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黑客帝国:矩阵重生》确认引进,将于全国影院上映,时隔 20 年你觉得这部的票房和口碑还能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不知道《黑客帝国》系列在中国电影宣发发展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早在《黑客帝国2》的时期,引进这样情节相对硬核的科幻作品就是一招险棋,当时的观众审美水平和电影消费群体都有历史局限性,

而之所以迫切地需要《黑客帝国》这样的片子,因为彼时的北京,刚刚从非典中苏醒过来,

《黑客帝国2》完美完成了任务,算是给非典后的电影行业打了个强心针。

周末140万的票房放到今天真是不够看的,要知道1999年第一部上映两周也不过130万票房,

那个年代票房破千万就是不世出的神级电影了。

黑客帝国后两部的票房,以当年观众的口味来说,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2003年被太多人记住,主要是因为非典,

而2003年在中国电影的宣发史上是大事件,

北京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刘洪鹏对记者说,这个“第一时间”的意思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观众也是在这个时候可以首次看到这部电影,而北京原计划于晚上9点的首映未得到美方的同意。
这种做法在我国海外影片发行史上尚属首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盗版,并向国际版权市场展示我国打击盗版的力度。此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进口影片,至少要比全球首映时间迟一个月左右,待到影片在国内上映之时盗版影碟已满天飞。

同年上映的《黑客帝国3》,是中国院线第一次参与全球同步上映。

从此以后,随着银幕数量的激增,看电影=租盗版偷录VCD的时代渐行渐远了,

很多00后是没有类似经历的,

看着看着片子,突然画面里站起一个人来,头把画面挡住了。

那时候盗版肆无忌惮到发行的光碟里,开场前调试摄影机的画面都不会剪一下,咳嗽声讲话声全都录进去,

从《黑客帝国3》开始,情况才慢慢有所改观。

告别盗版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如果你每次都晚美国一个多月甚至半年才上映,那像黑客帝国这样叙事连贯的三部曲,看完第一第二部的观众是根本没那个耐心去等的,

而参与全球同步上映可以避免这个滞后性,

但随之而来的是巨紧迫的译制窗口,因为过去中国放映的外国电影,几乎都是译制片,绝少原音投放。

《黑客帝国3》需要赶上全球放映,反盗版需求又不可能随便给任何国家提前拿到拷贝,所以上映后要以最快速度拿出中配,这个时间只有一周,难度可想而知。

之前的中文版配音是李亚鹏,到了全球放映,李亚鹏就不再担任尼奥的配音了,估计也可时间太过紧迫,工作量巨大有关。

即便是直接放映英文原版拷贝,在2003年的时候,并不容易,甚至更容易翻车,

文中提到,中影和华夏突破性首轮投放100个英文拷贝,

也就意味着,任意一个拷贝丢失或者被完整翻录,不出一礼拜盗版碟片就会满天飞,对全球票房都有可能是重创。

在哪个国家出岔子,哪个国家真是丢人丢大了,弄不好发行方还会吃官司。

以至于每一部《黑客帝国》新闻里,都有高军的接受采访的身影,

中国电影圈传奇OG坐镇,所有人员都出去盯拷贝,

其阵仗真的和押运高考试卷差不多,

当得知全部放映完毕之后,发行方负责人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描述彼时的心情。我当就是看到了6公主的中国电影报道里他接受媒体访问顺便预测票房的镜头,因此对这一段历史印象颇深。

回顾一下才觉得万事不容易。

我们常常抱怨甚至炮轰好莱坞大片是“文化侵略”,可是没有这些辛劳的电影从业者,搞引进放映和译制工作,有多少人能通过电影了解海外文化,增长见识呢?

