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2022年2月起美国和欧洲“基本宣布疫情结束”?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xian-sheng-38-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些关于疫情的事实:

本来没打算关注这些,但是这两天的回复里我感受到了有一些异常的力量在参与,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事实说明,以免一些人乱带节奏。

核心点1:让经济下滑的,究竟是疫情,还是防疫?

很多人嚷嚷,我是xx行业,因为动不动就封锁,导致我的生意做不下去了...支持防疫的都是受益者,应该给我补助...

给一个疫情影响非常大的电影行业数据看看。

我想应该没有什么行业受到的影响比电影更大了,毕竟动不动就要停业(航空的话中国都是国企,亏也是不是个人亏的)

中国电影2021总票房472亿,2019年总票房642亿,下滑了大约27%,看上去很惨对不对。 然而看看一下北美电影2021总票房45亿美金,2019总票房114.5亿美金,下滑了大概60%,比中国惨多了。

所以,在电影行业来说,防疫明显优于不防。

很多人喊,因为防疫所以我利益受损,应该给我补助。其实他们搞错了,他们不是受害者,而是受益者,不防只会更惨。

如果不防,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喊,因为不防所以我利益受损更大,要更多的补助。

核心点2:如何看待防疫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比方说顺手牵羊,孕妇流产,有人无法及时就医等现象?

回复:中国非常大,有十四亿人口,在防疫过程中出现不足是必然现象。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出现的乱像应该针对性整改,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上升到整个国家层面;

比方说,村霸抢羊应该受到惩处(据官方通报已经解决),导致孕妇流产应该开辟绿色通道(据官方通报已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开辟绿色通道)

根据外国的死亡人数分析,可以判断如果我们放开,造成的悲剧会更多。

当悲剧是个例的时候,大家还能拿出来讨论,当悲剧上百万以后,就只能是数字了。

核心点3:为什么各国都决定放开,我国依旧动态清零?

回复:疫情在武汉刚出现的时候,他们曾经嘲讽说如果疫情发生在xx,会立刻被民主自由/高超医术/健全体制等等消灭。

事实上证明他们根本做不到,反而确诊人数越来越多(超过了临界值以后,再控制意义也不大)

所以,他们放开是迫于无奈,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是因为我们目前可以做到。

就像一般人不上清华北大不是因为学校不好,而是他们没本事考。

如果某天,我们经过慎重考量,认为放开比继续管控好,那自然会放开。具体是什么时间我不去预测,但是我相信我国的决策水平。

核心点4:很多国家放开后经济会变好,是真的吗?

回复:有人拿什么美、英、新加坡2021的数据说他们增速都创了新高,但是却忽略了这些国家在2020年都是负增长,2021增长高完全是因为2020年基数太低。

我国2021年的增速也很高,因为2020年很差。21年Q3&Q4相对差一点,是因为20年Q3&Q4基数已经恢复了。

所以,真正的决胜点,应该以长期胜出为准,或者至少应该参考2022年比较有意义。

文章欢迎任意形式的转发或转载,不需要署名。


user avatar   nuo-ruo-de-ren-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世卫组织早已经上个月19日建议各国取消或者放款履行限制。意思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再是世卫组织公布的公共卫生事件。

既然如此,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美国和欧盟宣布正式与病毒共存很正常,相当于保留两周左右的时间适应。

其实,英国,丹麦,荷兰等国早些时候已经宣布解除几乎所有的防疫措施,比如英国宣布公民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不戴口罩。

世卫组织的建议有两层意思,新冠疫情不再是世卫组织公布的公共卫生事件,和要优先考虑人的生活和生存需要,不要通过过度的措施严重影响人的生存和生活。

之前,以印度为首的大多数落后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非洲和南美洲和一些东南亚南亚国家因为社会最底层人民生存需要不得不与病毒共存。

为此,世卫组织专门拿omicron新冠病毒变异说事,意思是新冠病毒毒性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更接近于感冒。

并且世卫组织还婉转的方式建议中国和曹县等国家尽量避免过度的防疫措施影响民众的生活和生存。

现在,全世界除极少数国家严控,而其它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与病毒共存,也就是群体免疫。

事实上,自从新冠病毒疫情演变成全球大流行,群体免疫是全世界人民不得已而为之选择,别无他法。

只要是无法帮助落后地区有效控制疫情,与病毒共存并不存在接不接受的问题,而只有什么时候怎么接受的问题。

现在答案已经明确,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正式与病毒共存。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应对?

