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欧洲,不都这个样子吗?
那个时候她们不叫保姆,叫家庭教师
当时的欧洲学校很少,有也是大部分是教会学校,是给神培养螺丝钉的学校
现在的中国学校很多,但是也是培养螺丝钉的学校
大家都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不过搬过去还是一块砖
这个时候高收入人群就很需要非砖窑式的教育
所以一年几十万学费的国际学校想进去还要各种门槛
个人素质不错的家庭教师要被争抢
实际上这个90后女生被坑了,在《红与黑》里市长先生家的家庭教师很被尊重,大家都叫他“先生”,他也可以市长硬杠,收入也不会那么少
当然了,这个女生的能力肯定不如于连先生,不过被称为家庭教师是起码的,收入也应该多一点
未来的中产阶级除了公务员,很重要的一类职业就是服务大富豪
相关职业中外名著里都有
比如师爷,家庭教师,高级裁缝,高级厨师,算命先生,高级设计师,情人情妇,专职司机,管家,会计师,律师,医生,驯马师等等
这些职业影视剧和小说里也都有很详细的介绍
其中家庭教师和专职司机是现在比较急需的
北京过千平米别墅的业主,基本都有类似需求
这谈不上意想不到,如果说意想不到,只能说我意想不到活回200年前去了
这个,曾经在俄罗斯雇人在出差的时候照顾狗,有段时间雇佣一个外地的女孩,看的出来她确实照顾狗很用心。不过我和她直接接触不多,虽然是熟人介绍的,但是这个女孩其实是信邪教的,当然这个邪教不是杀人放火的那种,而是提倡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处等等。好好照顾狗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而是完成教义,所以她们整个教团很多人都是接这种照顾家庭宠物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后来介绍人和我说她发达了,以后不来接散活了。我问怎么发达了,介绍人说这女孩接了一个富豪家庭的活,那个富豪家里养三只狗,都是大狗,一般人养不好,狗非常有个性和调皮。而俄罗斯富豪么,又经常全家出国旅游度假,动不动每年出国好几次,每次一两个月,所以养狗的事情一直很头疼。后来她去了之后把狗养的非常好,主人不在她就自己住在豪宅里养狗。总之就是这家人非常满意,想让她长期在自己家干活而不是临时打工,然后作为长期招聘的“诚意”,挥手先送了一套市区60平方米的房子........
我采访了一个95年的男孩,货拉拉司机。
男孩住深圳租房,跟爸妈同住。爸爸陪儿子跑车拉货,妈妈做保洁。每天一家人七点都出门干活了,晚上十点回家睡觉。
这家人,在武汉核心区有一套127平米的豪华小区商品房。
货拉拉司机,每天入账2000元。
我为了拍他的故事,亲自跟他的车跑了一整天,亲眼所见。
我相信他能跑这个数,一定有他的技巧和办法,模仿可能是做不到的。
但是,这个男孩让我知道火车司机在物流行业发展的今天,是隐藏的高收入人群。
第二个,颠覆我认知的,是菜鸟站长。也就是最早一批做菜鸟驿站的人。给阿里做视频的时候拍过他们,见识到他们的收入,惊掉下巴的那种。
第三个,二手车经理。
这个都是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特别热门的就业选择。十年前入行的人,去年因为疫情没啥特别明显的收益,但是今年一年就是爆发式增长和发展,收入比普通白领要高很多。我知道的二手车经理,一个月收入都是过万的,就算年轻的也有过万的。技术牛逼比较好的,中万收入的大有人在。
第四个,就是无人车维修和研发。
这个比较偏了,但是也是汽修专业学生的福利岗位啊。阿里是有无人车业务的,以后也会考虑用无人车代替人力。那么无人车的研发和维修管理就成了人才缺口,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理工科和技校,大专的学生,在这些行业里是可以奋斗到红利的。
怎么去做,还得自己摸索一下。
我只是把我亲眼所见的案例分享给大家。所有的出类拔萃,都是别人付出了看不见的东西得到的结果。
这些行业里一定有失败的,不必拿来反驳我。时势造英雄!时势之下当狗熊,应该自己反省一下。
人家说的去日本一年
rz小编非要(留学)
