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通货膨胀达到30年来最高水平,会成为拜登下一个「政治噩梦」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第1页

        

user avatar   deng-shu-39-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我们要先谈谈什么是经济危机?

早在1815年针对英国《谷物法》,当时两位最有名望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就争论过这个问题。马尔萨斯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出现一种生存相对过剩。

因为每一种资本主义生产都要消费出去,而对积累和投资的热情,加上不断改进的机器设备的技术进步,最终所生产出来产品会越来越大。

而资产阶级热衷于积蓄资本,不断把利润转化为投资,工人和农民由于天生的穷困和节俭习惯,也无力扩大消费水平,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出大量消费品而没有购买者,形成相对的生产过剩。

一旦这种生产过剩产生,那么对所有商品立刻发生不足的有效需求,会导致随之而来的对劳动力也将发生不足的有效需求,结果将是商业停滞,许多工人失业。

根据供需原理,生产过剩时,劳动力也过剩,没有失业的工人工资也降低,而失业和工资降低最终会让产品需求进一步缩减,造成生产更加过剩,更多工人失业和降薪,社会需求更加萎缩,形成螺旋形加深的经济危机。

然后马尔萨斯话锋一转,阐明了自己抗拒经济危机的药方——那就是要充分保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社会上唯一的“非生产成分”的消费习惯的群体,正是这个群体不断不劳而获的消耗着社会财富,买进过多生产的“便利和奢侈”,才能使经济趋于平衡。

所以要通过《谷物法》限制来自于美国、阿根廷和俄罗斯的廉价小麦的进口,保护农业利润,这样维持贵族庄园的地租收益,贵族们才有金钱消费,从而维持经济平衡,抗拒经济危机的到来。

马尔萨斯的理论一出,立即得到地主阶级的大力追捧,然而不久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发言的另一位经济学家李嘉图表达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这种荒诞的事情,因为市场规律这种“看不见的手”会自动纠正各种错误。

一旦投资过多,而消费不足,那么企业利润就会缩减,然后看不见的手就会发挥自己的功能,资产阶级会因为利润缩减而减少投资,把赚到的利润用于消费,购买各种便利和奢侈,这样他们就会像贵族阶层一样养成奢侈成性的习惯,这样社会需求就会扩大,从而平衡了生产和消费。

从工人角度讲,如果社会上投资过多,那么资本由于供需关系属于供过于求,就会相对于劳动力降低价格。

劳动力相对于资本价格的提高,表现为工人工资的上升,这样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也会上升。随着资产阶级的消费性形成和工人阶级消费能力的上升,就会平衡掉生产的过剩。

李嘉图接着论述,当高工资维持一段时间后,那么人口出生率就会上升,人口增加导致社会需求上升。而人口增加也导致劳动力增加,根据供需原理,劳动力增加导致工资降低。

工资降低与需求上升导致了企业利润增加,那么资产阶级就会重新增加投资,社会生产扩大。根据这种模式,人口、消费、生产都会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像马尔萨斯所说的螺旋式下跌。

而工厂、机械和工人可以不断增加,但是英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农业不会跟上这种增长,为了应对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英国必须从一些经济落后又土地辽阔的国家进口粮食,不然食品价格的涨价会成为遏制经济增长的瓶颈,并且降低除了土地贵族之外所有社会阶层的福利。

李嘉图的论述听起来要比马尔萨斯高明的多,他被认为是既亚当·斯密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把边界理论引入了亚当·斯密开创的自由竞争理论,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但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他的理论虽然听起来非常优美和谐,但是却和实际不符。

这场争论发生于1815年前后,而资本主义第一经济危机出现于十年之后的1825年,经济危机充分印证了马尔萨斯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如果刨除经济危机,世界近代经济的发展则从宏观上相似与李嘉图的论述。这样就形成了关于经济危机的两个流派,一派以马尔萨斯的生产“相对过剩”为基础,后来马克思极大的发展了这一派的学说,把它定位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缺陷,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而是另一派则在丰富李嘉图的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是印证了李嘉图的模式,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说,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是一些个别的情况导致了这只“看不见的手”偶尔出现了失灵,这只手不小心抖了一下,然后就出现了经济危机,只要不去理会他,那么这只手自动把不小心掉落的东西重新捡起来。

马尔萨斯是首位提出了经济危机观点的人,但他不是专心致志的经济学家,没有李嘉图那种建立一个经济学体系的野心,而是以一个上流社会中穿花引蝶的社会活动家,议会政治辩论中的吹鼓手自居,习惯于发表一些见解深刻又博人眼球的理论,却没有详细深究耐性,类似我们现在的网络大V。

几年之后,法国人西斯蒙第一次系统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出发点,详细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西斯蒙第的理论,完整的驳斥了李嘉图“看不见的手”会巧妙的阻止经济危机发生的理论。

马克思更细节的研究了经济社会中的资本运作,他发现资本主义并不像按照李嘉图所谓我看到利润丰厚就多投资一点,看到利润减少就多享受和消费。

资本主义的竞争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每个资本家都需要通过庞大的金融系统来筹集更多的资金来运作自己的投资项目。

打个比方说,张三发行生产电动汽车很有前途,于是开办了一家电动车企业叫麦克斯韦公司,他的原始资本可能有一个亿,然后买进厂房设备之后,又把厂房和设备用来抵押向银行以6%的利率又贷款5000万购买原料和雇佣工人。

后来发现流动资金还有缺口,又以个人信用向朋友以8%的利息借款3000万。

退出第一批产品之后,市场很是追捧,企业在社会上有了名号,然后他开始扩大经营,向市场公开募股,又招股两个个亿,他向股民吹嘘说每年股票至少升值10%。

最后他又以股份公司发行债券,筹集了一个亿的资金。这样他的原始资本只有现有资本总额的五分之一。

但是并不是他一个人看到这个商机,很快他发现市场上到处是竞争者,张三原以为自己的麦克斯韦公司每年可以盈利15%,但是现在又有了什么安培、楞次、赫兹、法拉第、欧姆等一些列的电动车公司在市场上冒了出来。由于激烈竞争,麦克斯韦公司的利润被腰斩到7.5%,由于他没能兑现股票每年正值10%的承诺,而购买股票的人的心理期望是10%,低于这个心理期望值他们就会抛售股票。

麦克斯韦公司的股票下跌,然后购买债券的人看到了风险,也开始抛售债券。由于在股市和债市上筹不到钱,麦克斯韦公司资金链断裂,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供货商告上法庭。银行看到风险,马上要求封存公司的抵押物,最后张三只好让麦克斯韦公司破产。

接着他的个人债主们也上来逼债,于是张三又宣布个人破产。

张三的朋友们由于几千万的钱借出去收不回来,为了应付自己的生意,只好把银行里所有的存款都提取出来。

银行业此时也困苦不堪,因为他们手里握了一大批厂房设备,现在市面上到处是破产的电动车公司,这些厂房和设备根本没人要,只能按照废铁价处理,在银行里形成一大片坏账。

接着银行又发现一大批贷款的个人和金融机构违约,因为他们都是看到张三承诺10%的年增长率,于是用6%的利率向银行贷款来炒股票,现在张三公司破产,他们血本无归,只要也宣布破产,银行的坏账进一步扩大。

接着大批麦克斯韦公司被解雇的员工们在不到工作,只好把银行存款都提出来应付家用,也来提取存款,这样银行陷入了流动性危机。

而流动性危机的消息上了新闻,引发挤兑潮,老百姓纷纷把钞票从银行取出来藏在自己的床下面。把银行挤兑关门了之后,就没有机构继续发放贷款,原本很多健康的企业也因为在执行自己的经营计划时突然失去银行支持而不得不倒闭。

企业的倒闭潮又让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很多被认为平稳没有风险的的衣食住行行业也被牵连在内,最后整个社会经济会陷入螺旋式下跌,无法止步。

