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票房的话,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的,在目前的电影市场环境中,女演员的票房号召力不如男演员。
这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独有的问题,放眼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目前女演员中票房最高的是斯嘉丽约翰逊,换算成人民币是112亿,但这是因为她参与到了复联这个大项目里,真正有多少观众是只冲着她去买票的呢?
观众可以因为预告片中出现几个吴京和沈腾的镜头就欣然买票进场,但是没有一个女演员拥有这样的票房号召力,即便是四旦双冰,还是最年轻的三金影后周冬雨,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当年的小燕子手握好几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但是初入电影市场的时候,甚至被冠以“票房毒药”这样的黑称,其他的如章子怡、周迅挑大梁的作品,也并不能扛票房,除非她们是在大制作男人戏中当花瓶,例如《尖峰时刻2》。
那么问题出在女演员身上吗?
不见得,毕竟2021年贺岁档的赢家《你好李焕英》,是初出茅庐的女导演贾玲+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张小斐缔造的票房神话。
李焕英这匹黑马充分说明,其实观众不管你男演员还是女演员,他们最在乎的,始终是故事的质量,和电影的口碑。
只不过,过去几年好口碑高票房的电影里,除了李焕英之外,可供女性角色发挥的空间,实在太少了。
吴京和沈腾(还可以勉强加上徐峥、王宝强和黄渤)之所以成为了百亿演员,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好时候,这几年票房理想的电影,无外乎两种类型:主旋律电影和喜剧电影,凡是能在这两种类型的电影中有所建树的男演员,都吃到了票房和人气的红利。
而在这两种类型的电影中,女演员往往只是镶边的角色,人设基本被固化了。
她们要么是面目模糊的贤妻良母,例如囧系列里徐峥的妻子们;
要么就是强调性诱惑力的美貌花瓶,例如唐探系列的女主们、《泰囧》里的范冰冰等。
这些角色无论是戏份还是人设,都和扛大梁的男演员没法比,就算是演技备受认可的影后来出演,也吸不到什么粉,更无法证明以此自己的票房号召力。
像《长津湖》这样的战争电影,更是没有女演员露脸的机会,这都是题材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一个更为突出的例子是《红海行动》,张译从此得到了多部大制作电影男一男二的机会,黄景瑜更是一飞冲天上岸成功,从此制服就跟焊在他身上似的,主旋律的军旅戏排队等他上。
至于扮演女记者的海清和扮演女机枪手佟莉的蒋璐霞,尽管比那些被固化了的角色形象有所突破,但是该片的成功对她们的事业提升并不明显,相对来说还是男演员吃到了更多的红利。
为什么呢?
因为就算整个业内都看到了她们的表现不俗,但是男演员们能得到众多和《红海行动》类似的角色,女演员们可挑的本子和形象,却还是只有那些。
如果说《红海行动》两位女演员还不突出的话,新晋金鸡影后张小斐资源断尾,整整一年没有合适剧本的行情,就完全能够说明问题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当下女演员们的现状。
说到底,聚焦女性生活,以女性的成长为主线的项目,还是太少了。
女性题材的缺乏,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电影工业和电视工业的区别:
电视剧的制作已经基本上抛弃了男观众,专心讨好女性观众,“得女观众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女频改编IP频获成功,而男频那边却屡屡扑街,少数的幸运儿如《庆余年》和《赘婿》,也加入了不少讨好女性观众的桥段——可能很多男观众不知道的是,女观众们在《庆余年》里磕到了不少对以范闲为主的CP,例如滕梓荆和范闲的主仆生死情。
各大视频平台批量制造着甜死人不偿命的工业糖精,耽改兄弟情成为业内男性的流量飞升密码,之前连京圈太子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撕日历……
虽然女演员吃不到耽改的红利,但是凭借着言情剧,女演员还不至于像在电影圈里那样只能给男演员做配,杨幂、赵丽颖和杨紫等小花,都是通过电视剧逐渐崭露头角的。
有不少观众会冲着她们去追剧,她们不用沾男演员的光,甚至能反奶同剧的男演员。(所以之前吴亦凡到底怎么想的要和杨紫撕一个大女主剧的番位?他难道不应该感谢杨紫带飞他吗?)