今天动辄排首映,看专场的年轻人,估计很难体会到二十年前的中国电影产业是有多么辛苦一路走来了,

说句题外话,

当年那么多质量极佳,在今天看来票房绝对按数十亿计算的好电影,国内的国外的,

因为银幕数量,放映时间和无孔不入的无良盗版,种种原因,

票房止步在几百万,一千多万,

破千万就欢呼雀跃,一千多万不到两千万都可以称之为前无古人。

当年的电影工业从业者,尤其是院线从业者,几乎真的是在凭借热爱来奉献。

而今有那么好的融资渠道,有那么多银幕和宣发渠道,有那么方便的售票系统,有那么多人肯买票支持正版,

但年轻导演和年轻演员,拍出了什么作品来回馈观众来着?

甚至很多成名日久的大导,也飘了,忘了初心了吧。

谨以此文向中国电影院线工作者致敬,感恩你们的辛勤付出,也希望黑客帝国4能延续结束非典的好运气,带给院线好的收益。


参考信息:

《黑客帝国2》票房飘红 三日超过140万元(附图)

《黑客3》首映:北京三日票售罄-搜狐娱乐

《黑客帝国3》昨晚首映 中文配音版14日亮相

高军:电影是我的半条命(全文)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下我对《黑客帝国4》,的情节预测。

第一,幸存的人类允许通过终端进入AI幻境,但是应该有协议,不允许自由人类唤醒其他人类。尼奥和战友们在寻找突破口。

第二,AI幻境出现新的升级模式或者病毒,求助于尼奥,尼奥在AI环境里面对新的敌人

第三,AI可能出现巨大隐患,豢养的人类可能要大面积出现生命问题,AI环境面对末世毁灭,那么救人类可能就是救了依靠人类发电的AI,不救!整个豢养人类就将面临死亡。

第四,新的AI出现,现有人类存在没有必要,这些豢养人类成了AI垃圾,反抗军们反而要开始承但幻境运营维持。

《黑客帝国》这个电影当年上映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看不懂,那一年1996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解读不断神话《黑客帝国》,直到《黑客帝国2.3》出来,自己打破了自己创造的电影神话。

《黑客帝国》的故事原型其实很简单,就是柏拉图的“洞穴假说”科幻版预言。

柏拉图的洞穴假说是西方哲学体系的根源,提西方必须要提柏拉图,柏拉图的核心是啥?

就是洞穴理论?

柏拉图假设,一群人被绑在洞穴里面,只能面向墙壁,背后点着火,人们看着面前晃动的影子,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其实洞外面的人操纵这一切。要想看到这个真相,就必须逃离洞穴,并且远离洞穴外操纵这一切的人。

提柏拉图又不得不说神权社会,古希腊是个全民信神的部落国家,希腊建了神庙不是去蹦迪,是全民信仰,要去祭祀,要去崇拜,谁敢否定神,谁敢公开否定神的存在,谁就要接受全民的敌视。

柏拉图本意是用这种假设来唤醒民智,让大家思考神是不是被某些人利用,然后拿来愚民的工具,进而否定神的存在,柏拉图良心用苦,就是要对抗那个无处不在的神权社会。

而《黑客帝国》就是把洞穴假说故事化了。

一群人被AI豢养起来(如同被捆在洞穴一样),

AI让所有人沉睡生活在如同网游般幻境里(被绑的人看着眼前的影子以为这是是真相),

制造这一切的AI在豢养他们(洞外的人操纵一切),

如果想知道真相就要逃离豢养人类的机械城(逃离洞穴)。

这就是《黑客帝国》的故事内核,这个故事西方一看就懂,因为这套哲学从欧洲文艺启蒙(复兴)开始,就是欧洲哲学的根源,所有哲学家都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或者再起新楼。

这个故事就是对神权社会的困惑,进而催化的故事,欧美至今50%的人信奉上帝,全球26亿人信天主教。教堂网格化的构成社会基础,一个偏远村落可能没有警察,但一定有教堂,宗教就是欧美人的日常,欧美电影里没事就出现上帝耶稣这些原始。

