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车评圈对问界M5的评价不高?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车评人?国内有这个职业吗?

你说的是营销号吧。


user avatar   dou-bi-xiao-yu-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上一大惨事儿是米粉支持雷总高端,然后wifi烧了。

世界上更惨的事儿是xx支持xx的汽车,结果牌子都没了!

人家割韭菜要钱,xx割韭菜要命啊!

一定是美国在发动机图纸里埋了暗病,凳子坏事做绝!气得我昏了过去!


user avatar   damon-dance-for-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车评这个行当在天朝是很难做的,很难培养公信力。它不能老是拿钱发帖,一看就是枪,出来就被人嘲笑,所以多少总得说点真话。怎么样才能说真话呢?一般的车评公众号会厚着脸皮去蹭一些豪车来义务测评。豪车厂不屑于找这种瘪三车评号来打广告,所以车评号义务吹捧也不用怕顶了自己的生意。另一种呢就是痛打落水狗了,比如华为M5,可能是华为没钱了请不起大批水军,于是众车评一齐喷。为什么要一齐喷呢?因为单独喷的话会被注意、黑名单,以后从这个厂就很难洽到烂钱了,一齐喷目标小。

所以为啥M5被群攻?一方面当然是真烂,但另一层的原因是车评公众号急需竖一个靶子喷来赚取公信力。


user avatar   ling-jiao-shou-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菊厂嗨军在机圈玩那一套,在车圈是玩不转的。

机圈你怎么吹都行,几千万把块钱的东西,买个废物也就算了。

车圈还是要讲究安全性能,至少有底线的,不至于搞得太过火。

最重要的是,车评的门槛相对机圈高得多。想评车,你至少自己有部车吧?而汽车对于大部分嗨粉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他们想宣传抹黑其他对手,或者吹嘘抬高自己产品,是无从下手的。因为嗨粉连油门和刹车都分不出来。

别看嗨粉天天吹什么华为是商务机,企业高管成功人士的首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华为用户都买不起车。

一群车都没摸过的人,能在车圈掀起什么浪花?在专业车评人的辣评面前,嗨粉们丢灰卸甲连反击的能力都没有。

牢厂的手机屏幕抽奖,在机圈,嗨粉们可以恬不知耻地说,肉眼感知不到。但是在车圈,你把1080吹成2k屏,大耳光就咣咣往脸上拍。

所以说,并不是车评人集体攻击问界m5,而是嗨粉们面对客观的车评毫无还手之力


user avatar   dao-ci-wei-zhi-93-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现象确实很有意思。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孜孜不倦的搞意识形态洗脑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这个早就是人人皆知的公开的秘密了。

这么多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舆论上,尤其是网络舆论上,依然是洋货好,国产货垃圾,而且在舆论上,这些人的嗓门最大,即使他们只是少数群体。

最佳的例子就是特斯拉。目前特斯拉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国产,卖的最多的车型均是搭载磷酸铁锂的标准版。产品力客观而言,续航一般,动力尚可,能耗一般,做工差,隔音差,小毛病多,价格虚高。智能化一般,自动驾驶只有AP,FSD几乎没人买。除了自动驾驶的算力芯片、BMS软件、以及其他个别芯片和零部件用的不是国产,其他所有全是国产。

这种产品力,都不需要同价位里找,便宜几万块的国产都有不少。

然而现在全网,必须是特斯拉最牛逼,从业内人士到车评媒体,全部都极其推崇特斯拉,仿佛特斯拉才是这个行业的标杆。这要是十年前,特斯拉确实是行业标杆,而实际上,现在的特斯拉无论是三电还是自动驾驶,都已经不是行业标杆了。他自己坚持了十几年的圆柱电芯电池方案,也根本没有其他车企使用。

这个现象是不是很有意思?从产业层面根本就解释不了吧?

