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数字人?虚拟数字人?
你跟我搁这搁这呢?我发现自从元宇宙这个概念起来之后,好像“虚拟人”、“数字人”、“虚拟数字人”这些概念也被越来越广泛的讨论。
但是我总是感觉有人在忽悠我,于是我决定自己去研究下到底这几个货色是啥子意思?
…………
在我用我的老人机一番百度之后,嗯,得到的结果大概应该是这样式的:
关于虚拟人的定义:第一,虚拟人是有身份的,虽然身份是虚构的,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第二,虚拟人没有现实世界的身体,而是通过计算机语言制作而成,只存在于计算设备中;第三,虚拟人有人的外观和行为模式。
举个栗子
初音未来
当然,现在还有像题目中提到的美妆达人柳夜熙等等,也都是虚拟人!
至于数字人,现在好像还没有一个够权威的机构或者个人给出具体定义,嗯,反正我是没有查到,那我就先说说我查到的数字人的概念:
首先关于虚拟人的定义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对于数字人依然有效,既数字人没有现实世界的身体,数字人也有人的外观和行为模式。他俩的区别只在于虚拟人定义的第一条,既数字人可以按照现实世界的某个人为蓝本打造。
用一句话来说他俩的关系:那就是是否拥有虚拟身份,且身份只存在于虚拟世界。
然后还有个虚拟数字人,这又是咋回事呢?
虚拟数字人依赖显示设备存在。虚拟数字人宜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拥有人的外观,具有特定的相貌、性别和性格等人物特征;二是拥有人的行为,具有用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的能力;三是拥有人的思想,具有识别外界环境、并能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
这是《2020 年虚拟数字人发展白皮书》中,关于虚拟数字人的描述。
而关于虚拟人物的一般概念,我们通常是认为不存在于现实或历史中的人物,它只存在于影视,游戏,小说等形式中。
那如果按照我这个理解下来,数字人,虚拟人,虚拟数字人,大概会是这么个关系
嗯,所以,在我一番了解之后,讲真的,我还是有点小期待的,毕竟就连央妈都开始推虚拟主持了,从之前的华智冰,到前两天的那个AI手语主持,这不就是与时俱进吗?
而且从走进大众视野,再到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或许这中间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虚拟人这些新事物,仍然值得期待,不是吗?
人类总要向前,而我们没有办法拒绝。
这届数字人已经开始了忙碌的打工人生活。
上学、教书、唱歌跳舞、直播、主持、代言、导游、拍电影、拍时尚杂志,007不停歇。
AYAYI,一头银色头发,棕色眼睛并且深邃,鼻子小巧秀气,嘴巴饱满,建模脸,又A又飒。
作为近期热度高涨的数字人AYAYI更是以“天猫超级品牌数字主理人”的身份高调入职阿里巴巴,开始加速解锁自己的新头衔——NFT艺术家、数字策展人、潮牌主理人……并且与法国娇兰、LV、安慕希、Bose达成了合作。
花西子推出自己的同名虚拟形象代言人“花西子”、屈臣氏的屈晨曦、肯德基的肯德基上校、欧莱雅的欧爷、M姐、钟薛高的阿喜等等,
还有一些明星虚拟形象,比如易烊千玺的千喵,甚至还有华彩少年翎Ling,二次元乐团A-soul等。
相比于近年频频暴雷的真人明星,这届数字人颜值高、易吸粉,且没有人设崩塌的风险,相当好带,成了各大品牌方、粉丝群体的新宠。
尤其是在疫情爆发的当下他们也不必受到线性时间和物理空间的限制直播带货、云上时装周,完美实现“现实人”与“虚拟场景”的结合。
数字人偶像来去自如、百变多样,总是状态满分并永保青春,是最完美商业道具。
他们比起真人更为安全、便利且合适。现状与未来也尽在掌控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艺术人设的塑造以及谈吐举止的培养,只需要精准输入,就能迅速生成。
数字人的一切都可以精准而纯粹地按照市场导向、观众喜好与机构需求来设计搭建,能更好地与合作项目深度捆绑。
但是作为一个没有“人格”和“自我”的数字人,他们就更像是一个受人操控的美丽傀儡。
即使他们被冠上人的身份,大家也心知肚明地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其背后团队精心操控的的结果。
举个例子
翎Ling在小红书发了一篇笔记,称某品牌口红“滋润不干”。虽然翎Ling平时也会分享穿搭并得到网友点赞,但对于虚拟人评价口红质地还是让更多网友感觉到“被糊弄”。
不少用户在底下吐槽“AI知道口红好不好吗”、“AI人物带带衣服这类货还差不多,化妆品、护肤品就免了吧”。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见得,虽然他们拥有完美的外形并且自带话题性,但是相较于人类网红来说,他们无法反馈真实的产品体验却仍需仿照真实人类一样分享日常和生活。目前来看,尽管他们有人的外观,拥有人的行为,他们能无线接近人但却也无法完全取代人。
想要实现数字人真正融入生活,以我们目前的硬件、算力和产业支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不否认的是数字人的出现告诉我们,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墙,正在被打破,并逐步融合。
一个永远不会塌房、永远没有绯闻、永远年轻、拥有完美面孔和身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虚拟人。
难道不比明星代言更有吸引力吗?
