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西安交大破解储氢难题,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这能否破解新能源储能难题? 第1页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消息,张教授课题组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对于视频的修正。我相信他们是不希望搞出误解的,否则也不会当时在字幕中加入那个括号和文字。希望各位看一下他们提供的回答了解一下其他的修正。

https://www.zhihu.com/answer/2051303099


一个成果,实际上有95分,写论文是要把它写成100分;然后学校的自己官方报道,就又把它吹成110-120分;结果到了自媒体这儿,可能就没谱了,直接给你吹成了1000分甚至10000分(有时候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懂然后误解了意思——在这里应该是双方沟通失误了)。然后有些轻信的网友能再给你吹到天上去。

这个成果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

该问题下有一些很正经的在做正确计算的回答,比如 @yuki @52tututu 各位可以参考下他们的计算。

很多人都是在听视频的,于是听到了那句70克样品就能发一度电——这是36.5 wt%,相比于美国DOE储氢材料的2025年目标4.5 wt%[1](从5.5 wt%降下来的),简直是吊打了。如果真的那么强的话,这个结果发Nature/Science都是小case了,估计先考虑一下是否可以拿诺贝尔奖吧。

但是实际上,很抱歉,你们听视频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你还要看字幕(这里感谢 @账号01 发现了该问题)。很可能是该研发团队看了该视频后,发现了重大问题,紧急要求字幕上增加了一些内容的。括号中的这四个字,并没有读出来,但是会对于效率有惊天动地的影响。

假如全是用NaH的话,水解的话(他们组学生证实了是水解)1 mol NaH会生成1 mol 氢气,那么实际上氢气含量70g样品所对应的实际样品质量是840g了,所对应的效率就只有3 wt%了……如果再考虑外面还要包裹石墨烯的话,实际的效率会更低……另外,这个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所以由此可见,这样的话,这项成果也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厉害了,更没有一些其他答主吹的那样。

我们要看看官方的严谨吹是怎样的:[2]

祝贺中心张锦英教授团队在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稳定可控释氢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全文看下来,张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就是实现了释氢的可控性,以及在很广的温度范围内都可以使用,并没有任何提及高效率的字眼。由此可见,效率上并没有突破——否则学校官方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吹的机会的。“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只是自媒体的误传而已。

参考

  1. ^数据由UniverseQ用户在Yuki的回答下提供 https://www.energy.gov/eere/fuelcells/hydrogen-storage
  2. ^ http://cne.xjtu.edu.cn/info/1002/1771.htm

user avatar   yao-hu-chen-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跟大家说下抱歉,是我们拍摄时协调以及和媒体沟通有一定失误,给大家造成一定的误会表示深感抱歉

目前视频方也在修改中


原视频字幕更正说明如下

1、“样品(中)有0.5g(氢气)”更正为“该样品约重0.5g”

2、“(氢气含量)70g这样的样品就可以发出一度电来”更正为“约70g氢气可以发出一度电”

3、“石墨烯稳定包覆氢气”更正为“石墨烯稳定包覆固态储氢材料”




user avatar   qiao-yi-mi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52tutu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闻毕竟是媒体,要写的惊人。讲的是储氢合金,按氢气热值计算,25.26g氢气氧化成水能产生一度电的能量,70g样品(应该是装满氢)能达到储存一度电,那么镍氢电池早就有了,好几十年了,不知镍氢电池的储氢合金效率和这个比咋样。


user avatar   yuki-37-25-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个数据应该给错了。按1kg氢气产39度电来说,也就是说1度电要用25.6g氢气。25.6/70=36.5wt%,现在丰田mirai的70Mpa的氢气压缩罐中氢气的比例也就5wt%多一点。而且按美国DOE储氢材料的目标2025年也就是5.5wt%。所以这个值太高了,如果是3.65wt%是合理的。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下多方的言论,我发现这事一开始就跑错了路。

西安交大这个团队,其实是搞材料科学的团队,他们只是搞出了一种比较容易存储氢气的材料,这种材料可能用于氢电池,但是,他们不是搞电池的。

这个新闻一开始就往电池上跑,这就好比明明最初只搞出了一个优质煤,却去报道用这样的煤去炒菜能炒多少菜出来一般,属于严重偏题。

现代科学,将各个行业都进行了细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次突破都只是“很小”的突破,不大可能一次突破就直接出成品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见某某某研究突破了,但等了很久都没有看见产品出现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因为如果要出产品,可能需要一千个这样的突破才行。

因为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媒体、读者之间都有巨大的知识断层,所以这类新闻很难准确的传达信息。我们这种外行,知道某些方面有突破就行了,反正这样的突破要积累很多才能形成真正的行业突破。至于内行,最好还是别看新闻,看专业论文吧。


user avatar   Dr.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是看衰储氢作为氢燃料电池车主体路线的,但是我祝愿它成功。

氢能是未来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究竟通过怎样一条路实现氢能经济,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过去顶层设计的氢能技术路线是比较单一的,现在其他支线的崛起,强烈冲击着传统主线,整体局面就是,2030-2035年可能出现新能源车大决战,但是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诚心建议,民科不要轻易触碰这种尚在云端的方向,可能折腾半天,门都摸不到,资本或者说投资人,要看好了再投,行业已经在反思了,盲目的追投主线,可能还没上车,就被新的技术替代。氢能这种大热的方向,一定要紧跟时代。