那么张三可不可以理性点,不去追求过度扩张,有人可能这么认为,张三缺少理性的投资观念才是问题的症结。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张三的行为确实理性的最佳选择,如果张三发现社会上到处是很容易便可以融到的资金,而他不去利用,那么他的竞争对手就会利用起来,把规模做的比他更大,采购成本更低,研发费用摊的更薄,最后就会在成本和技术上把张三从市场上淘汰出去,所以张三只能拼了命的扩张才有生路。

市场上不追求规模扩张的企业,要么是在成熟的市场上用自己产品细微差(有时候只是广告的差别)别来争取培养用户粘性,要么是建立在极细分的市场上,没有扩张的必要和余地,也不会有新资本甘愿烧钱和你竞争这块鸡肋。

而在新兴的规模市场上,两者都不是,只要你能找到很容易获得的资本,不拼命扩张,就只能等着竞争对手把你干掉。

投资本身又创造了需求,比如电动车企业的投资扩张,增加了锂电池的需求,于是锂电池企业也开始投资扩张,锂电池企业的扩张由引发了锂矿石的需求,于是采矿企业也扩张。

投资的本身也创造了更多的资本用来投资,比如锂电池企业今年业绩破纪录,他们的董事会发给CEO李四一个亿奖金,然后李四就把全部奖金都投入到股市购买了麦克斯韦的股票,麦克斯韦融到更多钱继续扩张,又让李四的业绩更上新的台阶,明年的得到更多的奖金。

资本主义的银行、股市、债市高速的运转,投资人对未来暴利的预期越高,那么热情就越高涨,资金在里面周转越迅速,创造出的投资就越多。

但是一旦有相当多数的人意识到实际的受益预期已经低于他们设定的心理数值,那么首先就会引起股票抛售。

一旦股市下跌,那么就不会有新的资本进入股市,于是原来在资本体系内高速周转的资金就会减速,市面上的钱会越来愈少,情况会越来越恶化,最后就演变成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给资本家以“强大的利益刺激和外在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拼命竞争。而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投资,让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突然扩张。

而资本的驱利性又让资本的赢利要求永远高于社会上消费者市场实际需求的平衡点,使“所谓看不见得手”永远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必然社会的生产能力会周期性的超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一旦发现赢利水平低于资本家的预设心理界限,债务链条会演变为金融和货币危机。

在2009年之后的几年里通过大把金钱救济大金融机构,和对社会强势阶级的资助,并没有有治愈经济危机,反而让大笔资金攥在富人的手里花不出去,于是有了在国际金融市场里滚来滚去的“热钱”、“垃圾资本”、“资产荒”这样的名词。

一个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败,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头脑出了问题,而是往往他们的屁股出了问题,正确的手段实际上一直摆在台面上,但是政府不能实行,因为他们要充分考虑谁在用金钱和力量自己的政权,他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人的利益,最后的所有问题不是出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上面,而是一个什么样人在掌权上。

很多人都搞不懂希特勒的经济奇迹会如此神奇,从整个“希特勒新政”来看,他实行所有经济政策,在其他国家也都实行过,但是唯独在德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关键的问题不是政策的问题,而是希特勒的政权能够高效而彻底的推行这一系列的政策。

希特勒的经济药方第一条是冻结劳资关系,阻止企业继续解雇工人。通过建立“劳动同盟”代替过去的各种工会组织,作为国家保证工人利益的官方工具。在企业设立“劳资托事”来调节劳资关系,在原则上劳资托事是禁止企业解雇员工的,除非劳动者确实违反了纪律或者不适应劳动岗位,但企业在解雇原有工人的同时必须保证雇佣同等数量的新劳动者,也就允许解雇工人,但不允许缩减岗位。

经济危机无法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的很大原因是,资本相对于劳动者具备太多优势,当情况不妙时,资本就会逃离经济体,通过裁员和变卖生产设备来把损失转嫁到普通劳动者身上。冻结劳资关系,这就将大量投机性资本禁锢在实体经济内,强迫资本企业要么生产,要么破产,让资本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经济危机的损失。当这些用投机资本设立的企业破产之后,就用工业巨头们的垄断性企业对它们进行兼并重组,让工人重新就业。这样就将大量投机性资本进行“清零”,在这个过程中犹太资本损失惨重,具不完全估计这个时期因为政策原因无法“止损”,而折本的犹太投资不少于60亿金马克。

同样的措施在1929年之后的几乎在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都进行过类似的努力,罗斯福新政时也希望有政府出面建立覆盖全美“联合工会”来控制劳资关系,控制企业的裁员,但是最后因为害怕遭到反对而不了了之,所谓“联合工会”仅仅是具有“建议和指导性”的半官方机构,唯独在在德国能够完全彻底的贯彻执行这种极端措施。

希特勒经济药方的第二条是对经济进行全面管制,禁止资本的自由流动,控制物价和金融市场,打击掠夺性的资本的操作。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就是经济“脱实向虚”。在经济危机时成功止损的投机性资本,大量从实体经济中逃离,然后因为经济的萧条,无法找到新的投资方向,最后就在虚拟的经济中,变成一种掠夺性的流动性资本,不断通过炒作和哄抬来赚取差价。希特勒对这些进行了严厉的管制,必要时使用集中营来震慑投机资产阶级。

他还对国际资本流动课征税,阻止资本逃离德国,对企图带着财产移民国外的人,也对他们开征沉重移民——这一系列政策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应,国际资产阶级在1934年的时候,在纽约和伦敦就号召对纳粹德国进行“圣战”,用经济、贸易、外交等一切手段打击德国,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否定了财富的私有属性。这一点上来说,他们理解一点也没有错,希特勒认为财富属于民族共同体,私有财产只是一种激励人们上进的手段,不应该存在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财产自由的在国际间自由移居这种荒诞事情。从本质上来说,二战的爆发本身是当年这种圣战的延续,当所有冷战的方式无法摧毁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时,就必须发动一场热战。

与之相对的是,在几乎所有的发动资本主义国家,在场经济危机中,也都不同程度的用政府命令直接关于市场的定价和资本流动,但是这种努力要么浅尝即止,要么收效甚微,因为这些政府都害怕遭到投机性资本的报复,不敢过度触动这些人的利益。有时候投机资本会给他们反对派们捐款,有时候会故意在他们执政的关键时期进行哄抬物价和挤兑银行,最后不是他们制服了投机资本,而是被投机资本制服(或者干脆被收编了)。

希特勒第三个药方才是我们所熟知的利用大型基建工程来消化已经失业的劳动者,希特勒的德国在1933年到1936年间修建大量的高速公路、机场、水库、开凿运河、农田改造等公共设施。有不知请的人说,希特勒是靠扩大武器生产来吸收失业工人的,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在1936年以前,虽然武器和军备的规模比魏玛时期大有提高,但是也没有提高到可以消化几百万失业工人的水平,这些人大部分是由于经济政策导致的复苏被吸收到民用工业中,小部分是被投入到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上,只有极少的部分是吸收到军事工业部门。到了1936年,德国执行四年计划,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军事订单虽然刺激了工业经济,但是基本上它的目的是为了为打仗而不是刺激经济。

当然投资这些公共设施都需要用到钱,钱从那里来?