说了特斯拉,再说国产。这个问题问的是问界M5,但是我不想谈M5,最值得说道的,其实是理想one。毕竟M5才刚发布,没有成绩,理想one的成绩可是实实在在摆在这里。

理想one12月销量已经出炉,1.4万台,全年交付了9万多台。这台车三电一般,发动机一般,但是产品力却很强,吊打神车汉兰达毫无悬念。其实吧,说它三电一般,那是和头部车企比,实际上,和众多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比,差不多的水平。发动机虽然技术很老旧,但是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动机只是增程器,并不是最核心的部件。

就是这样的一台车,从出生,就一直被网友骂,被车媒体骂,骂到现在销量却越来越好。其实不止理想,国产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哪个不是在骂声和质疑声中成长起来的?

这个现象,从产业层面也解释不了吧?

问界M5发布后为什么那么多车媒体骂,除了上面提到的现象,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流量密码。

现在的车评媒体,属实是把流量密码玩儿明白了。什么话题流量多,他们就做什么话题。

像如特斯拉这种车,自带流量,他们都不需要特斯拉充值,就上赶着做特斯拉的节目。

其实最具代表性的是比亚迪。之前车媒体做比亚迪的车,都是各种贬低,暗戳戳的表达让比亚迪充值。比亚迪头铁,就是不伺候。比亚迪在大部分车媒体口中就没好过。21年比亚迪推出DM-i后,火了,也自带流量了,一帮车媒体又一拥而上,根本不需要比亚迪充值,各种做DM-i车型的节目,比亚迪的口碑立刻就牛逼了。

问界M5就是这么回事。这车的各项参数和定价,其实中规中矩,没大毛病,也没啥亮点。

可如今华为的话题在网上争议极大,嗓门最大的那部分人,都是骂华为的,这部分人是什么来头,大家都懂。

于是有不少车媒体为了流量,就顾不上那么多了,也跟着骂。他们认为,只要骂华为,就是流量密码。

殊不知,很败人品。


user avatar   fjdjf-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不只是华为,如果大家翻看小米造车,恒大造车,包括最早的乐视造车,下面的言论都是一番激烈的辩驳。

当然,我不是汽车圈子的,对圈内的信息了解较少,我更多的是分析社会现象本身。

而从一开始,我就是反对华为小米这类偏向于服务的公司进行造车的。

所以本文我的分析重点在于,为什么像华为小米这样的国内企业,造车运动会如此不顺?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流量经济这个词语,简单来说,流量经济,是一种借助忠实于自身用户的庞大基数进行变现的经济发展手段,流量明星卖照片,端游手游卖装备卖周边,自媒体获利,直播带货,网红餐厅和网红景点,都遵循着这个道理。

同样的,消费电子领域也是如此。

华为,小米这些公司,能够在网络上掀起粉丝对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消费电子领域与流量经济的联系。

消费电子的主要产品,手机,电脑,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等,在现如今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当下,是相当庞大的市场,对这个庞大市场的市场份额占据,将会带来大量的利润。

而在消费电子领域中,电子产品本质上是用户购买,当某一个品牌赢得了用户的信任,那么自然也就赢得了对应的产品的出售,从而实现市场份额的占据。

于是,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关键的产品份额的占据,就变成了对用户的占据。

而消费电子领域,则有一个特点:

在消费电子推出的早期,技术迭代速度较快,技术的优越性将会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那么自然,谁在软硬件技术上占据优势,谁就可以占据市场,苹果,三星手机的大量市场份额正是源自于此。

然而,这不是国产手机进入消费电子领域时的情况。

当国产品牌进军手机市场时,尽管国家巧妙地借助三星爆炸事件,把三星逼出了中国市场,为国产手机争得了大量市场空缺,但是这个时候,手机在软硬件上的堆叠差异已经不大,或者是像操作系统这种无法攻克的硬壁垒,或者是像芯片这种或者自研或者从别人手里买得到的情况,总之,国产手机进军消费电子领域时,技术的可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不再是用户关注的重点了。

那么,重点是什么呢?当然是营销!!!

