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复原的武则天时代婚礼“男跪女不跪”,背后有段很有趣的故事。看到不少视频号在营销的时候都说这是因为武则天时候男卑女尊,所以出现的新习俗,其实没那么简单。
《宋史·列传第八》记载:
贻孙字象贤......太祖平吴、蜀,所获文史副本分赐大臣。溥好聚书,至万馀卷,贻孙遍览之;又多藏法书名画。太祖尝问赵普,拜礼何以男子跪而妇人否,普问礼官,不能对。贻孙曰:“古诗云‘长跪问故夫’,是妇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妇人始拜而不跪。”普问所出,对云:“大和中,有幽州从事张建章著《渤海国记》,备言其事。”普大称赏之。
宋太祖有一天问赵普,现在行拜礼时,为什么只有男人下跪而女人不用?赵普和当时的礼官都答不出来。幸亏此时有博览群书的王贻孙,站出来给大家解释:“过去女子行拜礼也是要跪的,一直到唐朝武则天时候,才改成拜而不跪。”
后来赵普问王贻孙,他是从哪看到这个小知识的?王贻孙回答说是张建章所撰写的《渤海国记》。
这里介绍一下张建章。他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死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是晚唐时候的幽州地方官。在张建章28岁的时候,曾经作为幽州节度的使者,前去当时统治东北地区的渤海国(首都在今天黑龙江宁安,著名景点镜泊湖边)访问。回来之后,他就把见到的渤海国风土人情,撰写成书,也就是《渤海国记》了。
作为一本记述渤海国风俗的书,为什么北宋王贻孙口中,唐朝妇女不用下跪的事情,反而出自这里面呢?可惜的是,《渤海国记》原书已经失传,我们看不到王贻孙读过的原文。
不过,根据其他一些散碎的记录,或许有几种还算合理的猜想。
第一种可能,渤海国作为唐朝的臣国,本身就极力学习唐朝文化。或许是唐朝女子行拜礼不跪的风俗,后来传到了渤海,所以张建章在记述渤海风俗的时候,顺带着写了此是由我大唐传入云云。
第二种可能,是因为渤海女子在家庭中的超高地位。南宋《松漠纪闻》就写道,渤海人内部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
(渤海)妇人皆悍妬。大氏与他姓相结为十姊妹,迭几察其夫,不容侧室。及他游,闻则必谋置毒,死其所爱。一夫有所犯,而妻不之觉者,九人则群聚而诟之,争以忌嫉相夸。故契丹、女真诸国皆有女倡,而其良人皆有小妇、侍婢,唯渤海无之。
意思就是说,渤海当时流行十个女人结成一个姐妹团体,互相监察对方的丈夫有没有外遇。
一旦发现老公在外面有桃色新闻,立刻用毒药将其肉体消灭,所以渤海压根没有小妾和侍婢。
想来,张建章当时出使之时,渤海的风俗也不会差太多。看到渤海女子的威风凛凛,很容易让他联想起本国大唐的女子同样豪迈的性情。
然后,他在书里用唐朝女子行拜礼不需下跪的事情,作为一个例子,来跟渤海女子的“一夫一妻”制,做一个比较,也是情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渤海国记》失传了,但在1956年11月,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出土了张建章的墓志。现在就保存在首都博物馆里。
但是,是不是真的唐朝女子在婚礼时候就通用“男跪女不跪”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就比如上面列出的敦煌壁画,其实在莫高窟等石窟保存下的唐朝五代婚礼图中,还有夫妻一起下跪的,有夫妻相对作揖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作揖”占了敦煌婚礼图一半以上的比重。这也是我们在古装剧中见的最多的婚礼行礼方式。
榆林窟25窟,保存有一幅中晚唐时吐蕃人的婚礼图,从中可见,占据敦煌的吐蕃人在结婚时也出现“夫跪妻作揖”的现象。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的是,“夫跪妻作揖”的礼节不可能是当时唐朝人婚礼中的主流形式,更不可能是由那些营销号说的一样,是武则天以“法令”的形式推广的婚俗改革。
它很可能仅仅限于“入夫婚”,即上门女婿才需要行的礼节。或者,干脆这就是吐蕃人统治时期输入敦煌的吐蕃婚礼习俗。
那么如何解释《宋史》中确实存在的女子行拜礼不跪的记录呢?
很简单,古人又不是只有婚礼才要行拜礼。正如《宋史》里王贻孙用来证明从前女子行礼也需要下跪时,举的例子“长跪问故夫”跟婚礼也没半点关系。而《渤海国记》中说此俗出自武则天时代,也并不一定可信。张建章的观点并不一定能保证正确,很可能他也只是写下自己听到的传说。
更何况,读万卷书的王贻孙,在回复赵普所说故事出处时,举的是《渤海国记》这么冷门的书,也同时可以证明当时流传下的其他唐代典籍并未提过武则天创设“夫跪妻作揖”的事,这或许仅仅是张建章一家之言罢了。
说到底,“夫跪妻作揖”在唐朝存在吗?存在。但不完全存在。因此,许多朋友注意啦,没必要去营造舆论让以后拍唐朝婚礼的剧组都把婚礼形式换成这种。打着还原历史旗号翻车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就这?
爱奇艺裁员40%真不冤。
台词功底太差了,当然是相较长安24小时,易烊千玺的开场独白,就像是一个唐诗人物要跃然于屏幕之上。本剧就是现代人穿古装。
画面有点不行,当然是充斥着太多网络大电影的风格,拍摄视角、群演行为、武打风格都是满满的大电影体验。
亲王的嘴,按道理挺强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