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新出现了哪些广为流传的谣言?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辟谣?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qi-ling-24-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结一下我2021年在知乎上辟过的谣吧(有一些回答倒也不算是谣言只是有人怀疑,容易催生谣言或者背地里真有很多人信,也当做谣言一起放上来了)


1月8日:长沙 22 岁女子长期过量喝奶茶进ICU,血糖值过高,血液呈乳白色几乎变「甜饮」,奶茶喝多少会有危险?

辟谣:该女子很可能患有一型糖尿病,本身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大量喝奶茶导致了酮症酸中毒,奶茶不是导致其进ICU的根本原因,血液呈乳白色也不是糖多而是脂肪多。


1月8日:为什么牛奶是寒性的,羊奶却是温性的?

辟谣:因为都是瞎说的


1月25日:南宁一女子 5 天吃 6 斤车厘子中毒,一夜「血便」 20 多次,吃车厘子过量有什么危险?

辟谣:这是2019年的旧闻,被媒体当做新闻重发了,信息还写错了。而且就2019年的事件来说,所谓的血便,也只不过是车厘子中的红色色素导致的假象,王女士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急性肠胃炎而已。


1月29日:这是超市里买的生菜,清水洗后剩下的水,这水里是什么?这样的生菜还能吃吗?

辟谣:这样的生菜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题主说的资本的阴谋,只不过是植物叶片表面自己分泌的蜡质而已,很常见。


2月20日:如何评价李国庆嘲西贝馒头定价策略傻,称「富人不吃主食」?哪类消费者会买近 20 元一个的馒头?

辟谣:李国庆可能是被碳水有害理论给骗了,营养师温馨提示:再有钱也要吃主食。只不过应该避免过于精细的主食,而多吃全谷物、薯类、豆类等粗粮。


2月4日:可以每天吃点红酒吗,红酒可以助眠吗?

辟谣:酒精是一类致癌物,使用任何酒类助眠都是弊大于利,不提倡。


2月8日:超市20元一只的烤鸡能吃吗?

辟谣:有人担心烤鸡太便宜了不安全,其实现代养殖肉鸡本身就长得快,成本低,20元一只的烤鸡是正常价格。但超市烤鸡存在调味过重的问题,不算太健康。


2月25日:为什么超市买的牛奶比牧民直接出售的牛奶寡淡,是否有被提取或部分提取黄油的可能呢?

辟谣:包装UHT奶有两个关键工艺会影响牛奶的口味口感:一是脱气,二是均质。均质让脂肪和蛋白质分子变小并且均匀分布,脱气去除了牛奶的腥膻味,所以喝起来清淡得多。


3月16日:如何看待澎湃315调查:“放两个月不烂的沃柑,果农从来不吃”?

辟谣:该新闻存在夸大危害、以偏概全、引导式采访、证据不足等问题。实际上沃柑是耐贮存的水果,树上保鲜可达5个月,采后不经任何处理常温下可存放1个月以上。如需延长保鲜期,可采摘后经过洗选加工环节,洗选常规使用的抑霉唑、咪鲜胺等均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注册的保鲜剂,规范使用进行果品保鲜,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


3月21日:空气炸锅会致癌是真的吗?

辟谣:不能怪空气炸锅,而是但凡高温煎炸的食物都可能有致癌物丙烯酰胺。空气炸锅由于减少了脂肪的使用,以及温度稳定、没有明火、油烟较少,所以还是相对健康的烹饪工具。


5月1日:市场上卖的牛奶都是兑水的吗?

辟谣:但凡包装上写着【纯牛奶】或者【鲜牛奶】【巴氏鲜牛奶】字样的奶,配料表都有且只有生牛乳一种原料,国家规定不允许兑水,也不允许添加任何其他原料。包装牛奶的味道喝起来的确更清淡,那是工艺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兑了水。


5月28日:使用料理包成外卖普遍现象,部分成本低至 3 元,保质期长达一年半。你能接受这样的外卖吗?

辟谣:很多人担心料理包有防腐剂不安全,其实,料理包采用速冻技术或者类似罐头的高温灭菌+密封处理,不需要防腐剂也能长期保存,成分和自己做饭差不多,安全性也比许多小餐饮店更高。料理包的缺点在于高油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


6月5日:如何看待男子每天 8 颗维生素吃出肝衰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维生素吃多少量合适?

