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娜导演拍的是不错,但各位不妨反问自己一下,抛开影评人使劲夸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层“立意”滤镜,这部短片真的就有那么优秀吗?
说实话,德格娜有点太沾这个立意的光了,但这个立意很多讲民族的片、讲传统文化的片都有啊,你得拍出新意来啊。
从这个片子一开头,老板要求她加快长调唱法、融入摇滚的时候,我就知道她要干嘛了,不就是经过一些事会让她放弃改编传承民族文化嘛,好,那么我就来看看你用啥事件来达成这个目的。
好,镜头随即给到受伤的骆驼,给到旅游景点靠骆驼收费的男人要她“淘汰”骆驼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已经不用看后面的故事了。因为我完全已经知道她想表达什么和如何去表达了。
总之,就是这个故事的套路,有点俗套了。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或者猛烈的批评它,事实上我很喜欢讲坚持民族文化的故事跟影片,只能说她在讲这一个主题的时候,处理的方式没能让我眼前一亮。
其实在技术上,比前一次是有进步,但电影感还是没那么强,得到影评人那么高的评价,我是有点持保留态度的。
最后,骆驼是真的牛逼,演的太好了。
好,我们来说曾赠导演的明月的花园。
我先表个态,我很喜欢。曾赠导演,以后在青春片中,一定有你的一席之地。
拍的很真实,这才是青春片嘛,没有狗血的爱情,奇葩的情节,只有一位夏天阳光下偷偷暗恋的少女,这环境、光影,一眼看过去就很专业,很具有电影感。
其中有几个光影的瞬间,让我仿佛找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种感觉,感觉很舒服很青春很阳光。
至于主题,我尤其赞同杨超老师以及席瑞的点评,跟我想的几乎一模一样。
首先他们是针对方励老师的批评而做出的评论——
评论的很到位,曾赠导演的这部影片绝不能说没有情节,有关主人公如何成长如何转变,都是有严密的因果和处理的。
是啊,从abandon到ability,这就是一个青春期孩子对于自身主体性的建构,找回自我的过程啊。
当一个人暗恋另一个人的时候,ta往往会觉得自己很卑微,把自己放到一个极低的姿态——“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在日复一日的思恋中忽视掉自我。
倘若要重建自我,那就一定要从暗恋中抽身。
曾赠安排了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来帮助女主人公,我觉得处理的很好。
另外,我对于王晶导演的这段话也不敢苟同,暗恋的含蓄是不分时代的,一定有很多人会在中学时代偷偷暗恋不敢开口,以一种非常含蓄的姿态处理感情,这样的人一定有很多,不然《暗恋 橘生淮南》不会那么受欢迎。
杨超老师这一段讲述也非常精彩,的确,现在的类型片早就应该摒弃简单的善与恶的对立了,而更应该对不同的正面价值观进行排序。
我们现代人面临的选择困境,不是说我面对一个绝对好的结果或者绝对坏的结果无法做出选择(这傻子都能选),而是两个选择都各有优缺点,我该如何正确取舍?
而傅首尔的这个观点,我显然不能同意——
你当然能说你在十几岁的时候会追寻爱和梦想,这是你的价值观和选择,可是在影片这样一个历经非典疫情、与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如此交往并且处于即将考试的女孩来说,选择“健康与学习”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对的呢?
虽然,曾赠因为是拍自己故事的青春片,而让有些没有这种经历的观众难以共情,放到比赛的节目中有点吃亏,甚至还引起了价值观的争辩(我觉得傅首尔是有点可笑的,她当然一直是一个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人,也敢闯敢爱,但没有必要否定另一群含蓄的人和在特定情境下营造出来的一种观念,对于两种都为正面的价值观,在电影里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表述之后,完全可以一笑了之表示尊重嘛嘛)。
但这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有两种电影都能出佳片,一种是拍给全人类的电影,一种是拍给自己的电影,当然这都跟导演的功力有关,当你名气跟功力足够强的时候,即使是你拍给自己的电影,也会让观众自觉地走入你的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电影的。
总之,虽然曾赠可以在寻求自我和观众情感的联结上再努努力,但我还是非常喜欢曾赠导演的这部青春片,难道曾赠导演就这么淘汰了?不会韩雪之流还能走到最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