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2021 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称 10 年内超 2 亿国人要租房?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就是超大型城市路线不动摇。


其实有几个大概念稍微一梳理就明白了:

一,我国房子总套数约2.7亿,户均比例已经到了1.1套,房子作为商品总体是进入过剩平台期了;

不过剩也不用喊去库存了;

二,每户家庭持有起码1套房产的比例也很平衡了。80后妥妥过70%,90后应该也该过40%了;

这是算1套的,不算那种持有2700套的;

三,眼下房地产行业的主力是国资国企。

一个商品总量过剩,绝对稀缺者(1套也没有的)相对较少,主要供给方还是国营的市场。

怎样搞出2亿租客?


不平衡。保持区域间的落差,就依然能在总量过剩的前提下形成局部卖方市场。

例如超大型城市路线。

我是懒得查资料了,不过日本的房产过剩和东京房价坚挺,世人皆知。

你家里六个钱包在老家凑出一套房子又如何?在你青壮年之时,你的就业在哪里?

不在老家嘛。

不在老家,老家那套房子就是资产,是拿来沉淀货币和收取老家水平的租金收益的。

不是拿来给你住的,对你而言并不具备常规意义上的“住房商品”属性。

你在工作地的居住需求,依然需要额外的开支来支付。部分区域的租房乃至住房交易市场就被你稳住了。

至于你六个钱包凑出来的老家的那套房子,辛苦你每日沐浴更衣焚香祷祝,别有价无市。


讲得远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十几年前有一票学者(例如温老爷子)强调大规模内陆投资,支持东南沿海产业对内转移。

投资和产业阶梯式对内转移,能逐年形成一层层的次级中心城市,还有围在他们周围的新兴城镇。

大量相对低工资的就业岗位跟随产业迁移内转,大范围的劳动人口流动就能减少,本地化就业和业态就会增加。

这种本地化的投资和就业是相对低成本的。基建不用超大型,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用因为庞大的外来人口而超载,抗经济波动能力还强。

其实就是林毅夫以前说的“城镇化至少还能带来20年的增长”。

反应在普通人身上,就是很多过去十年六个钱包买出来的房子,是能住你的,是不需要你再额外支付居住成本的,是能够帮你形成更多工资剩余进而刺激消费的。


但这些年看下来,明显还是超大型城市路线占上风。

不是彻底占上风,城市群的概念还是有的。但从南北经济分化来看,人力财力政策的治理能力依然是向东南和南方省会集中。

北方大概就北京和西安有引力。

资源集中的明显不平衡,必然带来劳动力流动的不平衡,最后就是劳动力关联的交易量(消费纳税研发等)的不平衡。

形成巨量的租客是很正常的。


再远一点地说,超大型城市路线就是需要这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是发展动力。

资源的过剩集中意味着什么?资源的价格竞争加剧,成本更低。

大学生只能去那几个城市,那大学生在这些城市里的价格一定是“合适”的,至少是透明的;资金也是如此,项目在资本过剩地区拿投资也方便;同理还有社会治理能力,政策集中地的行政效率一定更高。

这些对超大型城市来说都是利好,降本增效,保持竞争力不下滑,例如此刻的东京。

但对腹地而言,未必好。这里不仅指那些昨日黄花,也包括中西部一些新秀。

转移支付的力度一停滞,东南的引力还是会拉扯中西部的资本和年轻人。


总之,虽然是自如发的,但自如有理由发,因为确实是租房行业的利好。

国家照顾的是乡镇进城劳动力,廉租房的目标主体是他们(起码文件上是),因为他们不进城、高机动、低消费。

保证他们在大城市里有较低的居住成本,他们满意,获得廉价劳动力的大城市也满意,美美与共。

抱有进城梦想的、就业岗位限定以致丧失机动性的、消费水平至少要守住市民阶层水平的,也就是所谓的“中产”们。

他们是这2亿租户里最难受的一批。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份文件并不符合我国房产市场的根本性调整趋势,所以对租房的定义与租房人群的数量都出现了错误。