欧美的精英们知道上帝不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这个神权社会,但是大部分人是困惑的,神权社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黑客帝国》的出现,把隐晦的洞穴假说直接故事化、影像化,大部分欧美人几乎一看就懂,他把欧美哲学直接映射到现实里。

欧美人面对的是矛盾的世界,美国总统宣誓要手按圣经,法院宣誓要按圣经,众议院和参议院大部分议员都是信徒,还要圣经。

三权分立的背后是神权第一,可是科学告诉人们世界是没有神的,可是有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胆敢在电视上说没有上帝,这个总统他就当不成了。

这就是神权美国的强大,《黑客帝国》是有土壤的,让信神和不信神的人都开始撬动心里的疑惑,甚至相信这个世界是被创造的,《黑客帝国》上映后,有多个青年选择自杀,期望能在另一个真正世界醒过来。

中国人真的不太明白《黑客帝国》的故事模型,为什么世界是被创造的,为什么人类心甘情愿被奴役。

中国人从来没有神权社会的困扰,中国人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旦社会需要变革,总有人出现去打破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中国无数次上演的事情,在欧洲真的是没几次,也就法国大革命激情一次,之后欧洲真的乏善可陈。

欧洲哲学特点是批判,而不是去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欧洲哲学的痛点。他们没经历的无神社会,整个中国社会里,神职人员不参与政治结构。

《黑客帝国2.3》让中国人吃了一惊,因为第一部在经过多年发酵后,在中国已经形成巨大口碑,在全世界也是拥有巨大拥趸。

中国人期待的故事是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可是2.3一上映,中国人都惊呆了,怎么就和解了。

人类和Ai和解了,那些他们养着的人类,继续被Ai豢养,逃出来的人类继续生存。

中国人吃惊,其实是他们的哲学理论没法支撑这个故事,因为欧美哲学是排斥马克思这一套东西,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是存在主义了,这是目前哲学演化的最逻辑,其他的理论支撑不了第一部高高拔起的调子。

中国人要是写2.3必须打破机械城,建立一个中国式的社会,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体现,可是欧美也不认可中国哲学,所以最后就是存在主义胜利,人类和Ai讲和。

欧美科幻作品里的政治模式早就被锁死了,在麦卡锡时代,英美文艺界所有的社会主义支持者都被清除了。

自此,欧美科幻文艺创作里,只有帝制和民选两种结果。

欧洲人的政治进化按照中国来看,目前就是从夏进化到战国而已,他们差一点进化到秦汉模式的时候,也就是二战。

德国如果一统欧洲,那么欧洲进入大一统,迎来德式中央集权时代,可是美国插手了狂送武器给苏联和英国,俩国回血挺住了德国统一欧洲的大业,等待德国在俄罗斯耗光了兵力,美国出兵占个便宜。

欧洲统一进程的结束,相当于战国结束秦没统一天下,各国继续玩分裂,但是所有国家都不敢再提社会主义。

欧美他们没有中国经历这么多的政治制度。

夏相当于部落联盟式国家,也就是早期希腊还有英法德在十五世纪前的状态。

然后商,单一部族国管理四方部落国,相当于罗马和十五世界到一战前欧洲。

最关键是神权社会我们在商被周灭那天结束了,天地成了中国的信仰支撑。

而欧美直到今天才通过科学普及,完成了50%的人不信神的存在,还有一半的人信奉神的存在。欧美在努力一下五十年后可能完成中国汉代的无神社会。

神权社会结构下的人想象力是有局限性的,欧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代科学诞生于欧洲,可是神权社会又是社会主要结构,一战前,整个社会信神的人比例高达80%以上,经过一百年降低了30%的比例。

回头看看中国,汉武帝我们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在两晋南北朝又是门阀时代,历代皇帝犹如联盟首领,也就是今天的美国状态。

