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做自媒体月入上万是什么样的感受? 第1页

  

user avatar   kang-yin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承蒙各位关注者的厚爱,我写知乎是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见解,2016年起,我就陆续接到过一些约稿的需求。从最开始的单篇两三千,逐渐涨到如今的月入上万,算是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吧。

尽管我的自媒体收入已经超越了本职工作,但我深知,媒体终究是媒体,广告再好它也只能是广告。所以我不会因为可以接广告就停止更新知乎上具有干货的内容,也不会因为可以靠写稿赚钱就放弃原本汽车工程师的工作。

我写稿赚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有更多的本金去体验更多的内容,输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因此所有来自自媒体的收入,我都用在车上了。

几大支出如下:

改了赛车

跑了比赛

买了小汽车

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梦幻车库

组了模拟器

跑了卡丁车

不能说每件事都做到顶尖吧,起码还是有信心可以超过大部分所谓的“玩家”。

我坚信,只有对一件事的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才有可能可以输出观点。只有在对一件事物的观察角度足够广,输出的观点参考价值才会越大。

  • 之所以做汽车工程师,是想从研发角度去理解汽车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
  • 之所以自己改装赛车,是想从技师角度理解汽车维修和改装的窍门。
  • 之所以跑各种赛车比赛,是想从车手角度理解车辆的操控技巧和斗车经验。
  • 之所以做自媒体跑活动,是想从宣传角度了解更多竞品信息和行业前沿资讯。
  • 之所以捣鼓模拟器,是想从模拟玩家角度理解现实与模拟的差异,从而提升驾驶细腻程度。
  • 之所以体验各种类型的家用车,是想从消费者角度了解用车养车的门道。

我自认为对于汽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在知乎上更新的内容也都是出于分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涨更多粉,获得更多声量,或者赚更多钱。

确实,如今自媒体的门槛决定了整个行业良莠不齐,最近也在知乎推送里收到不少抖音味十足的所谓车评或经验分享,说实话我很难把这些内容看完,但这种视频也有它们存在的道理。

当然了,想靠汽车自媒体行业吃饭无可厚非,并不是所有从业者都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篇稿件的好坏标准也未必是统一的。

所以我还是会继续坚持我的初衷,尽我所能去了解汽车这个事物,然后把我所了解到的分享给各位供参考。

最后,谢谢各位长久以来的关注,支持和包涵,是你们的支持,助我完成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小梦想。


user avatar   xiang-yu-qing-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到哪里写哪里吧,虽然对同行来说是很基础的东西,但我相信这些对想做自媒体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1. 各平台分析优缺点
  2. 人设和内容
  3. 私域流量or公域流量
  4. 视频or文字
  5. 垂直领域
  6. 盈利模式

各平台分析

今日头条

首先是今日头条这个平台,我印象中有邀请制,邀请人和被邀请人都有几百块钱现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如果没找到邀请的话拿到下面这些权益就要等更长时间。

头条的文章和微头条(就是头条版微博)都有收益,坚持发的话多多少少能有点钱。


像我前段时间发的一个微头条就爆了,带来了70多块钱的收益。

头条这个平台粉丝用途不大,主要靠系统推,我头条就4000多粉丝,一样能有10W+的阅读量。

四个月变现3000的话平均每天25块钱,如果你坚持每天发多条的话,还是有可能的。


除了点击率这种不稳定的收益来源外,还有付费专栏和商品卡两种收益,付费专栏就像知乎那些充了会员才能看的小说差不多,商品卡就是微头条和头条文章里插的京东淘宝产品,和知乎的好物推荐类似,头条这块卖书很赚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也有广告收益,虽然我最近没怎么发,但半个月还是有十几块钱的,如果发的勤一些的话一个月小一百还是有可能的。

公众号的问题就在于一天只能发一篇,没头条爽。

不过想要拿到收益,据说要有原创认证, 估计写个十几篇就能拿到了。

公众号的收益除了广告外也有带货,但我觉得效果一般,其他就是打广告了,我看好多人的公众号都在做外卖红包的广告,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找我的人好多但我不敢接。

现在公众号式微,但依然是个很好的私域流量入口,带货和知识付费还是能做的。


知乎

知乎的话做带货还是不错的,其实微博和头条也能做带货但效果都远不如知乎(粉丝少的情况下)。


虽然这个权限有时间和等级的要求,但我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有知乎账号,可能自己的号就有带货权限了,直接拿来用就好了。


知乎带货可以做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苏宁等,我个人认为做京东带货最好,下个京粉APP,里面有很多高佣商品,个人推荐美妆护肤类、零食饮料类,这些佣金比较高。