希特勒从魏玛政权手中接管的德国财政没有外汇、没有黄金储备、只有天文数字的外债。唯一的选择是放弃金本位,使用大规模通胀策略。

一种用于否定希特勒成就的说法是,他是用的各种经济刺激计划在魏玛时代的布鲁宁政府已经制定出来了,德国经济复兴功绩应该归属魏玛政权。

这种说法根本更是荒谬到极点,因为当时所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在制定了相当庞大的而经济刺激计划,无论是美国、法国、比利时还是荷兰都是如此,这些经济计划之所以无法实行都是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需要使用大规模的通胀策略,而这种策略会损伤社会上的“高净值成功人士”,因而受到激烈的反对而无法实行。

当一个国家开始执行通胀策略时,通常会对生产性的持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有利,而对持有流动性的资本的人不利,其他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和贵金属则可以保值。

持有这种流动性资本的人,一方面是金融资产阶级,他们是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人,其中大部分是犹太人。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普通精英阶级,这些人,他们主要以现金流、债券、理财保险、投资基金的方式来持有财富,即便偶尔开办企业也是短期投机性事业,而这些人是代议制度下最有力的政治力量,他们人数比上层的富豪阶级要多,而组织和金钱上比普通人要优越,总是把持着议会多数。正是因为不敢开罪这些人,所以大部分国家无法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因为这需要用通胀为政府筹集资金。

而在德国,纳粹党就是依靠反对这两种人起家的,他们依赖的普通德国家庭已经被失业和贫苦耗尽所有的存款,所以无所谓通胀,而工业家们都背负着犹太银行家们巨额的贷款,通胀正好可以减轻他们压力,让贷款本息贬值,让生产设备增值。

比如 法国在经济危机之后,执政的左翼社会民主党,在经济危机时彻底暴露了自己作为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不仅绝境对失业工人伸出援手,还以平衡财政为由,削减社会福利——这也是当时欧洲左翼建制派的普遍行为,正是因为这些虚假的民意代言人失去民心,才导致纳粹那样的极右翼的上台。左右两翼的极端派别迅速崛起,而建制派则日趋没落。极右翼的“法兰西行动”“火十字”等组织崛起更加迅速。1935年时,甚至左翼建制派的社会民主党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一部分党员仰慕希特勒在德国的成就,认为只有社会民主党采取法国版的“国家社会主义”才能挽救目前的局面。

就像今天的法国马克龙现象一样,在1936年的选举中,面对极左和极右的挑战,法国左右两翼的建制派联合起来,组成了“人民阵线”赢得大选。人民阵线的政府推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被称为“法国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效仿德国的“希特勒新政”,包括对市场和企业竞争进行调节和控制,组建全国性的工会组织以保护工人利益,采取德国式的劳动保险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开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吸纳失业劳动者,把对散乱的军工企业进行重组和国有化,一方面扩大生产吸纳失业工人,一方面也是要和德国的重新武装进行竞赛,强化法国的军事生产能力。

看起来这个法国的新政很美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完成这个计划钱从哪里来?法国的新政实行了不足100天就胎死腹中了。政府对实行通胀策略犹豫不决,因为人民战线的绝大部分议员都属于“高净值社会成功人士”,这等于要自己革自己的命,大部分议员反对任何形式的通胀策略,坚持法国必须实行严格的财政纪律,甚至必须保证实行“金本位”的不动摇。国际金融家趁机也对法国政府进行了恐吓,600亿法郎被从银行中提出,其中280个亿直接被转移到国外,引发了法国金融市场震荡和银行挤兑。最后主张改革的总理勃鲁姆辞职,这场法国版的“百日维新”闹剧终于谢幕。

希特勒认为,一个国家最好是单一民族国家,一个国家的领土应该尽可能的和民族的居住地相重合。这种理论过去被认为是引发战争和动乱的种族主义,然而今天从伊拉克动乱、乌克兰内战、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公投、美国黑人、到欧洲穆斯林移民都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真实性——一个多民族或者多元化的国家和社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无论经济、政治、宗教、社会机遇等任何问题,在单一民族国家可以用和平手段协商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会演变为激烈的民族或者种族冲突,进而导致暴力和动乱。

这种“多民族陷阱”,在经济遭遇困难时,格外容易引发矛盾。

比如,当经济危机来临,产业更加依赖出口的苏台德地区遭遇的困境更为严重,失业人数高达8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小的矛盾开始引发大问题,捷克斯洛克独立之后,为了强化统治,在在政府部门,教育体系、公共事业企业进行“语言测试”,只有精通捷克语的人才能赢得岗位,在德意志人看来,这是一种种族歧视,是在过去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抗情绪。

在经济危机之后,这种语言测试更加严苛,以此淘汰德裔员工,给捷克人腾出就业机会——这种行为很可能并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高层的指使的,而是源于一些低级官僚的行为,它加剧了原本就不是互相很信任的德捷两个种族间的紧张气氛。按照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的说法,1933一1935年间,德意志人仅在邮政部门就被解雇了7800人,以给捷克人腾出位置。

不公正的待遇,自然引起了苏台德人的反抗。面对反抗,捷克民族主义情绪也日益高涨,一些民间的民族主义组织对德国后裔进行迫害(如果有很多年富力强的人的失业的话,那么搞这种“业余活动”的人就自然很多)——这些迫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捷克政府的纵容,其中包括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在内的政治家认为,这样可以削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捷克境内的德意志人实在太多了,——当时的德裔占捷克斯洛伐克人口的23%,是仅次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斯拉夫民族的第三民族——如果注定这些日耳曼人不能同化于斯拉夫国家内部,那么就必须削减他们的数量,他们希望失业加迫害可以赶走德国人,让他们移民到国境线的另一面。

什么是拜登的下一个政治噩梦?

生活用品的涨价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偷着涨一块两块的对人类没有特别大的刺激性感知。
然而,非农数据是刺激性的感知,因为失业了就归零了。

所以美国的物价上涨,大多数人只会觉得越来越艰难了,但是不会特别去感受和在意。

但是失业就是天塌了,这个会非常痛苦。

多观察美国的失业率和非农就业岗位增长,如果非常不好看,那就是真的有事。

如果,那么,现在美国究竟是哪些人不好过?顶层/上层/中层/下层/少数族/流浪者/移民?

美国的中产,因为中产以下再惨也惨不到哪里去了。

而中产尤其是08年以后进入工作的这批韭菜,在青年时代正好经理99%,刚恢复了信心过日子,就又遭上了。

这种挫败感是非常大的。

大家还记国会山事件吗?

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1月6日,本来是美国会参众两院举行联席会议确认拜登当选总统的大日子,然而,大批特朗普支持者涌入华盛顿特区,暴力冲击美国国会大厦,导致现场一片混乱。有的示威者冲破围栏,一路冲进国会大厦,有人手持棍棒,砸碎玻璃窗爬进国会大厦,也有人沿着外墙爬上大厦楼顶。部分示威者冲进国会大厦,与警方发生冲突,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被迫中断。国会大厦内一度传出枪声,冲击国会大厦已造成多人死亡。

国会山沦陷事件结局似乎非常完美,美国又恢复了平静。

从整个历史上来看,类是的现象都并不少见,不过如何平静,却再也回不到过去的那种稳固状态,只要再有风吹草动,形势就马上会急转直下——因为在这些人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个组织,这些人虽然在不利条件下偃旗息鼓,但是一旦出现机会就会马上行动起来。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通常一种统治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就要面临是镇压还是妥协的选择。

首选妥协的往往在日后不得不进行更大幅度的妥协,或者从新选择镇压,因为在你拖延的时间里,在被统治者中,那些最坚决最有想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最有智慧和意志力)成员,就会互相接近,并形成一个组织,通过这个组织他们可以驱动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并赢得其他反抗并不那么坚决人的顺从——这些中坚分子往往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太得志的人,在反抗行动中,他们获得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通常是破坏的才能),并赢得了地位和继续向上攀登的社会阶梯,所以他们是不会因为时局再次平静而放弃斗争,他们只会在不利的情况下潜伏起来,等待时机。

当时局再度动荡不安,这些已经形成组织,并且有了经验的人,就可以更快更迅速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新的反抗。

此时此刻 恰如彼时彼刻,让人想起英美战争历史上一个历史人物萨缪尔.亚当斯。

“历史从不重复自己,但它会押韵。”

英军到达列克星敦的时候,英军已经连续行军20个多小时,没有片刻休息。这时候只听突然一声号炮响起,伏兵四起,铺天盖地的人马从四面而来,把几百名英军团团围住,只见左面竖起一杆帅旗上写“汉考克”,右面竖起一面帅旗上写“亚当斯”,帅旗之下,只见一人坐在四轮小车上,摇着鹅毛羽扇,不是塞缪尔.亚当斯又是何人——后面一段纯属玩笑。

总之,走到列克星敦这个地方的时候,英军就再也没法走了,因为好几千人把他们包围了,正当史密斯考虑是不是要举白旗投降的时候,听见包围圈外面枪响和战鼓声,史密斯知道波士顿的援军来了,带领英军奋起余勇,和援军里应外合,杀开一条道路,亡命而去。

此战,民兵伤亡人数不详,英军死73人,伤174人,失踪26人,七百多人的部队伤亡超过了三分之一,而且差点就全军覆没,就此英美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

枪响了!

