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站官方公布了一篇《关于社区内低俗表达的治理公告》,表示将会集中治理包括但不限于表格内提到的低俗类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示例的词汇本身并不具备低俗含义,有些甚至让人不明所以。但是在今日以B站为代表的简中互联网上,这次汉字词语被人为赋予低俗内涵,成为了部分群体抱团玩梗、四处传播发散的互联网黑话。
比如“开导”和“导管”是“撸管”一词的延伸,“烧鸡”和“烧杯”是对女性的污名化称谓,“吴涛鸿儒”自然也和《陋室铭》没什么关系,本质是露骨低俗词汇的谐音(无套轰入)
有心找寻的话,你可以在B站很多模特写真、女性穿搭,甚至健身视频的弹幕和评论里看到这类低俗梗是实际运用。
很难断定发这些话的人是真的用下半身思考,还是纯粹跟风图一乐,但这股低俗风气显然已经影响了B站一贯重视的社区氛围和对外形象,集中整治也是合情合理。我和一部分用户担忧的是,在具体执行中是否会存在简单粗暴的敏感词一刀切,误伤更多“无辜”的中文词汇。
这种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早年间的百度贴吧就是以敏感词之多,误伤之频繁著称。只要命中了贴吧的包罗万象的敏感词库,不是发不出去,就是发出之后被“**”代替。去年还发生了一件颇有苏联笑话内核的事情:百度贴吧为了响应官方精神,主动解除了对“傻逼”一次的屏蔽,希望大家不要再用“伞兵”来骂人。
整件事情显得非常魔幻和讽刺:要不是贴吧屏蔽了“傻逼”和“SB”,网友也犯不着用谐音词替代。骂人,或者说表达愤怒的需求是禁止不掉的,禁了“SB”,聪明的网友还有无数个谐音词和近义词可以轮换。只是这次的“伞兵”刚好撞在了枪口,实际上无辜被禁的词汇又有多少呢?
日薄西山的贴吧是如此,其他主流平台也没好到哪去。互联网监管政策每年都在变化,大环境愈发严格高压,平台网站人人自危,自我阉割成了最稳妥的选择:官方给500个敏感词,我们就加到2000个,官方给2000个,我们就加到5000个,还得用上半匹配规则。
以至于闹出“星黛露bot”和“体操比赛”被和谐,同名用户被屏蔽的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抛开监管因素不谈,网络流行语(黑话)本身的变迁是有研究价值的。比如这次公告中提到的“牛子”、“开导”等与性相关的词汇,可能会让一些网友感到迷惑:早年间在网民之间流行的并不是这种叫法。是什么导致了互联网黑话的迭代更新呢?
方言在互联网的二次传播是我所观察到的一个原因。
举个例子,如今用于指代男性生殖器的网络用语“牛牛、牛子”一词,来源是陕北方言。
另有所指的“手冲”,词源是“打手铳”,原先是流行于云贵川等地的方言。同类词“导管”,一说是东北方言。
“嗯了”一词也和四川方言脱不开干系,经过斗鱼6324直播间的延伸传播,如今又披上了一层抽象亚文化的外衣,是互联网黑话的绝佳案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域的就是流行的。在互联网阵地下沉,土味文化扩张的当下,地域属性浓重的方言反倒是成了简中互联网的常客。方言词汇自带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抵消了语义上的羞耻,变成了年轻一代网友的宠儿。
如果是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应该会对这种现象非常感兴趣吧。
回到整治低俗词汇这件事本身,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敏感词是封杀不完的。官方每禁止一个词,网友们马上会蹦出三个替换词。大家都知道明确惩罚机制,引导并改善社区风向才是治本的方法。
只是对于任何一个大体量用户的互联网平台来说,这条路太困难也太遥远了,于是只能从最简单粗暴的步骤做起,比如扩充敏感词库,比如不让人好好说话。
我能理解平台的苦衷,但正如我之前在另一篇文章里描述的那样,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互联网的汉语环境,至少可以不让它变得更糟。
还是那句话,希望B站的这次行动能够精准打击低俗乐子人,而不是把打击面扩大化,让无辜的词汇躺枪。
毕竟,中文是禁不完的。
《寂静之城》
牛子豪名字不能用了,我们得开导一下他
大伙儿等吃席都快一个月了,老这么忽悠不行啊,京子能不能上点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