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传腾讯旗下 App 不得新上架或版本更新,腾讯回应正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合规检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ye-lai-liao-6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判断谣言很简单。热度上来了,即使是官方出来否认,说明也是真的。因为,这种官方辟谣应该直接追究法律责任才对。

自阿里被罚后,反垄断腾讯的呼声越来越高了。

腾讯的闭环生态。造成腾讯在生态圈内处于实际上的垄断地位。自然会通过更改用户协议来强化自己的权力,削减自已的义务。造成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不平等用户协议。

著名的有,微信、QQ号归腾讯所有。

在腾讯生态中,腾讯就是处于绝对垄断,即使是放大到整个市场。腾讯在信息通信APP的地位,也是垄断性的。

所以,归根到底,不是什么协议问题,不是什么泄露隐私问题。而是垄断问题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我昨天刚买了腾讯?

晒一波中概仓位,大家注意避坑:

阿里巴巴:

工商银行:

小米:

平安: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很多人都提到了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

我觉得这里面对腾讯影响最大的就是腾讯广告了

某些用户特征恐怕再也拿不到了

受影响最大的模块是用户画像

ctr有可能下降,进而影响腾讯广告的收入

算法工程师肩上对压力更大了

简单有效的特征拿不到了,只能去挖掘中长尾特征

内容理解可能是一个突破口,之前内容理解因为roi不高,技术难度大,收益有限,一直优先级不高

现在好了,roi再低也得去做了,我觉得挺好的,国家强迫把腾讯从局部最优里赶出来了

现在被迫去探索全局最优,那就必须加大技术的投入,去做有难度的事情。


user avatar   lihu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午网络上才有零星的消息,然后不久腾讯就正式回应,按照腾讯以往的速度,可以说是突发事件了。一个参考事件是,当年特朗普2020年8月6号签署微信禁令,然后第二天7号,腾讯公司才发布了一个“正在评估影响”的回应。

一个说法是,没有配合工信部进行整改,这里有一些疑点,通常上工信部查软件都是一个个软件的检查,比如,查到那款没有遵守个人隐私,哪款软件违规手机手机等等

像本次这样,不是针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特定的软件,执行对象是“腾讯旗下所有APP”,那么有理由怀疑,有可能是账号系统的问题。依据就是前不久刚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那如果一款软件是腾讯出的,但是不需要登陆,也就是没有使用账号系统,比如qq影音,其实也在打击之列,不过这个软件也很久没更新了。

之所以强调“所有”,更多的是出于“震慑”的考虑,
“保护隐私说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你们都不行动,都当我是说说玩的吗?”

考虑到最近的一套组合拳,不难发现,互联网行业想要像以前那样捞钱,估计是不容易了。

另外,腾讯的操作其实已经“良心”多了,我们猜猜,下一个是谁。


user avatar   kevi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一个网传的内部通告:

5、是否仅针对我司?
不是针对我司的,年初工信部的行风纠风指导意见提过要求,同一个企业不得被公开通报三次,移动互联网APP个保暂行规定也提了风险提示与连坐制度,这里是公司一年内四次被公开通报触发了监管规则。

这次的要求,所有产品上架前必须经工信部系统检测合规后才能上架。

具体检测什么呢?

除了个保法、网安法、数安法的相关要求,一周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第四条:

(四)以集中展示等便利用户访问的方式说明产品服务中嵌入的所有收集个人信息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的名称,以及每个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种类、频次或者时机及其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这个直指第三方植入的SDK。

SDK现在app里面用的很多,有广告投放的,运营优化的,还有贷款审核的,都会采集各种数据。

所以,不光要看App采集了什么数据,还要看这些第三方SDK。

随着数据安全法规的完善,移动互联网产业过去的很多模式,都要跟着变了。


user avatar   NewSean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凡是以“网传”开头的言论都不可全信!因为几乎都没有任何确切证据!

我认为此次举动并非针对腾讯一家公司,而是对整个互联网App的整治。

其次,我觉得可以关注一下腾讯方面的回应。

再次,主要是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生效,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的通知》,决定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通知》提出推动实现服务举措“五优化”,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实现服务能力“四提升”要求。

截至11月23日,工信部专项工作组已组织检测21批次共244万款APP,累计通报2049款违规APP,下架540款拒不整改的APP,对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震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工信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APP违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等问题,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腾讯的回应:正持续升级APP对用户权益保护的各项措施,并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正常的合规检测。在此期间,用户可正常下载使用APP现有版本。


因为犯错次数太多,好比达到了熔断的阈值一样,一次两次三次就算了,四次直接关停整顿。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中,腾讯公司旗下9款产品存在违规行为共计4批次被公开通报,违反了2021年信息通信业行风纠风相关要求

措施也写的明明白白,过渡性的行政指导措施,也就是过了这阵就好了,至于会到什么时候?