整个北美上下反映是复杂的。大体上在富裕的阶层里,对这个反映是恐慌,原本的反英派就此分裂,其中包括反英派最著名的笔杆子之一,写过《宾夕法尼亚农民来信》,并且为《自由之歌》(自由之子的会歌)谱写了歌词的约翰.迪金森(John Dickinson),现在也变成的保守派,他开始坚决反对任何激进的行动,因为这会导致和英国的全面开战。

与之相对应的是平民阶层中,却是一片激昂情绪,要求支援新英格兰的反英斗争,并且要求从英国独立出来,一些人干脆打点行装,准备去波士顿参战了。

这种好战的屌丝现象,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可以看到,对此我们今天也是非常熟悉的。

为什么屌丝们这么好战?

是呀?

为什么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打仗需要一些廉价的炮灰,而他们就是这些炮灰的最佳人选。

难道他们不知道打仗就是要把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投入的到军事工业上去,这样各种消费品就会涨价。

然而“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总是反复出现,就有它符合理性的一面。

这些好战的屌丝们得到了什么?

这如果是一部通俗史演义的话,也许我应该卖个关子,把一些事情放在后面去说,然而这不是一部通俗史演义,所以现在就要交代一些这场战争给屌丝们带来的好处——

首先,他们没收了“保皇派”们的财产,瓜分了富有阶层的土地。

其次,他们以爱国主义的名义赖掉了富有的债权人们的放出的高利贷。

第三,他们改变了军队的成分,下级军官普遍都是由在战争中表现优秀的屌丝们组成的,而过去这些人都是精英阶级的子弟。

第四,他们改变了政治程序,控制了很多地方的立法会议,即便是在没有控制的地方,所谓“平民民主派”也成为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

在当时欧美资产阶级中流行一种古罗马共和的崇拜,这也是当时共济会的纲领。这些人把美洲的独立当作实现共济会纲领的试验场,比如说一美元背后的金字塔和眼睛,华盛顿城市的建设,国会山的灵感就是赖于罗马万神殿,最初还雇佣了一名年轻的处女来看管“圣火”,按照这种罗马崇拜,他们认为权力在于“元老院”——一个由社会精英组成的机构,同时政府的日常运作由一个非世袭,权力受到约束,任期有限的执政官来领导,这个执政官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统领军队和进行战争。

大体上美国联邦政府的体制是综合了这两者的观点,然后他们不得不对现实妥协。因为还存在平民民主派,这一派系控制着乡村政治,同时在独立战争中壮大,一些政治精英如富兰克林和杰斐逊实际上是同情平民民主派,并愿意充当他们的代言人。

建立联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成为一个反对民主的堡垒,要打击平民民主派,不过在开会时他们都不敢让人旁听,都是闭门会议,并且任何人如果不得做笔录,带出去一个纸条都要被处罚,就是因为害怕平民民主派,所以最后还要有一个众议院来制衡,元老院(参议院)和执政官(总统),这个众议院不一定都是平民代表,但是肯定并不都是精英,这是对平民民主派一种妥协,同时这种妥协也是照搬了英国的经验,一个贵族院,一个平民院互相制衡的模式。

上述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在安定的岁月里做得到,精英阶层的铁统江山只有在动荡中才能够打破。

屌丝们渴求的东西不是战争,而是动荡。

所以每当有大批“激进的爱国者”要求支持自己的政府的时候,执政者并不是感到支持率暴涨的快感,而是充满了疑虑——因为这只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民心思变。

这些激进的政府支持者也许明天就变成现有统治的摧毁者,正如拜占庭的尼卡起义一样,昨天还是皇帝的铁杆粉丝们的君士坦丁堡市民,今天就要毁灭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也许他们所想要的只是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不喜欢今天过的日子了。

比如上次次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之一的桑托斯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按照正常的想法他应该和极右翼的特朗普是一个天使一个恶魔,不过他们的支持者都是同一群人——不太富裕的白人固定收入者。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的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和德国共产党势如水火,不过希特勒反复对自己的手下强调,一定要到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中发展党员,因为这些人都会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最坚定支持者——因为这些人和纳粹党现有的支持者一样,都是对现实不满要求改变的人。

好战的屌丝是多变的,他们会被各种激进的理念所俘获,不过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往往是以爱国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因为这个身份是最容易受到同情,也最不容易让当权者找到借口镇压,他们可以迅速的达到动荡的第一步骤——合法的走上街头闹事。

不过尽管是饮鸩止渴,但是当一个政府自身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时候,往往会求助于屌丝们的爱国激情,或者主动去煽动一些爱国激情——不过这是一种相当玩火的举动,弄不好就有自焚之忧,因为他们都清楚,屌丝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user avatar   adog-57-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目前选择不跟随美元大放水,选择硬怼的种种做法,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有相当关系。

过去美国一直玩的“通过降息放水,加息收缩完成收割全球资产”的套路,面对中国越来越玩不转了。08年的危机,全球货币放水造成资产迅速泡沫化,经济过热,产能过剩。

但这次,在美元大放水的时候,中国选择不跟随,选择硬怼,中国的下面做法确实感觉很明智。

  1. 取消出口补贴,将通货膨胀转移回美国国内

从去年开始,中国就陆续取消了部分钢铁、有色、化工、塑料、橡胶、玻璃出口退税补贴。中国直接取消出口补贴掉。出口企业为了盈利只能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导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节节走高

2.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
后疫情时期,中国选择没有滥发货币对冲汇率风险,大力开搞碳中和,在逆势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等于是对原材料涨价的釜底抽薪,没有需求,国外原材料的涨价就会没有支撑,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3. 提高进口与实行全球布局矿产战略
中国选择将美元花出去,实行全球布局矿产战略。可以看见出口数据旺盛的同时,进口同样异常亮眼。仅在 2020 年,高额的矿产收购就进行了 10 起。据标普全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已经拥有 425 个矿业项目。

4. 防范资产泡沫化,压制资产升值
中国顶住困难,坚持压制房市,调控房产,就算经济艰难,也没有再放松控制,调控股市和商品市场。

5. 保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选择后者
这次中国还是顶住压力不跟,任由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造成压力,任由美元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减值损失。
在保汇率还是货币政策独立中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
这是为长远计,只要中国顶住了这波压力,事后美元收水时对中国的影响就会直接减弱,相反,美国现在放水却要承担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12月21日更新: 面对严峻的通胀形势,美联储宣布「预计在 2022 年加息三次」,将产生什么影响?

12月26日数据更新:

美国续领失业金创两年新低。(172万, 占劳动力市场1%)

美国劳动力人口1.9亿( 按68%劳动率计算。美国人口3.3亿),4.2%失业状态(结构性/摩擦性)。

美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容易刺激,走向物价走高

11月个人消费支出指数(PCE )5.7%(1982年6月以来最高)。CPI为4.7%,为1982年最高。

回顾1929/1979的历史滞涨经验,关注美国政策修复的风险(最近这次美国收紧的时间点很仓促,美联储可能错过这次加息、减少购债的最佳时机点。本来就该早动手的,结果没有动。结果现在必须要赶进度、加力度。参见上面12月21日更新)

美国11月新屋价格创新高,但是供给没有提高,市场机制失灵?