辟谣:该男子已经53岁了,本身就有脂肪肝,自行把原来一天1颗的复合维生素,加大到一天8颗。普通人只要按照医嘱或者说明书补充维生素,是没问题的。


6月10日:环球旅行冒险家谷岳呼吁中国人少吃海鲜,吃海鲜真的会耗尽世界鱼类资源吗?真的有必要少吃海鲜吗?

辟谣:从健康角度来说,中国人应该吃更多海鲜: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水产摄入量没有达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应该适当增加。


6月28日:食用冰镇西瓜或「引发胃损伤」,你怎么看待?夏天有哪些东西推荐食用?

辟谣:西瓜的「寒凉属性」是伪科学,文章建议把西瓜放置到室温再吃更是有违食品安全。吃冰西瓜肠胃不舒服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本身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西瓜上细菌过多/果糖不耐受。


7月12日:如何看待实验「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隔夜的冰西瓜你还会吃吗?

辟谣:是否隔夜并不是判断西瓜能不能吃的黄金标准,西瓜是否变质跟环境中的微生物、温度、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8400个细菌也要看是否是致病菌。


7月27日:武汉一爹爹吃隔夜菜引发急性肾衰竭,如何有效劝阻老一辈不要吃隔夜菜?

辟谣:新闻原标题《只是吃了盘隔夜菜,竟让爹爹肾衰竭》,事实是:一位「70岁,并且本来就有基础疾病的老大爷」,吃了「可能没放冰箱被致病菌污染的」隔夜菜,「上吐下泻三天不就医,严重脱水」,最后导致急性肾衰竭。还是那句话,食物能不能吃的重点不是隔夜不隔夜,而是有没有遭到致病菌污染。


8月6日:如何看待科技部网站刊文「过量喝咖啡会减少大脑容量」,并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

辟谣:该研究指的过量喝咖啡是一天6杯以上,并且研究只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普通人一天一两杯咖啡并不算过量,无需担心。


8月17日:29 岁女生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住 ICU ,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辟谣:该女生本身患有暴发性一型糖尿病,含糖饮料并不是导致进ICU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本身才是,而糖尿病发生是跟多种因素相关的,非常复杂,不能全怪含糖饮料。


8月20日:小伙贪吃冰西瓜进 ICU,患急性重症胰腺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水果吃多少最合适?

辟谣:新闻显示该小伙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胰腺炎】【高血脂症】才进的ICU,不是冰西瓜的锅。


9月5日:福寿螺能吃吗?

辟谣:大部分人认为福寿螺完全不能吃,实际上福寿螺只要彻底煮熟是可以吃的。好不好吃则是另一个问题。


9月23日:怎么看待浙江大学医学教授沈岳良说吃五花肉不长胖,只有吃米饭才长胖?

辟谣:又是标题党断章取义,沈教授明明说的意思是——五花肉吃多了不好,但是很多人为了减肥就完全不吃肉了,这是不对的,你吃糖也会长胖,油和糖吃多了都长胖,关键是量的问题。


10月8日:武汉一女子长期吃隔夜菜吃出重度贫血,为何会这样?吃隔夜菜还可能有哪些危害?

辟谣:该女子诊断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造成这种情况的真实原因是长期营养不良,吃肉太少,而不是隔夜菜。


10月15日:配方奶粉用骨头汤冲会更有营养吗?

辟谣:配方奶粉乖乖的按照说明用水冲就可以了,别整其他幺蛾子。骨头汤本身就没什么营养,奶白色的汤里没有多少钙和蛋白质,有的只是大量乳化的脂肪。


11月4日:现在什么都是速成,我们吃的蔬菜,鸡鸭鱼肉,牛羊猪肉都是速成,没有多少营养,为什么相关部门不好好引导?

辟谣:速成是科学育种和科学养殖(种植)的结果,速成不代表不安全和没营养。


11月19日:15 岁少年每天 1 瓶可乐突发脑梗死,长期喝可乐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如何判定适度的标准是什么?