这个阶段,如果能够通过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加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的产品买单,无疑就可以在市场份额上赢得直接的胜利。

所以国内的消费电子领域,必然是营销制胜的模式,而各家公司,都在营销上不遗余力。

不过,不同的营销策略,获得的结果却不同。

首先,我认为的一个营销策略不够成功的公司,是OPPO,它采取了粗暴的邀请明星打广告的方式,投入了巨资不说,而且彼时已经是社会大众反感流量明星的阶段,所以OPPO的营销策略我认为并不成功,在用户积累上,它的营销方式最后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在营销策略上,最为成功的,当然就是国内的华为和小米两家公司。

而这两家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

没有采取直接斥巨资邀请明星代言的方式,而是学起了明星吸引粉丝的方式,把娱乐圈偶像养成的整套流程,应用到了对用户的吸引和市场份额的占据上!!!

所以,消费电子领域的华为和小米,大家完全可以把他们当作流量明星来看待。

一方面,作为流量明星的华为和小米,有自己的人设,借助独特的人设,可以吸引大量忠实的用户粉丝,并让这些狂热的用户们,为自己品牌的所有电子产品买单。

华为给自己订立的人设,主要基于自己的自研能力和研发基础,所以华为的人设,主要是从国产替代作为切入点的。

那么自然,华为给自己设立的人设,会是一种类似于爱国+国产替代+专注研发的人设。

因此,虽然华为没有对外直接宣称过爱国的话语,但是华为会有意无意的与爱国的事件进行绑定,从而不断壮大自己的人设。

最典型的,在贸易战中,华为极力强调自己受到制裁的现状,外加强调自身在国产研发上的不懈努力,从而赢得了大量支持华为的潜在用户。

而在孟晚舟事件中,华为更是借助海另一边的川建国,把自己和国家荣誉绑定,从而在民族企业这个牌子上赚足了关注度。

而支持华为的用户,大多也是支持国货,支持国产研发的心态,尽管华为的某些产品可能并不好用,但是出于对国产自研的支持,用户还是愿意为华为的产品而买单,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树立人设带来的用户积累的影响,而这种民族企业+专注研发的路线,吸引的用户数量是非常之多的。

同样的,另一个消费电子领域把自己改造成流量明星的,是小米。

和华为一样,小米树立的同样有国产品牌之类的人设,不过在自研上,小米与华为相比并没有优势,于是小米为了差异化竞争,树立了自己的另一个重要的人设--性价比。

如果大家有了解或者购买过小米的电子产品的话,大家就会发现,小米的产品,在相同的参数级别上,往往会具有更低的价格,而在一些更便宜的机子上,小米则会在成本被压缩的情况下,优先确保一些重要硬件设备的质量,以此来最大化用户的体验感受。

于是,除了支持国货的用户之外,小米吸引了一众手头资金不充分,追求性价比的用户,而在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这样的潜在用户数量,是非常之多的。


另一方面,既然自己的品牌被打造成了流量明星,那么自然,对自己的宣传,对粉丝的福利和庇护就都是必不可少的。

华为,小米这类消费电子公司,会极力的进行宣传,加固自己的人设路线,并让这种人设被更多大众熟知,并以此扩大潜在的用户数量。

而在品牌之间的竞争上,如果自己出手,既没办法以官方的身份发表太露骨的言论,攻击友商,又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引火上身。

所以,这些公司必然会使用粉丝文化,发动粉丝相互对立,从而在粉丝的对立中找到友商破绽,吸引对方的用户加入自己的阵营,抢夺市场份额。

那么这个时候,企业自己要做的,就是持续性的给自己的忠实用户们提供优势点,让自己的粉丝们在文斗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后,在粉丝对立中把对方打的节节败退,并吸收对方心灰意冷的用户加入自己的阵营。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涉及到华为,小米这些消费电子公司,马上就会掀起一番激烈的讨论和粉丝文化。

至于公司本身,他们乐呵着呢,巴不得自己的用户和对方斗到昏天黑地,这样,自己就有打开缺口,吸收对方用户,抢夺市场份额的机会。


那么,这种粉丝文化的建设,与人设的确立,有什么缺点呢?

