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日两个国家弹幕视频网站成为流行? 第1页

     

user avatar   pw0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很简单,信息熵

单个汉字的信息熵是9.56。而一般认为单个英文字母的信息熵为3.9

而在显示屏上汉字一般占两个字节,单位面积呈现的信息量要大于字母。(两个字母的信息熵可不是直接乘二,香农当初计算出单个英文单词的信息熵只有2.62)

关于信息熵的介绍可以看一下这个答主的这个答案,深入浅出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视觉捕捉和短时记忆。

虽然汉字的信息熵很大,相对应地文字复杂度也较大,所以考虑到书写的时长各种文字的书写速度基本一致;另外有人统计语音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带宽都是39bit/s左右(单个汉字表意能力强,但多字共享同一语音,只能通过组词稀释这一优势)

zhuanlan.zhihu.com/p/81

但是,人眼在动态视力起作用时能捕捉到的面积是有限的,通常要跟踪对焦才能读取信息,这时候同样面积内汉字的优势就很大。同时人脑在进行短时记忆时容量很有限,大约相当于7±2个组块,人脑的“并行处理”是“伪·并行处理”,捕捉信息、存入缓存非常重要。


如果还是不理解,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比汉字信息熵更大的语言(文字)。

想象一下有一天看弹幕飘过一个ln(π),你瞥了一眼就知道它略大于一,继续看番。

弹幕飘过一个“以自然指数为底圆周率的对数”,就算你能在它飘过去之前理解,估计早就错过不少镜头了。


收获了很多朋友的认可,其实自己也并非这一领域的人士,仅凭自己理解必有不严谨之处。这里回应几个评论里常出现的问题。
1、原因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从国民性、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势必会带来相当复杂的讨论,而且极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之中。另外,其他的高赞答主已经有过详尽的论述,我便不再献丑。在开篇说“原因很简单”,是试图指出(我猜测中的)最本质的、根本的那一原因,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英文或其他语言也有缩写?这里我建议拓展阅读一下专业资料并计算得出结论。首先,多个字母或汉字相组合信息熵的变化绝不是简单地加减乘除,且信息熵高表示的是单个文字表意复杂度、可能性高,很多朋友可能还没有理解这一概念。而评价一种文字的信息熵需要综合地考量。另外,可以尝试考虑一下“压缩”的时间成本和效率,例如awsl成为共识性的缩写是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的,汉字自然也可以将“以自然指数为底圆周率的对数”缩写为“自底派对”但又有什么用处呢?换句话说,英文需要缩写才能达到的高熵状态每一个汉字都能达到,这是不是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呢?或者说,会不会汉字简化会更有利于理解(细思极恐=仔细思考觉得极其恐怖),而英文缩写需要更多压缩和解压的过程呢?(ITIYTAI=It's terrible if you think about it)
3、至于其他的质疑,例如日本文字的信息熵,大多数弹幕是否是重叠和简化语,由于我并非本方面的专家,只是提出一个思路。欢迎大家进行深入调查、计算后交流探讨。

user avatar   wei-lu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懂装懂强答的可真是太多了。

尤其是那位拿“此生不悔入华夏”与他国标准语做比较,来论证中文简练的小将确实太机智了,日本还有川柳体呢。

说“因为汉语简洁,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麻烦,发送太费事儿/读起来慢/弹幕装不下”的,都是因为对语言了解太少了。

有这种看法,只能说没有日语和英语的基本常识,更没和当地人聊过天。

在全世界的语言里,日语语法结构绝对是相对繁琐冗长的,英语要比日语简洁的多。

然而弹幕视频网站的鼻祖是日本,中国的弹幕视频网站(A、B站)是效仿日本的niconico发展起来的。

正常情况下日本人的一句话是很麻烦的

举个例子,简单的否定,英文一个“not”,中文一个“不”,日语需要一长串“ではありません”

例句

中文:我不是学生

英语:I’m not a student

日语:私(わたし)は学生(がくせい)ではありません (罗马音:wa-ta-shi wa ga-ku-se -i de-wa a-ri-ma-sen)

中文:你现在在哪儿

英语:where are you now?

日语:あなたは今(いま)どこにいますか(罗马音:a-na-ta wa i-ma do-ko ni i-ma-su-ka)

日语是不是比中文英文麻烦多了?

(这里多说几句,大部分杠精的问题都是双标,拿日语生活语对比英语书面语,这里举例的中日英文都是语法完整的标准语,的确不贴近生活,当有如学生ですか这样的上下文时,生活中日语会省略主语说“学生じゃない”,但人家英语也不会傻呼呼的说完 I am not a student,直接一个nope就搞定了)


但在各种日语流行语中,会用各种省略方便表达。

比如说,“喜欢这里”(指对视频或照片某一片段的欣赏):ここ好き,罗马音ko ko su ki,简写成kksk

再比如用“草”或者“w”表示好笑的意思

所以你看到的日语弹幕一般是这样


英语本来就简洁,缩写更是多到丧心病狂,只要跟美国人发过信息的应该都明白,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为自己英文白学了。

u=you plz=please y=why

cya=see ya (later) ic= i see

u=you cu=see you

asap:as soon as possible

bbs=be back soon

B/C=because cuz= cause

sis= sister bro= brother

w/=with W/O=without

pics= pictures chg=change

apt=apartment msg=Message

b4=before F2F=face to face

asl=Age, sex and location

lol=laugh out loud

ppl=people thx=thanks g2g=got to go

ttyl=talk to you later brb=be right back

bbl = be back later afk=away from keyboard

nvm=nevermind

gl=good luck luv=love

RUOK=are you ok? sp=support

btw=by the way wuz up=sup=what's up

OMG=oh my god wtf=what the fuck

lmao=laugh my ass off

不比你中文字数少多了?