美国其实就是五十一个州的大联盟,总统犹如盟主,管理各州完全靠啥各州长的事情,而州长选举完全被各种资本财阀控制。

美国现在就是这个制度下,或者说唐早期的样子。就是门阀势力也在,然后通过科举制度,全国英才也进入朝堂上参与国家管理。

这和美国现在政治逻辑一模一样,它太过强大,所以光芒四射。

到了唐末门阀破灭,门阀再也不能干涉政治,美国还没进化到这一步,欧洲则被美国故意停留在战国时代。

之后的宋朝,是儒家社会和宋朝皇帝的一次媾和,也就是中国其实就是儒家社会,所有官员必须出自儒家。皇帝把国家事务交给儒家阶层,不是官员,同时军权也以兵部的形式被儒家拿走,所以宋朝军务糜烂。

到了明朝朱元璋发现还是要喝儒家社会打交道,自己辛苦打的江山,被儒家轻轻拿走,所以明朝皇帝和儒家是对立关系。

清朝从李自成手里捡了大便宜,对于儒家社会不是对抗,而是收服儒家社会,建立几个人的军机处,把军权和官员任免通过类似董事会的方式拿过来,皇帝自任董事会主席,其他人随意任免,牢牢的控制住了整个王朝的政务。

这种形式继续进化就是苏联苏共中央政治局,去掉皇帝位置,由几名党内精英担任常委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这种方式必须由一群有政治理想的的人担任,可惜斯大林发扬光大了这一制度,也破坏了需要政治理想者补充的结构,苏联自己倒下。

中国接受苏联的经验,继续完善这种机构,目前来看仍在完善中,但是我们不需要一种两千年我们就已经抛弃的政治模式,可是欧美文学界没有经历我们的五千年。

他们的文化构架还在罗马那里徘徊,拥有先进的科学成果和处于神权社会里,这种极其矛盾的事情就在欧美上演,用对于高科技的描写和落后政治制度写小说也矛盾

他们拥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和幻想,不代表他们的对于政治结构的接受高于我们。

看看《星球大战》,就是一次使用苏联的全民恐吓,美好的联邦被中央集权的邪恶帝国打败,把希特勒和苏联捆绑在一起,暗示这种帝国会破坏民选联邦的存在。

这都是老套路了,《变形金刚》里擎天柱带领汽车人抵抗霸天虎对于地球的入侵,套路就是从沙丘里淘的概念,弄的不靠抢劫过日子的中国人一顿懵逼。

换个思路,擎天柱不是就汽车人里的败类吗?自己占了地球这块地盘地盘,就不管其他赛博坦机器人的死活,地球就归擎天柱了。

他们自己的人看的爽也就行了,我们看看热闹也行,但是被当真。

一群海盗拥有先进技术第一件事就是做大炮去抢劫,不矛盾,一点不矛盾,拿着高科技做外衣写一本落后小说也不矛盾,一点不矛盾。用哲学内核套科幻故事也不矛盾。

矛盾事情是他们善于发现矛盾,批评矛盾,但是从来不善于根除矛盾,他们擅长讲和,通过利益再分配缓解矛盾,直到矛盾不可调和那天一起毁灭。

某些欧美文艺骨子刻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他们的哲学观预计是社会哲学问题的升级


总之就是哲学内核的突破《黑客帝国4》才会好看,否则哲学逻辑进入老套,那么故事就没法和前三部相比了。



中美哲学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其实不太懂


user avatar   segel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看法。

《黑客帝国4》在中国大陆的口碑和票房,与“爆”的距离可能会比较遥远。根本原因在于:作品预计的内容风格,与观众观赏心态,很难完美匹配得当。

《黑客帝国》三部曲的豆瓣评分确实非常高,最低的第二部也有8.6分。但这里的一个问题是,绝大部分使用豆瓣完成打分的观众,其时间点都是远远晚于三部曲上映时间的。这导致的现象是,当中国观众进行打分时,他们已经获得了以下几种信息:1,该作品是传世经典这一既定认知;2,网络上已经完稿的解析文章。前者打消了观众对于影片质量的否定可能,后者则解除了观众进入影片内部的困难,甚至那些无从定论的广泛讨论、挖掘,都会让影片的内核变得更加神秘、深邃。