辟谣:事实是15岁的小周本身就「已达到肥胖标准,且空腹血糖偏高,糖化血红蛋白处于临界值」而且是在跑步的时候发生的中风。虽然可乐等含糖饮料并不完全无辜,但这种简单的归因只会让人忽略了其他危险因素,这类新闻对提高大家的健康素养而言有害无利。



好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点赞,2022年我也会积极辟谣的,欢迎多邀请我回答关于营养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健康类问题~


PS:发现了吗,2021年的大部分谣言,来自本该承担辟谣任务的媒体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遇到过的一大半中介都跟我说:有单子一定会找你。


user avatar   fung-st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科学这块的媒体宣传其实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夸大事实,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mRNA疫苗“影响人的遗传物质”,合成淀粉最重要的是“淀粉”,父亲自制基因治疗药“感天动地”,外涂A醇浓度越“高”越有效,“活体机器人”“生娃”了,诺西那生70万降到3万是“医保的力量”,无刺鱼将“走向餐桌”……

来个“大新闻”和来个“正确的新闻”,究竟度在哪里,这是传播学应该考虑的事。但有些新闻的错误传播会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比如自制基因治疗药,让人觉得基因治疗门槛极低,实际上自制药打进身体很容易死人。今年年底,辉瑞的DMD基因治疗临床就打死人了,这还是大药企的正规临床,尚且死人。民间自制成功概率又有多大?

这类新闻宣传要谨慎。宣传得不对,还不如不宣传,看起来就像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2021年1月:

如何看待美国一药剂师故意破坏 570剂mRNA新冠疫苗?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新冠mRNA疫苗还是新事物,会不会有害?药剂师愤而破坏mRNA疫苗,让大家别用这些“坏东西”。
有人提到:“中国用的是灭活疫苗,效力低但是危险性也较低;但美国用的是mRNA疫苗,这种疫苗毕竟是将活性遗传物质注入体内,可能造成的危害远大于普通疫苗。”

mRNA确实也算遗传物质,但它半衰期极短,很安全。

新冠RNA疫苗是将新冠病毒S蛋白(Spike protein)的mRNA装载到脂质体中,通过注射进入人体细胞。mRNA翻译成新冠病毒S蛋白,被抗原递呈给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反应,产生新冠病毒结合抗体或中和抗体。后续真正的新冠病毒感染人体,抗体把S蛋白结合或中和掉,避免感染。

新冠病毒确实是ssRNA正链病毒,但只放入S蛋白的mRNA,而非病毒完整mRNA,并不会产生完整病毒,不用担心产生全病毒的风险。

到了年底,现在再看年初对mRNA疫苗的评价,真香。

--

2021年9月:

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这一突破对当下及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

所有媒体看到“淀粉”就高潮。粮食啊,这是粮食啊。

唉……整个工作最重要的是从1C合成到G6P(葡萄糖-6-磷酸),而不是G6P变成淀粉啊。

我甚至觉得,从G6P做到淀粉,就是为了迎合制造个大新闻,但实际上合成路线的前几步从1C合成到G6P更不容易,而且G6P本身就可以作为能量使用了,但全网媒体都在吹淀粉本身。我不知道吹不到重点上,科研人员看了是觉得高兴还是难过。

--

2021年9月:

如何看待一个父亲为孩子生命铤而走险自制药品,自制药有哪些风险?该如何面对罕见病?

媒体宣传爸爸自己研究基因治疗救儿子,感天动地。

基因治疗要谨慎,用AAV9把Atp7a递送到小孩全身,AAV工艺不好,给完药很容易死人。

今年大药企辉瑞的DMD基因治疗就死人了,正规药企正规临床尚且死人,更别说自己搞的基因治疗药了。

AAV递送给药免疫原性很强,这位爸爸的基因治疗药就是给个DNA序列,公司合成并包装成科研级别的AAV。这种版本的AAV,高点的剂量打小鼠都会死,更别说免疫反应更强的人。

--

2021年10月:

长期用 a 醇真的对皮肤好吗?

这个不是媒体宣传有问题,而是10月份某大厂出了0.25%A醇,我媳妇儿要买。我觉得大厂都宣传高浓度A醇,这种趋势有问题。愤而写下了这个回答。

不要被误导,不要追求A醇浓度,具体来说:

1.维A机理:维A类产品通过各种维A衍生物转化成维A酸,或者直接由HPR激活细胞内蛋白,从而激活或抑制DNA基因表达,进一步激活细胞。

2.维A不只是浓度,也要看稳定性:维A类产品稳定性很大程度上由产品配方和包材决定,真空包装或独立小包装能维持VA稳定性。

3.维A不只是浓度,也看维A利用率:可以使用促渗剂提高维A利用率,用维A boost提高维A功能。

4.维A副作用很大,外用VA产品甚至药品,先考虑安全性,其次才是功效。要求浓度必须在0.15%以上的科普答主怕是不知道 浓度×体积=用量?这种A醇高浓度趋势就是被这样带坏的。

不要追求高浓度A醇。

谨慎使用A醇衍生物HPR。

有兴趣的看本书《生活中的毒理学》,刷新认知。

--

2021年11月:

科学家用青蛙基因创造的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生娃」了,是什么原理?这项技术有哪些应用场景?