要知道去日本留学一年=在日本上了一年考研课最后没有上岸。
又不是英国一年制。
人家可能就是去体验一年日本生活嗨皮一下,偏向于毕业旅行。
就别留学生了,就是个偏门专业本科的姑娘,然后做了家教保姆,在北京15k没有五险一金。也就是正常工作税后10k出头,当然她不用交房租。
她个人的选择,快乐就行,我看这个姐姐也挺满意自己的生活的。媒体不要误导别人,更不要随便树立坏风气。这种工作都属于偶然性质的工作,女孩子要想干,只能说临时边干边去考个编,连最基本的职业规划都搞不来。
看这问题我还以为穿越到了90年代留学生是宝贝的时候。
她是2010年入学本科学音乐的,然后毕业后15年跑日本留学一年,我不知道日本有没有一年制艺术类修士。新闻里也没说她留学日本一年是学了个啥?这点时间只怕就够读个语言学校预科吧。
而且16年时海归真还没有现在这么卷,而她回国以后做了跟所学不搭嘎的化妆师。
所以,不要看着个大学毕业和什么留学就跪了。这年头本科不谈了,留学的也太多了,从传统的欧美澳新日韩,到现在什么泰国、俄罗斯、乌克兰到叫不上名字的国家都有中国留学生。不知道有没有人去非洲留学,我想北非应该有吧。
再就是教培没翻车之前,正儿八经TOP100海龟硕士,不要太多,你问问人家一个月多少钱。
这种高级住家保姆工作,关键不在于什么职业选择,从稳定性和待遇上看,其实是不低的。待遇不说了,稳定性上等于是和雇主经济条件绑定。而会请这样保姆的家庭,经济稳定性极大可能要比自己去找的工作要更稳定。
这种工作和钟点工不一样,更贴近于家庭教师以及管家,工作强度本身肯定不高,至少肯定低于公务员。
问题关键在于这些女生必须一开始就不考虑结婚生子。高学历女生对于这种工作要么干1-2年图个过渡,干3年以上基本上就是心理上不打算嫁人了。
我希望这真的是她的个人喜好,而不是迫于现实的无奈选择。
可能现在大家对菲律宾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穷,但对菲律宾人来讲,他们的高等教育是非常厉害的,所以这就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具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
但对菲律宾大学生来讲,这些辛苦学来的知识或许只会成为一种诅咒。
因为对菲律宾自身来讲,他们国家缺少必要的产业去满足这些菲律宾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于很多菲律宾大学生来讲,他们毕业之后需要靠着激烈的竞争才可能找到适应教育的工作。
所以你问了,那剩下的大学生都去哪了?
在香港,菲佣是一个很出名的群体。
一万港币你或许找不到几个愿意给你卖力气的工人,但你一定能找到英文流传、服务态度皆佳的菲佣。
这就是先进的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当现实产业提供不了这么多足够容纳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的时候,大学生的选择是很少的。
看新闻要看全啊
首先这个妹子是在北京干的,而且是全职的居家保姆,这个基本都在6000到7000,一般地方是到不了这个价格的。
同时这个妹子之所以比一般人价格高这么,因为她不只是保姆。
她是音乐的本科生,会日语去日本留学一年,后来当了化妆师。现在的雇主是她一个客户,选择她当保姆本身就是因为她会日语,会乐器的原因。
所以她当保姆的时候,除了做饭做家务照顾孩子,还有辅导孩子作业,教孩子钢琴,有时帮着女主人化妆。换句话说,她除了保姆这个职业,还有家教、钢琴老师、化妆师的属性。就算比一般保姆高一倍的价码,但把上面那些都算上,依然很实惠。
考虑到这个收入应该没有五险一金,而且也没啥上升空间,其实1万5的月收入不算低,但也不算夸张。
所以,这件事并不是告诉我们读书无用论,反而告诉大家技多不压身,平时没事多学习学习。
最后,推销一下自己。我虽然不会看孩子,但我会看犯人。我不会日语,但我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我不会弹乐器。但我会敲键盘,打游戏很厉害。这么一看属性也差不太多,嗯嗯。像我这种兴趣广泛,心地善良的大好青年,有没有1万5要我这样保姆的?
