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郭冬临等在 2022 春晚表演的《休息区的故事》? 第1页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劝退比知乎所有医学大V加起来教育的都好……


user avatar   yan-yan-jia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过年的把我的拳头看硬了。

以下为打拳内容 不喜欢直接点踩别和我辩论嗷大过年的,没空喷你。

我感觉这是个披着防疫冬奥皮的劝不离婚的小品。xx可能终于明白了,指望年轻人生孩子是不可能了,有车有房有业的80后才是生娃主力军。可连这波人都因为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等等原因离婚率越来越高,那咋办啊!赶紧劝和!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这样四不像的小品。

在有些人眼里:医护两口工作太忙,日常琐事和工作压力下俩人要离婚,男方最后为了保护妻子抢着去要去支援疫情,看男方多好啊,关键时刻多为女生着想,男主外女主内应该的,大家多理解。

然而实际上我看到的:

男方全程不好好说话,拒绝沟通,还全程阴阳怪气自以为幽默。“你是来找事的吧”“分手以后你就吃不着了”“对,外面有人了”“你们不是让我闭嘴吗”大家日常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懂跟这种人沟通有多累吧。

小品里女方承担着家里主要的责任,做饭家务,照顾老人教育孩子,还是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结果男方还是觉得女方忙工作像个同事,谈恋爱的时候多温柔。废话,你辛苦工作一天还要承担一大家子的责任,还能温柔如水?谈恋爱又不用照顾你一大家子人,当然天天开心。


男方因为工作,水了女方三次婚礼,女方心里委屈诉苦,女方同样因为工作水了男方第四次婚礼。

男方:你跟别人说这个有意思吗?(心虚了)我来说第四次!我来说!(理直气壮)

男方还说:办个婚礼就是为了满足她!带个孩子婚礼多丢人啊(那你猜猜为啥第一时间没办婚礼?)

站在女方角度:跟人家孩子都生了,婚礼都没有,婚纱也没穿过,没有一点仪式感,疫情反复,家里院里一点都不消停,她不委屈吗?可她能找老公诉苦吗?你听听他老公阴阳怪气的样子,想想还只能找外人,找老邵,才能说一说心里的苦。

到槽点最多的选人去国外援助疫情,男方居然说出了“正因为你是女的不能去,到那里开展不了工作,因为你好看,到了那里都看你去了,谁还看病啊”这种脑瘫言论。

先不说疫情大家裹得亲妈不认的都得背后贴名字,就算你能看见,你觉得有几个工作的女性会觉得这是一种夸奖?承认女性的工作能力就这么难?支援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女性可超2/3啊。你本可以说,我是男性,我比女性在极端环境下呢能撑的更久,能承受更多工作对人身体的压力。我都能想到的话,为什么编剧想不出呢?

再说这里面包含的裤裆思维,为什么别人看到美女就看不了病了呢?具体哪种人呢?嗯?是所有男人吗?是一部分吧,哪一部分大家可以自己移步评论区哈(带预言家搞一波)同理还有什么你长得那么好看可不能教初高中啊,看见你谁还有心思听课啊!你长得那么好看你可不能做科研啊,看见你谁还有心思做实验啊!等等等等。就俩字,恶臭。

最后煽情部分。

男方感谢的话说上几句,女的泪奔了感动了,和好如初了。我?????

还说什么咱们家不能没有你,你要是有什么事,谁来照顾老人孩子。哇,下头至极。

说实话你但凡说一句,我真的还爱着你,以后家里孩子我来送,衣服我来洗,不让你操那么多心。我们好好过,比啥不强?嘴里说几句我理解你,能解决啥,啥都解决不了。

大家们擦亮眼睛啊!永远不要看别人说什么,要看人家做什么。男人女人都一样。话永远是说的好听,责任不落在肩膀上永远不用承担。

不要活成人家一句理解你你都要泪奔感动开心的奉献一生。我理解你的奉献和爱,可我为你的母亲感到难过和不值。


分割线


抓着典型了哈哈哈哈哈我先笑一下再说哈哈哈哈哈

“你怎么知道之前那女的说话就不过分”“我倒觉得在家里是这女的一直在咄咄逼人,说着过分的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行这句槽点太多我都无从吐起。首先,就全凭想象呗?我把事实列出来,你没得说了就开始脑补“女方在家里咄咄逼人,男方在家忍气吞声”的背景内容呗,但凡拿出点事实性证据我都不至于笑的这么大声。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但答主的回答充分证明了女人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有错,错的都是别人。所有问题都往性别上刻意引导,尤其男性。”

这句也是槽点太多我吐槽都得捋一捋。

首先,前面说是猜测,后面就是充分证明。你都是用猜测来证明的嘛?初中数学老师教的不行啊哈哈哈哈。

其次,我全程讨论的是小品内容以及小品里男方女方的台词和表演,对事不对人,更不针对性别。而你一口一个“那女的”“这女的”“女人”到男方这别却称其为“男性”。不知道是谁在进行性别引导(手动微笑)

最后,不是“只有女性都认为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别人”,而是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没错,这是人类的劣根性,是大家都要克服的问题。怎么到你这就全是女性的问题了呢?你这么说你自己不矛盾吗?