“活体机器人”,“生娃”,媒体太能写宣传稿了。

没那么神,根本不是“生娃”。这里的生物机器人实际就是非洲爪蟾干细胞培养出的类器官,运动时把培养皿里的散装干细胞堆到一起,散装细胞黏连产生新的类器官。

不算生娃,最多就是搓丸子。

--

2021年12月:

为什么药企宁愿 70 万一针的诺西那生被降成「地板价」也要进医保?

诺西那生70万的天价药,降到3万一年也要进医保。媒体觉得,中国医保谈判能力极强。

但实际上,诺西那生有两个竞品药,还没进中国市场的Zolgensma和已经进中国市场的Evrysdi。诺西那生相对于另两个药,没有明显优势。

诺西那生这次大打价格战,直接降价到3万,尤其对于诺西那生的竞品Evrysdi是极大打击。所以不只是中国医保小姐姐砍价能力强,更要注意这是商业策略。

--

2021年12月:

华中农业大学找到了控制鱼刺的基因,能大量减少鱼刺并保持肉质,这背后有哪些科学原理?你愿意尝试吗?

华中农业大学做了条Runx2b敲除的斑马鱼,没有鱼刺。无刺鱼对吃货来说是重大突破,我们快吃上无刺武昌鱼了。

但实际上媒体都不知道敲的是Runx2b,这个基因是骨发育的主效基因,从华农的专利来看,鱼骨发育有些异常,这样的无刺鱼有可能运动能力不强,不一定能长大长肥,离工业化生产有很远的距离。

上餐桌?八字没一撇。


user avatar   zhi-hu-k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山东男人,180,抢答一波。

这又是一个挑动南北对立的问题,估计和那位说北方男人太高,作为劳动力不适合工业制造业经济发展的神贴一个作者。

什么时候身高成优越感了?

什么时候月匈大就成优越感了?

个体差异而已。

找对象又不是80年代集市上挑牲口,得看肩高,看牙口。

都2021年了,一个男人要是靠个头产生优越感,说明这个人基本就是个草包,长那么高个头白瞎了。

有的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

有的喜欢36D,锥子脸,水蛇腰。

有的喜欢小鸟依人,有的御姐控萝莉控,

还有的非得娶处女,还有的硕士以下学历不考虑。

但真没见几个执着于女孩子身高的,150—180的女孩子,我身边的北方男人都娶过。

另外,不是每个北方男人都高大魁梧,有40%的175以下。这种身高对于150—170的女士,都不算什么身高优势的。何况南方女士也有50%以上是身高高于160的。

男人最重要的是品行,修养,能力,责任感,而不是多大块头,毕竟现在农业也机械化了,重体力劳动,耐力劳动,已经占比极地了,高大魁梧,威猛彪悍,只具有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治安越来越好的今天,都市里面也不需要一个巨石强森一样的肌肉男来给予女士们安全感。

女人们也不用想太多,男人喜欢你,爱上你,想和你结婚,不会因为你个头矮点,罩杯小一个号而犹豫。

最后,这种南北对立的话题,就谈谈GDP房价和产业领域就行了。扯到男女身上,简直就是人为的撕裂。




  

相关话题

  中医支持者们如何看待「16 个中医教授看同一个病人,诊断各不相同」? 
  头文字D里的技巧都科学吗? 
  有哪些在中国广泛流传的爱国谣言? 
  最近网上有些帖子传吃猪肉有害,并且举了李时珍的论述为例,如何辟谣? 
  知乎用户@卢健龙 和@Patrick Zhang 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有人四处贴性取向由基因决定的文章? 
  你觉得 2021 年最接近完美的笔记本电脑是哪一台? 
  为什么在咱们国家谣言如此之多? 
  谣言可以有多逼真? 
  不吃猪肉真的长不高长不胖吗? 

前一个讨论
2021 年调查显示全球近四成IT行业人员有「离职冲动」,作为IT打工人你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问题与困境?
下一个讨论
腾讯对 Sea 的持股降至 18.7%,为何腾讯最近频繁减持投资的公司?这会对腾讯产生哪些影响?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