实际上,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也正是这些缺点的存在,极大的限制了这些公司在其他领域的开拓,并且会导致骂声一片。

而这一点,则在造车运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人设的树立和维持,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既然树立了人设,那么自然,为了维持这种人社在用户中的认识,确保人设的真实性,企业的发展路线也需要按照之前的人设进行发展。

对于华为来说,华为只能维持自己国产自研+民族之光的人设,把自研和国产替代这方面的内容极力突出。

然而现实当中,自研的路径并非是必须的,在消费电子领域,华为小米实际上都位于下游系统整合的位置,这个位置注定了自己需要大量购买中上游供应商的零件和产品,然后进行系统整合。

于是,每当华为被透露出采用国外技术或者采购国外产品时,都会导致一片负面反响,尽管这样做实际上没什么问题。

另一个重点,则是在于开拓领域的动机上,既然华为给用户们树立了民族之光+专注自主研发的人设,那么自然,用户眼中的华为,如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自然是为了能够帮助国家实现国产替代,通过研发建立技术壁垒,让充满国产技术的产品走向世界。

资本家开拓业务是为了国家,看起来很扯对不对?相信我,华为的狂热粉丝们可能真的是这样看待华为的。

那么,如果华为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目的不是为了实现技术的进步和国产替代,而是为了赚钱呢?

实际上,这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华为不偷不抢开拓新领域,扩大营收,弥补自己贸易战中来自终端营收的损失,是个正常人都认可其合理性。

但是,这破坏了华为的人设!!!

在华为的粉丝们看来,华为如果开拓新的业务,必然是为了国产替代,为了技术研发,这才符合粉丝们内心中,华为民族之光+专注自主研发的人设的。

如果这个时候,华为告诉它的粉丝们,自己开拓车联网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赚钱的话,那么由于人设崩塌,华为会损失大量的忠实用户,导致自身产品销售量的极大滑坡。

而且更为重点的是,人设崩塌所流失的粉丝,往往都会出现粉转黑的情况,成为抨击华为产品的先行军,你看到的抨击华为汽车的人,很可能之前是喜欢华为产品的。

但是,华为确实需要开拓新业务赚钱啊,比起人设崩塌,赚钱才是第一要务。

于是大家就会看到,华为为了降低损失,努力维持人设,只能在自己的造车计划中,尽可能的宣传自己在车联网业务中使用的各种高大上的科技和设备,诸如激光雷达,智能车载服务,精细化地图与导航服务等等,并且极力强调自己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的自研身份,频繁的向用户反馈技术研发的进度情况。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因素,仍然改变不了华为造车是为了赚钱的本质,造车既不是芯片这种国家贸易战的核心,又是非常传统的工业品,完全不满足华为自己树立的国产替代+科技研发的人设形象,华为再怎么修饰,人设的崩塌都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种人设的崩塌,也会自然而然的导致销售量的崩塌,以及来自社会大众的抨击。

同样的问题,小米也一样。

在自己国产品牌+高性价比的人设影响下,小米的高端之路非常艰难,因为这样的人设,如果开拓高端市场,小米的产品价格必然变贵。

那么自然,小米的高端产品在推出时,由于人设的崩塌和自身用户的错位,小米的高端品牌在销量上必然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遭受自家粉丝的质疑,为了维护人设,小米即使是旗舰机,仍然主打了性价比的路线,在同规格的旗舰机中,小米的手机还是较为便宜的。

而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为了维持人设,或者小米牺牲了产品使用的可持续性,或者牺牲了自己的产品利润。

在造车上同样如此,小米的汽车如果性价比不高,比如不够便宜,或者说整体性能与性价比达不到消费者的预期,那小米同样会面临被广泛抨击的局面。

不过和华为相比,小米的人设相对来说更容易维持一些,对待造车行为,因为没有自主研发上的人设压力,小米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需要通过造车赚钱,只要能够确保自己推出的汽车性价比足够高,小米的人设就不会被破坏,销量也能在自家用户的簇拥下,有一定的保证。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说谁在造车上更容易成功的话,我认为小米会更容易一些。


