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女性的洗脑从未停止。
首先大家观察一个现象:这几年你身边看电视剧的男生是不是很少?
无论你的回答是否客观,大数据都是很客观的:近几年电视剧的男性观众严重流失。
有些电视剧,男性观众比例不到10%,这当中还包含了一些女生用男生的会员账号看剧,也算作男生了。
那不看电视的男生跑哪里去了呢?
在娱乐方面,比电视剧有趣的东西可太多了,例如游戏。
男人普遍都有英雄梦(江湖,兄弟,建功立业),天性追求刺激和挑战,游戏能更好地满足这些欲望,相比之下,现代电视剧的节奏太慢,情节简单老套无聊(在男人眼里甚至有点脑残),也难怪男人越来越不喜欢看。
即使不玩游戏,刷个抖音也是不错的,精彩故事或漂亮小姐姐随划随有,这种实时的满足感也比电视剧好看得多。
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产品,把电视剧的男性观众都抢走了。
电视剧只剩下女性观众之后,各个电视剧之间为了竞争,在内容上便要争相讨好女性,所以这些年市场上的电视剧无非就是这几类题材:
就连脱口秀节目,只要题材是吐槽男性的就会特别火,堪称财富密码。
电视剧越是讨好女性,男性观众就逃离得越快。
不但电视剧,男性用户逃离的现象已经漫延到互联网,各大社交平台都成为女性的聚集地。
社交平台不但是女粉丝追男明星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女性最能输出影响力的平台,在社交平台上,女人永远是对的。
例如在微博上,讨好女性的内容会比讨好男性的内容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转发,在微博上批评一个女性不但会掉粉,还可能会招来10000个女人对你反击,赞美一个直男,也有可能掉粉,也会招来10000个女人对你反击。
针对女性在现实生活的欲求不满编造讨好女性的内容,是媒介行业的潜规则,哪怕这些内容是假的也无所谓,对阅读量有利即可。
这种现象会对创作者形成正反馈,激发创作者不断地增加讨好女性的内容来获得流量,而讨好男性的博主连同男性观众慢慢就消失了。
当微博内容越来越偏向于女性用户,意味着男性用户的体验就越来越差,微博上的男性用户不是沉默就是逃离,然后平台就只剩下女性用户在说话。
当年王思聪搞过一个抽奖。
这个抽奖的影响力非常大,开奖的时候公示链接甚至被狂热的粉丝刷到崩溃了一小会。
有热心的网友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这次中奖的113人里,有112人的性别为女性,男性只有1人。对此,微博CEO给出了一个解释:
就是说,为了防止僵尸号刷奖,抽奖的权重是越活跃的粉丝中奖率越高,而微博上的活跃的都是女粉丝,男性用户基本不说话,即使王思聪发起的这个是电竞话题(男性用户为主),但中奖的全是女的。
不但王思聪,好多大号的抽奖,中奖都是女性用户为主。
基于这种机制,女性用户在平台上不但获得话语权,获得存在感,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就是正反馈:女性用户绑架了平台的内容方向。
所以呢,男性用户的体验越来越差,当然会逃离到别的地方去啊。
各个媒体平台都是这样被女性用户攻陷的。
这是2020年上热搜最多的20个人,剔除掉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性别的粉丝打出来这个榜。
媒介内容女性化是一个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越讨好女性用户,男性用户就流失越快,为了争夺流量不得不更加讨好女性用户。
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女性化内容的浪潮中崛起,这当中曾经最成功的是咪蒙,她本人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通过鼓励女人无限任性,宣扬男人应该无条件对女人好,咪蒙最终成为一个每条广告80万、年收入过亿的大号。
类似咪蒙这样的媒体账号其实很多,只是文风各有不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女性用户是媒体市场上的一块大肥肉。
媒介内容女性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最终,女性用户以庞大的流量塑造了所有媒介的内容风格,形成特有的消费现象。
强大的女性流量先是塑造了明星偶像行业。
明星是用钱捧出来的,假如你是一个投资人,你会优先投资男明星还是女明星?