“拳师就是拳师,八句话离不开男女,无非是把生活中吵架话上纲上线,细究起来,实际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拳师不拳师,开头就说了,有些人见的是“拳”,有些人见的是“权”。仁者见仁。至于上纲上线,也是我经常看到的话了。反正就是别人说我可以,我列证据盘逻辑辩回去,就是上纲上线。

辩论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有些思想,像一颗种子,只要种下,总会吸收营养,总会打破黑暗破土而出的。

最后对这位先生,我想说一句,希望你也能早日克服你的劣根性,做一个幸福的人。

ps:过完年了终于有空打字了。随机挑选一个幸运观众拉上来说道说道。

pps:有好多小伙伴因为这篇关注我,别呀,我怕你们看了我别的回答发现我其实是个搞笑女(哈哈哈)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冬临给我的最后记忆是走在马路上无故泼人脏水然后猥琐地拿出一袋立白洗衣粉


user avatar   esia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思是俩人结婚几年,家务靠女的,做饭靠女的,生孩子靠女的,照顾婴儿靠女的,照顾老人靠女的。就连张罗三回婚礼也全靠女的,郭冬临还说“(办婚礼)都是为了满足你”。

这是人干的事儿?

这说的是人话?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帮亲戚在酒桌上吹的东西,其实也没那么无聊……


user avatar   lazychri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改付担架,来年还卖他!”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剧本希望来表现抗疫的医护人员的不容易。

但是由于太脱离实际,强行拔高,毫无逻辑。

不仅完全无法感动人,还搞得很尬。

我觉得真的医护人员看了之后,会觉得被贬低了。

太搓了。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编剧绝对混进XXXX

现在为了减少离婚率,把离婚的冷静期都拉到一个月,但是居高不下。

这倒好,直接一吵架,我们离婚吧,然后两人不断重复离婚我们怎么样,现场示范怎么快速离婚,跟喝水一样简单,有心的观众可以数一下讲了多少次。


看电视单亲分居家庭一大堆,家长还无所谓,很多时候离婚后对于小朋友不讲的,好吧,这样现在现场教学,连一年级小朋友都知道怎么回事了。哪怕是合家团圆的,大过年不断听离婚离婚很喜庆?


以前的小品,哪怕碰到这个场景一般也是比较都是比较委婉的说我们不过了,我们分开吧,

后来想明白了,今年网友提前压了太多题了,三胎,双减,就地过年等等,编剧必须来个你们想不到年度热词,你就是说高不高吧。

PS:看了网友回答,才发现根本不是押题,就是换皮直接上啊,我肤浅了


user avatar   amy-50-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ok, fine ,槽多无口

春晚传统艺能,我来骂一骂语言节目,就选《休息区的故事》

相声不好笑这件事已经不新鲜了,但居然可以明晃晃的抄袭摆烂

我并没有看过郭冬临扮演警察的《危急时刻》,所以给我的感受不是他抄袭前作,而是一种模式的雷同

​我就是说,我就是说弘扬一个职业的伟大,为什么必须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丈夫,加上一个闹家庭矛盾的媳妇

​警察保安忙于建设祖国春节不回家,他们媳妇闹矛盾最后理解丈夫难处,走向合家欢

​结果今年医生抗疫不回家,当护士的妻子闹离婚最后调解成合家欢


当然,在一个小品里解读性别平等,确实太苛责春晚了,说教是使得语言节目不好笑的原因之一,事后的过分解读,可能成为语言节目创作枷锁之二

一个小品不能把政治正确,阶级矛盾,两性关系都顾全乎,但是自从春晚变烂以来,能不能稍微顾及下“妇女能顶半边天”伟大思想

就拿这小品来说,郭冬临妻子当护士,和当医生的丈夫在一家医院,没有自己的工作吗,没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吗。同为护士,工作不必医生轻松一点,但是在整个形象设计上,防疫人员的不容易全都用“大丈夫”来体现,所有的所谓“牺牲”和“委屈”都给了“小女人”这个角色。这一点很多答主,尤其是女性答主已经写了很多,我想说,请你们多写点,类似的事情请你们多指出一点,不然真的有人(比如春晚编剧),完全意识不到这么长时间以来文艺作品中的性别失调