以我国科学发展水平,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期待特效药和理想的疫苗。既然与病毒共存是大势所趋,那么需要我们做好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迎接。

无论如何,面对灾难主动接受能够做到最好的准备可以降低损失到最低的水平。

这个准备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期间的损失只能是额外的损失。包括癌症死亡和精神抑郁死亡。

有一点有关部门需要及早和事先做好准备。那就是,新冠疫情不再是世卫组织公布的公共卫生事件,那么以新冠疫情理由限制国家之间的旅行限制会被认为不是正当的理由。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什么叫预言家?


user avatar   bu-xiang-shang-diao-wang-cheng-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冷笑。

某些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唯恐天下不乱的段子手,早在去年底就开始为美国突破100万大关准备段子,他们再也没有机会用上了。

某些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乐子人,从2020年年中就开始嘲讽美国直到现在,他们再也没有机会开心了。

xfh输麻了。


user avatar   CommanderYCJiangS1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醒一句:

1、目前欧美最最最头铁的躺平党也不敢喊纯自然畜群免疫了,而欧美国家自有其国情:本身不从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疫苗接种情况属于世界第一梯队(大部分人三针都打完),且目前已经应死尽死,这时候反正也封不住,躺平至少也不至于更糟糕;

2、然而美国掌控下的中低端制造国(比如东南亚那批)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它们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算是真的“just a flu”也一样受不了,然后它们的疫苗接种情况远远落后于世界第一梯队:以越南为例,越南卫生部自己发的通知显示到2022年1月越南的成年人三针疫苗接种率只有18%——面对现在的变种病毒,即使是三针打全了防护力依然也不够,现在三针都打不全,实际效果怕是比裸奔强不了多少。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局面——为了自己的影响力,美国需要这些国家追随自己一起躺平,但美国自己尚且还能顶一顶,这些国家可是越躺平死得越快的,到头来反而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垄断地位。

3、2022年中国人口见顶了,而实际的过剩劳动力减少要远远早于2022年——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好死不死地美国还想加大对本土的先进半导体制造业的投资——美国这套一步一步自己挖大坑自己跳的操作实在是叹为观止。

先进半导体制造业投资巨大,而人不能把5G芯片贴在脸上打电话上网——因此这些高端产业必须依附于下游消费电子制造业才能赚钱,而且出货量少了还不行,必须上亿。现在美国一边给半导体投巨资,一边为了面子主动摧毁自己掌控下的下游制造业,只能说这种神操作实在不是碳基生物能整出来的活。

到头来出现“核心技术掌控者反而被卡脖子”的神奇景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反正研发投资不是我出的,我不给你生产最多损失点收入,你那边找不到接盘侠可是要血亏到破产的。


user avatar   wwwt58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我说,现在打某些人的脸很容易,把合订本放出来就行了。真没必要跟他们辩经。




此图片应管家要求删除

我自己比较懒,就搜了些热度最高的材料。其实这些公知美分二鬼子和他们的主子在2020年初制造的黑中国的材料铺天盖地,现在随便整理收集一下就是绝好的打脸共存派的材料。

只是很可惜现在很多时候似乎大家都陷入和共存派辩经的战斗中不能自拔,甚至很多时候还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对手的节奏之中,搞得现在在舆论战场上反而有点被动的样子。

而且经过这一年的观察,我个人感觉,大多数在当代中国本土环境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的辩经能力是真的不行,不管对西方还是对长期在西方文化中浸染的港台轮子都是弱势一方。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对方明明说的没有道理,甚至很荒唐,但是就是想不出怎么反驳对方,被气得干瞪眼?对了,这就是你辩经能力不行的表现。

辩经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强项(有评论指出中国人并不是一直不热衷辩经,特此改正,是特指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中国人),总是辩着辩着就被人带节奏带偏了,明明有理也还是说不过对方。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文化还是讲究踏实苦干,对夸夸其谈,满口长篇大论的人一向是比较反感的。这固然使得中国得以在近代迅速崛起,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我们在舆论阵地的争夺这方面有了先天缺陷。因为抢占舆论阵地真的就需要会夸夸其谈的人。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这些人再培养辩经能力是真的来不及了,只能从我们的下一代开始了。现在只能想想别的办法,而恰好两年前西方和西方的忠犬们自己说的这些话就是反击他们最好的材料。

真的,跟共存派,真的不要再专注于辩经了,辩经不是个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这些2年前的黑材料全都拿出来呼他们脸上。

—————2022.2.4更新——————

感谢评论区 @Passwordmima 提供的合订本材料

应管家要求删除

我自己偷懒没找更多,评论区小伙伴们如果有更多材料的可以发在评论区,我会选一些展示

————————合订本材料更新———————

此部分应管家要求删除

——————2022.2.6 合订本材料再次更新————

感谢 @LachryL 提供材料

PS:你们觉得发这个图的人到底是什么成分?神神?兔兔?高华?公知?美分?五毛?粉红?