除此以外,我再谈一谈其他因素对华为,小米这些企业造车运动的影响,实际上,这些影响同样很重要,不过篇幅所限,我这里就不长篇大论了。

例如,华为,小米这些公司,由于自身专注于提供解决方案,于是这些公司希望借助自己在服务领域的话语权,与车企开展合作并希望自身占据主导地位,强行切入汽车市场。

这种以服务业侵蚀实体制造业的做法,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的行为,实际上是非常违反商业道德的,按理说应当受到国家反垄断制裁才对,当然,国家出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最后没有这样做。

那么自然,华为小米这些企业的做法,必然会让真正的车企十分反感,并会让车企们联合抵制这种行为。

最典型的就是,华为小米这些公司,在大力推销自己的解决方案,寻求与车企合作的同时,车企们很自然的看出了其中的把戏,一旦开展合作,车企们就会变成只造壳子的傀儡,在付出大量制造成本,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利润大头还被提供服务的公司拿走,这显然是不能忍的。

于是,各家车企在合作中,都特别强调自己的主导身份,并且只借助华为小米这些公司的部分车载服务技术,而汽车电子等领域,车企们坚持自主研发,防止利润流失,华为小米造车的反对声中,很大一部分声音也是这些车企的支持者喊出的。

而愿意与华为小米合作,自降身段的车企,一般不会太出名,他们也必然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华为和小米寄生和抽走大量利润,导致自身盈利能力下降乃至周转不灵的局面,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合作就会因为制造方资金流问题而被迫中止,聪明的车企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再比如,车联网本身就是社会大众公认的炒概念领域,早先因为乐视造车,这个领域就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而恒大造车更是把这个领域撕开了遮羞布。

所以对于华为小米的造车举动,必然会有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炒概念和骗补贴的意图,虽然严格来说,这俩公司是可以拿出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并不能说是拿PPT套钱的做法。

但正如我前面强调过的,这会加剧华为小米这些公司对自身人设的破坏。

对于华为来说,一个给大众留下民族之光和自主研发印象的企业,居然体现了其专注挖钱和炒作概念的倾向,无疑会招致大量的负面新闻和质疑声音。

小米也是一样,自己标榜国产品牌,然后给国产品牌抹上炒概念和骗补贴的标签,无论是自家粉丝还是社会大众,都会有此起彼伏的质疑声音。


作为提供解决方案,本质上属于服务业的企业,确实利润高,有话语权。

但是,如果借此想侵蚀实体行业,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啥制造设备也不买,啥制造流程也不需要参加,厂房也不建,只是标榜自己能提供车载服务,就想借别人的工厂替自己造车,自己还占据主导地位的话,我个人还是建议这些企业别来祸害现在已经千疮百孔的制造业了。

咱们国家的制造业,就是因为利润低,被服务业,互联网和金融侵蚀,才变成了现在这副样子。

如果咱们国家的制造业再不产业升级,任由实体行业萎靡,经济脱实向虚的话,到时候实体行业一死,其他寄生在实体行业身上吸血的所有行业,也就会因为失去养料,全都会跟着死掉。

我建议华为小米这些本质服务业的企业,务实一点,要么就和华为在芯片上的计划一样,直接去收购一条生产线,自己推进研发工艺,招募工作人员,生产汽车,到时候自己在车上面想加什么加什么,要么就承认别人家车企的主导地位,安心给人家做小弟,自己分口汤喝。

不然的话,又想吃肉又希望别人买肉并且煮好了给你吃,你自己就带个碗筷等着夹菜,这不现实,要饭的都知道这样要不到,好歹帮人家做一下饭吧。


user avatar   jiu-shi-ying-xiong-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行业百草枯自然人人喊打…

毕竟又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还是那句话:


user avatar   zi-ye-ting-ge-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吹牛逼月订单过万的赛力斯呢?


user avatar   hope-48-98-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华为把手机逻辑放在汽车行业里了。

汽车完全不是靠几个供应商的东西组装起来就可以卖的,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整车性能(结构、nvh、碰撞、风噪)。而手机基本就是组装而已。