所以你如果真的打开一个英文弹幕网站,应该是满屏幕的:lmao!omg!wtf!lol!

而不是你想象中的小学英语课本里面的“how are you/I’m fine,thanks,and you?”


至于为什么只有中日的弹幕网站成了气候。首先要明白,niconico是个acgn为主的二次元网站,A、B站也是这个起家。虽然B站如今已经是个覆盖电影电视纪录片音乐直播游戏的超级巨无霸,但它的底色是二次元。而它能成长并转型为今天的样子,是充满了偶然性的。(正常情况下就是a站这样的小众亚文化网站),从语言角度理解绝对是错误的。

我之所以说偶然,因为b站有两点幸运,1.发展期国内处于版权意识淡薄,盗版横行无阻的时代,晚几年就是dilidili的命运了。2.国内的视频业巨头(某酷某豆某奇艺)太恶心太没节操,30秒内容配60秒广告真的忍无可忍,除了b站没有能用的视频网站,b站作为一个本来的二次元亚文化网站,占据了YouTube的生态位。

我的确没有完整解答这个问题,我对于自己不完全了解的(因为这涉及各国互联网生态),不会贸然解释,但我起码知道什么一定不对。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由问答网站抖机灵的网友解决,还需要各种研究机构干嘛?我觉得如今知乎缺的不是不懂装懂啥都能答啥都敢答的,而是愿意根据实际知识去抠细节证明或证伪的。


user avatar   sithf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涉及到语言文字阅读方面的差别了。

国外不是说没有弹幕网站,B站上市股价飙升,谁不眼红呢?但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语系弹幕网站都没火起来,像一个魔咒一样。

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看,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属于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语言书写符号直接表示发音,字形服从于字音,不直接表示意义。

中文属于具有一定表音功能的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语言书写符号表达的是意义,虽然在文字结构上也有表音成分,但字音服从于字形,文字符号不直接表示语音。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先民所用,在最初用汉字表达汉语中没有的事物或概念时,日本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取其字音和字形,抛去含义。从而发明了汉字的假借用法,从《古事记》到《万叶集》文献中出现了万叶假名。后来出现了纯粹的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混合使用。


重点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阅读理解过程是有区别的

  1. 扫读难度

我们在阅读中文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逐个扫描的,而是成区域的扫视。人眼盯着一个汉字看的时候,余光可以看到这个汉字左边的1-2个汉字,右边2-3个汉字,加起来,人眼一次最多能看5-6个汉字。

所以调换相邻或者隔了一个字的两个汉字,实际并不会对读取造成多大影响。但假如调换的汉字超出了这个距离,阅读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即便一小段话只换一对汉字的位置。

另一方面,表音文字的字母构成词缀,词缀构成单词,单词构成语句。西方人在阅读表音文字的时候,熟练者同样能够一目十行。

但如果对英文语句做单词置换测试,再进行扫读,就会发现扫读难度更大。

如果只调换语句中一个单词的字母顺序,譬如“Do you undrestnad?”通常也能快速理解原意。

接下来尝试交换多个单词的顺序。

先找个例句 “You make millions of decisions that mean nothing.”

调换单个单词字母顺序:“You meka miollins of desicions htat maen nohting .”

单词字母调换是没问题的,快速扫读一样能凭借阅读惯性看懂。

调换多个单词位置:“You make of decisions millions nothing that mean.”

快速扫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同样能够快速提取出关键字,You,make,decisions,nothing,mean,但是出现了麻烦,你无法通过直觉瞬间反应make后面应该接哪个词,直觉告诉你make of是一种可能,make decisions是一种可能,make nothing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扫读受到干扰,出现了不顺畅。

英语中除了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词组,还有俚语,简化口语等固定搭配的语序,一旦调整顺序,语句意义会直接发生改变。

譬如说 “I have to hit the books."

其中“hit the books”是俚语用功的意思,但稍微调整一下顺序,

“I have books to the hit ." 俚语语意就会直接消失,整句含义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虽中然文语也句有关部键分不置能换,但关部键比分英少文些一。中和文英的文词性句和式大类体同,是但句结式构附的属部和分修部饰分这方英面文中比文复得杂多。动不词定式,介短宾语,主关从系,时态,很都多是中没文有的,但这都些是英里文重的要部分。(换了这么多字扫读还是基本能看懂)

所以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在句式结构和复杂度差不多的条件下,英文语句中的关键部分比中文多,所以在文字互换扫读测试中,扫读英文语句的难度会高于中文语句。这能说明什么呢?