说说我为啥看衰储氢技术路线。

低压储氢原理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人两手两脚抓氢,充其量抓四个氢,哪怕拿脚当手用,人本身那个躯体,是占地方,占重量的,哪怕采用理论极值,也改变不了储氢模块重这个现实。一辆乘用车,差不多要半吨储氢模块,这是很难被市场接受的。只要还在储氢合金和传统材料体系下,储氢的发展就是举步维艰。所以,个人浅见,储氢需要的是开发千手观音一样的材料,把抓氢那个核心原子的质量分散掉,才能实质性的更上一层楼。

高压储罐这个技术路线,我真的是超级不能接受,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是4%-74%,可以穿透钢板,稍微泄漏一点儿,真的是怕炸不死吧。我们是个贫油的国家,最开始有那种背着燃气包的车,后来淘汰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安全,氢气比甲烷不安全的多,将来批量应用,安全隐患想都不敢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在线制氢的。

相比而言,在线制氢起步晚,很多人在传统主流技术路线的思维定式里,根本不知道现在在线制氢的燃料电池车已经问世了。在线制氢不用加氢站,直接用现有加油站供液体原料,没有配套基建的负担,同时没有氢气储运问题,安全性极大提高。而且储氢也终究要面对氢源问题的,在线制氢,把氢源直接搬车上了。

在线制氢,说白了,不行是不行,一旦越来越成熟,就会让储氢技术路线黯然失色的。因为加氢站投资高、氢气储运安全隐患大、储氢模块重,这些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在线制氢,没有这些问题,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和成本。啥时候成熟,啥时候替代现有技术,属于稳赚不赔型的。

而且,哪怕从哲学的角度,都说氢是最理想的能量载体,既然是载体,就该“用氢而不见氢”。

我看衰储氢技术路线,但是我尊重储氢人的努力,大家都是共同推动贯通氢能经济的人,而且在未来,即便采用在线制氢的技术路线,储氢也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共同发展、共同努力,全面贯通氢能产业,才能大家一起赚大钱。

氢能,上价值,真的可以说是几代人的努力了,燃料电池、储氢合金、制氢,都各自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了,现在是合体变身的时期。

科研人员,说是客观的,也是唯心的,我就是一直有制氢上车的执念,坚定的觉得,在线制氢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经过5-10年的优化升级、夯实技术,即可大开大成,成为贯通氢能技术路线的最终途径。

但是,看着我那些做储氢的同事,我也挺感慨的,现在行业上储氢还是主流,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他们在加班加点的工作,在努力寻找千手观音,在不断完善技术。每一条技术路线都有虔诚的信徒,在坚定的努力。

科研人员,说起来真是一群理想主义的“傻子”,很可能努力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梦里。最开始搞氢能的人估计已经退休了一大批了,氢能产业还没有贯通。我今年35岁,预计延迟退休,我起码也要65退休吧,我已经干了十几年了,还能再干三十年。希望我能看到氢能时代的到来吧,毕竟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了。碳中和,肯定还是基于氢能大成的。

氢能未来可期,同志仍需努力。

最后,回归正题,题目中这个材料还是储氢合金,还是期待千手观音吧,但是储氢人的努力我看到了,表示尊重,祝他们成功。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我看到石墨烯,纳米,我就不太信了。

储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上世纪有人忽悠美国能源部资助搞碳纳米管储氢,至今……(省略若干字)。

当然发个论文可以,论文怎么都能发,论文的目的就是宣告我做了这样一个工作,仅此而已,而高质量论文数据上一般也不敢乱写,基础研究嘛。

当然传出来就变了味,媒体毫无下限。虽然我不做能源方向,但是目测商业化很难,最近明着做能源,暗地搞生化材环的的文章太多了,狼来的次数太多,所以已经麻木了。而且本来科学就说不清到底哪条路通向罗马,这个研究路子也不一定对。


user avatar   song-yun-40-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呵呵,既然自诩专业人士,动辄“我说的话你听不懂”,那么就按专业流程来,别给我整饭圈那一套。

我不知道怎么评价,身边还是有几个医学生朋友,只想问问在硕博连读比例最高的医学生里面,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然后在职博士论文综述全照搬正文大面积抄袭,主攻肝病但是因为翁老师牛逼可以干到传染病中心主任,在全国党员都自觉顶上的时候放了几句高调,炒作成网红之后什么都要掺和……这样的人才到底有多牛?反正已经超出了我的评价能力了。

顺便多嘴说一句,网红同学生平最爱各种荣誉称号,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连市长质量奖都要来一个,今年5月上海市拟推荐他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不晓得这最新的一个还拿不拿的到呢??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作为物理研究工作者起码应该给这个哲学思潮泛滥做下说明或者定义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影《湮灭》(《Annihilation》)? 
  马自达车身采用的1800Mpa热成型钢和1310Mpa冷成型钢在行业是什么水平? 
  越南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混合体,目前新冠病毒出现多少种变异了?对长期抗疫来说会有哪些影响? 
  为什么现在的航天大V普遍不是航天工作者? 
  如何分割出单个水分子? 
  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做了啥贡献,以致于他获得了数学界的菲尔兹奖? 
  日系车的吸能设计真的是偷工减料吗? 
  在空间站内扔纸飞机,它会怎么运动? 
  有哪些神奇的宇宙法则? 
  为什么天问一号要先「横着绕」,再变轨到「竖着绕」,而不能到达后直接变成「竖着绕」? 

前一个讨论
家里没什么背景不能接受低工资但是很热爱化学怎么办,该去读化学类的专业吗?
下一个讨论
货拉拉跳车事件司机妻子发声,请求调查乘客车某某,案件目前进度如何?在法律责任上还有哪些可能?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