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结论,
平面设计是经由一代一代的设计师探索、尝试,逐步递进的。其中自然会有试错,拟物或者质感化,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设计圈的一次试错,大家尝试了,且发现这条路径是有问题,走不通的,然后现在又回到正确的路上继续前进,并不是什么流行,而是回归。
好了,正文。
题主提及的
其中有那么几个瞬间,在视觉风格上仿佛回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味道——视觉感官上极具立体、深邃的空间感。印象中那时的日本电器品牌,如:松下、东芝等,都很推崇这种设计理念。例如在电池或磁带的表面印上渐变的金属色;或者画上三维曲面的网格 等等。
是说这种风格吧?
这些其实是非常70-80年代的风格。90年代如果看到,那已是这风格的强弩之末了。
下图是一些70年代的唱片封面。高光、金属感的机器人,高亮线条描绘出的cyberspace,玻璃泡面罩太空服表现的宇宙探索。这些是70年代所常用来表现的未来感的元素。
而后,这些元素影响到了80甚至90年代早期的很多视觉风格。
题主提及的风格,
源起70年代开始,广告、插画、各种平面设计中,流行起的一个老工具的新用法。
Air-Brush~ 喷枪 (下图)
这种表现力非凡,切合那光鲜迷幻的时代脉搏的风格,很快流行得到处都是。
回到正题,
70年代末、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许多表现科技感未来感的标志开始采用了这样的风格。
是因为善用了喷枪。这种风格,与2000年后流行起来的质感化“拟物化”风格,是不相同的。
“扁平化”所取代的并不是这种风格。
题主所说的喷绘标志风格,基本只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品牌标志才会采用。
绝大部分那年代的标志不这样。
现在来看看70、80年代主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样子的
70年代的百事可乐的标志
下图可以看到60、70年代的logo都是所谓“扁平化”的。
出版于1970年代的world of logotype. 也是一个常用的佐证。
甚至我们可以从Paul Rand的作品(主要的几个品牌设计于50-60年代)看起,
更早期的企业标志设计都是现在所谓“扁平化”的。
为什么呢? 这局限与设计工具以及媒体形式。
80年代之前,电脑完全没有进入设计领域,尺规作图、手工上色。下图就是你仅有的设计工具。
而另一方面传统平面印刷工艺、广告制作工艺跟现在也完全不同。
那年代你要制作一个渐变色的实体标志?工厂翻你白眼(其实现在也会翻的)
想了解下那段历史?
万众期待的graphic means出来之前可以先看看这个。
REF:
How Did Graphic Design Work Before Computers?然后
80年代中后期之后,电脑开始逐步进入平面设计领域。
90年代,电脑设计快速侵蚀了传统的平面设计领域。
至2000年后,传统手工的平面设计已经完全消亡。
而2000年后的标志发生了什么?
下图一些都是在21世纪初,争先恐后更换品牌品牌标志。
计算机技术已经让设计师能随心所欲表达想法,不再有限制。
所以,3D化、有质感的标志在众多缺乏质感单色的标志面前脱颖而出,设计师们可以将更多细节放在一个设计里。
于是产生了一波争先恐后改变形象的热潮。不为什么,因为可以。
始作俑者是谁?
也许是1993年的可乐辅助标志(不是品牌主标志,主标志从1941年至今没有变化)。可能是最早质感化的大品牌标志,吊打其他品牌10年。
看看同期的百事,(当然,你用现代的眼光看,没准觉得没啥问题。但在30年前,想象一下没见过世面的小孩,看到质感满满的可乐,再看到单调颜色的百事。)
顺带提一笔,96年,知道自己品牌形象问题的百事找了landor来换新logo。
于是landor大笔一挥,加了个渐变。(没嘲讽...96年你会拉这样的渐变么?)
而乔布斯回归后领风气之先的苹果,又将这波质感化号角吹响。
(注意看第一代糖果iMac时候logo还是黑色单色)
但顶部的机身顶部的标志~~~
等第二代糖果iMac出来后...
可以看到,1998年后开始采用了质感标志。
然后,2001年 OS X 横空出世。
作为众多设计师的日常工具。 OS X可能潜移默化地使设计师开始在标志设计中增加更多细节,更多质感。逐渐而成了2000年初潮流。“拟物化”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标志,在新千年变得立体起来。
于是2003年的百事忍不住又换标了。质感更加复杂。
2006年的又忍不住轻微改动了下,细节越来越多。像不像整容上瘾?
似乎那时候人人都中邪了。
2003-2010的麦当劳。(但2006年就又回归正常了)
查了一下,我以为万年不变的GE,也紧跟了潮流一把。
2003-2004的GE标志
UPS甚至放弃了Paul Rand设计的沿用了40多年的logo,2003年换标了。但14年又拍扁了。
好。这些是我上面引述的标志去质感化的时间。
百事总是改一次不过瘾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iOS7 发布的时间是2013年。
可见那么多品牌并不是跟苹果的风。
好奇么?这潮流并不是苹果引领的,但为什么诸多品牌抛弃了电脑绘制出的质感了呢?
作为经历过那段时期的设计师,我的总结(经验...教训...),
因为设计师们在电脑上设计出这些标志,但这些标志并只在电脑上呈现。
1. 在平面印刷品上去刻意画出一种本不存在立体质感,刻意且显低廉。俗气。
2. 画出质感形象的标志,难以按所画出的质感来制作,反造成形象不统一。
3. 渐变颜色难以专色印刷,徒增印刷成本。
这些种种是设计公司并没有顾忌或刻意回避的。
然而客户并不傻,不对的,市场也会教育他们改过。
所以这个大家认为的“扁平化”风潮,怎么能说是风潮呢?
质感化材质化或者说“拟物”的标志,才是一波风潮。
是一波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产生视觉效果滥用的风潮。
有些朋友觉得这质感丰富、“拟物”风潮好,
说得好听,是因为他们成长在这2000年初的那十年里,相对熟悉和习惯这样的风格。
按我的脾气说,就是看的少,视觉经验的浅薄。
这2000年后的10年,是电脑绘图技术产生巨大突破,而设计思维 未跟上脚步 带来的乱象,
而2010年后,设计圈所推进的改革,是在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