我们看弹幕网站的弹幕不是一条一条看,而是一片一片扫读的,提取出关键字就能直觉反应出这一片弹幕是在说什么。当我们扫读一片一片的英文弹幕时,虽然也能提取出关键字,但是关键字关联复杂,不能瞬间明白这一堆英文弹幕在说什么。

一个可以找到的佐证是,2018年11月,油管上出现了一个自制插件,叫做Dmooji弹幕君。

chrome浏览器安装了这个插件后,就可以通过插件发弹幕,在屏幕实时显示。

转自网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98696113832038400

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大家可以感受感受。看一下扫读弹幕是否容易,我身边英语母语朋友表示扫读困难,更别提我们了。

事实上,海外媒体很早就有关于弹幕网站为何流行不起来的讨论了。

KrASIA上有一篇长文,里面就提到了关于弹幕网站为啥在美国不流行的原因。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bullet comments in China, major video web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make any significant moves to change their video-viewing cultures. Neither Facebook nor Youtube adapted the bullet comment feature to their website. Language barriers may be an obvious obstacle. Although Youtube and Facebook services are offere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bullet comments are hard to distinguish and put apart. Unlike Bilibili and AcFun, whose users are predominantly Chinese, Youtube and Facebook users may see their comment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king the potential bullet comment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separate.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Language barriers,the bullet comments are hard to distinguish and put apart. 但这个论点是针对用户语种繁杂难以辨识而言的,至于为什么不针对弹幕做语言区分和屏蔽,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话题有点大,期待大家讨论。


2. 视读效率

人对表音文字的解析过程是从文字到发音,再从发音解读含义的过程。因为这套语言体系最初就是按照音读释义的方法发明出来的。

但表意文字的解析过程是从文字直接解读含义的过程。汉字最早是以图像作为释义载体的。

在相同文本长度,相同阅读者视力、智力,相同熟练度的条件下,表意文字的视读效率就比表音文字的视读效率高出很多。

所以对于西方人而言,听视频里的语言(发音→含义)比阅读视频里面的文字(文字→发音→含义)更容易更轻松,因为语言天生就是表音的。

当然弹幕表意不一定需要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符号,颜文字,emoji这些表意,但在弹幕网站上总用这些也不是办法呀,打出语言字符交流沟通才是最有用的。

所以西方表音语言的弹幕网站本质上是受到了语言本身的禁锢而一直不温不火。


欢迎精神小伙们入驻圈子!


user avatar   an-ding-yi-yuan-zai-de-sheng-men-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传统艺能……
































——————————————————————————————————————————————————————

再补充一件事,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美国想弄清参与其中的日本军队番号,但是情报人员就买了一张颐和园门票,转了一圈就差不多搞清了。因为日本人在古迹角落里乱写乱画,什么信息都敢留……


user avatar   yang-wei-li-3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经过这段时间的疫情爆发,基本各国领导人的支持率都升高了。

川普一系列做法和言辞虽然显得很荒唐,但是特朗普支持率反升5%,谁在投票?

英国首相约翰逊,群体免疫,但因为自己染病,支持率也上升。约翰逊确诊后远程主持会议 英民调:其支持率创新高

安倍和文在寅因为国内疫情被控制或没有再爆发,支持率也升高。毛开云:创下时隔16个月最高纪录,文在寅支持率为啥大幅回升?

所以,个人有个大胆的猜测:国外这些领导人,内心是美滋滋的

发达国家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老龄化。

老年人比例太高,不但要领退休金,还要提供医疗服务,对发达国家的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

而且老年人消费意愿不强,不愿接受新鲜事务。老年人越高,网络化、信息化、5G之类的新技术就不好推广。比如日本,仍然在主要用纸币。

这一次新冠的主要杀伤对象是老年人。可以预见,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将会相当数量的减少。

那么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一来自己的支持率提高了,位置保住了,二来国家的财政压力将可以减轻了,而且少了老年人的阻力,新经济发展起来更顺畅了。

所以,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就是:发达国家的下一拨经济腾飞要开始了!

中必输!



user avatar   dian-qi-shu-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yx-wh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


user avatar   jin-nian-55-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相关话题

  怎么看待B站舞蹈区和某些卖肉up? 
  如何看待传媒大学学生不知道b站知名up主并被嘲讽? 
  如何评价ACfun十三周年宣传片 《不熄》? 
  如何评价文章「对话 bilibili 陈睿:在中国太少企业把用户当一个平等的人」? 
  认真的讲:马保国有没有被洗白的可能性? 
  日本做动画真的赚钱吗? 
  同样是先审后播,为什么a站和b站过审时间不同? 
  如何评价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入驻B站粉丝超过450万? 
  ASOUL的粉丝为什么这么乐此不疲得到处宣传自己的偶像,以至于到让人厌恶的感觉? 
  哔哩哔哩直播有未来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浙江人在这次疫情中拒绝“空投”的行为?
下一个讨论
2019 年将终,这一年国内外有哪些考古成果令你印象深刻,它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呢?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