了建立利益共同政治联盟的一种手段而已。
并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更不是啥屈辱的事,
反而是你的盟友如果多会给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加分。
2、不纳贡
明朝确实不存在纳贡的历史。
按照中国有明一朝自己的历史记载是不存在纳贡的。
一般中国历史文献记载都把外国来中国描写成为纳贡,
无论人家到底是不是,人家承不承认反正都这样记载、认为。
所谓的不纳贡主要是来跟宋朝比较,
可有明一朝二百多年里周边没有啥像样的,或者说强大的国家存在,
几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所面对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北方地区,
蒙古各部始终无法统一成为一个国家,
一个一盘散沙的蒙古是无法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生死的(虽然有土木堡之变这样的胜利,但是蒙古各部实力上还不具备要了明朝朱家的命)。
而真正严重威胁到明朝生存的反而是从明朝内部造反建立起来的政权——后金(清朝)。
而后金(清朝)志向不是要所谓的纳贡,
而是要逐鹿中原夺取天下。
这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志愿,
皇太极一直在积极准备着机会的到来。
宋朝南北宋一直存在纳贡问题,
但是就因为纳贡,所以南宋能延续了一百多年历史(宋朝三百多年历史)。
纳贡更多是一种策略。
当然纳贡肯定是要向人家低头的。
3、明朝不议和
这就是尬吹了。
明朝不议和的话,
那么隆庆议和又是什么?
这就要说说我们伟大的汉语语言了。
能把失败描写成冠冕堂皇的赏赐。
关于隆庆议和的历史记载还有一种叫法: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
俺达是蒙古一个可汗,
所谓封那是明朝赏赐俺达,
贡那就都知道了,
明朝封给俺达的贡。
听起来偶读高大上,多牛逼。
历史事实是,明朝被俺达打的鼻青脸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十四日,俺答率军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兵先后至。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
当时明世宗拜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但却纵兵辫发劫掠百姓,"民苦之甚于虏"。
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
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
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
当时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虏的宦官杨增,手持俺答的书信回复明廷,称"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
八月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
整个庚戌之变期间,“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冯时可《俺答前志》,收入《皇明经世文编》卷434。
嘉靖认为乃奇耻大辱,对阁臣说:“外域之臣,敢于我前带信坐观城池,可欤?不一征诛,何以示惩!”
八月二十三日,俺答率军撤退。
在俺答北撤白羊口时,仇鸾引兵蹑其后,企图袭击落伍的骑兵邀功;
不料俺答中途折返,明军不战而溃,死伤千余人,仇鸾本人差点被俘。
之后俺达还不断继续攻打明朝九边地区,
最后明朝只能答应俺达的要求,也就是所谓封贡。
所谓封,所谓贡,是明朝文人们笔上生花把被逼描写成是对人家的恩典。
实际俺达当时要求的就是互市贸易(在边境地区),
要求明朝开市(开放市场交易),
当时明朝不愿意开市,因为是在蒙古人进行经济制裁,
而蒙古人就打明朝,
暴揍明朝一顿以后,
明朝服软了,答应开市贸易,双方就此平静下来了。
简单说就是,蒙古人要求跟明朝做生意,但是明朝拒绝,所以蒙古人依靠武力打开了明朝贸易市场,
这跟清末,清朝面对列强以武力威逼清朝进行贸易性质上是一类的。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