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了吧,应该就是小规模空降,抢点的,机降在哈尔科夫一家军医院,目前正交火中。
————————分割线————
首先这是以色列的报道,真实性先飞一会儿。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哈尔科夫目前是战况最激烈的地区。
第一天就有俄军进入哈尔科夫市的消息,后来甚至还有升起俄罗斯国旗的照片。
昨天俄罗斯还说基本控制了哈尔科夫,所以市政广场那枚火箭弹是乌克兰的龙卷风。
然后晚上就有俄军冰雹洗地和温压弹爆破的视频,今天又采取vdv空降夺城,证明城区可能大部分还在乌军控制之下。
为啥?你会在自己控制区空降部队吗?钱多烧的?
不过空降肯定不会是伞降的方式,那是送人头,应该是直升机空降抢占要点,配合装甲部队大举攻城。
另外,结合另一条消息,哈尔科夫东南方向出现迂回俄军,装甲车挂着步兵反应装甲狂奔,这批俄军应该是以围歼哈尔科夫守军为目的。
所以哈尔科夫很可能要在1-3天内打出个结果,要不真没法交代了。
咱就不说俄军到底克不克制的问题了,再克制,冰雹和2s7m洗地也干了(而且冰雹直接打在了市区),温压弹也发射了。刚才最新消息是哈尔科夫空军学校和坦克厂(可能存有乌军军火)也被扬了,不知道是不是生产t-80的坦克厂,如果是的话,也别说t-80回家了,无家可归了。
说明俄军真暴躁了,平民也出现了不少伤亡。
如果俄军采取威力更大的攻城手段,之后真没法做人了。这不是美军在伊拉克,反正不是自己家,想咋轰咋轰(而且美军在巴格达也没巷战),哈尔科夫是个俄语人口居多、比较亲俄、和俄罗斯历史渊源极其深厚的英雄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对外对内都没法交代。
所以推测俄军的杀招应该就是vdv机降夺点,分割城区,然后坦克、轮战和步兵四面猛攻,逐街争夺。
说不定是一场恶战。
这招要是再不见效……
俄军会不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我不知道,指挥官去西伯利亚挖土豆十有八九了。
哈尔科夫这些天是打得最激烈的地方,反复击退俄军好几次,俄军的炮击规模也越来越大,还有一个乌军的防空导弹团400多人投降。
这几天俄军一直闷不吭声的打这里,市政厅也给炸了,我有点怀疑哈尔科夫里面的规模不是二三千人这么简单,说不定一部分乌东的主力部队就在哈尔科夫。
如果哈尔科夫是阻碍了包饺子,直接绕过去,在这郊外卡个据点,包围起来就行了,从战略上来讲,干嘛和这过不去。
所以我怀疑乌军部分主力就在哈尔科夫,而俄军也通过投降的俘虏获取到了信息,所以要把这个地方拔了,因为这不仅仅是进攻的基地,也很可能是大胜决定性的战役,只要挨个街扫过去,最后把乌军逼到仅剩的角落,说不定会有上万人的规模武装投降。
所以要等几天后,俄军的战报我们才能知道确切的情况,哈尔科夫能守这么多天不投降,和俄军打的有来有去,一定这里有什么说法。
有点扯啊 攻城战 空降有个弔用
很难判断俄罗斯到底是什么意图
哈尔科夫这种城市攻坚战中,机降部队毛用没有,俄国需要的是大口径火炮和重装甲部队,但是你又很难把这些部队塞进运输机里,毛子使用机降部队,无非是三种情况:
1.这是从后方紧急调集的预备队
2.俄军前往哈尔科夫的陆上交通出现了问题
3.这些部队不是用来强攻哈尔科夫的,而是快速抢占据点,准备长期围困
事先声明:以下内容只是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帮各位梳理下思路。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排列个表:
排完表后,我们需要确定看这个表的角度。
第一种是以认识汉武帝晚年的真实情况为目的来看。采用这一角度,《汉书》、《汉武故事》、《通鉴》等书就转换为研究汉武帝晚年的史料了。既然成了史料,那么,就有价值高低的差别,而判断史料价值高低,则是以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汉武帝时代为标准。其次,是考察各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史源学追溯,例如《汉纪》是《汉书》的改编,没有独立的史料价值,即在《汉书》存世的情况下,《汉纪》没有史料学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史书成书年代与史书包含内容的时代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这样的思路下,辛著的若干观点是:
这5点层层递进,首先在研究汉武帝晚期的历史真相时,《汉书》的史料价值大于《通鉴》,这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对《通鉴》涉及汉武帝晚期历史的叙述进行史源学分析,指出除了《汉书》等基本史料之外,还采用了《汉武故事》和《赵飞燕外传》,这也是没有问题的。最后指出田余庆《论轮台诏》一文据《通鉴》立论。问题在于可信还是不可信。
如果找出班固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那么《通鉴》采录《汉武故事》进而说明汉武帝晚年有悔,就有了历史来源,于是田余庆采用通鉴说明汉武帝晚年有悔,在文献学上就有了支撑。但是,支撑不等于结论成立。
第二种是以汉武帝历史形象的建构为目的来看。采用这一角度,也就进入了历史书写层面,即要考察作者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的关系:
在这一视角下,王俭为什么编辑《汉武故事呢》?辛著认为与刘宋时期的政治有关。司马光为什么这样做呢?辛著认为与他的政治思想有关。现在,林文认为: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不但班固认为,唐宋的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不但司马光这么认为,王益之也这么认为。因此,这不是司马光个人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首先,对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书写,都可以视为对汉武帝形象的构建。其次,即便是班固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那也是班固的看法,其看法是否符合真实情况,需要考察。第三,为什么班固、司马光或者唐宋人会这样认为呢?与他们的儒家思想有关,在儒家思想的伦理取向评价中,汉武帝大多是负面形象。第四,这一评价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个很难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还有从功利主义取向评价的声音,如刘歆《毁武帝庙议》。因此,辛著认为司马光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进行构建,没有问题,认为这一构建与司马光的政治思想有关,也没有问题。
综上,林文对辛著的商榷,主要在细枝末节的点上,而且这些点的商榷即使成立,也没有撼动辛著的整体观点。提醒一下,我说的是辛著,不是辛本人的其他言论,而且辛著应以最新版本为准,即在增订本、初版本和论文之间,选择增订本。同其他商榷者相比,林文的新意在指出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晚年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