广东作为有比亚迪、广汽、本田、丰田的地方,没有选择和华为进行这种程度商业合作。

说白了,华为要的太多了,你只是供应商,不该站到台面来,到了覆盖整车厂的地步,因为你不能为后续的汽车生命流程做完整的承担。


user avatar   gong-zei-xiao-ke-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次补充回答,看了易车网做的增程式混动横评,里面虽然没有问界M5,但是有问界M5小时候——赛力斯sf5。作为一款增程式混动紧凑级SUV,三分之二市区+三分之一高速的路况下馈电综合油耗高达8.1升,别说和同级别标杆比亚迪宋plus dmi比了,和同样增程式混动但大了一个级别的中大型suv理想one几乎相当的油耗,真的是混动了个寂寞,消费者不好忽悠的,怪不得理想one销量那么高。

看了一下本题下面的一些回答,简直吹得好像这款车要掀起增程式和车机革命一样,说出来的东西自己信吗?凭啥?就凭做面包车都山寨的东风小康,挂了个华为的名就拳打bba,脚踢田田产了?还是说长城吉利比亚迪搞不出增程式?


还看到一个答主说什么这车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缺点!还三连了!我勒个去原来电动三傻这几年都白造了,几十万车卖出去都得不到这样的评价,乖乖!我实名点名理想,有人说你的one不如这山寨众泰!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相信车机好车就一定好吧?甚至还把车机当成新能源革命呢,海军的洗地功夫真是了得,像极了当年吹万物互联的架势,感情先有5g后有天,不用某为是hj?怎么现在4g优化一下比5g还快了呢?况且真好假好都另说呢。评价一款车机的维度,什么时候就只剩下滑屏的流畅程度了呢?

所谓的车机天花板,不就是那个基于aosp的鸿蒙么?改个名就天花板了,流畅还上天了? 麻烦提车的用户赶紧拆开看看,里面到底装的啥芯片,是不是车规的再来吹不迟。

再来谈所谓的要吊打一切燃油车的增程式混动,我就呵呵了,真要吹这货以前,好歹看看人比亚迪的dmi啊,你这都要革了燃油车命了,人那个是什么?就凭背了个40度电池?就凭高速上比燃油车还高的油耗?

=hi==以下为原答案

因为有赛力斯sf5号称销量500万,结果卖了大半年只有7000+还给停产的前科,外加余大嘴标志性的花式对比,车评人能给好评才奇了怪了。

即便是充值恰饭,也要按照基本法,毕竟粉丝关注才是kol的基本盘,只要有粉丝在,上家不赏饭也会有下家,至于得罪了观众老爷是啥下场,看看某沙漠小王子就知道了。

至于问界这车怎么样,抛开所谓性能,配置,用料,单单就高仿SR9是几个意思?是觉得我大众泰破产了请不起法务还是怎地?

至于很多牢系kol确实拿了太多,抛开外观使劲吹配置用料这些东西,着实属于抛开本质要现象的存在了。要是这条路走得通,当年陆风力帆众泰几兄弟,也不至于是今天的样子。

汽车虽然在实力体现的层面地位在下降,但也不是不要面子的,品牌是任何人买车绕不过的一环。不要拿比亚迪来说是,比亚迪早年股价没起来的时候,你们怎么就不买?

一个外观只会皮尺的车企,是没办法把品牌树立起来的,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这车买来丢人。




        

相关话题

  华为鸿蒙系统将支持第三方手机,开源开放毫无保留,对手机市场会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美国拟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制定 5G 标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2020年3月1日发布的华为畅享10e? 
  为什么会有“买华为就是爱国”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是怎么来的? 
  苹果是不是要被华为超越了? 
  如何评价数码圈所谓「懂手机的都不买华为 OV」?真正懂手机的人都买了什么手机? 
  你对华为持有怎样的态度? 
  为什么有人对鸿蒙不满? 
  怎么样才能当上华为HR?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车评人都在凭自已的主观感受评价汽车震动?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33+万的理想ONE 2021年12月交付14087辆?为什么是理想汽车捅破国产车的天花板?
下一个讨论
小米 12 会像小米 11 一样「翻车」吗?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