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长时间独处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期独处会缺乏评价体系而自贬,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所以,人必须要有朋友,随时随地掂量自己的社会价值,从中获得自信与满足,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user avatar   jian-dan-xin-li-u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9年,BBC一篇关于隐蔽青年的报道指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呈现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

在英国,他们被称作“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在中国香港他们被称作“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在中国大陆,他们普遍被叫作“家里蹲”,豆瓣有一个小组“家里蹲自救同盟”,目前一共有38870名蹲友。

同盟中一位23岁的蹲友,发帖描述了自己通向退学之路的心境:

“与邻人们保持着亲近友好的关系,虽然可以相互分享一些细小的快乐,但回过神来,反而发觉我的内里是空乏的。我有意与人拉开距离,主动要求将自己安排到角落里一个人的位置,才感到安全与舒服,还有一种自得的清高。”

与这位蹲友一样,大部分自我封闭的人群都有着显著的社交退缩(M. Suwa,2013)

他们“避免所有的社交活动”,“不维持个人关系”,除了家庭成员之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亲密关系”(Nagata et al.,2013)。另外,自我封闭的人群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无意义感主宰着他们的生活(M. Suwa,2013)。

日剧《不求上进的玉子》中,女主角坂井玉子一完成东京的大学学业,就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家里蹲”。她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发呆,就是看漫画、打游戏,什么家务也不做,一日三餐都是爸爸做好了之后叫她“出来,吃饭”。


玉子并非真的“不求上进”。她会看似无意地拒绝吃那些容易发胖的食物,也会偶尔开始偷偷写一下简历。让她真正感到退缩的,是生活中弥漫的无意义感。她会对着电视里的新闻感慨:“日本真不行啊”。



也会在爸爸叫她出门找工作的时候,陷入一种迷茫、恐惧、逃避和拖延:“等时机到了我会行动的!”



自我封闭的状态,不同于我们之前聊过的“积极的独处”。它充斥着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回避的行为,以及对自己状态的羞耻心(M. Suwa,2013)。所以,总结一下自我封闭的几种表现,它与积极独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 显著的社交退缩;
  • 没有目标的无意义感;
  • 为自己家里蹲而感到羞愧。


01、持续的自我封闭是危险的


是什么让我们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

首先,羞耻是一种可能性,当一个人感到羞耻时,可能会产生“让自己消失”的想法(Kato TA,2017)。

其次,回避型应对策略也是一种原因(M. Suwa,2013),这两者都指向“生活中出现的失败与创伤”。

在有关隐蔽青年的研究中也能发现,大部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人,都有过耻辱和失败的创伤经历,比如重要的考试失败,或者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精神分析学家T.Doi提出,Amae(一种在文化上被大众接纳的“过度依赖”)是东亚青年自我封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表示,“父母接受成年子女的依赖”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自我封闭,一旦身体上的物理孤立、社交上的回避行为和心理困扰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能属于“隐蔽青年症候群”。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环,它不是一种诊断,只是一种描述,一种表达痛苦的状态词汇。

相关研究表明,持续的自我封闭,的确意味着更强烈的痛苦和风险。


1)自我封闭会影响我们的认知

“自我构建的过程,本质上依赖于在社会中展开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互动影响着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这在自我感的形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Richman et al.,2016)。而自我封闭在一定程度上被描述为人类的社会死亡(Williams, 2007),它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负面影响,以至于我们可能会更加消极、更加悲观地看待自我和人际关系。


2)自我封闭会引发睡眠问题,以及身体的虚弱

当我们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工作也不读书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睡得更早,只会睡得更晚,这会导致严重的睡眠问题和作息紊乱(Steptoe,2008)。另外,长期自我封闭的状态还会让我们的身体更虚弱。研究表明,自我封闭与许多不良的健康后果相关,包括心血管功能下降、免疫力受损等(Hawkley,2015),甚至显著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Kassandra Alcaraz,2019)。



3)自我封闭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孤立-抑郁”的循环

多项研究表明,自我封闭会增加心理健康的风险,比如抑郁、焦虑等。自我封闭经常与抑郁同时发生,抑郁既是自我封闭常见的原因,同样也是症状,Michael Jochananov博士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临床医生经常谈论“孤立-抑郁”的循环:抑郁通常会导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孤立,而自我封闭的隔离则会加剧现有的抑郁情绪,这只会进一步鼓励自我封闭的状态。


4)自我封闭导致社交技能的“肌肉”萎缩

我们在社交和情感上越孤立封闭,我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肌肉”就越容易萎缩。自我封闭状态下的羞耻和回避,可能会使身边的人离我们更远,让我们更难建立起新的关系。这种消极的态度似乎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02、如何给生活打开一道缝隙?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你可能会有点怀疑,自己的状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毕竟,在“一个人呆着很爽”和“一个人呆着很痛苦”之间,不是只有0和1的横跳,还有着广阔的灰色地带。

但如果,封闭的状态已经让你感到痛苦,以下这些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打开生活的一道缝隙:


1)为每天的生活增加一项例行公事。写日记、瑜伽、散步都是很好的起点,最好从小事开始,这样你可以直接关注和控制你的目标。

2)维持至少一个可以保持联系的朋友。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网络对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如果社交让你感到疲惫,至少保持一个可以长期联系的朋友。

3)重新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过去,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感知(McAdams,1995)。尝试着换一种方式叙述自己的创伤经历,比如“只要跑得足够久,所有雨都是阵雨”(来自脱口秀演员@庞博pangbobo的置顶微博)。

4)练习自我照顾和自我同情。健康饮食、保持稳定的睡眠时间,如果可以,在家里蹲的时候为自己设置有节律地作息,没有了社会时钟,也可以有自己的时钟。

5)你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但要换一种使用方式。自我封闭的人群常常伴随着社交网络成瘾(M. Suwa,2013),但同时,他们也更愿意在互联网上寻求支持(Tim,2015)。因此,只要注意社交媒体的使用意图,就能增加自己的掌控感:你是要与谁聊上几分钟?还是要表达一个自己的意见?