然而,当第四部来临,并以中美同步上映的形式,上述对“较深度(硬核)电影”之受众反馈的便利条件,都将不复存在。作为一个新的开始,第四部可能是又一个轮回的起点,与前三部的剧情连接不再保持微观层面上的紧密关系,这也让观众更多地会将它作为一个独立作品,而剥离三部曲的印象分延续可能。此时,即使第四部的艰深程度只是与三部曲中的第二、三部相仿,也会在缺乏第三方文章指引、大量的设定说明/心理剖析的情况下,形成非常滞涩的观影体验。

对于沃卓斯基姐妹的作品,其实在《黑客帝国》这样拥有既定群体认知的作品之外,影迷与观众的反馈并不算非常积极。紧跟《黑客帝国3》诞生的《急速赛车手》、2015年的《木星上行》,都只有6分级别的豆瓣评分,而口碑较好的《云图》也是8.1分,和《黑客帝国》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对于这对导演组合的创作,当作品客观质量从“经典”高度上有所下滑,而观众又缺少了既定口碑的质量背书后,并不能很积极地接收它。

除了技术实验意味略显浓厚的《疯狂赛车手》,《云图》和《木星上行》,其内核其实与《黑客帝国》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

《黑客帝国》中,尼奥首先面对的,是串联起三部曲剧情的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从红蓝药丸的“选择真实还是虚假”的宏观层面,到先知给予他的任何一个细微选择,再到“救崔尼蒂还是重建人类城市”的终极之选。然而,在这样一次次的选择之表面的下方,我们看到的是“无可选择”的必然性命运之本质---无论是红蓝药丸,都不会给予尼奥真正的真相,真相要在“救世主”角色走到既定剧本的相应阶段后才能告知于他;无论哪一次面见先知,他的选择决定都是被潜在引导的;“重建人类城市”,则是每一代救世主都必定选择的“大爱”。因此,影片的重点,其实是尼奥在预设命运之下挣脱出宿命、率领人类获得自由的过程。通过“爱”这一人类心中无法被机器预知、理解、掌控的最大变量,尼奥打破了历代“救世主”重复上演的必然轮回,也让“毁灭--重建”之中无限切换的人类城市有了新的开始。

而影片的结尾,被机器回收的尼奥沐浴在光芒之中,身影化作了十字形,强烈地暗示了其作为耶稣的属性,这又是另一种宿命打破----此前的“救世主”,只是在机器剧本下扮演人类拯救者角色的提线木偶,无法拯救任何剧本圈定范围之外的东西,而让人类城市有了新开始的尼奥,才是第一个“真救世主”。在此前,当他承受着史密斯特工的连番重殴、落于下风,并最终被引爆身体,就有了一丝“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痛苦”的意味。虽然有着大量的互联网设定,但以内核而言,《黑客帝国》其实是一部“科技化语境“下的《圣经》,且加入了西方传统的“宿命与挣脱”要素。它讲述着救世主耶稣的神人一体属性,作为人的爱情、作为神的博爱,让他用爱打破了自己与全人类的宿命,并通过神的“献祭”而完成了人类的挣脱。

这样的要素,在《云图》和《木星上行》之中,其实也可以窥见。《云图》里,沃卓斯基让同一批演员在不同时代的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巧妙地操纵着各角色之间的关系,让之与演员在另外时代角色中的关系进行对应,让各自时代中的“被压迫、革命、失败”剧情获得宿命性的轮回感。而到了最后一个时代,革命终获成功,象征着对宿命的打破,武器则是爱。而《木星上行》中,在那个有点滑稽的表层剧情之下,是一个有些类似的内核-----兄弟几人怀有对死去母亲的爱,但又必须完成“杀掉母亲”的指定任务,于是对作为母亲影射体的女主角进行抢夺,一边流着泪一边想要完成“使命”地杀死她,而又对她(母亲)关联较深的地球怀有特殊的占有欲,而男主角对女主角“非对母亲影子,而是对女主角本人”的爱情,以及他对家庭的反抗,则构成了“爱与打破宿命”的主题。