美国个人收入储蓄率下滑,名义可支配收入增114%,实际可支配收入增40%。通货膨胀,利益输送给了企业和资本。


2022年01月4日更新:

美国近期疫情十分严峻,将会加大美联储在2022年执行三次加息的难度。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入侵,2021年12月29日美国单日新增确诊人数录得527653例,超越印度,创单体国家的新高。一旦疫情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美国政府有可能再度提高限制等级,利空美国经济复苏。

由于近期奥密克戎疫情严重,美国未来经济风险不确定性加大,加息预期强度略有降温。并且,疫情扩散将使原本就处于低效运营下的供应链雪上加霜,同时也有可能引发美国民众新一轮抢购潮。这些都是导致近期美国通胀预期回升的重要因素。


参考:

  1. 中美博弈,中国砸碎美国收割的幻想
  2. 数据来源:CEIC
  3. 方正中期期货广东分公司 2022-01-04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的通胀有很多原因,比如前面诸位都提到的货币超发,疫情供应链混乱等等。

但通胀是现在社会的常态,一段时间的通胀不是问题,但通胀怎么停下来给经济来个“软着陆”才是需要解决的。

经济软着陆的方法与案例有几图书馆那么多,可核心前提就四个字“找个代价”,各种方法都是根据不同的代价承载方来设计的。

牛的国家,如过去的美国是按着别人成为代价,自己熬过通胀的。而且这招屡试不爽。

1970年代,那会美国通胀率最高11%,最低也有6%,美国用废除布林顿森林体系的方法赖了欧洲盟友的账,让欧洲盟友们当代价熬了过去。

1980年代,美国在马岛战争后趁着阿根廷战败混乱,把南美当代价收割一遍。

1990年代,吃了苏联的尸体。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又转移了一波代价。

2008年,希拉里跑来中国,逼着中国承接灌水给美国提供大量消费产品。

奥巴马任期最后在南海大搞,顶着全美工会的反对搞TPP。也是一轮再强制摊派代价。可他失败了。

后面特朗普乱拳出击,逼着日本欧盟来美国投资开厂雇美国工人给他们发钱(没指望美国工人生产出什么来),盟友出小代价算是止痛片熬了一会。

拜登上任以来盯着中国连着打牌,也是想再找个代价。

可美国现在的实力,已经不能强制摊派别国当代价了。

不能让别人当代价,那剩下的方法就是本国某几个阶层的人来做代价了,想想我国经济软着陆时候的骂声,美国会有政治人物顶得住骂声吗?


user avatar   nolan-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点其实不在于通胀达到30年来最高水平,最恐怖的莫过于,于此同时,失业率创下近年最低,恐怖景象如下:

看不懂?

先去百科恶补下通膨和失业率的关系:


至于通膨本身为啥,参见另一条问题的回答:

注意回复里的补充内容。


关于美国近期菲利普斯曲线严重失灵现象,请回顾这篇2013年的论文:


user avatar   wei-wu-zhi-xiong-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失踪人口回归--时间过得飞快,感觉这一年啥都还没有干就到了年末,但是还是得写点啥盘点下。

转眼日历已翻到12月中旬,离今年结束也就只剩下十几天的时间。随着国会两院在经历了马拉松一周的会期(主要是参议院为了批准总统的各种提名拖得长)宣布今年正式修会之后,2021年美国政坛大事基本都已经尘埃落定。

相比于全年“精彩不断”的2020,过去的一年颇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年初1月6日国会山失陷开了倒是开了个“刺激“的头,但随着政府换届,新上来的拜登相比于每周都能制造几个大新闻的特朗普起来,催收焦点话题的能力十分有限,美国政坛自然而然的回到了前特朗普时代平淡枯燥的老节奏上去。然而即便是政治话题整体关注度滑坡,美国政坛也全然没有要摆脱特朗普时代以来超极化政治态势的意思。两党尖锐的政治斗争和互相杯葛程度再创历史新高,有些场合甚至感觉要物理层面上的大打出手。

与此同时,困扰了人类文明将近两年时间的新冠疫情,在疫苗接种一度感觉给人看到解脱曙光之后,随着新变种的不断涌现,恐怕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考验美国和全世界的各级政府。然而,人民群众对旷日持久的疫情早已产生了严重的疲惫和厌倦感。去年疫情初期各大政府所施行的严格疫情防控,放到今年这个时候,很多民众已经不再买单。这种对于防疫措施的本能抵制,也一方面解释了为何全球许多执政党支持率下滑,甚至出现领导人面临下台危机的情况。

另一方面,尽管美国和全球各地经济都在以较为健康的趋势逐渐走向复苏的道路,但疫情仍是笼罩在经济复苏头上的一个巨大阴霾。疫情引发的全球供给链危机和原油产能不足,推动了许多市场出现商品短缺,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美国近几个月面临的高通胀率,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信心,即便是在其他宏观经济数字(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喜报频传的情况下,美国民众对于经济现状的满意程度仍持消极看法。这种对经济境况的悲观态度,不可避免地对拜登的支持率和认可程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使得民主党明年选情愈发告急。

而对于上台将近一整年的总统拜登来说,在民主党把控国会两院的情况下,国内立法议程仍持续卡壳无疑是令人沮丧的。尽管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席位优势微乎其微,拜登也已经成功推动并签署了年初的1.9万亿疫情纾困法案和十月底通过的1.2万亿基建计划这两大重大立法成就,但作为他竞选蓝图核心的民生和环境治理法案还能否兑现,现在仍很难说。而其他民主党选民所比较关心的投票权法案和高院改革等议题,更是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加上外交政策层面的种种挫折,使得拜登陷入了低迷支持率的泥潭当中。民主党11月在弗吉尼亚和新泽西两州选举中遭遇的挫败,更是让本就面临中期选举魔咒的民主党人开始习惯性地恐慌起来。这一段时间内,关于中期选举的讨论和窃窃私语就不用说了,连2024年民主党“换马”这种大逆不道的流言蜚语一时间都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为副总统和拜登天然接班人贺锦丽的各种负面新闻。(不过,贺副统帅难堪大任到也算不上啥新闻就是了。)

最后,还是回到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之上—美国的民主现状。拜登和美国过去一年的挣扎证明了美国政治和民主制度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简单用特朗普现象和民粹主义思潮去解释美国近年来政治的乱象显然不再具备合理性,当下美国所出现的政治极化,两党选美部落化,贫富差距过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严重撕裂乃至族群族裔之间发生的冲突和对立,可以说是美国近百年以来埋下祸根的一个总爆发。在经历了二百余年历史之后,美国,似乎站在了历史转折的路口。帝国,是将病入膏肓面临崩塌,还是成功转型走向辉煌,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动荡,平淡,和疲惫的一年

总的来看,2021年还是很复杂的一年(又是一个没有让我吃到家门口煎饼馃子的一年)。年初1月6日出现暴徒占领国会可谓是开了个坏头,拉高了人们对今年政坛“精彩”程度的预期性。1月6日事件给外界带来的心灵冲击,直接掩盖了1月6日前天晚上乔治亚州民主党破天荒翻转两个参院席位进而勉强拿回参院控制权这一重大事件。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一月六日除了彻底打破美国政治灯塔属性之外,对当下政治格局的影响无疑是远不如乔治亚州参院选举的。

没有参院控制权,意味着拜登现在仅有的两大立法成就也不会成为现实,未来可能通过的1.75万亿预算协调法案更是无稽之谈。而龟丞相掌握参议院大权,更是意味着现如今已经极慢的行政机关人员批准之后变得更慢,最近上任这一批自由派法官则毫无可能通过听证环节。反观国会暴乱事件,既没有对特朗普本人对共和党的绝对领导造成本质上的震动,也没有摧毁甚至是打击共和党的短期选情;就算是有调查委员会每周搞出一些新的发现,也只不过是提醒了我们美国体制的弊端和特朗普团队的无能(苦跌打都搞不好,政治斗争水平着实业余)。所以说,国会山事件除了把美国民主从神坛上踹下来之外,其切实政治作用和影响力着实有限。