根据这份互联网人气榜,国内前五名的明星清一色是男的,前20名的明星,也只有6个女的,而且这些女明星的粉丝里也有超过一半是女粉丝。
资本的取向是女粉丝决定的。
前段时间有些女明星呼吁男女平等,给女明星更多的工作机会,其实让她们失去工作机会的不是男明星,而是女粉丝,因为各个媒介平台都没有男粉丝了,而女粉丝都喜欢男明星,女明星自然要失业。
女性流量也塑造了直播行业。
直播是互联网近几年来最大的风口,薇娅和李佳琦赚钱的速度比火箭还快。
直播这种媒介需要快速激发用户情绪然后冲动消费,特别适合销售低成本高利润的产品,这基本上是一种完全面向女性的商业模式。
以薇娅为例,薇娅直播间近100场的合作品牌中关于美妆护肤/美体/精油类的品牌出现频率非常高,关联品牌top10中就有9个为美妆护肤品类。
女性用户是薇娅直播间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比例接近80%(未知用户按男女三七分)。
这波女性流量热潮还塑造了国货化妆品这个新品类。
国货化妆品品牌是这几年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领域,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品牌这几年强势崛起,高歌猛进,把国际化妆品牌打得没脾气,进一步验证了女性流量的强大力量。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几年流行起来的新消费品牌例如奶茶、盲盒等,都是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消费品牌。
总的来说,最近几年火爆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女性用户撑起来的,为什么女性用户忽然就这么猛呢?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电视剧和网络上里总会有意无意出现这些消费情节,例如:
对一个媒体来说,要懂得塑造粉丝的消费观,才可以获得商业变现。
例如媒体想要接到美容产品的广告,首先要不断创作讨好女性的内容来吸粉,其次,在日常内容中要不断强调外貌的重要性,让女性用户对美容产品产生向往,最后,品牌商也会根据转化效果持续地加大对博主的投放,使流量形成良好的循环。
平台也会塑造用户的消费观。
例如抖音为女性用户打造的美颜滤镜是非常强大的,这种美颜技术不夸张的说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外貌。
在算法上,因为漂亮小姐姐更容易获得曝光和点赞,大家便会产生一种“漂亮更有好处”的心理,从而不断提升女性用户对“变美”的需求。
久而久之,平台里只有美白和瘦瘦的漂亮小姐姐才能存活下来被大家看见,便形成了对其他用户的消费观念塑造:要漂亮才会被关注。
一个参与整形的用户表示,“现在打开社交媒体平台,清一色的网红美女随处可见,看得时间越久越觉得漂亮,虽然长得都差不多,但是我宁愿漂亮的没有辨识度,也不愿意丑的那么有特色。自从关注了抖音的温婉,我就觉得只要长得好看,不努力也能找到高富帅男友。
平台用算法建立了一套大众化的审美标准,让女性用户认为如果自己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就没人喜欢,于是用户的消费观就被成功塑造出来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长得这么漂亮啊!
这时候美容相关的产品在平台上打广告,受众的接受度和转化率就会更高。
这种消费观念的塑造过程,心理学上称为精神劫持。
2020一季度,腾讯广告收入177亿元,抖音广告收入197亿元,抖音在内容中种草的广告模型比腾讯的硬广展示更加成功。
以医美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新氧科技,在财报里直接说明自己要养很多的媒体号来塑造用户的医美消费观念,让目标用户认为整容是有价值的。
所以,人类在消费行为上的倾向性,其实是被别人精心塑造出来的。
当你知道这个原理之后,现在你再去观察社交网络,会发现刻意放大女性焦虑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因为放大焦虑是激发消费动机最有效的方法。
这就是现代媒介最主要的商业模式:制作讨好女性的内容定向吸粉 → 塑造女性用户消费观 → 卖给消费品牌变现。
基于这种商业逻辑,媒介和品牌获得双赢效果,形成流量变现的闭环。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不断讨好女性,实际上是收割女性的一种套路。
本回答摘录自以下文章部分内容:
评论区里有人提到消费主义一边收割女性,一边利用女性收割男性,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女性的收入始终是有限的,而男性才是整个社会掌握财产的主力,因此资本必须把镰刀对准男性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通过女性收割男性的具体套路是消费捆绑。
例如“结婚必须买房”、“舍得为你花钱的人不一定爱你,但不舍得为你花钱的人一定不爱你”,"约会来这么低档的餐厅真小气",“生活需要仪式感”。。。
只要把不为女性花钱的男性定义为小气、不懂得爱和不负责任,并通过大众舆论不断地污名化这种男性,男性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就不得不把钱都花在女人身上。
男性的财富就这样通过女性间接转移到资本手上。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被洗脑了两次,一次花光自己的钱,一次花光男性的钱,但是女性并没有察觉到这点,反而觉得她们有这么强的消费力,享受着整个社会舆论的讨好,从而形成了一种女权思维。
这种女权思维导致了东亚国家的男性普遍恐婚,具体分析可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
最近两年感觉网上越来越极端化了,这很糟糕。
这可能跟推荐算法有关(比如抖音或者今日头条会推测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推送给你) -- 推荐算法会导致信息茧房和极端化。
推荐算法会给喜欢糖的人喂更多糖,给喜欢咸的人喂更多盐,给喜欢辣的人喂更多辣椒。
这样导致的第一个后果是:人越来越难从信息茧房里钻出来。
你如果相信太极武术天下无敌,推荐算法就会天天给你推荐马保国的宣传片。
你如果相信地球是平的,推荐算法就会天天给你推荐地球是平的各种证据。
推荐算法唯一的使命,就是讨你开心。讨你开心,就需要悄悄地把跟你想法相悖地东西藏起来,让你看不到。
这样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是:中立地带消失了。
一直以来,温和中立的占了大多数 -- 舆论宣传,商业广告也是人数最多的中立对象为主。
但当人们从温和中立转向极端意见,舆论就只能从两个极端当中二选一了,左边的人喜欢的,右边的人一定会讨厌,反之亦然。
比如韩国男权/女权的例子。
商品广告上,男人比女人多就是歧视女性,要被女性打拳。女人比男人多那就是歧视男性,要被男性打拳。男女一样多,就是两边都不待见,没商业效果。
想让一方喜欢,就一定会得罪另一方 -- 那反正都要得罪,不如得罪得更大一点,让另一边的受众加倍开心。
给男人看的广告,就说女人都该死。给女人看的广告,就说男人都该死。
这就是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感受:
这家网店在试图用略显极端的方式,来讨好极端的人。
直觉告诉我,这几年极端的人数量已经足够庞大,大到只要讨好这部分人,店家就能活得很不错。
2010年,Matthew Cowan还在说“最优秀的头脑都在琢磨怎么做广告,这太糟糕了”。
我很想知道他对推荐算法又是怎么看的。
会不会觉得更糟糕了。
没有右派的国家是这样的。
“锯断男腿,统一高度,才是公平”。
男性朋友们被冒犯了,我能理解。为什么品牌觉得女性消费者会喜欢这种文案?