虽然在完成度上与《黑客帝国》系列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这两部作品里,沃卓斯基依然在表达着自己的那些思路。然而,从中文网络上的文字反馈来看,大家的接收重点似乎都并没有放在这里。特别是对于《木星上行》,对于特效场面、战争戏份多寡的“预告片与正片不合”,以及对剧情走向上“变态恋情”的聚焦,成为了感想陈述的主体,甚至连男主角的那双作战鞋与庞麦郎《我的滑板鞋》的关系,都被广泛调侃。

在一定程度上,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沃卓斯基的电影,大多数普通观众的认知其实还是存在一些错位的,更多地看重其作为传统科幻电影的娱乐属性-----场面与动作的水准和频次,表层剧情的流畅性。在缺乏事先的外部指引的情况下,完全面对一个重启的、可说是“全新'的作品,大众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从第四部的预告片来看,这部作品的内容走向,将会是比三部曲中任何一个单片的信息密度更大,风格也更加晦涩。以预告片的开头为首,贯穿预告片的,是“阳光之下的虚拟城市”。往往过度明亮、造成光晕虚化的城市,模糊了自身作为客观存在的真实感,从而强化了“非现实世界的程序世界”的概念,与此同时,它又并非是完全的---像三部曲中尼奥确定城市虚拟性后的“代码状态”----虚拟化成像,依然具有色彩。上述二者混合,建立起了本片的重要核心:尼奥对于周遭世界的混乱化认知。一方面,深埋于心的旧日记忆,让他始终对眼前的一切抱有下意识的怀疑,然而另一方面,被重置后的他又难以明确自己的直觉。

以预告片中相关内容的分量来看,走出迷茫、重新确立昔日的自我,将是第四部的核心主题。引发尼奥在第一部中怀疑城市真实性的“程序BUG”黑猫出现了,第一部开头指引着他走向墨菲斯与崔尼蒂的“追逐兔子”也出现了。而他从预告片开头、吞服“留在虚拟世界”的蓝色药丸、过渡到预告片收尾部分的“蓝色药丸洒落一地”这一串联,贯穿了整部预告片,也提示了全片首尾贯穿的主题。而人类爱情的要素,也再次成为了他能够走出来的关键指引:与崔尼蒂在两不相认情况下的直觉性好感与靠近,很可能将带来飞跃性的发展。或许,“在机器给予的重置为虚拟世界中囚徒”的又一个命运之中,依靠爱情直觉的再次挣脱,将构成本片的主线。并且,这也将是尼奥的一次“对自我的找回”。

而关键的是,“对自我的找寻”,将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找寻”,意味着尼奥通篇都将处于懵懂、迷茫、犹疑的心理状态之下。一个有趣的片段是,尼奥在电梯里看到了拿着手机的人,然后抬起头看着天花板,天花板中的众人倒影与“现实”里的众人形成了镜面的映射-----相对于手机中的互联网世界,站在电梯里的人们处在相对的现实世界,而这个现实世界则也是更大程序里的“虚拟”。尼奥对此的感知,正代表了他在真实与虚拟之中的混乱。而预告片中份量很大的,便是他迷惑地凝望阳光的镜头,对着这个真实而又不真实的世界产生不自信的怀疑。