以上。
这个事情要分两个层面讲。
第一个层面是个人选择的层面。
目前国内的价值观还没有过度到个人选择>生存需要的地步。留学生,多才多艺,却当了个保姆,让人感觉才能没被发挥出来,可惜,而且钱也没有说明显地高。如果她的工作内容不只是保姆,还具备化妆,教日语,教弹琴这些功能的话,那一万五就显得便宜了。钱并不好挣,变现也不好变,利益角度出发,就是学了技能但是变现不行。当然,从来没有哪条铁律是说多才多艺的程度和赚的钱多呈正相关。
这个时候,个人喜好就有必要了。这是一个非常哲学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总是在教我们如何避免平庸,而这个社会的结构注定了大多数人会变得平庸,具体到个人身上时,个人需要将平庸和个人心情好坏进行解绑,否则就成了工具人。
留学生当保姆,对于已经精神上也进入工业时代和城市化了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正常的选择。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该是允许有才能的人愿意选择不发挥才能,做普通的工作,更具有包容性。那种有才华就一定要全部发挥,然后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的,还停留在上世纪。在战后的积累阶段,物资匮乏,需要物尽其用,但是到了现在,不用再这么苦大仇深了,已经不再是个人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就会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运行的地步。
第二个层面是就业结构的层面。保姆这个职业是工业化之后,每个人职能的分工精细化造成的。农业社会里面,生产是由家庭来作为单位的,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能,男主外女主内的常态。而工业社会里面,生产是以企业作为单位的,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家庭分工的现状。
男女都可以在公司上班打工挣钱,那么在一个家庭中原来具备家庭内务职能的人就被工作分散了,这部分的空白需要有人来填补,谁来填补?保姆。因此产生了保姆这样的职业。当住家保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工业化之后职能拆分后的结果,是历史的趋势,通过保姆这一职能让家庭得以维持正常运转,然后这个社会正常运转。
如果拿某个东西做比喻,就像是时钟。时钟的零件有很多,目的都是为了让时钟能够转动,零件再进一步细分,最终也还是为了达到让时钟运转的目的。
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是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是合法收入,这样是非常好的。至于才能有没有发挥出来,为啥有才能一定要用上呢?
复制粘贴老回答:如何评价华为以每股 1.58 元,豪派超 500 亿元分红?
残酷时代,无数网友高呼“加油”,对于一家遭遇世界最强国家打压的企业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企业终归还是依靠人来运作,如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这家企业了,那么企业就算短期内还活着,本质上已经死了。
“加油”是吃不饱饭的。
如何留住人,自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而在这个世界上,“给钱”或许不是最好办法,但绝对是能够有效稳定人心的办法。
毕竟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如果你真的能够被公司按照个人贡献公正公平地给予(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价格)奖励,而这种奖励换做跳槽到其他公司是拿不到的……
那么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一般的公司根本挖不走。
同时这也表明华为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带着投机性质的大股东拿走最大蛋糕,造成分配严重不均。
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跟某些几乎被外资把持的企业那样整天就是股东想着怎么捞钱套现,那恐怕华为就不可能一方面继续给予员工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继续投入经费参与卡脖子问题的研发。
无论如何,华为只要能够将利润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它的战略眼光就永远走在同行们的前列。
不过,既然这涉及到分配问题,如果华为内部的分配机制并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则同样可能会有丧失人心风险,这一点也是要在结尾强调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