这或许就是近年来虚拟人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一大原因。
比如一出场便出圈的超写实数字人:AYAYI
入驻小红书一个月,便收获了280万浏览量和11.1万的收藏点赞。
随后又先后与娇兰、LV达成合作,商业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还有早已在外网爆火的美国虚拟时尚博主Miquela、日本原宿女孩imma。
以及来自中国的古风虚拟偶像“翎”、超写实博主“Reddi”。
这些都是属于走“偶像派”的虚拟人。
这类虚拟人拥有不错的变现能力,他们往往需要过硬的作品和内容来延续商业价值。
除了“偶像派”虚拟人外,其实还有“学术派”和“实用派”的虚拟人。
所谓“学术派”
是指技术优先、没有明确商业化场景制作成的虚拟人。
主要用途是向大众展现虚拟人通过技术手段能达到的能力。
比如清华大学的虚拟学生华智冰,并非制作个虚拟形象那么简单。
而是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能够逐渐成长,不断学习数据中隐含的模式,包括文本、视觉、图像,视频等。
将学到的新能力融入自己的模型中,从而变成一个具有丰富知识、与人类有良好交互能力的虚拟人。
另外还有一类,可以称之为“实用派”虚拟人。
“实用派”通常是指取代真人进行内容生产、人机交互的虚拟人。
比如题目描述中提到的数字手语主播、虚拟航天员、导游之类的虚拟人。
可以这么说
“偶像派”、“学术派”“实用派”三个大类,基本上涵盖了目前能见到的所有虚拟人。
至于虚拟人未来会如何演变,我的看法是
虚拟人将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主流形式。
不过就目前来说,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还处于比较生硬的交互阶段。
简单举个例子,就我们最常见的语音助手吧。
通常都是只能对固定句式进行回答,稍微缓几个词、句式,回复就会不知所云。
虽然已经用上了真人配音来拉近用户距离,但它仍然给人感觉冷冰冰的。
而未来语音助手则会往“华智冰”的方向发展,
不仅能拥有虚拟人形象,更是能做到更丰富的人机交互。
甚至能像真人一样的陪你谈心、聊天啥的。
这回万年单身狗也能有“女朋友”了(狗头
说的再简单点
未来的虚拟人将会由“人工智能”这个大脑自主驱动,而不是人为的干预和设计。
说不准哪天,像电影《失控玩家》中的设定,就真的能实现了。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1970年提出了一个“恐怖谷理论”。
即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机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犹如面对行尸走肉。
也就是说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临近100%前,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反而越反感恐惧,好感度降至谷底。因此,许多机器人专家在制造机器人时,都尽量避免“机器人”外表太过人格化,以求避免跌入“恐怖谷陷阱”。
例如,这样的机器人是否会让你感受到一种恐惧。
在电影和动漫中,也一直运用着“恐怖谷”这一理论。例如电影《我,机器人》、《西部世界》中,为了塑造具有反叛意识的人工智能,他们将机器人的形象塑造得和人一模一样,从而在“恐怖谷”的效应下,加强人们对这一反派角色的恐惧。
在动漫作品里其实很少出现“恐怖谷”效应,就连擅长塑造人类角色的迪士尼,也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一种情况。
动漫角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夸大正常人的外貌特征,例如用“超大眼睛”或是“纤细腰围”等等方式去塑造。还要值得一提的是动画角色的头骨其实很类似猫头骨和人头骨的结合。因此人的大脑潜意识里认为这些角色的特征和真实人类相差甚远。
(图源百科答主zero23333手稿)
因此当「虚拟数字人类」无限接近于真人,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害怕大于欣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科幻题材的相关电影也越来越多地走到了人们的眼前。如最近几年的英剧《黑镜》,热度居高不下。
而人工智能形象的范围大致可以从两方面界定:
一是与人的形象的近似性,二是与人的意识的近似性。
前者是典型的机器人、仿生人,后者就是题目里的虚拟数字人类了。
如电影《黑客帝国》、《银翼杀手2049》、《她》,这里面的人工智能不具有物质性的身体,而是虚拟网络里的超级计算机程序。
《银翼杀手2049》的人工智能是投影,她不仅是智能管家也是主角的虚拟爱人。
《她》中的萨曼莎虽然只是虚拟的人工程序,但她成为了主人公的朋友,甚至是爱人。她没有身体方面的限制,而是畅游在大数据库之中。她甚至可以和男主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可以说这样的虚拟人类设计已经是未来世界的完美典范了。
然而,能够与人类进行情感互动的虚拟数字人类毕竟可能性过于的小,因为它所要面对的困难重重,不仅受限于科技水平,还有关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等等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肯定是大势所趋,在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形象一直在被不断的突破。当「虚拟数字人类」无限接近于拟人,也许他们真的能做到解决现代社会的孤独症,像电影《她》中的萨曼莎一样,能够陪伴主角,满足他心理上的需求。
虚拟数字人类,总会有一天会成为社恐人的福音,也会成为繁忙大都市下每一个年轻人心理上的慰藉。
当我们讨论虚拟人类时,我们在讨论什么?如果人工智能体以杯子、瓶子甚至汽车轮胎的形象出现,今天的讨论会不会完全不同?