在年初的动荡格局之后,拜登新政府执政的前一百天可谓是波澜不惊(无聊透顶)。拜登政府不再像特朗普政府那样争议不断,让许多吃瓜群众都可以放宽心态去吃其他行业的瓜(直接受害者—媒体)。政治斗争和国会立法堵塞回归常态,虽然两党对立情绪和火药味可能比前特朗普时代要浓了几倍,但整体斗争的点又回到了一些日常的立法问题之上。不过,相对于共和党一边的阻挠,进入夏日之后,志在推行己方立法议程的拜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说服安抚民主党内的两极势力。在民主党参院一票也不能丢,众院也只能丢三票的情况下,如何一碗水端平政治天平右端的曼钦和塞内玛,和政治天平左端的众院进步派党团,始终困扰着拜登和民主党的上层。

如果说民主党的内斗定义了美国政坛夏天内政的主题旋律的话,阿富汗战争灾难性的结尾则很好的概括了今年美国政坛的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在911过去二十年之后,美国在中东所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终于随着阿富汗重新落入塔利班手中而告一段落。阿富汗战争灾难性的结局,给早已面临信誉度破产的自由建构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破房子又狠狠地踹了一脚。尽管阿富汗战争相比伊拉克战争更具备正当性,但美国在花费了上万亿的金钱,付出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时间精力之后却又让阿富汗局势回归到原点,再度让人质疑所谓国家建构和播种民主观念的可行性。

不过,拜登政府虽然因为阿富汗问题在外交声誉和国内支持率上都摔了不小的跤,但摒弃原先失败的外交思路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举措。对于美国来说,聚焦在针对新国际局势和新时代的大国竞争,才是当务之急。拜登政府在年初仍盲目延续特朗普政府以来对立的对华政策,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元首会面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一个相对有建设性的新阶段。波折和分歧在短时间内的未来仍是不可避免的,但战略误解的可能性还是可以通过对话和合作来缓解的。当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美国能否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教师爷的姿态上退下,重返传统大国关系中认清对方势力范围和尊重对立面的核心利益,以平等的身位从现实主义角度来推动己方的外交政策。

除了动荡和平淡以外,2021年的另一个关键词则是疲惫。本以为疫苗能够根治疫情的拜登政府和美国民众,不得不屡次重新面临封锁和严格防控疫情举措回归的可能性。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折磨后,民众早已放松了对疫情的警惕性,厌倦了政府所要求的口罩和其他防疫举措。尽管从公共健康角度来看,民众和受民情影响政府官员这种反对严格防疫措施的行为方式,肯定会导致疫情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今年早些时候出现的德尔塔变种已经造成了一波疫情的新高潮,而近期又涌现的奥米克戎变种更是直接威胁许多大学可能会在明年被迫重返线上。随着美国进入年末假期季节,新变种可能会导致新的疫情高峰到来。

虽然有部分不充分的证据表明奥米克戎变种带来的症状较轻,长期无法得到控制的疫情只会使得民众更加疲惫不堪,变相拉低他们对现任政府的认可程度。所以,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疫情的话,拜登当下低迷的支持率想要强势复苏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看上去支持率跟油价关系更大哈哈哈哈)。

拜登的泥潭

眼下,执政接近一年的拜登,不可避免地和他几位前任一样陷入了总统早期的泥潭之中。传统上,在新总统上台的蜜月结束之后,往往总统在第一任期的第一年年末和第二年都会面临相对的低谷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选民对新总统新政府的预期往往和总统实际的政策和作为有所偏差,有的人觉得总统太左(或右),有的人则觉得总统不够左(或右),而大量竞选承诺又因为国会否决政治机制而无法兑现,另一方面,则是在野党选民在短暂摆高姿态之后,往往会高度动员起来反对用力过猛的现任总统。

美国政治现在高度极化的格局,已经拉低了作为蜜月期总统所能得到认可度上限。与之前总统上任初期所享受的6-70%支持率相比,近两任总统特朗普和拜登,起步就只有五成左右(特朗普实际上还不到五成),在遭遇挫折和负面性外部事件后支持率出现下滑之后,长期处于四成多支持率可谓是常态。但对于拜登来说,他当下的同期总统支持率放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比性格乖张,形象争议的特朗普和二战后面临种种社会问题的杜鲁门稍微好一点。显然,这对于明年面临中期选举考验的民主党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糟糕的消息。

拜登的支持率深陷泥潭,其实也很好理解。夏天以来民主党的内斗和拜登国内议程的卡壳主导了整个政坛的内循环,在这一段时间内,拜登和民主党几乎是在公开场合进行内部斗争,外界新闻报道自然都是负面的。民主党迟迟不能达成内部共识,让许多民主党选民感到不同程度的失望,这解释了拜登在民主党选民中的民望滑坡。

而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目前遭遇的挑战使得拜登在中立摇摆选民群体中的支持出现震荡。尽管经济形势整体大方向向好,就业率创下疫情以来新低,第二第三季度经济复苏也十分稳定,但疫情导致的供给端危机所造的商品短缺,货架缺货,高运输成本以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使得美国的通胀在近几个月屡创数十年新高。另一方面,继去年原油价格因疫情暴跌导致大量油田停产许多产油公司破产后,今年以来原油需求的逐渐和仍未得到恢复的产能推动了油价的上涨。高油价,高生活成本,货物短缺和招工难等都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所能切实体会并有深刻感触的问题。

而相比于虚无缥缈的那些宏观经济数字,这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感受更加能定义美国民众对经济的看法。所以,在当下的美国就出现了印象和经济实际严重脱钩的诡异局面。根据cnn民调显示,接近8成的美国民众对当下的经济局势感到担忧,超过6成的民众认为美国经济正在走向错误的道路。而最令拜登难受的是,尽管通胀和油价问题不受总统和行政部门直接管控,但民众仍然会把当下他们在加油站和菜市场所遭受的“苦难”怪罪于他拜登身上。将近54%的民众不认可拜登的经济政策,这和他的总统支持率中的不认可程度基本吻合。

换言之,拜登当下的困境几乎是直接和民众对经济的感观所对应的。尽管总统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力有限,经济好的时候总统有功,经济坏的时候总统有过大概是美国政坛一个比较适用的常用公式(当然,要看具体情况)。考虑到印象大于实际,如何扭转民众对美国经济的悲观看法,是拜登政府未来所要主抓的问题。好消息是,高油价和高通胀这种事情往往不具备持续性,如果在明年中期,甚至是下届大选之前这些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而经济大环境仍然是整体向好,那么拜登则有机会摆脱当下的泥潭。但是坏消息是,这估计依然救不了民主党中期选举的选情,而疫情等意外性因素恐怕不会让事情变得那么简单。


有意思的是,随着近期油价回调,拜登最近几个民调的支持率也开始缓慢回升,甚至多个民调已经接近49%-50%的水平。看来如果油价能够得到控制的话,拜登也还是可以把自己拉出泥潭的嘛。(美国民众就是这么肤浅.jpg)

至于拜登国内立法议程的困境能否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则仍只有曼钦老师一个人才能回答。随着1.75万亿法案正式推迟到明年才能投票表决,民主党依然没有在内部达成共识(说服曼钦)。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还是预算协调机制本身带来的限制,由于曼钦咬定法案总额不应该超过1.75万亿的上限,许多开支项目的授权年限被缩短到一两年来满足数字方面的要求。(这种是国会经典操作,通过缩短项目的有效时间来暂时降低对于项目开支总额的数目满足当下的政治和程序要求,在未来通过逼迫国会重新授权这些理论上受欢迎的开支项目的方式来变相实现项目永久化)但曼钦本人又不满这种做法,特别是对于只延期一年的儿童税负补助项目,曼钦表示了强烈反对。但如果民主党不通过这种做账方式来行动的话,整个法案可能会直接分崩离析。但不管怎么说,民主党通过类似民生开支的成功概率还是要大于失败的,具体只不过是数字方面和项目规模大小的问题。


