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约束不是啥科幻技术,聚变研究的主流就是磁约束聚变。不过假如磁约束技术得到足够的提升,那确实能降低等离子体-材料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的确可以降低对聚变材料的(部分)要求。
举一个现有的例子吧,目前多数聚变堆都开始用钨等重元素做第一壁材料,但早期的第一壁往往用的是铍、碳等较轻的元素。
钨基第一壁有很多优点,但想用它做第一壁,前提之一就是具有足够先进的磁约束技术。
这是因为等离子体在和第一壁材料接触的过程中,会通过碰撞将材料表面的原子溅射出来,从而污染等离子体。
而等离子体对此类污染的容忍程度取决于第一壁材料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越高,通过热辐射耗散能量的速度就越块,这使得重元素对应的容忍程度非常低,比轻元素要小好几个量级。
早期的磁约束技术有限,等离子体边缘的温度较高、动能较大、产生溅射的能力较强。那时若是用钨基材料做第一壁的话,离子溅射产额就会超标。因此早期的堆中往往只能用铍、碳这类轻元素材料。
后来随着磁约束技术的发展,等离子体边缘的温度基本上能控制在几十个eV。这个温度已经低于钨材料的临界溅射温度之下了。溅射产额大幅度降低,这才使得性能优异的钨基第一壁材料具备了应用的前提[1]。
除此之外,更先进的磁约束技术也能有效降低材料的氚滞留。
要知道氚是聚变的主要燃料之一,但这玩意儿半衰期贼短,不仅天然储备一点都没有,人工制备还极为困难。所以聚变堆中的氚其实是以类似催化剂的身份存在,不断消耗又不断的产出,通过循环利用实现氚自持。
当然,氚的利用率不可能达到100%,必然有浪费的地方,所以产出肯定要比消耗多一些,留出冗余。但这个冗余是非常有限的,不能损耗太多。
这时你要是把一大堆氚都轰到第一壁材料里边去了,那么自然会有一部分氚滞留在材料中出不来。如果滞留量超过冗余量,那么氚就会越用越少,最后整个堆就直接熄火了。
如果能有更先进的磁约束技术,降低边缘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也能降低氚离子渗入第一壁中的数量[2],从而降低对材料的氚滞留要求。
不过磁约束只能约束带电离子,不带电的中子是管不了的。所以中子辐照对材料的损伤并不会随着磁约束技术的提升而降低。
目前我们对聚变中子带来的材料辐照损伤理解还十分有限,因为聚变中子的能量十分巨大(14.06 MeV),剂量预计也很高(~100 dpa),基本上要比裂变堆的相应数值高一两个量级。
换句话说,我们在裂变堆中积累的材料辐照知识,大概率不能直接应用到聚变堆中。所以在中子辐照这块,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疯狂暗示给我们多拨点经费)。
当然,如果磁约束技术能强到可以进行氘-氘聚变(主反应中子能量只有2.45 MeV),甚至于是氘-氦3聚变(主反应不产生中子),那么中子辐照的问题确实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磁约束是现实存在的,数十年来应用于各国的实验性托卡马克、球状托卡马克、仿星器等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科幻小说谈磁约束,多半是照现实中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写的——当然,有些 ppt 上吹的东西本来就是科幻。
现实中,输出低于输入(聚变能增益系数 Q 值小于 1)的可控核聚变在五十年前就实现了,那不能作为能源。日本的 JT-60A 理论上氘氚聚变 Q 值可以达到 1.25,但没有实际使用过氚。ITER 计划在 2035 年之后实现 Q=10 来证明可控核聚变有商用发电的价值。实现 Q 值 30 以上,才可以期待在国家补贴的加持下跟现存发电手段竞争电价,那很难与还在降低成本的太阳能、风能抗衡。可控核聚变是未来新能源的方向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方向”。
为了“满足”向外发电的聚变反应堆,磁场本身不是重点。“宛如科幻的强磁场”可以更好地控制聚变等离子体,但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辐射对第一壁的影响仍然存在。
惯性约束之类手段不需要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