一项2012年的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回避行为,自我封闭往往会延迟一个人寻求帮助的时间。我们不否认独处的重要,也不否认“隐蔽”是一种可选择的生活方式。

只是,当你因为这种封闭状态而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了解,看见被封闭的自我,和允许自己逃避一样重要。日本有一部动画番剧《欢迎加入废柴协会》,讲述了一个家里蹲小团体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佐藤找到了工作,中原回归了校园,山崎结了婚。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恍如隔世的大彻大悟,也没有什么坚定不移地突破自我,他们依然在自我封闭和人生意义中挣扎、落寞、失败、懦弱。

只是,他们发现了:“先承认了被关起来的自己,门的打开才将成为可能。”


       reference: 腾讯视频:全球锋报《“蛰居族”宅在家里做些啥?》 M Suwa,K Suzuki.The phenomenon of “hikikomori”(social withdrawal) and the socio-cultural situation in Japan today.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2013 APA:The risks of social isolation fherehab:Breaking the Cycle of Self-Isolating and Depression     

或许你还想看:

表演型人格是病吗?怎么治?

成年人的解压方式有哪些?

在友谊中一直是被放弃的那个,怎么让自己不难过?


心理学咨询学者必读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学术经典

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够改变而且不断改变自己---卡伦·霍妮


user avatar   tian-yi-nong-ren-8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长期一个人独处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并没有科学定论。因为科学的假设是需要实验来验证的,而长期独处这件事情,在实验上和实验伦理上都很难操作。也就是说,要靠谱地研究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需要找两拨人,两拨人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亲密关系等等方面都差不多,然后一拨人拘禁在单人房间里达到一定的“长期”时间(比如5-10年),另一拨人回归正常社会与生活。然后10年后,对这两拨人的心理进行各方面评估,从而得到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这实验谁会愿意来当受试者呢?

所以,对长期一个人独处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是“推测”甚至是“臆测”监狱中的人不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首先,进入监狱的人都因为特定的反社会事由,这些人可能具有特定的心理特质,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其次,监狱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由严格纪律控制的不具备人身自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事件,和我们正常生活中具备人身自由的长期一个人独处不同。在如此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任何现象,我们不能归咎于是长期独处造成的

但是这个问题就没有靠谱一点儿的答案了么?我个人的看法是,长期独处这个行为可能本身不用过于纠结,有些人可能长期独处依然自得其乐,有些人就濒临崩溃,想一想也会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长期独处是否伴随着某种心理的发生,比如是否产生了“孤独感”就比较重要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卡乔波教授长期从事孤独感对人心理和健康影响的研究,他的研究是用孤独感问卷作为测量指标对成千上万的人进行访谈调研,并且同时还对这些人进行心理和健康指标的长期追踪测评。他们的一系列长期研究发现,孤独感会导致人们产生抑郁症状、睡眠障碍以及日间活动的机能失调,并使精神健康和认知受损。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 孤独感并不等同于长期独处,这是一种由于人们期待的社会关系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心理感受。即:长期独处可能会导致此人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但是不代表所有长期独处的人都会自我感觉孤独。这一点请格外牢记。

另外,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简单的说,不会由长期独处导致。


user avatar   wang-xiao-feng-20-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研究表明,独处分为建设性独处和孤独的独处。

建设性独处,比如独自读书,独自思考,是自我整合的过程。此时,处于心流的状态:平静而专注。

而孤独的独处从行为上来讲,也许是和建设性独处做同样的事情,比如也是在读书,也是在打游戏,但有抑郁或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与心理问题密切联系。

所以,是否是好的独处状态,不是从外部的行为来判断,而是从内心的状态。独处是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锻炼,由内而外的去提升。

如果只是不想见人而选择独处,那么时间长了,内在的能量会耗竭,会产生自我否定以及很多负面的情绪,因此可能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user avatar   can-liao-zi-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简称:智障)(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病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临床表现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相关话题

  如何对抗负面情绪? 
  自杀是不是一种对父母很自私的行为? 
  林生斌是否是利用死去亲人恰烂钱?这样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抑郁症发作有多难受? 
  为什么我无法讲出鼓励别人的语言,反而总是看到事情的黑暗面,而且喜欢泼冷水? 
  三年背同一个书包羞耻吗? 
  表弟当兵回来,严重自闭不听劝,怎么办? 
  读研压力太大,这大半年总是哭,身体也不适,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 
  青少年抑郁这方面到底怎么判断? 
  我如何改变自己对电子产品的喜新厌旧的心理?改变自己的虚荣心? 

前一个讨论
如果把全部经典的交响曲听一遍需要多少时间?
下一个讨论
你们支持女朋友穿短裤吗?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