Robot(人造人、机器人)一词,来源于上世界20年代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粟,所写的一本小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在作者的表达中,Robot一词意思是“受奴役者”。一方面,我们想象它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性了。另一方面,人类也开始和它共情。自主性意味着虚拟数字人的不可控性,而人类和人工智能两个不同“种族”之间的共情,不免引发社会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担忧。
“虚拟数字人”越逼真越好吗?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9340269896806400现实生活中,能够以假乱真的虚拟数字人,可以在电视剧被迫换角时候“换脸”救场,也可能将无辜的人置于一场道德风暴中。如果有一天,人类接纳虚拟数字人,必将迎来更复杂的世界。
《公鸡王子》作者,女性科幻作家双翅目;Deepfake研究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者周文柏(人称中科大吴磊),虚拟模特项目算法负责人、阿里安全高级算法工程师国安,将用17分钟的视频一起探讨,虚拟人和人类的未来。
现在元宇宙可以说是互联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而元宇宙的本质大家其实也知道,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面拥有自己的分身。
随着大量的人涌入虚拟世界,里面会随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经济形态。
元宇宙的概念给的很大,且给的很远,完全实现还需要沉浸感与即时感的开发与完善,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点算是元宇宙下的分支,那就是虚拟数字人。
对于虚拟数字人,江湖上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有人说是数字人,有人说是虚拟人,有人说是数智人,也有人说是虚拟形象。
这其实回归到了当年大名鼎鼎的图灵测试,你和机器人聊天,看你能否分辨出对方是机器人。
以前的图灵测试很容易破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内核已经开始出现以假乱真的情况。
最直白的,就是当年谷歌推出的助手系统,打电话去订餐,对方一点都感觉不出定位子的其实是个AI。
内核逐步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冰冷感也开始消除,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言交互、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技术,虚拟数字人从可以传递信息,变成传递信息加情绪。
更进一步,还有深度学习,能让内核开始在稳定输入信息的情况下更快速的完成仿生。
看了 @知安局 发的视频,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杰出青年学者」周文柏的说法,也就是从之前编码好的程序,变成了可以根据外部信息给到更自主的反馈。
而在外部,也就是把虚拟数字人做的更贴近人类,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已经有很多突破。
不论是3D建模、动作捕捉技术,还是游戏行业发展促进下的渲染技术,都可以把外壳,给做的惟妙惟肖。
稍微总结一下,虚拟数字人其实就类似于咱们现在在游戏里面看到NPC,不过区别于现在游戏NPC只能进行指令性的反应,未来的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里面会变得更加的「真假难辨」。
但是本质上,依然是作为人造物的存在,来服务人类的。
大家可能有个担忧,就是虚拟数字人如果在技术上逐步完善,那再搭配上现在的仿生技术,是否会出现真实感超强,并且很难让人进行简易区分的克隆级仿真。
这在很多科幻作品里面都有展现,而且一般都是略带恐怖的科幻片。
怎么讲呢,当年克隆技术出现的时候,其实人类世界关于类似的话题就已经有过辩论。
常见的困惑就是克隆人会不会搞乱人际关系,破坏人类主体结构的家庭存续。
再比如克隆技术会导致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为大家不用生了嘛,失去了基因搭配的可能。
从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出现,到现在大家觉得,克隆人离我们有多远。
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技术的发明和迭代,过程中总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但是技术本质上是中立的,核心还是在怎么利用上。
对克隆技术的担忧,比如导致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咱们其实一直都在做,比如我们种植的农作物,基因就很单一,而且是我们想要让他们单一。
而科学家们也没有停下来克隆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外溢出来的对生物医学的帮助虽然不怎么报道,但是也一直存在。
而虚拟数字人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有担忧,很正常,但是拦不住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拦不住各家科技公司开始布局元宇宙。
而且在过程中,大家担心的虚拟数字人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出现的「深度伪造」,其实同样的,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生成技术和防御技术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
按阿里巴巴安全部门高级算法工程师国安的观点,数字水印等技术可以把生成的虚拟数字人类进行锚定,肉眼不可见,但是出现了纠纷等问题又可以通过数字水印进行溯源。
这种基于直观感受或者科幻影视作品产生担忧,存在肯定有原因,但是需要对类似的技术进步有个合理的认知,一方面不能过度妖魔化,一方面也没必要过度神话。