然而就算是拜登的BBB法案能够成功过关国会,这真的会给民主党和拜登带来民调上扬和选举助力吗?答案估计是否定的,历史上大把例子显示政党通过法案之后仍遭遇民众反噬。毕竟,感观和文化战争(身份认同),而不是具体立法政策,才是如今大部分选民投票的动力。

换言之,民主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仍是当下进步派和自由派固有的教师爷作风和学院派气质。在文化战争议题上,民主党在受到左翼思潮影响下所选择的许多立场,无论是移民,种族,还是教育等领域,都是和大量美国民主所脱节的。随着全球左翼普遍知识分子化,传统政治斗争艺术因为“肮脏”而被学院派政客们所嫌弃,但是殊不知政治仍是一项残酷割喉的事业。

想要赢得选举,就必须扬长避短,民主党想要赢下选举维持脆弱的选民联盟,就得避免上共和党文化战争的钩,尽可能避免讨论种族问题,主打自己擅长的经济议题和民生话题。即便是在谈论种族问题的时候,也不能采用所谓“正义在手天下我有“的方式方法,尤其是不能过度负面的评价美国的历史(因为选民不喜欢,不是因为美国黑历史不够黑)。在农村地区因部分民主党人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做法已经对民主党极度不满的情况下,如果真的效仿一些城市自由派的做法天天大谈什么废除警察啊,什么批判性种族理论啊,那可真的是把自己往选举灾难的方向赶。

不要说为何共和党不用这么干,因为美国的政治极化是不对称的。现实如此,失败主义谋士只会也只能抱怨,而有政治智慧的人,则会选择在现有格局下去尽可能地操作。





失踪人口回归系列,终于忙完了期末哈哈哈,明天更新文章的下篇(展望中期选举,漫谈2024,已经论帝制的必要性#滑稽),未来预计将更新一篇贺副统帅的黑文,年末估计还要把极化系列收尾(我信了我自己)。


哦对了,老群因为一些反动势力折腾炸了,请各位原先群没有加我的朋友联系我加新的讨论群。


user avatar   shai-tai-yang-de-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经济相关回答的水平真是起伏不定,第三高赞的回答把我给看懵了。

首先我想提醒一点:物价上涨不应默认为通货膨胀。
美国物价上涨是现实,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说法有待商榷。通货膨胀一定伴随着币值降低,但疫情以来美元币值变化有限,以美元指数计算,美元自疫情以来仅贬值2.3%。

作者:Dr.张狒狒
链接:zhihu.com/question/49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通货膨胀,它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指的就是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而且也只需要物价上涨,上涨了它就是通膨。不然为啥不管经济景气是好是坏,都有一个inflation rate呢?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说法有待商榷”,额,这说法不是“有待商榷”,是完全不对。因为通货膨胀不是“因”,它当然不会“导致”物价上涨,因为它就是对物价上涨这种现象的经济学描述……

这是直接把通货膨胀给重定义了,然后美国就不通货膨胀了,逻辑满分,经济学常识负分。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这波通胀,肯定会先炸在其他地方的。6.2%和下面的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2021年10月

巴西:通胀率10.67%,

土耳其:通胀率19.89%,

俄罗斯:通胀率8.13%

阿根廷:通胀率52.1%


user avatar   tian-xing-liang-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期开完会后,近期美联储的加息表态活跃,即将到来的12月FOMC,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理事沃勒,沃勒和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等等好多人在放话,迫于CPI快速升高,需要加快缩表时间,为加息开路。

这是试水还是准备动手了?

第一,当然不是吃远东大国,吃几次了都吃不动,还要求着老二多生产多出口

第二,气候大会的达成协议,楚河汉界,存量搏杀,暂时不要互相弄,要弄弄别人

第三,除了远东大国之外,也就欧洲可以被吃吃了,潜艇已经被吃,北溪二号现在也想吃,想冻死欧洲人?

二战后的美国的历次股崩和加息减息周期,除了70年代那一次之外,基本都是有规律、有计划、有操作的进行,目的是金融收割,这都是老生常谈,不过我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主动性的,我之前的一个高赞回答实际也说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美国现在迟迟不加息,就是没有金融收割的加息相当于是在其内部进行财富重组而已,也就是窝里斗,在本就是政治分裂,族群分裂严重的美国,内部收割,内部强制分配无异于自我毁灭,老特懂所以大放水,老B登更懂所以面对6.2%的CPI就是不加息!实际不成功的收割这个事情事实上15年干了一次,不怎么成功,从老二那割了一点,远没到预期,所以为什么16年是老特上台,为什么有贸易战,为什么有南海对峙,为什么有脱钩论,为什么有新冠!当然美国没想到的是被反噬!活NM该!

帝国残影,这次美国的妥协,只能是吃吃盟友,然后自己内部下决心做重分配了,当然是中产和底层被割,大资本之间也会斗的很激烈!光出气没进气,这一次这口气没上来,美国可能真就要喊缺氧了。


user avatar   feng-guo-er-pa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乖乖,又有人开始围中救美了,现在,不仅你说什么是罪,你不说什么也成了原罪。

比如央视报道美国油价上涨了50%,美国人有怨言,某些人就被戳了肺管子一般。美国人一年交通支出近10000美元,假设20%是加油的钱,油价上涨50%,一年仅油钱就多支出1000美元,再结合美联储的统计,近40%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救急,美国人有抱怨奇怪吗?

再说,为什么关心美国通货膨胀。美元是上游,美元超发后有向其他国家传导的功能。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先是偷偷救助银行77000亿美元,随后又进行多轮量化宽松,仅第二轮量化宽松就给世界带来12.5%的通货膨胀。

按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应更明显,事实美国通货膨胀并不剧烈。恰恰是美国凭借美元世界贸易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将超发的美元流向国外,只要50%的超发美元流向国外,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就会不明显。

当年,许多国家激烈谴责美国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普京甚至抨击美元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为什么这次美元上游货币的威力没发挥出来呢?

分析一下,首先,超发的美元没有象08年那样,而是进入了实体经济。当年救助金融机构的77000亿美元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否则,想不通货膨胀都难。其次,超发的美元流向国外的数量不够,或者说没有从国外带回足够的商品。


user avatar   zhang-fei-fei-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想提醒一点:物价上涨不应默认为通货膨胀。

美国物价上涨是现实,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说法有待商榷。通货膨胀一定伴随着币值降低,但疫情以来美元币值变化有限,以美元指数计算,美元自疫情以来仅贬值2.3%。

图1的数据表示国际上美元的供需基本平衡,考虑到疫情后的国际贸易是↓图这样子的(2021Q3之后为预测值),国际贸易对美元的供需并没有很明显的增加(但对亚洲的出口确实需求增长十分明显,预计未来两年也非常依赖亚洲商品)。

北美进口数据比出口恢复得快得多,但是美元币值却稳如泰山,这说明超发的美元没有大规模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而太平洋对岸,中国的ppi突破了年增10%,制造成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提高了(主要是国际政治引起的原物料价格上涨导致中国的进口物价飞涨在前↓虚线),但“新常态”之下,中国创造了出口价格↓和出口总值↑双高的神奇局面。

↑这样一看2020年其实我国的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的反差萌,着实让我们赚了不少,不过这大概也导致2021年出口部门过度增长,行业内部竞争导致杀价严重,出口价格没能够跟住失序飞涨的煤炭和石油价格,进而最终引起看得见的手伸出来进行整顿调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ppi和欧美国家cpi的相关性非常强,中国出口价格上涨基本必然导致欧美国家物价上涨。美国物价飞涨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的制造业成本被推高(美国的狗腿和美国的出口商一起推的),出口商品不得不涨价。


