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版: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开始学,知道计算机的大致结构,理解几种开机关机的原理,最好能专门练一下英文标准指法,不求速度,只求准确度就可以。
然后,根据自己学编程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JAVA、Python等。然后跟着教程,结合工作需求,一步步的来就可以了。书籍可以选择《某某程序设计实例》之类的。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看看数据结构和算法方面的书。至于硬件和网络等方便的知识,用着的时候随时百度谷歌就是,不用求全。
复杂版(老年回忆录):可以不看。
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
那一年,一个偶然的原因,我抽中了路边小广告中的奖项,可以在周末去培训班免费试听一节计算机打字课,还能上机亲自练手一小时。于是,感觉很幸运,就去了。然后练习了一个小时的TT打字和五笔字根。后来,培训老师说再听要交培训费。因为口袋里没有钱的原因以及要参加中考,所以没有报名。不过,对计算机的好奇就从这次接触开始了。
第一次开始“编程”
进了中学高中部,学校有了计算机课程,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是并不影响我学习的进度。老师不讲课只让我们自己练打字,即使是玩游戏也不管。而我因为提前知道了开关机顺序和打字的基本指法就顺利的成为懒老师的小助手——计算机课代表。
凭借着从老师办公室借来的教材,高一学年基本自学完了前两本。DOS基础命令背的很熟练,常见故障也能解决。比如,清洁鼠标球。
一度以为,能编写BAT文件就是“编程”。这期间,看得教材是《微型计算机系统安装测试及其常见故障维修》、《PC-DOS操作系统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
第一次开始编程
到了高一暑假的时候,由于期末成绩还可以,我就在同学们上补习班的时候,交费上了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班并不大,有十五六台学生计算机,一台教师高配计算机。后来发现,在这个培训班里,除了编程,我修计算机的水平,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居然是最好的。所以,培训班的老板就和我达成了协议:他不收我学编程的现金费用还管我工作餐,我帮他修理维护计算机。
在这里,我才知道原来BAT批处理文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编程。也是在这里,BASIC作为我认识学习的第一种编程语言开始走入我的学习过程。
陆陆续续的在培训班混了两个寒暑假,认识并初步学习了BASIC、C、Pascal、Dbase等等现在已经消亡的一些编程语言。教材,不太好找,一般是从师范学院附近的旧货市场上买旧书。这期间,自己写了一些简单原始的小程序,比如猜数字游戏、班级成绩表统计排序等等,还汉化了Tubro C 2编译器、PC-Tools等一些程序。
现在已经到了啥都不会干阶段
后来,由于学习工作的需要,又陆陆续续地学习了一些编程语言。因为有基础,所以学起来不是太费劲。C++、SQL、JAVA、Python、Flash脚本(也算编程吧)都用过,再后来,换了工作慢慢地就忘记啦。现在,已经到了啥都不会干的阶段。
当然,在家里和自家孩子聊天时,可以在他们说某叔叔写程序厉害时吹个牛:嗯,他是挺厉害的,以前我教他时最省心。
硬件和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是考和拆练出来的,从开始阶段就同步学习了
如上所述,先学了硬件知识后学了编程,其实也差不多少时间。至于网络,是后来有了网络——大学实验室要组件同轴缆的局域网——开始边干边学的。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考、拆。
考是考证。
考个全国计算机三级啊、考个微软认证(mcp、mcse)、Novell证书啊,自然就有相应的教程了,而且除了那个三级证书以外,都还挺贴近工作实际的。当然,现在这些证书不知道还有没有了,毕竟几十年过去了。
拆是拆装。
找一些硬件、软件,如果是硬件,就自己把它拆解了,再装起来,观察是否正常以及想办法解决故障;如果是软件,就找相应的操作系统,然后把它安装配置起来,再拆掉某个模块或文件,观察对应的故障。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拆装几次,也就明白了。
要注意的事情有两点:一是有些网络硬件比较贵重,请谨慎拆卸;二是软件拆装请在实验开发环境下进行,不要在生产环境下进行。
如果题主还在学校,那么,成为课代表或者实验室的助理,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