自2015年起,我国从顶层开始就在推动房产市场方向性调整,即从以让人费尽全家积蓄才能有房住的“香港模式”切换成多数人租房上层人才买房的“新加坡模式”。(官方说法是从重售轻租转变为租售并举)。

而这个切入点是商改租与租售同权,即用我国各城市大面积存在的空置写字楼(最少的城市也有30%)改建为长租用房。同时租房和购房享有相同的社会保障。

2015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

2019年12月,住建部等六部委印发《关于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意见》

一线和省会城市也开始出台具体操作的政策以及商改租改造的具体标准。

而自《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开始,租售同权的立法也已经开始落地。

一线城市未来的租房和购房比例,按照深圳市住建局在2016年的公开说明未来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60%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

未来我国年轻人,将多数在“老家有自有产权房,工作地有长租房(20年),有长租房即可结婚生子,发财了再买房”的状态,除了房地产商贩卖的私货,一二线城市房产不再是留下的刚需。

在这个趋势下,2亿人租房显然太少了。

另外要说明下,公共住房并不等于公租房,公租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企业和园区等自建的人才公寓,第三方改建运营的商住公寓等都是公共住房,其供应量和性价比都很客观。

当然,这一转型过程要面对卖地成瘾的一些地方与房地产企业的层层阻挠,不会太顺利。但大趋势是肯定要调整的了。

另外,在这一趋势下,“房产税征收后房租上涨”的事情不会出现,因为租房市场的供应大幅提高了,供应多了只会造成降价。

在这一趋势到来后,我国也将迎来一轮新的消费增长期,解放了钱包自己又有了个要住上20年的房子,一整套家电是必然要买了。


user avatar   lei-wen-xio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国际接轨,就要接受国际化的一切,包括这个租房率....理论上中国14亿人里面至少也该有20%也就是2.8亿人租房子住——既然很多人认为租售比应该同国际接轨,那总得知道国际上的租售比是咋来的(买得起房的人太少导致大部分房子卖不起价,租房的人太多导致租金水平偏高)


user avatar   mao-da-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老家所在的山县来说。

当前,它价位前三的在售楼盘,去到的价位是5000左右一平,主推的户型区间是119—161平。

我们当地的青年人主要往外跑,散布在珠三角一带务工。

留在家里的,除了公职人员、大小商贩,剩下的主体以务农和种水果为生,地方的水果是鹰嘴桃、三华李、快食李为主,少数人最近几年还养了几头到几十头的猪不等,比如我家,老爸老妈就是除了管理果园也要打理自家的小猪场,我一个大姑家(嫁的比较近),开个小车三十分钟就到了,她最近三年也在养猪,养的大猪,产下猪仔,小的猪也卖,也有养大一些再卖的。

我们鹰嘴桃走快递,可以卖到十块左右的均价,当然,如果入园就没这么多了,走地方的小市场(桃满为患),价格又还得压缩三成到五成,偏偏桃子不耐存放,找不到合适的卖家,就只能低价出售了。

在以种桃为业的乡民镇民中,在桃果打理较好,售卖及时,人力也较为充足时(这个条件,有些人家是满足不了的,比如我的一个堂叔家,他四十多岁,摘桃时节,他家的人手就严重短缺,常常一个人在山上园里从早摸到黑,熟桃摘不及时,很容易烂掉,好的也很难走快递,一装箱就是24小时以上,这个闷就够熟桃受了,到时售后有得忙),每年能盈利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多的人家也有达到二十多万——但这类情况非常少,大部分人都在十万以下。

就算是统一计算为十万的盈利。

但这是我们当地最大最有势头的副业了,别的一言说穿了,全部加起来都可能没个三万两万的盈利。种田的话,大米、番薯和部分蔬菜可以自我消灭,抵消生活成本,喂养的鸡鸭鹅,也可以提供一部分的肉和鸡蛋。