我现在每个月100万的带货,不过我带的都是佣金非常低的数码产品,基本都是0.5%左右的佣金,知乎还要抽一部分,但哪怕这样做到变现3000也够了。

最近知乎有好物训练营,我看群里很多人就一百多粉丝或者几百粉丝,一个月的收入也有那么几百或者一千多,还是要看你的内容好不好。

知乎除了带货外还有品牌任务,就是厂家或者广告公司找你写东西打广告,像我就接过一些数码产品的推广。


B站、小红书、抖音

这三个放一起说

B站做视频有一点点钱拿,但这和播放量有关,新号的播放量很难做起来,另外制作视频要比写东西麻烦的多,耗费的时间也更多,如果团队里没有这方面的高手的话不建议做B站。


早期的收益主要来自各种活动,但你得想想你的内容如何才能做到几万几十万的播放量?要知道绝大多数人的视频都是几百几十的播放量,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和好的视频剪辑技术,这钱也不好赚。我知道的一些转B站的大佬靠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和不错的视频剪辑技术,初期也只能做到月入几百或者一两千的收益,这还是做出了爆款的情况。

而且考这种收益了养活自己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把粉丝做大接广告。


小红书涨粉难但变现相对容易,变现也不需要太多粉丝,但是变现这块钱给的太少。个人建议从美妆护肤穿搭、高中学习心得、大学过四六级心得做起,涨粉的希望大一点。

抖音变现难度太大,主要是做的人太多了,凭啥你能赚到钱呢?


人设和内容

无论你做哪个平台,无论你做什么领域,人设和内容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得往后排。人设和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用两句话来解释:“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内容?”

我之前有总结过,想做自媒体,先要了解受众的喜好,大众们最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

1、三观接近的

2、对我有帮助的,知识类内容

3、搞笑有趣让我放松的

当然一篇文章或者视频可以同时包括其中两种或者三种。但现在的自媒体行业不是五六年前了,任何一个细分的领域都有无数人在做,主流的几个平台都被别人站好坑了,你想现在开始做那就得去抢别人的坑,要么等一个新的平台出现。这新的平台好久没出现了,上一个是小红书,之后就没有成气候的了,所以你想做自媒体只能去B站微博头条知乎这些红海老平台抢别人的资源。

想想你有能力胜过那些做了很久的老号吗?你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能打败他们吗?就算你专业水平高,大众不愿意看你写的内容也没办法,这个时候就得打造你的人设了。

人设就是“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把人设放在内容前面,因为我觉得人设更重要,很多领域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或者说大众也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专业水平(你真当他们是来学习知识的?),这个时候人设就很重要了,为什么他们要关注你而不是关注别人?还不是因为喜欢你写的东西、喜欢你做的视频、喜欢你的声音、喜欢你说的那些段子、喜欢你的三观。但人设这玩意不是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几句话就能总结出来的。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吧,我在知乎做摄影数码这块,在推荐产品的时候总会从价格角度出发,尽可能的推荐便宜的产品,以至于有些人会问我“你又不差这点钱,至于吗?”“你说你买不起我不信”,虽然我的确可以买得起顶级的镜头,但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啊,你得考虑绝大多数人的需求绝大多数人的预算。可以说“倾向于推荐更便宜的产品”就是我的人设,人设这玩意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这种观点,并传达给其他人,让他们认可我的观点。

人设这个东西也不是你一开始做自媒体就需要想好的,可以在运营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人设,包括和粉丝的互动,从评论中可以看到大众对你的看法,从而总结出自己的人设并强化。


垂直领域

选好一个领域也很重要,因为不是所有领域都好赚钱,好赚钱的领域也可能大V众多你连汤都没得喝,小众领域又存在受众太少的情况。

之前和一个知乎认证的MCN机构的负责人聊天,我们谈到知乎玩键政的这帮大V,我说这些大V阅读量高、点赞多,这么好的数据赚钱多吗?这个负责人和我说难赚钱,太难了,因为没有什么合适的盈利点(当然有些键政大V是乐子人,不靠这个赚钱),那些想赚钱的有和他们接触过,但厂家不敢找他们合作,因为害怕被冲。最后我问:所以真的一个厂家都没有吗?