如果炒家们和交易带师们交易出的美元指数基本稳定只是因为全世界普遍货币超发,并且只是因为商品到岸价格上涨导致的整体物价上涨,那其他国家,比如英国和欧盟,cpi也应该和美国一样不能看了才对。

但G20的cpi还是比美国更耐看一些。英国和欧盟十月份cpi稳稳的2.x%,健康得很。

甚至,你看墨西哥和俄罗斯汇率都那样了,cpi依然和美国没啥差别。更不用提日本,印尼,南非,印度了(当然也不能排除cpi造假的情况)。在调控物价方面,再弱鸡的政府都可以有所作为,现代国家的物价也早就不靠控制通货来调控了。

尤其是MMT的标准模式国家-日本,十月cpi是负的0.5%,你说是因为日本银行和政府把钱收上来烧掉了?不可能的事,日本的M2也飞涨呢↓,不比美国印钱慢。这其实充分说明,现代国家的cpi主要不由印钱量决定。

哦,估计有人想问一嘴阿根廷,我意思就别管它了,毕竟阿根廷比索汇率是这样的:

就。。。有点过分了。。。不知道是怎么操作出如此德芙的一条曲线的。。。

再回过头来瞅一眼美元指数:

其实过去几个月,美元甚至总体一直是在升值的。

这些神奇的数据都指向一个结论:流通领域的美元通货并没有膨胀,神不神奇?反不反直觉?

简单的“印钱→物价上涨”逻辑是不适用于任何成熟的现代国家的,即便它是类封建制度也一样。


但这并不是说美元没有超发,美元超发非常严重。

货币超发是货币超发,物价上涨是物价上涨,两者相关,但货币并不会均匀的流到所有领域,很可能一部分领域获得超额货币供应,而另一部分领域货币从中挤出。目前美国超发的货币大部分仍留在资产端(各种期货市场,各种证券市场,甚至是现金/准现金资产),导致虽然美元超发很严重,但和商品市场流量相关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指数GNP)增长实际上不足以支持将相对超涨的物价归因到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美国的GNP自2020年增长约4.5%。

美国的CPI自2020年增长约7.4%。

可以说,美国当下的物价飞涨和通货膨胀确实还暂时联系不到一起。

进口商品到岸价格↓和进口额正相关性非常高,可以说进口额的价格敏感度非常低,或者说在美国人眼里,进口商品的价格低廉到令人发指,目前的价格浮动幅度根本不会影响到需求量。

所以,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是美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除了进口价格上涨之外,美国cpi上涨还有别的原因吗?

再单看美国的cpi数据(和所谓卡车司机短缺相关的运输服务价格只增长了4.5%,还不及食品价格涨幅):

涨得最多的是能源和汽车(尤其是二手车)。

这两项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两者都在美国卖得很便宜。

比如说汽油价格,美国regular汽油价格在疫情之前是2美元一加仑(3.8升),现在是3.4美元一加仑(不到一美元一升),涨了70%但仍然很便宜。

能源和汽车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垄断程度很高,并不是自由竞争市场。

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容量很大,疫情期间Hertz还提供了海量自己的备车,按理来说二手车市场的供应应该是增加了的,但二手车的市场价格就是飞起来了。给这种涨价找理由,就像是问沙特俄罗斯为啥不增产把原油价格压下来?

车越造越多库存越来越大(红线),存起来~慢慢卖(绿线)~反正对车的需求也在逐年降低(蓝线)~

越来越多的供给,越来越少的需求,可是价格就是飞了。你说为什么?

现在有个完美的不会丢失客户不会损害销售量的涨价理由,企业选择不涨价是有共产主义精神打算造福社会吗?

你以为资本主义的荣枯周期面前,你不赚够过冬的钱能活得下去,你得跟着你的员工一起失业:

对美国这一波经济危机的定性不应归结于疫情,主要的问题是库存过高而没有什么有效生产了,本就需要一波大清洗来解决生产力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需要把一大群人的资产洗掉,让他们的家庭重新充满消费活力与欲望。

疫情只是提供了一个理由,如果没有疫情,也会有其他灾难。偶然多了,频繁了,就不再是偶然了。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涨价理由,美国的商业信心指数(黑虚线)和消费者信心指数(蓝实线)出现了大幅背离↓。

一方面是资本家觉得日子好爽,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觉得怕是要完。

又要拿出这张图↑了,现在美国制造业库存和批发商库存都很健康,唯独零售端出现短缺。为什么呢?

零售业者都破产了吗?并没有,美国的破产数据没多糟糕,至少目前并不比以往糟糕。12个月周期统计数据对比,2020三月到2021年三月份的数据比2019年到2020年的低了38.1%,比2018到2019更少。


以下仅仅作为一个猜想:

在一个长期高cpi的预期下,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赚钱方式就是买商品囤起来过一段时间再卖掉。

零售业史无前例绝无仅有低达1.1的库存/销售比却没有大规模的出现空货架引起恐慌也在暗示:这不是无序短缺,而是人为控货。


如此资本家可能在做的就比较明确了:

第一步,建仓库,招管理员:

第二步,建立运输线:

第三步,等补货,填库存:

第四步,资本“脱虚入实”,物价受控上扬。

最终完成美国特色的“消费端和资本端双改革”,这恐怕会是美国巨量M1的最终归宿。

说实话,美国奇低的物价水平严重制约其制造业发展,毫无竞争力利润率接近负值,但“自由贸易”的大旗又使之无法通过加征海量关税,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于是,只能由“官僚资本”组成的想象共同体不断通过创造媒体事实去推出一个高水平的“居民习惯价格体系”,重新建造“美国岛”,美国的制造业才有复苏的可能。美国也才有和中国撕破脸皮的底气。(笑)

就是不知道是币值崩溃人民起义在前,还是完成“改革”在前了。美国的消费/收入比↓高达78.4%,搭不上“经济再造”这艘快船的美国人将处于被敲骨吸髓的境地。

这所谓的“改革”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现在通货的印刷机掌握在美国的资本家手里,他们决定着美国通货的流向。20万亿的M1真冲到流通领域,除非美元出入境壁垒堆成喜马拉雅的样子,放弃自由货币的定位,放弃国际货币的定位,否则西天的风大量东去,那西天极乐世界恐怕就要成火焰山气候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加息后M1会不会减少?会减少多少?

是吧,想想就恐怖。众所周知,疫情期间有10万多亿美元由M2转成了M1提供流动性,加息若要抽走这十多万亿的流动性,是否会造成踩踏?十万亿规模的踩踏美国经济是否能够承受?

那不加息的话,这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什么时候会斩下来?又会斩到谁?

就以这张图作结尾吧: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涉嫌性侵中国女孩的美国牧师自首,当天缴纳10万美元后获释」? 
  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发生 8.1 级地震,目前情况如何? 
  美国普通工人工资,为什么高出中国工人工资那么多? 
  如果乌克兰成功加入北约,会有什么效应? 
  1 月 11 日报道,美国新增超 107 万例确诊病例,为何美国疫情形势如此严峻? 
  凭目前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打一场全面战争,中方几成胜算或者可以让美国付出多大代价? 
  CIA等情报机关在美国政治斗争中(类似于纸牌屋那种)扮演了什么角色? 
  后疫情时代,中美存在哪些合作机会和博弈空间?中国如何应对? 
  美国的共和党是不是走向衰落? 
  上流社会的生活(顶级富豪或高管)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宋朝这个朝代名将这么少,是否是因为宋朝军事拉胯的原因?
下一个讨论
浙江延长产假,生一孩共可休 158 天,二孩、三孩各 188 天。此举有何影响?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