但这是我老家所在乡镇的父母一辈(如果没有别的工作,事实上,除了部分是公职人员、商贩菜贩,大部分都没,剩下的工作是种田务农),一年最重要最大的进项了。它是一家几口(父母加一个老人,专门请假回来摘桃的青年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平均下来的进项是不多的。

即便以十万的理想状态去算,要买我们县城的前三楼盘,偏小一点的,要整整六年,大的是八年九年,这还是没有别的事情打乱(比如有亲友生病借钱,有大宗的家电更换,大批桃树病死等)的情况下,盈利全部都拿去买房子了,也不搞什么来年规模维持,也不空出新的一年肥料钱、人工钱(有的人家园子大,好几百棵桃树,忙不过来,会请短工帮忙剪枝、施肥等,一天一人150到250不等,管饭)……

当然这样的计算和筹钱,对一个山县小镇来说,已经是非常理想化了的。而整体进项不如我们地方小镇的有没有,也肯定有一些。

那么。

这样拼了将近十年后。

我们手头的配套设施是什么呢,

一座县城汽车站,(没通火车、高铁)。

几座银行的服务点。

一所省重点中学,一所普通高中。

一家县级医院、一家中医院。

恩。

然后这是我们县城中心。

集中了我们整个县最好的资源了。

知道我们当地人怎么看大病的吗?

近一点的是优先跑隔壁江西省龙南县那边的医院。

远一点的跑珠三角。

为什么会越来越多的人租房?

久涨高位的房价就是最狠的,买不起,当然只能租了。记得11年的时候,广州车陂南那边,还可以找到300块的大单间,有独立的小厨房卫生间,我当时在里边租了个三楼的房间,周边也不吵闹,就是晾晒不方便,后来房东开了天台才好些。

后面转去白云上班,先在上班的地方住了一段时间,14年前后,自己到萧岗租了一个大概26平米的房间,一室一厅(都是小的),顶层,采光好,我养了好些花,当然夏天也很热。我住的久,房东只涨了五十块的价,每个月的基础房租是510。周边的地段房租也不高。这样的地方当然比不了小区和居家了,只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活法,或是为了省钱,或是求高不得,退居其次。

说来好笑,我熟悉的父辈们梦想都单调且直接,希望能在县城里能供出一套自己的房子。

然后,这几年,托着桃市的旺盛和口碑,也真有一些乡亲陆陆续续在县城供起了房子。

他们的房子一年到头,满打满算,住不来两个月。明明很多人都自己的小车子,下城的路也比以往更畅通了,一个小时不到就能从家里到城里。

为什么,好好的房子,那么多亲友一年住不满两个月?

因为家里一大堆的活要干,短不了人手。一年四季之中,稍稍轻松的是冬天的末尾,春天的开头,要忙的都忙好了,该忙的还没到时节,二十多天下来,大部分的瘦脸都能比其他季节胖上一些,白上一些。

当然。

回顾到我自身。

我笑不出来。

我在广州上班十年。

租了十年房。

我卖不起这边的房,我只是耗在这边上班,希望能多赚点钱,多找点机会。

老家的出路就那么点,黄泥土,背朝天。


(所用图片系自拍)


user avatar   boysanged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大家没有注意到的点吧。

10年之内有超过2亿人要租房。

那么反过来也可以看到有1亿套房子要被出租(以2人租一套来计算)。当然房东可能没有1亿人,也就5KW-8KW差不多吧。


全中国至少有5KW-8KW的人是靠吃房子的利息赚钱的。

而至少有2亿人要租房子。

这恰是一种对立。一种矛盾。


在这个国家刚刚发展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获利。每一次发展,每一个改革,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享受到红利。

俗称帕累托效率。大概意思是,财富的分配整体上是增加的,固然有些人获得少,有些人获得多,但大家都获得了新的利益和财富。这使得改革和发展是充满喜悦的,是很少有矛盾的。

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许多改革,已经会有既得利益者了,已经会有人在改革中丧失利益了。那么每一次改革必然有巨大的阻力。