在我看来,他的政治立场且不论 他的真实身份一定是一个:

-----------------------2022.2.13更新----------------------

等了许久评论区这几天终于来了几个喷子,基本也没什么理可讲,只能上来就阴阳怪气,转移话题了。我也懒得挂人,有兴趣的可以去评论区欣赏

感谢 @迷路呵护米那 提供的合订本材料,这个是重量级出处

感谢 @月老 提供的合订本材料,这位还是个理工博主回答的,估计他也没少吹美国航天

—————————2022.2.14更新——————————

今天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把这张图放上来。之前我不想放是因为这个太恶毒,太情绪化,而且和防疫主题关系不大。但我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放出来。

这张图在2020年2月,武汉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在海外某些华人群体中广泛流传。放这个的目的其实就是提醒每一个可能去国外或者和海外人士打交道的人:这个世界上最盼着中国崩溃灭亡,盼着中国人民水深火热,命运悲惨的,是一群黄皮肤黑头发 说中国话用中国字的人。当你在海外遇到一个陌生的中国人时,不要第一时间认为那是自己人。

用暗黑一点的想法来看,如果中国真的彻底崩溃了,人民真的陷入水深火热,温饱不能保证的境地,这些人的愿望也许真的能实现。

毕竟香港普通人都能在深圳买房子养情人的那段日子也就过去20年而已。


user avatar   majorjoh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看待?说明了知乎用户喜欢一拍脑门就回答,缺乏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这是一个钓鱼问题,截图是我答题当下的问题。

美国宣布停止统计新冠数据?哪个部门宣布?啥时候宣布的?

CDC宣布的?


纽约时报?

还2月2号这么有喜感得日子,明显是玩2222的梗。

欧洲有几个国家宣布全面开放,多个国家是放宽了防疫,放宽又不代表宣布疫情结束。

美国日增几十万更加不会宣布疫情结束(除非川宝宝当总统)。

所以段子手别泄气,100万的段子肯定用得上。这个月底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lw-c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美国则宣布从2月2日起,停止统计新冠数据“是谣言。

但凡看看每天的新闻联播,都知道每天都有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的新冠数据。

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哪里来的?来自美国疾控中心或者采集各地方卫生部门的数据相加得出。

美国是联邦制,是由各个state组成,state可以翻译成州,也能翻译成国家比如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实际就是纽约州大厦(New york state俗称Empire State)。

总之,这些state的政府,跟联邦政府,不是上下级的关系。

2月2日都过去几天了,数据依然源源不断。

这个谣言怎么来的?我猜测是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1月6日发布的新版《新冠疫情医院报告指南和常见问题问答》,在新版指南50多页的内容中默默埋了一小条:“向‘联邦数据收集’暂停呈报前一日新冠死亡病例数。”新版本定于2月2日生效。

美国官僚主义严重,并且强调县官不如现管,所以疾控中心跟其上级单位卫生部的扯皮也不新鲜。

2020年2月前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理查德·贝瑟表示,美国联邦政府要求新冠疫情关键数据的汇总跳过美国疾控中心,直接汇报给卫生与公共服务部。

大多数人关注的每日新增新冠死亡病例数(比如《纽约时报》的数据)通常不是来自卫生部,而是来自美国疾控中心或者采集各地方卫生部门的数据相加得出。《纽约时报》通讯副总裁Danielle Rhoades Ha说,美国疾控中心仍然要求各州上报新冠死亡数据。

关于欧洲解封的事情,

世卫组织早已经在2022年1月19日建议各国取消或者放宽旅行限制,

某传染病中心主任张文宏早于2021年夏天就撰文说“更加难的是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

2021年8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在《生命科学·巡山报告》中提到,“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一种可能性,即新冠流行无法像SARS疫情一样被快速消灭,反而可能类似一个长期流行的 ‘大号流感’

王立铭曾指出,彻底消灭危险的病毒是需要明确前提的。
首先,它只会在人类世界传播和潜伏;
其次,不会产生无症状携带者;
第三,我们不会从自然界继续获得新的危险病毒。
迄今为止,全世界真正实现清零的病毒只有天花病毒。另一个接近彻底消灭的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病毒。