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单纯的简化。
咱们换个角度畅享,如果元宇宙里面都是真人,那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单纯复制而已,只有在元宇宙里面可以有高仿真的数字人作为协助存在,才可能让我们的生活在里面有一定层面的提高。
大家对于新技术的出现,肯定是会抱有警惕的。
人工智能科幻小说家双翅目提出的有个观点就很有意思:大家在聊包括AI和虚拟数字人类这些新技术的时候,大家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坏兆头,这基本上是历史上所有新技术出现的时候都会遇到的认知瓶颈。
每次科技进步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大难临头了。
但是在科技具体落地和迭代的过程中,预想中的很多坏其实都被抵消掉了,AI最开始给人冷的感觉,后面开始慢慢让人觉得「这个AI不太冷」,就是这种矛和盾相互博弈过程中最后的走向。
写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个论断: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个科技三定律其实反复的重演,最开始大家对机械化自动化是这个态度,后面对互联网是这个态度,到现在对虚拟数字人类也是同样的态度。
你看机器人,大家一想到,那就是天网系统来了,终结者要来谋杀人类了,再不济,也是担心机器人会抢走人类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里面,的确有很多低技能的重复劳动被机器人取代了,比如汽车制造业上运用越来越多的,这些具有多传感器融合、机器视觉、混合导航等高新技术的机器人,把很多传统产业工人挤出了。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就业也被制造出来,一个工作消失了,其他的工作又出现了。
同样的场景,在会计领域,在驾驶领域,都有苗头,也都在进行。
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做的比较好的虚拟数字人,在取代一些传统客服或者播报类的业务。
B站上有专门的虚拟主播分区了,故宫里面引入了智能导游,从整体上依然是在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你想,如果进入元宇宙了,你希望自己在元宇宙里面的工作是接电话做客服,售货亭里面卖票么?
那这些简单的和人交互的工作,被虚拟数字人取代,不也是整体上可以让人类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好事嘛。
如果大家感觉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发展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冲击,我其实有个小心法,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那就是要不断的学习。
学习新技能,学习新趋势,学习新科技。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破除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让我们更好的成为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受益者。
当“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很多人感慨,机器干活又快,又省钱,还要那么多人干嘛?
当“网络革命”开始之后,很多人发现,很多事情都不需要人了........
当“AI革命”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恐慌,我们还能存在多久?
关键在哪?个人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绝大多数的人类是否能完全掌控!
这句话,有2个最最重要的点——“绝大多数”,“完全掌控”!
很多科幻片,已经展示了“科技失控”状态下,人类的结局,比如《魔鬼终结者》:
这部上世纪80上映的电影,一转眼已经过了37年.......37年前的导演,就已经考虑到了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虽然,在那个时候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
而当时那部电影,就是因为“少数人”掌握的“高科技”出现了“意外”,而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其实,即便是在那个时候,这也不是危言耸听的!
现在来看,即便是抛开“核战”的问题,以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制造出——外表酷似人类,但并非人类的,具有超高AI的“仿真人”只是时间问题!甚至,有可能已经出现了........
而这些“仿真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长生”!是不是又想起了一部经典电影?
没错!《变人》!
所以,实际上,“人类被取代”恐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那怎么办?科技不发展了?生活不过了?再说一件事情——太阳和地球都是有“寿命”的!
据说,最晚,在几百万年之后,太阳会“死亡”,变成红巨星,到时候包括地球在内的大部分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都将被烈焰包围,几乎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幸免..........
这其实就像是“克隆”技术出现之后,引起很多人的恐慌一样,其实,人类面临的危机,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多的多.......而所谓的“虚拟数字人”对人类的影响,我只能说,相对于那些完全可以决定整个人类命运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影响不会太大!不需要兴奋,也不需要害怕........
最后,“活在当下”才是现在我们这些人类最应该做的事情!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