工信部对腾讯公司采取过渡性的行政指导措施,主要要求是,对于即将发布的APP新产品,以及既有APP产品的更新版本,上架前需经工信部组织技术检测,检测合格后正常上架。


我觉得答案在最后一句

4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21年信息通信行业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烈宏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烈宏充分肯定了2020年信息通信行业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取得的成绩,全行业在支撑疫情防控、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市场环境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成效显著
刘烈宏指出,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事关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事关民生服务、事关行业形象,全行业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速提质,强基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整治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刘烈宏对抓好2021年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 三是加大监管力度;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各单位要按照工作部署,科学筹划、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这明显就是多年准备,马上迎接大考了,就怕你考试之前乱玩游戏影响成绩,直接把你手机电脑没收了,等考试结束完再发给你。

没啥毛病。


user avatar   lokink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合规成为互联网新底线,互联互通将造就互联网企业新模式。

大伙认识到数据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多是从滴滴出行在美上市开始,但细心一点就能发现今年3·15晚会的几大案例其实都实质上在提及用户隐私和安全问题。如果你之前就关注过我的话,能发现

2020年8月,在腾讯南山必胜客所在的深圳,首次提出个人享有数据权,其实已经是一个风向标,告诉大家数据安全是企业应尽的一项义务,我在这个问题下表明过这一观点:

将”大数据的权力“关进技术的笼子是我们的责任,在享受大数据这把双刃剑带给大家帮助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的提升保护大家,减少隐私暴露对个人的伤害。


随后,2020年10月,我分享了这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的观后感以及一些现实细节的对照。

监视资本主义通过滥用个人隐私数据,达到操控甚至改变用户价值观的恐怖效果,在智能陷阱面前,每个人都是待宰的小肥羊。我也这个回答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类还没有准备好面对传播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
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克拉克三定律”

人类在使用新技术时,先发现其促进生产力的作用,而往往很久以后才能发现它带来的伤害。


在2021年1月,我对腾讯QQ扫描浏览器历史记录也做了说明,

虽然官方回应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问题,用于检测恶意和异常的访问逻辑,以此作为辅助手段去判断恶意客户端。但是这样不知情、不授权的“善意”不容易被用户分辨真正的好坏,而很明显,数据产生者的用户需要知情且自行决定。这篇回答里面也有这么一段话:

作为数据的产生者和拥有者,我们应当有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权利。完全暴露和掠夺我们的隐私有益于企业的商业竞争力,提升商业服务质量,但是我们付出的成本远高于收益。

大数据杀熟已经被明令禁止,但隐私数据的侵犯还仍在进行。


2021年1月,我在QQ邮件翻译出他人的快递通知中也提到这个问题,在未经用户授权情况下就明文进行训练,使得模型过拟合产生隐私泄露的问题,这就反映出了企业业务流程的不规范和操作的不合理。

在这个回答下很无奈的陈述了以下事实:


2021年3月,有网友质疑微信窃听用户,随后在网络引发热烈讨论,我在这个问题下面给大家解答了腾讯的隐私政策以及相应的技术,我也对相关误解做出了澄清。

用户画像可不是一天建成的。

推荐系统对于每个用户的用户画像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难道关闭了此刻的监听就没有历史数据了吗?

那就只有一种情况会发生这个现象,

就是他没有你的历史数据,而是会根据你当前的数据在线更新和匹配。

我在这篇回答开头也说了:我很喜欢这位博主为宣传隐私保护做得贡献,但是不喜欢他哗众取宠胡乱下错误结论的行为方式。

因为我是做相关方向研究的学生,所以非常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这方面的新闻,提高相应的安全意识。


2021年3月,3·15晚会上大量关于隐私泄露的案例 | 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商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智联招聘、猎聘平台简历给钱就可随意下载手机清理软件黑手伸向爸妈

其正式表明我国开始正式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

作为数据的产生者和拥有者,我们应当有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权利。完全暴露和掠夺我们的隐私有益于企业的商业竞争力,提升商业服务质量,但是我们付出的成本远高于收益。

目前在数据保护方面根本做不到权责对等,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就是对诈骗以及违法犯罪最大的助力,可是公司却很少因数据保护不力而受到处罚,作为数据使用方的企业更是只享受权利不承担责任,目前所谓的商业化与隐私保护的双赢,实际上还是商业化赢了两次(摊手)。


2021年5月,我也探讨过大数据和个人隐私的关系,切不可因噎废食,科学的处理能够让个人隐私得到妥善的保护。

随着政策完善,用户数据会被更安全地使用,数字市场会更广泛地进行数据交易。

但是受益者不会是用户,因为数据越多价值会成倍的增长,留在单个用户手上的数据几乎不具有价值。这些数据会成为使用APP的“费用”,用来抵消之前讲到的那些成本,而不同意数据收集的用户不是资产而是负债,会被企业抛弃掉。