这个负责人和我说:有的,安全套和电动牙刷还是敢找键政大V合作。

之后我们又聊到B站,他和我说电影类大V也挺难盈利的,一般就拼多多之类的会投一下。

如果你真的想靠自媒体赚钱,那么到底做哪个领域也很重要,一定要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然后尽量的接地气,因为你的受众是一群非专业人士,听不懂那些高深的玩意。


私域流量or公域流量

互联网黑话属于是了,公域流量就是推荐里面的内容,私域流量就是微信群QQ群微信好友这种。公域流量大,譬如这个问题下面有很多回答,一些没有关注我的人也能通过这个问题看到我写的回答,这就是公域流量。私域流量就是我把这些关注我的人聚集到我的粉丝群里,这类粉丝对我的认可度更高,转化效果更好。

某些割韭菜大V的玩法就是去各个平台发内容,然后留个公众号或者微信号,拉群里开付费课程或者卖货,这就是典型的把公域流量转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赚钱更方便。

各个平台其实是在有意无意的打压私域流量的,因为他们不想让大V们把流量拐跑了,你经常能听到有大V说自己被限流,不管是知乎还是B站还是微博。


视频or文字

都在说视频是未来,文字逐渐没落,但视频的制作成本远高于文字,且很多人不喜欢看视频,因为“明明1分钟就能看完的文字非得做个五分钟视频,浪费时间”和“文字可以直接ctrl+f检索,视频做不到”,我也尝试了视频,但由于拍摄剪辑太花时间,我也懒得做了。

但我做的是数码摄影这块,照片+文字能满足绝大多数需求,但如果你是做汽车类或者旅游类的,这视频肯定要比文字好,但制作成本也会增加。


盈利模式

做自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有这么几个:

广告活动收益,头条的广告收益、公众号的广告收益、B站的激励计划

软广硬广,厂家给钱吹产品

带货卖货,引流到自己的淘宝店或者植入商品卡片

付费专栏,知乎的会员专栏,微博的V+粉丝付费,头条的付费专栏

开课,摄影师的旅行团和线下线上课,财经大V的付费课



看到最后,你发现这个回答没卖课,没留二维码群号,没带货,没割韭菜,会不会感到有点惊讶?

还有啥想知道的评论区交流吧,能说的我都会回答。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点钱没啥用+要多赚钱就得忽悠所以没必要。


user avatar   ma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媒体收入这件事又上了热榜,说明各行各业的打工人压力都很大,都在各种体制内消耗心力不自由。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渴望自由、渴望表达、渴望被看见,如果这个过程里还能挣钱,那就更好了。

所以我作为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还算资深的互联网人(同时在知乎上有130W关注,聊这个问题应该有点价值),过来讲一些我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认识、讲一讲我眼中的自媒体和内容运营。

1、个人定位:建议深耕某个垂直领域,深入绑定商业链路

希望你能认同我下面的判断:做自媒体,或者是类似的新媒体运营,只有两条路比较有潜力。然而前者万里挑一还需要运气,后者稳妥可推广但是很多人不重视。

第一种情况,你是一个在表达上有独特价值的人。

比如你知识庞大,学习能力恐怖,并且乐于科普分享。
比如你对于事物看得透彻,往往有新观点新角度。
比如你有喷薄的生命力和趣味,能用情绪价值感染别人。
比如你同理心和表达能力爆棚,能把阳春白雪的理论讲的下里巴人,能把王谢堂前燕送去寻常百姓家。

那你做新媒体,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这个时代不缺内容,缺好内容。

如果你没有这些能力,那其实你做的事就是给内容市场增加“噪声”罢了。现在不是复制缝合搞营销号就能挣钱的时代了。
但其实这条路还比较需要运气、风口和坚持,能做出来的凤毛麟角。能力上其实不输于半佛、巫师财经、马逆这样的内容创作者的很多,不知道你相不相信。

第二种情况,和某个商业化成熟链路深度耦合

这是另外一个做内容的角度。做内容是为了增长和流量,做增长和流量是为了商业化。这条路一切内容设计都为了更好的商业化实践。

举个例子,为什么电商直播是成功的商业化?按《营销革命 4.0》,5A的五个方面一个链路打通4个,具有商业模式上的先进性。

一场直播打通了解、吸引、问讯和行动。


这条路比较好的发展就是跳去大公司,去有前途的商业链路,为了打通这个链路做各种形式的内容。为公司的整个流程,对用户的增长、转化、留存、转介绍等各个环节使用内容赋能。
只有这条路是稳妥的、市场需求量大的,可以对于成功有所预期的。

前几天面试了一个同学以后我们给她了一些建议:

“你之前在做房地产相关的内容,现在又在不太了解知识付费和职业教育的情况下来应聘知群。我的建议是你不仅仅需要关注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排版能力这些横向的能力,更要在纵深方向认准一个领域垂直扎根,这样才能有比较快的成长进步。”