其实固化的不只有女性形象,比如闹婆媳矛盾,强势的妻子,买包买口红的妻子

我觉得编剧不是单纯的没有性别意识,而是在创作手法上偷懒,没有审美与格局,这一点普遍体现在近年所有的小品创作上

一些元素本来是自带笑点的,比如东北口音,比如妻管严,滑稽的外貌(春晚上是光头,矮个子,和身材肥胖的人),性别错位的角色(比如阳刚的女人和阴柔的男人),夸张的装束等等

用这些元素创作,观众发笑不是因为创作内容文本高级,而是占了这些喜剧元素的便宜。就像谐音梗欠缺内涵一样,这种创作本身也是一种偷懒

至于它偷懒在哪里,我拿我熟悉的脱口秀来举例

好的喜剧包括了各种创作手法,和编剧的无数巧思,比如预期违背,比如call back,比如逻辑的错位套用形成的荒谬感,鸟鸟这段对社恐的演绎可以说明——她没有套用任何一个偷懒的戏剧形象,比如不讲道理的女朋友,直男等等,而是甚至用逻辑和过硬的文本创作了一个新形象,让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没有被发现,或者本来没有觉得搞笑的角色群体——不善言辞的社恐

这是不偷懒的喜剧。同样周奇墨为什么能得最新脱口秀大会的冠军,同样是因为这种不偷懒的喜剧创作,他没有借助什么人设,没有用脱口秀界的内部梗(比如调侃李诞和程璐的婚姻),没有借助上述带着刻板影响的搞笑元素,稳扎稳打的发觉笑料,演绎幽默,创造了全新的笑点,比如天津大爷“listen to伯伯的”

在曾经的春晚小品创作中,能逗笑观众的同样是这种带着新鲜感的,尊重观众的创作态度

比如老实人视角下的精明人(赵丽蓉赵本山都可以体现),这种逻辑错位带来的荒谬感和笑点

就算主题主旨是限定的,有功力的创作者依然可以写出好的本子,我就不明白,春晚有主旋律要求怎么就能让小品创作烂得爬不起来。比如讲述南北差异,地域差异,就是很好的制造逻辑错位来体现笑点的例子,这又不涉及对现状的讽刺,它的笑点可以单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可是现在的小品,有任何一个体现了多少高级的文本或者用心的舞台设计吗,清一色的用形象本身制造笑点,比如潘长江的矮个子,婆婆媳妇,软弱的男人;用老套的搞笑情节制造笑点,比如夫妻矛盾,婆媳矛盾

让我失望的是这种低级的搞笑构成了春晚喜剧创作最主流的笑点,甚至就《休息区的故事》而言,它的创作差到只能靠着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男性的妻管严来贡献笑点的地步了

一个喜剧先想着怎样弘扬正能量,再插入一点最低级,最偷懒的搞笑元素通过这些元素本身来尬笑点,就像跑题了还硬拐的作文一样如鲠在喉

与其说我觉得它冒犯了在抗疫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不如说它把我这个喜剧爱好者按在地上摩擦

以《休息区的故事》为首的各种小品,只体现了对女性家长里短的矮化吗,不止,他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各种喜剧创作甚至文艺创作(我不敢说那么大,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女性角色的固化

如果给那一堆令人失望的小品比烂,男性角色至少有自己的性格,或者塑造稍微完整一点,他们有社会关系,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而不是作为丈夫的性格特点,作为儿子的性格特点

而女性大多只有身份,不是婆婆就是媳妇,不是母老虎(女领导),就是美女或丑女。除了春晚小品用低级的搞笑元素制造笑点之外,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些搞笑元素中充斥这大量女性的,或者基于女性关系的搞笑元素,甚至女性角色在喜剧中,就仅限于这些搞笑元素

或者各位想想自己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几个不带恋爱关系的女性主角,再想想自己能想起几个男性主角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看,小时候崇拜一个冒险角色,都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来让我有代入感。就是上中学看电视剧,也没有那种我憧憬的,未来想要成为的,真正独立的有能力的女性角色。这种代入感是很重要的, 不是有这样的男性形象就可以,如果有一部影视剧塑造一个职场女性的成长,遇到的困难,内心的魅力,至少对我而言真的是很重要的影响和榜样

可是没有,至少很少,就这一点看,女权主义显然不是已经不需要了,而是任重道远,对于知乎的质疑,我想说现代女权本来就不是具体权利的争取,因为这些早就平等了,而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反省,男女自身意识的觉醒

这是我超出春晚的借题发挥,也确实是我想说的话

既然说到了,那我对比一下杨笠的“普信”

