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后来才发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生活经历没交集了,经验就无法引发共情。
说的是实话。
北京一对一家教,一个大学生要300两小时。
普通老师400一小时起步,补课效果暂且不讨论,明显寒门子弟就学不起。
另一点是优势资源集中。不论人才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
退一步说,一个北京户口,对于上清华北大算是降维打击了,对于上其他北京当地的大学更是如此。
相比之下,河南本土只有一所211,河南考生只能去外省上好大学。而外省名额,大多由于地方政策而偏向本地学生而非外地。(当然这是地方为了抢人才所做的决策,也没什么错)
可以看出,教培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罢了。最近这些时日过去,我发现教培消灭了。但是教育差距反而拉大了。有优势资源的家长花高价(价格抬高是因为补课市场变为灰色产业,相当一部分老师承受着被抓包的风险,因此把这部分风险成本也计入收入之中)获取教育资源,普通学生更没戏了。进而,其中个体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而整体差距,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生产力要素等各方面良莠不齐,又没有先富带动后富的资源平均的说法,使得个体差距又在整体上被进一步拉大。
总得来说,校外培训代表的是个体差距。学校教育的差距代表地区整体差距。而高考各省的竞争差距代表了省里发展的差距。在贫富差距加速的今天,寒门当然难出头。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先富带动后富。但是邓总早都有了结论——看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