这个建议原封不动送给更多人——选好行业赛道,深耕学习,和你决心选做自媒体这件事一样重要。不然你就是处于公司的业务边缘,随时被淘汰。正面的例子也有,同样和我们一起深耕做内容的伙伴,半年多现在已经可以独立负责某块知识类内容的出版物了。这就是不断学习总结带来的成长速度的差距。

2、能力壁垒:做内容能当得了专栏作家;做运营能设计转化链路,有平台思维、增长思维

很多人的写作经历还停留在自己感性和生活经验很容易辐射到的范围,比如影评游记、美妆种草等。这类内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差异化和门槛。

换句话说,要做出差异化和门槛,认知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个普通人的舒适区。这就是我讲的“专栏作家”的意思。

什么叫专栏作家?为什么人们愿意关注一个专栏来为自己持续提供信息和观点?因为有特点、有吸引力、有专业性、有门槛(其他地方看不到)。

举个例子,同样是做美妆,在知群分享过的嘉宾,“女神进化论”的创始人寺主人是怎么做的呢?你能想象完全中立、理性、客观,查阅大量文献,弄懂背后的科学原理,每篇文章背后放着十几篇学术论文索引的“美妆种草”吗?

同样的道理,真正能把所谓的游记、影评写好的,哪一个不是在知识储量和人生阅历上有更上一层楼的积累的?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现在还在中学课本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因为险远,所以人迹罕至,有表达传播的价值;所以需要后来人不断求索鞭策自己。

同样的道理,比如王安石要是写了什么“改革行思录”的专栏,肯定能收获穿越古今的众多读者。那是他身居高位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进行的经济改革啊。

以很多人贫瘠的知识水平和阅历,不逼自己一把,是看不到“非常之观”的,因此写的也只能是“流水账”。发展的天花板一抬头就能看见。

接下来说运营思维。

延续上面的“和某个商业化成熟链路深度耦合”的思路,你需要理解公司的流量增长模式,整个获客转化的漏斗是什么样的,并且切实能够支持到这些过程。

我们之前把运营能力总结成了六横、一纵、两周全,也整理过运营能力地图。我们最近在做运营的免费学习社群,如果你是运营的初学者,或者想入门运营,可以去免费领取。





这是对内,对外的话你需要理解你深耕的内容平台,比如具体认识【平台算法与规则】、【内容传播规律】、【社区基尼系数】。

只有知道了这些,你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内容。在这个层面,做内容就不仅仅是生产行为——还是针对目的的“投资”行为,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风险和收益。

之前在一次内部分享里讲过内容带来增长的本质,这里当作例子。

3、特点训练:理念、世俗、审美是三个维度

有一段讲读书写作的话和大家共勉。著名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曾作出过精彩表述: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梳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首先,你得具备网状的思考,你得多看书,多学习,了解世界和周围,了解不同的人和文化;然后你需要具备结构化思考的能力,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收集到的信息做结构化梳理;最后在你写作的时候,你可以按照用户和读者能接受的方式,通过文字讲述给他们,让他们理解你的观点表达。

有多少人连吸收看懂别人的“网状思考”都做不到?

当然在内容输出上,我们要服务于用户,“为懒赋权”、“为笨赋能”;但是有多少不愿意学习深造的自媒体人,拿“用户思维”做说辞,为自己的不上进做借口?

这里大致给出三个衡量内容的角度——

关联并不完全精确,权作示意

当然这个分类本初其实是鉴赏内容可以参考的角度,比如《红楼梦》从世俗看到欲望和人情世故;从理念看到封建阶级的不可逆的衰败;从审美看到性灵,诗谶与命运。

比如科普视频,理念上的硬核原理,加上老少皆宜的表达方式,你就可以做科技区内容了。但是B站何同学为什么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的视频在做好理念和世俗的情况下,还能在审美上用流畅干净的画面,意味深长的文案再拔高一个台阶。

我们不做文学家和鉴赏家,借鉴到我们【为商业链路服务】的规则中来,你的内容调性和特质需要符合背后的消费品的特征。因此个人也应当着重培养类似的能力。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你是卖书的甲方,你想要找自媒体个人和账号投放广告,你打算找什么调性的?

4、强大专业的内容团队体现在集体学习、内容协作和影响力

找工作其实是双向选择。如果你打算深耕内容,自己又没有正确的观念,则需要选择一个真正专业的内容团队一起做事。

这点上我比较推荐大家去研究一下得到团队。 推荐读一下《得到品控手册 7.0》,一本能为做内容的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的书籍。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内容团队的好坏判断有两个标准,一个结果

一个结果很好理解——影响力。好的内容本质上除了业务增长以外,还是在构建品牌本身。(当然了,质量差的内容就是在给品牌减分,流失公司的资产。)

两个标准,一个是集体学习;一个是内容协作,对于一个团队决策者来说,这是两个非常大的挑战

个人学习我们很好理解,通过读书、实践积累了理论和经验,取得了进步;这样个人的进步能不能同步赋能给团队?这个过程里团队能不能放大每个人的学习进步?