对于房东而言。他当然希望房租价格高涨。于是很多政策明明是在侮辱租客,但一样被保留下来。

比如小李住过广州的城中村,一个月租金4000了。但是房东提供的洗衣机,不过是一个500元不到的破烂货。如果想用好点的就必须自己买。房东提供的床垫不过200一个,小李自己换了床垫,然后房东不肯收走旧的床垫,除非我把新的价值2000的床垫留下来送给他。

自如的所谓精装房,也出了甲醛房的问题。

2万元的所谓高端房子,大家有空可以在贝壳网上看一下。也往往带有很多缺点。比如一样用廉价的家具,一样用10年前的家电,一样是甲醛房(很多刚交房一个月就立刻出租高价,就等着房客来吸甲醛)。。

如果这些小问题,可以通过和找一个好房东来解决。可以通过事先多观察来预防。那么很多问题则是无解的。

比如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广州这边有试点租售同权的学区政策(实际上租客还是不如原住民)。但是租客需要得到房东的同意。然后房东往往会再额外索要几万元的签字费。更难缠的是,房东无论多少钱也不肯签字的。。

比如说尊严的问题。在同一个小区,租客是毫无尊严可言的。我住过的一个小区,有一天有一个老头跳楼了。结果业主群里的大家的发言是“这一定是一个租客”。。其他诸如养猫养狗网线疫苗等等问问就不细说了。从物业到邻居,几乎每个人都在歧视租客。


写到这里,一声叹息。

在可见的未来,大量的人口会向大城市集中。可大部分人都不会在大城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房。这是正常的。但我们至少可以让她们租房的时候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



我手里正好有一本书提到了这个数据,。发来给大家看一下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是实话,也符合发展规律。

暴露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租房市场长期缺乏法律规范(规制)和社会关注。

如果你读过国外经济学教材或者通俗读物,哪怕是张五常写的书,就会发现房子的租金管制是长期以来是国外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因为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40%—60%的人口是没有房产的,主要靠租。

以往我国靠城乡二元体制对就业的限制和户籍制度对福利等限制,让大家不那么关注非户籍城市常住人口的住房问题。

我们统计自住房,总是农村按农村户籍,城市按城市户籍,不考虑大家的实际工作地点。

潜意识认为农村人就应该老了回农村,所以住房应该在农村,城市是否有房,不在政策保护范围内。

这肯定不符合人口流动规律,也让大家极度忽略了农村人、小城镇人在大城市的租房权益保障问题。

实际上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有1.2亿人跨省流动。这些人在外地城市肯定大部分是没房的。而且,由于疫情的关系,这个数据绝对是低估的,2亿肯定算不上高估。

实际上,大部分一二线城市从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的角度,肯定有40%的人是没房的,需要租房,和欧美国家的区别不会特别大。

那么如何保障这么租客的权益,提供足够的保障,让租房也可以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公积金等福利,而不是相关责任还甩给流出地户籍所在地,这是未来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user avatar   cheng-q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看这个蓝皮书是谁发布的

“近日,自如如研究院携手新华网共同调研编撰的《2021中国城市租住生活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调研显示,随着人口流动带来的长租房需求增长,租客、业主的居住理念迭代,预计在2030年中国租房人口将达到2.6亿,住房租赁市场规模近10万亿元,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自如发布的呀,而且本身这个蓝皮书连最基本的公正客观都没有做到

“《蓝皮书》数据显示,对于如何租到称心如意的房子,有65%的租客选择“机构化长租房”,位列首位,不少受调租客表示,经历过疫情影响时期,选择机构化长租房居住体验相对稳定,生活服务也更加全面,同时APP等线上工具让找房更方便迅速。”

就这个65%选择机构化租房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国内主要还是个人房源为主,2018年的数据是机构运营出租房源不到5%,这几年机构房源房源有所增加,但是也不会超过10%,10%的房源面对65%的选择意向明显不对等的。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年轻人“租购”意愿更趋理性,58%的城市租客表示通过租房结婚来完成“小家”。而在机构化长租房租客中,对租房结婚的接受程度更高,达83%。”