但她们在电影圈里打拼的时候,能得到的角色和机会,还是贤妻或花瓶,而她们在大银幕上的号召力,和小银幕也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因为,绝大部分买票进电影院的观众,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大制作、具有视听震撼效果的影片,其他的剧情片、文艺片之类的,觉得在家用电视看也可以,所以女性题材的影片,天生就具有劣势。
当然,小妞电影也有过卖座的时候,曾经的美国甜心梅格·瑞恩和茱莉亚·罗伯茨,都是靠爱情片迈进过千万美元片酬的俱乐部,但是随着3D电影的大行其道,这样以小博大的票房奇迹,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便有,也多半是恐怖片而不是爱情片。)
国内也是如此,在《战狼2》成为现象级影片之前,白百合靠小妞电影对王珞丹实现了弯道超车。
但是她的绯闻和观众对小妞电影的腻烦,使得第二个白百合迟迟未能出现,而白百合本人今年的《门锁》,打着关爱独居女性的幌子,把电影拍成了微博热搜混合惊悚片的四不像,再次证明了女演员的票房号召力不取决于个人,而完全取决于影片的质量。
即便是《后来的我们》、《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类靠着短视频营销“骗”到了高额票房的爱情片,红利也是属于出品方的,对出演的女演员的助力是微乎其微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效果——观众们把被骗的怒火,都发泄到了演员的身上。
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二个原因了,为什么很少有大制作的女性题材影片出现呢?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那么人们就是在电影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男人们的梦想多半是要成就自我,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小子怀揣梦想经历挫折不改初心最终战胜困难取得了胜利(或失败),是从荷马史诗就开始被反复书写的母题。
现代版是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武侠版是学得一身绝世武功惩恶扬善携红颜知己退隐江湖,超级英雄版是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痛扁宇宙内的一切反派成为城市乃至宇宙的守护神顺便赢得心爱之人的芳心。
总之,男人的梦想一看就很烧钱,拍成电影几乎每帧都是大场面,科技含量嗷嗷高,观众买票观影就会觉得值回票价。
而女人们的梦想呢?即便是在今时今日,女性获得了经济独立的可能性已经很久了,依然很少有人在乎女人想成为怎样的自己,他们只关心她有没有嫁出去,有没有生出儿子。
在这种价值观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大部分从三岁到八十三岁,都将爱情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所以女性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很长时间里,都在重复灰姑娘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女孩在经历了各种误会和障碍之后,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众所周知,拍恋爱戏是花不了什么钱的。
即便我们拥有了女性的超级英雄,如黑寡妇、神奇女侠和惊奇队长等等,但是比起做英雄来说,她们的恋爱故事,依然比男性超级英雄要占据了更多的篇幅。
漫威电影宇宙里的黑寡妇,甚至需要跟鹰眼、绿巨人、美国队长等多名男性超级英雄有或明或暗的感情线。
我们甚至可以简单粗暴地将所有的电影划分为男性向电影和女性向电影。
当你看到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海报时,你会联想到的关键词可能是冒险、战争、动作、武打等等,但你看到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海报时,你会联想到的关键词多半是爱情、婚姻、家庭、母亲、孩子等等。
就连2021年获得好评的几部女性向影片,《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和《爱情神话》等,也没能逃离这几个关键词的范畴。
因此,从剧情的激烈程度上来说,男性向电影是完全碾压女性向电影的。
对很多观众,男性向影片即便是无脑的爆米花片,只要特效够炫也会觉得值回票价,而女性向影片,需要口碑非常好才能吸引到观众去观影。
但是我觉得欣慰的一点是,从去年开始,我们至少看得到变化了,《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和《爱情神话》这类不靠特技就靠好好讲故事的影片,也能获得好的票房成绩,势必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去关注和推出女性题材的作品,也将给观众更多的信心走进影院支持女性题材的影片。
全球票房榜上。除去动画电影。
也就铁达尼号有个正经女一。速激、妇联的女性角色都只能算打酱油,就拿妇联来说,如果男女主角一起排列,黑寡妇要排到4-5位。阿凡达里那个,我都不知道算不算女主角。
除非了极少数独立IP。好莱坞的大制作,女性角色还不是脸谱化。无非就是,跟男主谈恋爱,跟男主啪啪啪。你仔细想想,有几部电影里女主不跟男主啪啪啪的。本质上不就跟拍黄片差不多。
影视作品大家就是看个爽,某种程度上跟体育一样,为什么大多同样的项目,男子项目观看人数比女性多,就是因为更看着爽。
这不是什么歧视女性或者什么。真就是没男性的好看。总不能为了政治正确,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吧。
其实题主盘点下,看看有几部大女主作品就了然了。本身就匮乏的事物,还怎么排票房?只能说被男性掌控话语权的资本世界,大女主作品过于少,也就无法出现女演员扛票房了。
我希望多些好电影,一番是男是女还是机器人都无所谓。
这本来就是现实社会的写照。
同样的问题可以列举出来一大堆:
为什么世界上最有钱的比例,男性数量压倒女性?
