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问题懒得说了,全是槽点无从下口。说一下其他几个我觉着很大的问题。
我不知道搞这个节目的人初心是什么,但是我第一期看下来的直观感受是,这个节目组,根本不知道音乐剧的魅力在哪儿,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也远远不够,音乐剧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完全没有体现,音乐剧放到电视节目的弊端也完全没有规避。而且对观众的喜好一无所知,甚至把观众当傻子。为什么大家喜欢看音综?是为了看你抓马剧本的吗?是为了听好听的歌好吧!你连歌好听都做不到,你拿什么留住观众?问题是我们音乐剧的歌好听啊,怎么到你手里成这样了?当初声入人心一个只有钢伴还拖节奏的怪医独唱我都能看得血脉喷张嗷嗷怪叫,怎么到你这儿我能看萎了呢?是演员的问题吗?我仔细想了一下,应该不是,毕竟我在大赏看郑棋元唱赵孤还是很激动的,平心而论第一期的大部分演员我也觉着唱得挺好的。那爱乐之都我觉着是你的问题了,我们的歌好歹还能靠流量拉拉观众,歌也好听留得住观众,爱乐之都你靠啥?流量流量你没有,歌你给搞成这个样子,你指望音乐剧韭菜给你撑吗?别想了,不出三期这群人就跑干净了,这群人宁愿去剧院花钱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在你这儿,毕竟你的抓马剧本已经赶跑很多人了。
节目组用不用心其实观众能特别明显地感觉到,再看几期会不会有惊喜吧。大概率是没有,我打算看完全部演员的初舞台就跑路了,这个综艺跟大赏的功能是一样的:音乐剧演员种草避雷大会。
多的不想说。
就越看越明白,音乐剧至今仍然是个舶来品。
本土的受众真的比较小。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难喜欢的。所以音乐剧本土化实在性价比不高,还不如就深耕自己本来的受众。
其实音乐剧就像戏曲,就是一种舞台艺术。主要受众就是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真要本土化,想想现在的戏曲吧。
看了还有一个感觉,音乐剧的作曲,现在真的太难了。一不小心就陷入抄袭风波,这点上还不如戏曲风险小呢。还有现场伴奏成本高昂。导致现在最有性价比的,就是直接买版权。
总觉得现在整体上戏曲(包括音乐剧),门槛太高了,反而失去了舞台本身带来的亲近感,导致不够“热闹”,舞台艺术,一定得热闹起来,可以唱的不好,有人夸有人骂才好玩好看啊。(我说这话的时候,就想起老友记里乔伊的很多演出)
这些演员,都是很好的,甚至太好了。你想一下,如果京剧老师傅在这舞台上演,然后下面,有人从唱,有人从演,在下面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还有不够有激情,是什么感觉,说实话,再大师,只要比赛,只要被打分,就有瑕疵。其实从道理上,应该是音乐剧演员在下面,教原本的歌手、演员去演音乐剧,才是正常的。但谁叫音乐剧演员收入和当红艺人比不行,然后音乐剧地位又没有戏曲高呢。
这样看来,李紫婷节目效果好就很自然了,这才是正常的方向。说实话,很多人说李紫婷不好,我倒觉得很好,她的发声方式适合音乐剧,国内这种发声方式的也少,而且有一定热度,而且还年轻,就能好看、适合比赛、适合被评价。而下面,就应该是那些老音乐剧演员,从专业角度进行提醒,就很和谐了。现在,一群专业的在台上表演,一群业余的在台下乱评,一个演员,也完全看不出能对台上的演技进行什么评价,只会卖萌,一个业内的,论资历水平还应该叫台上的叫老师,一个挺有资历的音乐人,作为长期票友和一部分业内,点评得算是有那么点样子,但也不见得能服众。只能说大家各取所需吧。(写到这里,我想起当年的舞林大会,但东方台后续的造星能力拉跨,导致现在没什么有热度的艺人愿意来真花精力比赛,所以只能反过来了。想想如果金星、黄豆豆,方俊在舞台上比赛,下面是当红艺人做评委,多么滑稽,还有这些原来的评委就真的能无瑕疵地表演吗,真的就能比得过之后的一些舞蹈综艺的选手吗)
不想多说,也唠唠叨叨地说了那么多。那索性说点好的。这节目的优点,就是大段长的节目,开头的介绍和演后的点评访谈虽然也不算短,但比例上还是可以。不像某些台,两期才一点点节目。对我们这种喜欢听喜欢看的,还是很舒服的。
说到最后,还是题材的问题,还能演什么呢?音乐剧其实真的范围挺狭窄的。
喜欢音乐剧的和不喜欢音乐剧的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