对于这个愿意租房结婚的比例,我觉得知乎上的人是不同意的。

“另一方面,市场规模提高,意味着未来机构化长租房占比将大幅提升。《蓝皮书》调研发现,当前我国机构化长租房占比不足5%。”

这个机构化房源5%的数据还是引用的2018年的,3年过去了这个比例是有提升的,但是自如懒得去做数据调研更新,因为这个真的很难统计,直接引用2018年的数据,让我对这个蓝皮书的数据准确性保持怀疑。

“未来10年内,通过培育样板机构,打造中国特色的城市居住租赁模型,在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同时,提高机构化长租房占比,尤其在一线重点城市达到15%以上,对承接租赁需求,推动行业长效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是结果反推结论,一线重点城市达到15%以上的租赁用房比例这个是住建部今年下的任务,各地在拍地的时候直接捆绑租赁用地,这是在挤压地产供地的利润和资金,从第二轮和第三轮土拍来看效果不理想,今年的任务肯定是没办法完成了。

说了这么多这个报告的缺点,有一点是肯定是就是未来机构化租赁运营比例是会逐步提升,国外无论是西方的德国、美国、英国还是东亚的日本、新加坡房屋租赁更多的还是以机构运营为主,所以租赁运营是接下来开发商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地产人转型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这个版块利润是很低的,是根本没办法支撑目前地产高薪的,所以开发商要做好推倒重来的准备。

………………………

结合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大妈上海90套房子、106个车位,雇三个人收租金。

中国总体房户比的确已经达到了1.09基本上和发达国家差不多了,但是这个分布的是稍微有点不均匀。现在要做的应该就是让持有资产出租的人多交点税,租赁房屋的也能和购房者在城市享受同等的待遇和身份,特别是子女上学方面不能再把租房的当二等公民。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城市房价依旧坚挺的原因。

而且这个数字也没什么耸人听闻,这就是个很正常的数字,不值得大惊小怪,现在都是2亿,2030年到2.6亿不是很正常。

毕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流动人口都能给你凑5000万出来。四个一线再加上几个新一线和几个经济发达城市就可以凑1亿流动人口。

至于大城市为什么房价高。

就拿上海来说,上海1979年就开始卖外销房,1989年就在搞房产交易卖到了2300/平方米,1992年就有公积金贷款。那个时代生活在中小城市或者农村的人们在干嘛?能赚几个钱?

本质上进城落户就是跳龙门。人人都能跳龙门,你觉得可能吗?

而且这个报告里还说。80后房东现在是占比最高的。我想慢慢的会到90后,00后。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你看着你的同龄人成为你的房东。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家蓝皮书的本质,是想推动发展租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

你们这一个个的,都往高房价方向上带节奏。

你们啊真是……说得太对了!


user avatar   xiao-ze-77-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kk,明王,永远的神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周口男婴案定性为丢失且后续反转,实际系家属自导自演,策划者被拘? 
  怎么看待「厂区房」这一概念,可能会带来哪些变化?高端工厂为什么可以成就厂区房? 
  医院的电梯为什么会有专人操作? 
  2020 年的哪个瓜,让你觉得「吃吐了」? 
  世界上都有哪些很奇异的宗教?它们和它们的主要教义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中国传媒大学女大学生声称被滴滴司机下迷药跳车自救」? 
  为什么是「快乐」而不是「慢乐」? 
  如何看待白岩松在视频中关于中医的言论? 
  和人相处初期,对方的什么行为会立刻获得/丧失你的好感? 
  卫生间有哪些东西,早该被时代淘汰了? 

前一个讨论
12 月 1 日起 32 个国家将取消我国出口产品普惠制待遇,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下一个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还有很大空间,预计 2022 年更加积极」,透露出哪些信息?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