为什么年收入超过200万的律师,男性数量超过女性?
为什么年收入超过100万的医生职业,男性数量超过女性?
然后就肯定会有人给你列举一些数据,说这不是因为歧视。用这个题做个例子:分析为什么百亿票房为什么女性演员数量少——如果是我,我会这么辩解,归因于电影题材问题,我会说:世界上最好票房的电影,要么是军事战争片,要么是警匪犯罪片,要么是动作片,要么是魔幻英雄题材片,这些片子本来就是男人的天下。战争片应该是男人的天下,动作片应该是男人的天下。因为士兵是男人,警察是男人。这样我就可以完美的避开问题——用一些粗浅的理论,看似有道理的话,看似好像是在分析,很表面的、浅层次的回答问题。
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女兵么?女演员只能是配角,是花瓶,演美女?演小三?演贤妻良母???我们没有女警察么?我们没有值得尊重的女政治家么?
当然,如果你真的这么演了——观众可能不买账——因为电影观众会觉得:这脱离了现实,女人并没有在这些职业里特别出彩,可能会很让人出戏。
所以就产生了有意思的现象——越是简单的讨论,浅层次的分析视角,认同的人越高,高票数量越多。我们或多或少地——拒绝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男权社会。我们拒绝承认,我们的社会里男女不平等。
深入一点的讨论,其实我们的大众似乎也认同“女人无才便是德”,对年轻女孩评判的标准维度很有意思,比如女性应该“乖”,“温柔”,“不作”,“可爱”...这些都是代表顺从性的词汇。
很多人说,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存在什么性别歧视。都是母老虎文化——并且举例,说中国的女性受教育人数连年增高。
可说这些的同时,很多单位内部不成文的规定,不要女人——因为女人要怀孕,带孩子,谈恋爱,照顾家,并且进一步推出:“女性情绪化,小脾气多,不好相处”,都会影响工作效率。
我们的男权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哪怕十年前我们的XX公务文件还明文规定:女性要左右乳房对称这样的入职条件。很多年轻女孩,都是不断的要用性感的衣服,比如黑丝,或者短裙,包臀裙,各种明显男性认为的“可以产生性欲”的审美,在讨好男性。无论是抖音,微信视频,甚至是知乎,这样的短视频数量很多,无数不在。
我们否认我们男女不平等——哪怕社会上适合女性的高收入职位远远低于女性。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也很有意思,网络提倡女权——结果变成了女性多要彩礼的借口,出轨的借口,没有礼貌,不懂尊重的借口。
因为缺少社会科学教育——女权变成了一个魔鬼,人人都知道,却从来没有人见过“女权”真正的样子。
我们缺少社会科学教育——所以思想一团混乱。看问题既不深入,也不科学,没有多角度。别提什么平等和尊重。
我们有的只有谩骂,扯淡,浪费时间,看似有道理的推诿扯皮。
原因无他,因为不管中美市场,电影票房最高的类型,是动作、军事、悬疑、搞笑、科幻。
军事片主角一般是士兵、元帅……
动作片主角一般是特工、保镖、警察、打手、武师……
科幻片主角一般是科学家、发明家……
悬疑片主角一般是侦探、警察……
然后你想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士兵、警察、打手、武师、侦探、特工、科学家……这些岗位一般是男性为主还是女性为主。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即使剧情虚构,也要考虑观众接受度,因为大部分人默认的设定,就是这些职业大部分都男性在从事。
而且说白了,动作片、战争片就是纯荷尔蒙向电影,卖肌肉、卖打斗、卖爆炸。那些卖座的科幻片,如漫威系列、指环王系列,其实就是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动作片、战争片,而悬疑片多半也要带点动作成分。
荷尔蒙向电影,最符合观众设定的,就是男性挑大梁。
换女性挑大梁的,会有种说不出的别扭感。顶天了就是类似古墓丽影系列,全系列8亿美金票房,但需要身材火辣的女主穿着紧身衣,懂的LSP都知道真正看点在哪。
所以作为挑大梁的男性,很容易形成自己标签化的电影,比如成龙系列,李连杰系列,吴京系列,007系列,碟中谍系列……不用看介绍我就能猜到个大概剧情。与之相对应的龙女郎、杰女郎、京女郎、邦德女郎、碟中谍女郎……则是换了一茬又一茶。
而女性更适合挑大梁的言情、偶像、剧情类型,拿拿奖、拍拍电视剧还行,真上电影院了,能有几人愿意掏钱去看。
至于搞笑片,倒是没有偏向哪方,所以像贾玲这类,能豁得出去自毁形象拍喜剧的,票房自然也高了。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