2021年5月,我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腾讯手机管家等APP违法违规手机个人信息时也说过这个问题,为了给大家普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特意将法规细节给大家掰出来细细讲解了,这些APP是如何侵犯我们个人隐私的。


2021年6月,以科普技术知识为出发点,我给大家讲了两种不暴露个人隐私来实现大数据需求的方式,

一种是多方安全计算,一种是中间人攻击。如何将枯燥难懂的数据安全知识讲的有意思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大家感兴趣也可以看看。


2021年7月,滴滴在被网络安全审查时,也给大家分享到了国家安全数据这些机密数据的重要性,隐私数据不止个人的隐私,也有国家层面的隐私,网络空间博弈趋于复杂。全球化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采购活动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更为开放且缺乏安全控制的外部环境,逐步层次化和复杂化的供应链势必导致不安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拥有更为便利的渗透机会。毫无疑问,这些不安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正在成为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网络间谍和网络破坏活动的主要媒介。国家必须更为审慎地对待通过供应链渗透引入的国家安全风险,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意义重大。


2021年8月,我也对滥用算法推荐、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进行了解释,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是对企业获益更多,还是对人民更有帮助的技术?

如果不能意识到推荐系统的后果,那么许多人将成为推荐系统的 '表达'

推荐系统不仅在塑造着使用者,也在影响着内容提供者。Don't Be Evil.


2021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我也做出了一些分析。事实上,个人隐私保护的权利并非自古以来就有。在独裁和自由民主的划时代对抗中,隐私成了双方衡量进步与自身缺位的标准。隐私的权利,是独处的权利,是分割于传统公共管辖事务的一种定义。


对隐私的重视正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进步。

每个人能够获取的信息和自身暴露的信息都在成倍增加,而涉及的用户对其几乎无从感知。在我们享有大数据便易的强大功效时,我们也向它输出着我们的反馈。

大众在战略上重视隐私,对所有使用的技术都要求隐私保密,不断夸赞着苹果、小米等设备的隐私保护性能好,但又在战术上对隐私十分轻视。


木桶原理解释了体系最薄弱的地方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最下限,而现代用户很少建立起相关隐私保护的意识,导致无论反诈宣传再高明,骗子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套取个人信息。隐私保护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我们的隐私比北极冰川消融得更快,技术的侵蚀速度超过了法律体系的保护能力。

我们认为隐私权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自身、住所、家庭与人际关系不受窥探的自由;二是信息的隐私,以及自由决定将那些自身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权利。

但事实上对于第一方面几乎早已沦陷,自身、住所、家庭信息在发达的外卖、快递、打车业务中早已无所遁形,服务的终点即为家庭信息,包括个人电话、消费记录、家庭地址被几乎每家商店所获取。

无论时欢迎还是抗拒,历史的演进正在侵蚀着隐私,在任何时代、任何阶层中,个体隐私都要与其他欲望相权衡,结果往往输多赢少。曾经粗放开发增长的数据时代已然过去,我们需要期盼更实用更有效的数据保护技术。


目前根据腾讯方面的回应来看,这次应该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推进工信部工作。

其实很明显今年大多数公司都在配合整改,用户协议和隐私保护条例在各大APP上都已经更新了,但是相应的技术适配还没同步,所以这次监管大概率是为了督促各大企业推进技术落地,毕竟腾讯社交体量大,需要合适的监管才能让用户放心使用。

最后提一句,我一直觉得腾讯、阿里、字节等公司的隐私计算技术特别强,看他们在相关方面的成果和落地专利非常多,我有时间也会给大家科普科普他们在用户数据隐私保护上下了多大的功夫~


user avatar   di-wen-ta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赞都在洗些什么呀。政府单位,事业单位昨晚已经通知了停用微信群工作群了或者整顿了不知道吗?所以事情不简单。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次工信部要求限时整改屏蔽链接的问题。微信竟然说分阶段改。当时我就想说腾讯真牛逼。工信部的政策都敢自己打折扣。这下自食其果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腾讯科恩实验室成功远程控制特斯拉? 
  有什么推荐的安全的聊天软件? 
  有哪些好用不火的软件? 
  如何看待马化腾说腾讯只是一家普通公司,随时可被替换?腾讯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如何看待腾讯投资白金工作室? 
  老干妈称腾讯从来没有催收过,这场纠纷全程都存在哪些疑点?暴露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拼多多的高速增长可以持续多久,你是否看好它的未来? 
  如何评价半藏森林 COS 春丽疑似接到腾讯广告,后又澄清系误会一事? 
  为什么华为和阿里巴巴能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而腾讯却不行? 
  较晚在视频领域发力的腾讯视频为何能够后来居上? 

前一个讨论
腾讯辟谣「腾讯云数据库泄露」,造谣者可能面临哪些法律责任?如果云计算企业数据泄露影响有多严重?
下一个讨论
美国的党争问题严重吗?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