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题主所描述的情况,打游戏并没有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那么可以坚持下去,这对于抑郁症的康复或许是件好的事情,可以提高你的活动量、积累更多的正面情绪。
可能大家觉得“打游戏”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能让他们动起来去打游戏,这本身就是治疗取得了进展,是一个好兆头。
但是关于打游戏,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事项,否则可能加重抑郁症状:比如打游戏不会带来身体活动,打游戏不能取代社交活动,而且打游戏容易成为一种逃避行为,我会在下面详细解释。
背景:我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做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在加拿大执业。
简单来说,行为活动量过低是导致并维持抑郁症的一个主要因素[1]:
如此就容易进入一个负面循环,见下图:
这个负面循环就是:
大家都知道,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行为激活疗法(Behavoural Activation)是一个非常有效,并且容易上手的干预手段,也是目前临床实践上对抑郁症的首选干预方案[3]。
一般来说,针对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就是行为激活。想要打破这个负面循环,也不复杂,重点在于进行以下四种“行为活动”:
当然要打破这个循环,做起来会遇到不少挑战,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先去记录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抑郁情绪。
第二步:识别出自己在生活中可以进行哪些活动(上面提到的那四种)。
第三步:去提前计划何时、何地、与何人去进行这些活动。
第四步:再去记录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抑郁情绪,看看是否有改善。
通过行为激活,我们希望可以打破上面提到的的恶性循环,进入下图中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抑郁症的康复:
这个积极循环就是:
我们先回到上面所提到的四种可以帮助减少抑郁症状的“行为活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所以,打游戏是可以成为行为激活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对抑郁症进行干预,是有一定的积极效果的。
第一:打游戏一般不会带来身体上的运动,而大家都知道,身体运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天然抗抑郁药物”[4]。
第二:打游戏一般不能取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而社交活动对于抑郁症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5]。
第三:打游戏是极其容易上瘾的[6],如果我们沉迷于游戏之中,那么打游戏就容易成为我们逃避其他事情的一个借口,这样会助长我们的逃避行为,进而加重抑郁症状。
第四:如果想要实现抑郁症的康复,那么我们需要多种多样的可以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活动,打游戏可以是其中一种活动,但是打游戏不可以成为“所有的活动”,也不可以是“主要的活动”。我们需要其他可以带来愉悦感的活动,比如社交、运动、音乐、电影、旅游等。我们更需要其他可以带来成就感的活动,比如学习新技能、完成具有挑战的工作任务、给自己充电、清洁整理、拓展特长等。为了实现抑郁症的康复,我们需要实现“行为激活”的“多元化”。
第五:打游戏会在短时间内带来一些积极影响(比如愉悦感提升),但是在长期来看,并不一定会产生多少积极影响,反而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打游戏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事业,打游戏也不会帮助自己实现价值观,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需要找到打游戏之外、可以让自己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A life worth living)活动,这个活动可能是事业、为社区做贡献、组建自己的家庭、去探索世界等。不要为了短期的满足,而忽略了长期的目标。
第六:打游戏不应该影响到规律的生活作息,比如规律性的饮食、相对固定的入睡/起床时间,切勿“不分昼夜的打游戏”,因为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会加重抑郁症状[7]。
总结:
不用假托抑郁症来讲述该不该打游戏这件事情。
也不用说要干什么正经事,自己绝不会沉迷之类的话。
大大方方,玩去。
人类社会是有分工的,特别是当整个社会处于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阶段,游戏是整个社会的安慰剂。
你不去玩游戏,还会去干什么?
玩游戏不会打搅别人,为了分辨声音,很多人戴着的是耳机,连声音都是符合社会声音标准的。
现代社会真的不需要每个人都要去奋斗,每个人都去关心国家大事,你能管好自己,就是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如果要我选择一个欲壑难填的阴阳怪气者为友,还是选择和一个深度游戏爱好者为友,我宁愿选择后者。
他没有时间在知乎叽叽歪歪。
人这一辈子的时间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在混吃等死,与其整天抱怨,还不如安安静静地打游戏。
这个社会的位置有限,你就是想奋斗,也未必有这个机会,也许永远都等不到,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时间去打游戏?
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采菊东篱下。
很多人就是放不下,总想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大任。你就是活着,不管你关心什么都是瞎扯,动不动就是什么拜登这个老小子。
得了吧,你真的清楚现在的国际局势?
我对于玩游戏者最大的警告就是不要作弊。你要真心对待自己的游戏角色,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如果你的游戏成就都是假的,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一生?
所谓烂柯一梦,所谓人生如戏。想干点什么就去干吧,有一个安静的地方给你打游戏,算是不错的人生了,不要欺骗自己,不要欺骗自己的游戏角色。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统计局工作人员也不过是公务员,没有受到过经济训练,所以他仅仅是给予统计,但是并没有解释能力。他所说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世界普遍通用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具体的说是每小时经济产出(output per hour worked)。
我们可以对比下这两个概念,统计局声称的“全员劳动生产生产率”是生产总增加值除以就业人口,意思为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普遍所用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小时产出,所以实际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应该除以平均工时。由于中国人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大概是2200小时,美国则为1750小时,所以实际上他的统计数据还要高估了,所以这个值应该为6%左右。由于我国处于后人口红利期,人口赡养比例较低,就业人口比例依旧高于平均水平。我国现在约有7.75亿人就业,而美国只有1.5亿人就业;同时我国就业人口工作时间都更长,分母更大的情况下分子就更小,所以实际上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领先国家(美国)要比经济水平相对更低。
这个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普遍估计韩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仅为美国的50.2%,日本则为65.4%。西班牙本身经济水平和韩国相近,但是工作时间远远少于韩国,实际上这意味着西班牙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韩国,而根据OECD的估计西班牙的劳动生产率则为美国的74.5%。
即使如此,这个数据很明显是过分低估了中国的经济水平。理由有两个:
一个可靠的方式是使用尽可能接近现价的不变价计算单位,并且使用购买力计算,例如OECD本身选择的是constant prices 2010 and PPPs。考虑到这两点我们做估算的话,中国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衡量现在大约美国的25%,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可靠应该略高于美国的20%。所以,普遍的估计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略微高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20%,一个比较精确的说法应该是21%。
从某种意义上,即使是21%的数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应该是被低估的。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应该大大高于现在已经测算的规模,在过去5年中国就已经更改了3次统计测量方式,每一次都提高了经济规模。即使如此,潜在的经济规模依旧存在,所以经济水平的低估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被低估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官方声称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远高估了,因为中国政府高估了自己经济增长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