这文案背后的意思难道不是说,除了三八节之外的每一天,女性因为身高比男性矮了10cm,所以男女天生不平等,女人低人一等,得穿了你家高跟鞋才能实现“公平”?
这倒启发了我,突然发现,几乎任何煽动男女对立的仇视单一性别的文案/作品/言论,去深究内核和根源,都在同样仇视和歧视着另一个性别。
无差别仇男仇女干脆可以统称“反人类”。
真正适合三八节的文案,难道不应该表达“人的高度,从来不由性别和身高所限”这种意思,然后鼓励大家追逐理想、拥抱自我、挥洒才华之类的吗?
下单了,三千块分五个单买了五双,回头挨个退货差评。
讲理没用,只有利益才是真实博弈。
完事准备向广州税务020-12366投诉举报它们拒开发票,涉嫌偷税。
我的观点是:某些团体争抢解释权和话语权的又一次试探。
作为一个高跟鞋品牌,广告语明明可以简单的写,“这天,要让所有女性增高10cm”,明明契合产品,你家是买锯子么,要把所有男性锯短?
请看客服怎么解释的,这是使用“开玩笑的手法”,这是开玩笑么?大家好好回忆一下,之前杨笠说“男人都是垃圾”,“男人还有底线呢”,它们是不是说是“冒犯的艺术”。现在一个高跟鞋商要把男人都锯短,它们说是“开玩笑”。这就是解释权,它们想怎么说怎么说。为什么要抢夺解释权呢,目的是为了话语权,有些话只许它们说不许我们说。
大家再回想一下,之前某高校,一二三层是女生住,四五六层是男生住,男生要坐电梯的正常需求,被污蔑成“郭楠身体都虚”,“男人骟了才能坐电梯”,还获得一众支持,而部分男生反击的话语,却被断章取义发到网络上,作为该高校男生蛮横的证据。其实这种对特定群体人身攻击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一套组合拳,正手是直接人身攻击争取利益,拿取话语权,反手又是对人身攻击合理化,以“冒犯的艺术”,“开玩笑的手法”抢夺解释权。
解释权的抢夺刻不容缓,某个群体就是通过不断的伤害和打压本族人换取利益,不客气的说和法西斯行径别无二致
新文案 hhhhhhhhhhh
《感谢广大用户对我们的监督和鞭策》
《我们定将引以为戒》
别过三八了 过清明吧
臭名声也是名声,语不惊人死不休,娱乐至死。
果然不出我所料,各位男性对商家想要锯短自己的腿毫不在意。
都在纷纷指责商家说女人的脚是____,是在侮辱女性。
长见识啊。
看到这个问题能有知乎热榜第五的热度,我是很开心的
不过看到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对女本位现象小骂大帮忙的回答拉偏架拉的有点过分了,在此必须予以指出
您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上纲上线?
把锯断男人的腿定义为恐怖暴力、教唆犯罪,怎么就上纲上线了?
难道非得叫嚣着把男人送进集中营才能叫恐怖暴力?
还有这个用词,挑拨性别对立用的好啊,一下就消解了原广告中对男性的仇视,变成挑拨性别对立了
平时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啊,动不动就不尊重女性,仇女,男权思想!
相应地,这个广告词就是十足的仇男言论!
我倒想问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畜生会想着把男性的肢体切割掉十厘米!
可以说,对男性尊严的漠视,是早有先例的,是系统性的歧视和迫害
至于女性的脚才是性器官这句话,说破天也就是不尊重女性,远远没有那句广告词仇视男性的程度恶劣
把两者混为一谈,那就是拉偏架!
另外,女性的脚固然不是性器官也不是第二性征
但是不妨碍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很强的性意味
况且商家死不悔改,进一步侮辱男性,可见它的主观恶意在哪里
如果是纯粹的侮辱女性的广告,官方媒体早就下场了,例子如下
https:// zhuanlan.zhihu.com/p/34 3138498
可见本次事件固然不是纯粹的两性矛盾,完全否认两性矛盾存在的操作也是不可取或者说不中立的
广告对于男性的冒犯必须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