当时知乎的争论很多男性说自己被冒犯了,女性反驳说女性形象一直在被丑化,标签化。我想说这个是对的,我这个回答可以看见部分,男性在各种文艺作品中都有更更富立体的塑造,但是女性尤其是在喜剧中,是更多的因为性别的刻板印象被调侃的(比如婆媳,不理智,女朋友,消费主义);而男性被调侃的在这个例子中只有大男子主义即所谓“普信”,至于身高等外貌问题,是偷懒的喜剧创作共有的,不分性别

这不是女性在小品中被丑化,被冒犯而跳脚的问题,也不是冒犯男性你们就说是喜剧精神,调侃女性就打拳的问题

对比《休息区的故事》和杨笠“普信”那一场表演,杨笠至少按我前面标准,贡献了一个“不偷懒”的喜剧段子,而且在我一个女生角度看是好笑的,而《休息区的故事》不是用冒犯在搞笑,而是用刻板印象在搞笑,这种刻板印象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长期以来只有这样,是女权应该争取,是每一个文艺创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

女性就这么无聊,这么单一化吗

以《休息区的故事》为例,该“妻子”同为护士,甚至有自己的思想觉悟,职业追求(冬奥,奔赴一线),但她被突出说明的牺牲,还是在家里,那些我们刻板影响中赞颂的“妻子”的职能——照顾老人,承包家务,揽下丈夫拼搏事业的所有大后方的保障工作

我想到我小时候,读到过一篇写父爱的名篇,作者也很有名,大概是苏童之类,我记不清了。

以写自己过年返乡,与父亲的羁绊,回忆父子关系,往年父亲是怎样期盼儿女团圆,而今年妻子提出孩子还小,想要回自己家等理由,拒绝作者过年时见父亲。文章详细描述了各种父子亲情,最后作者还是返回家乡,情不自禁抱着自己的父亲流泪

但是我读完的困惑在于:难道她的妻子没有父亲家人吗,以妻子的视角看,不是每年都无法带着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团员吗,为什么只有作者一个人的自我感动呢

我想说明的是,这是我作为女性很自然的反应与困惑,不是逮着所有事情见缝插针的打拳。一个作品一定有侧重点,但是在大部分作品中,包括春晚中,多数是妻子跟着丈夫团圆的塑造,至少说明了,女性作为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关系,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是不如男性多的

各种评论和创作中,女性视角是缺失的

希望春晚语言类节目至少不再通过刻板影响和低级素材制造笑料

希望我们的文艺创作能挖掘出更丰富真实的生活,塑造出更丰富的形象,不限男女,但尤其是女性

同时我觉得这体现出女性主义当下的意义——去呼吁,塑造独立,多元的女性角色,在文化上觉醒,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觉得知乎在评论春晚时这种性别视角的讨论不妨多一点,不要让性别话题丧失它的意义天天纠缠于男女关系婆媳彩礼一类,去开创一点更广阔的讨论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很多郭冬临的小品没感觉,就是单纯觉得不好看。

现在大了,明白不是我品味的问题,是他的小品真的不好看。


一个疫情战线医护的主题能拍出这样,鬼哭狼嚎的小品我是真服了。

小品是为了搞笑的,主题是在搞笑中升华出来的,而不是在那鬼哭狼嚎,撕心裂肺的喊出来。

男医生穿纸尿裤,女护士工作忙都可以用很多很多幽默的片段表现出来,让人哈哈大笑又同时觉得医护们的辛苦。

但是这个剧就非得用两口子要离婚,互相埋怨的在那说三说四,小品好笑么?


似乎编剧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只要把命题作文要求的点照本宣科让演员念出来,就算完成政治任务了。


我小时候不明白,现在真是看得一清二楚,春晚的总导演,审查,小品编剧全都是混事的态度,他们根本对春晚的质量,对医护的辛苦其实漠不关心。

这次的作品就像一个不及格的学生匆匆忙忙用5分钟的时间写一篇混事的作文,表现力,内容,节奏,完全不及格。

艺术人看来有些是真好混。




           

相关话题

  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百看不厌? 
  贾玲成名前有多难? 
  如何评价《开讲啦》中的青年代表马昊? 
  如何评价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普通人如何作出超过睡前消息的节目? 
  如果排一场体育春晚,可以有哪些节目? 
  为什么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播放,一般直播比录播和点播清晰好多? 
  喜剧是应该让观众哭还是让观众笑? 
  电视上的鉴宝寻宝类节目,专家真的是当场把玩一下就能鉴定出宝贝真假和价值的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腾讯被指控投资时不要黑人,并且胸要大?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贾玲、张小斐在 2022 年春晚表演的小品《喜上加喜》?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