2021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就像流感一样,而且还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

早在2020年2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就提出,新冠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疾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数是一亿多,这些人多数都是老弱,

中国每年死亡人数是一千万左右,这些人更多是老弱,

全世界每年因为新冠死亡的人数是两百多万,这些人还多数都是老弱。

全世界的死亡率大概是1%左右,死亡率上升0.01%,对于全世界来说就是一百万。

在这世界上,除了坐在象牙塔中的人,新冠之外,还有很多事情,还有很多因素可能致人死亡,还有更多因素可能导致悲剧。

怎么在不同的悲剧中做权衡,是个很专业的事情。

把医学问题搞成政治问题,像看待狂犬病毒一样看待新冠病毒,wangwangwang,这不是人类应该有的态度。


user avatar   bei-da-nan-ke-zhang-xiao-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针对此次疫情的防控,能够看出东西方国家针对新冠病毒处理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西方民众认为像中国一样的封城是不可接受的,连带口罩和禁止多人聚集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他们的政府在制定防疫策略的时候,也只能考虑到民众的意见;另一方面,亚洲地区,尤其东亚地区针对疫情的控制要比西方国家好很多,尤其中国能够做到彻底清零,实属不易。

在此前针对疫情预测的多个回答中,笔者一直想表达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在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策略,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各种措施更加激进,从感染病例和死亡数目上来说,也显著高于东方国家。此次彻底放开,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虽然我们有些人还抱着“幸灾乐祸”或者“不会抄作业”的心态,但目前的选择,也是一直以来西方防疫策略的必然路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或许回过头来看,他们的选择未必错误。


user avatar   ao-zhou-nan-hu-shi-ni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国家宣布疫情结束,这东西,说实话也没法宣布,你去怎么怎么样宣布疫情结束?谁都知道,这是一个ongoing的事情。


虽然没有宣布疫情结束,但是很多欧美国家在疫苗注射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确实已经恢复常态了,或者说,相对常态,比如不封城(你管澳洲之前的丰城叫丰城?),比如说打开国门,相对自由的流动,比如说从其他国家来澳洲(澳洲里的某些州),只要你打了两针疫苗,隔离都不需要。如果你不幸感染了新冠,自己居家隔离就行(真不隔离也没人管你,好像别被逮到就行?),重症了再去医院。所有超市,饭店都正常营业。但是只要是进人流密集区域,还是得戴口罩,比如进超市,健身房,政府部门办事,还是得戴,但是据我观察,戴半截也基本没人管你。有的人可能会管,大部分人懒得管你。


当然,对医务工作者,还是有一定影响,比如我们都要穿防护服(其实就是一个罩衫,和国内那种不能比),戴口罩,护目镜。医院里的护士每个人发了一些RAT快速测试棒,自己测,如果得了covid,在家休息,转阴了再来上班。我三个同事都中招了,休息了十天,又来上班了。上个礼拜,有个大姐,正上班呢,忽然人不见了,我问同事,她人呢? 同事说,她老公刚打电话过来,是他确诊了阳性,所以马上喊老婆回家。我说,哦,好吧,那她的活我们得分着干了。完全没有一点恐慌。我还来了一句,one day,everyone will get covid,同事都是一阵苦笑。


我自己其实也不介意得。。。。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政策,你在哪里,就支持哪里的政策,我完全支持国内的政策。我也完全支持澳洲的政策。




        

相关话题

  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如果通过会在国内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何评价AKG K3003? 
  大家如何看待科比? 
  如何看待美国接种人次超过9000万全球第一? 
  为什么相比欧洲,中国古代的小说或是现代拍的古装剧里少见双手大剑这种武器? 
  西班牙大方阵,拿骚莫里斯方阵,古斯塔夫方阵,欧洲大陆通用方阵之间有何异同?大方阵最早怎么出现的? 
  如何评价网红蔡萝莉? 
  有人对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感到惋惜吗? 
  同为第一世界,为什么美国的福利不如欧洲,工作量也比欧洲大? 
  如何评价 2015 年 11 月 17 日国足同中国香港的比赛? 

前一个讨论
中国所有人集体居家隔离14天,14天内有病治病且重点隔离,14天后疫情是否会基本消失?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方称「将制裁参与『镇压』少数民族的中国官员」,外交部回应「中国人权状况轮不到美方指手画脚」?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