并且,在他重新“找回自己”的全过程中,阳光之下的虚化世界也始终作为剧情发生的背景-----第一部里他与墨菲斯习练武术,首次确信“虚拟世界里只要你想就能”,而在预告片里的类似段落,二人被入窗的阳光虚掉了身影;似乎在向第二部“与法国人会面”段落靠拢的“餐厅”,也同样是阳光明媚;甚至到了爱情的相关,他与崔尼蒂的牵手,也伴随着刺眼的阳光。而到了预告片的后半段,阳光减弱,灰暗的“真实性”比重相对提高----黑色氛围的真实世界出现,特工与尼奥的交互出现,特工的“被附身”镜头也出现,象征着尼奥思维逐步的明晰。然而,当特工用枪指着尼奥时,在这个理应“清晰了”的后半段,他却依然是一脸迷惑的表情。并且,当一些第一部后半段的对应镜头-----天台上对付直升飞机,用手挡住特工的子弹,疑似对接第一部结尾“飞行”的“跳下大楼意欲起飞”-----出现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明亮光线的存在,或是稍微弱化的阳光,或是映在尼奥脸上的反光。

从预告片来看,第四部将会是第一部的高度对应存在,这也吻合了两部对“尼奥的觉醒”“尼奥的再次找回自我”的主题吻合性。在一些暗示性的段落、画面安排下,尼奥将重新将第一部的经历“过”一遍。然而,从预告片对“阳光”要素的使用与强调(第一部中并未有如此的城市形象)来看,这一次的尼奥将会更加迷茫,更加难以澄清思想、确认现实。

这或许是“重置”的影响,但它就带来了影片在观赏性上的变化。第一部中的尼奥,迅速明确了真假,确立了敌我,随后开始与虚拟程序对战。而即使是第二、三部,于主题的推进也是循序渐进的,给打斗的动作场面留足了空间,很好地平衡了表达性与娱乐性的兼顾必要,让作品不至于显得过于晦涩艰深。然而,在第四部中,首先沃卓斯基势必安排更多的资源去表现尼奥的困惑过程,这也必然会让他在动作段落中显得不那么坚定、利落,整个段落里也会夹杂很多心理彷徨的表达信息。并且,“找回自我”,意味着尼奥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到那个第三部里“接受了一切真相”的状态,而非只是停在第一部里的阶段性“把握真相”。从影片中的一些人物细节的出场来看,影片也确实拿出了第二、三部中的信息要素,推动着尼奥的迅速接收。

那么,第四部的娱乐性下降,晦涩性上升。主角心理上的徘徊犹疑,大量的深化信息的轰炸式出现,整体的主题表达可能存在的“过快推进”,都会让作品对于观众---特别是将《黑客帝国》以外的沃卓斯基作品都当作主流商业作品看待的观众----而言,都会存在不小的预期落差。

《沙丘》在中国的冷遇,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一个现象:中国的科幻电影市场,还相对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科幻片的认知和预期,还保持在“商业化大片”模板的状态。对于《黑客帝国》第四部这样的作品来说,他们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可能还是有些过早了一点。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诺无青颜,

基努浊须髯,

夕阳无限好,

巨擎没尘间。


user avatar   lkh20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花一个月的业余课余时间,把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材)学明白了。

能做到的话,有点希望




  

相关话题

  怎么能证明我们是生活在《黑客帝国》中的世界? 
  《战狼2》为什么能位居中国票房榜首? 
  《罗小黑战记》动画电影与《哪吒魔童降世》的差距在哪里?票房差距悬殊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如何看待《湄公河行动》票房超过《爵迹》?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票房中国影史第二? 
  《流浪地球》的票房你估计得多少、有多火爆? 
  为什么国内很少有太空科幻电影? 
  电影《四海》的票房会受到刘浩存事件的影响遭到网友抵制吗? 
  许鞍华回应网友负评:「如果早知道网友的力量会换角」,你怎么看? 
  《攀登者》票房相对失利,对吴京的地位和声誉是否有影响? 

前一个讨论
女孩子想买一辆 suv(本人惜命,感觉 suv 扛撞一些),希望落地价 16w 以内,求各位大神推荐?
下一个讨论
现在的新能源车可以开10年吗?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