集体学习成功与否是看这个团队是否能符合“系统论”的特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现实是大多数团队里只有少数的人在不断进步,没有分享和沉淀经验的机制。

内容协作则是内容团队的第二大挑战。随着现在内容制作的门槛越来越高,很多事情并非一个人能够完成。

比如一场辩论赛,需要四个人各自查阅资料,整理观点,准备攻防,最后又需要大家进行有机的统一和整合,才能在赛场上呈现出一致与和谐。

再比如视频,是一项比较重度的内容投入。从文案到场景到拍摄到剪辑,每一步都有各自的专业技能,而一个人精熟这些成本又太高,效率的要求必然导致分工。

其实现在广义的内容生产都需要团队,现在顶级期刊基本上都是课题组来一起贡献内容,文章署名基本上都是一箩筐。自媒体、内容运营也不例外。

这样,内容制作团队沟通想法,统一意见,就成了衡量一个团队能力非常重要的标准。协作的好就是相互促进,不然就是内耗和低质。


以上就是关于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这类工作,基于我自己招聘、组建内容团队的思考。希望能帮助你成长。

如果你也认同这些理念,欢迎考虑加入知群内容团队。我们正在招聘 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正式和实习成员都欢迎,薪资面议)。你可以通过知群官网了解我们。

简历和作品可以发到这个邮箱(同事每天都会check):neitui@izhiqun.com

岗位职责:
1、挖掘和分析用户需求,收集整合信息,撰写面试求职、职场发展、商业、互联网、产品设计等内容。
2、根据时事热点快速响应,输出符合用户需求和平台品牌调性的内容;跟踪内容数据效果并进行分析和流程迭代。
3、整合公司现有优质内容资源,完善团队内容库,提炼沉淀内容方法,赋能团队成员。
4、具备互联网sense,有完整的、结构性的内容输出能力(访谈类、知识类、分析类等)。

任职要求
1、熟悉知乎、B站、小红书、抖音等内容平台玩法与规则。(至少熟悉一两种)
2、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内容能力,有较为丰富的非文学类书籍阅读基础,有深入思考分析的能力。
3、认同职业教育价值,有较强的自驱力、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4、在线教育与知识付费深度用户优先,有辩论、科研等深度表达经验者优先,有运营个人公众号、知乎号者优先。

岗位收获
1. 成长学习机会:高速的成长机会和庞大的学习资源(互联网产品、设计、运营知识体系;上百位业内专家经验分享)。接触互联网一线资深老师。和擅长内容、设计、技术的伙伴一起协作、推动新项目,快速实现个人价值。
2. 前景可观:我们扎根互联网职业教育赛道多年,积累了大量资源,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你也看好职业教育,现在加入进来,是你投资自己的好机会。
3. 扁平化氛围:我们是一个就事论事的团队,你的个人观点会得到充分尊重,你的想法还可能变成一个产品,被更多的用户使用。


学历和经验不是问题,我们主要看你的认真程度和能力。如果手头还没有作品,可以尝试如下两个选题二选一。

1、写一篇文章分析一下互联网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存在的价值、需要的核心技能),再讨论一下他这类专业背景做新媒体运营的优势和实现路径。

2、一篇文章分析一下互联网职业教育(类似知群这样的业务模式)。
几个可选的角度:
可以从对比K12教育最近受到的政策冲击,讨论一下职业教育的前景;
从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视角讨论一下学生群体和社会需求;
从大学和市场机构的运作模式不同来讨论一下各自的优劣势等。

简历、求职信、作品可发至邮箱:neitui@izhiqun.com


user avatar   alfredda-lao-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huangshang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就是罗辑的那个互相毁灭的按钮么??

人类会恨你的,谁掌握了这个东西谁就暴君。

任何人没有反抗的能力。

基于人类的不理性,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地球爆炸,顺便把太阳也炸了。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夫妻一方限制另一方消费属于家暴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如何通过抖音启发式搜索来打造营销爆款? 
  如何评价崔永元的璞谷塘商城? 
  如何看待 11 月 28 日,媒体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这一「闹剧」可能会怎样收场? 
  35 岁以上的互联网 / 科技行业从业者面临裁员时,应如何规划职业发展? 
  如何看待腾讯市值超过5000亿美金,进入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行列?未来腾讯与阿里巴巴,哪个更有前景? 
  我们已经在哪些核心科技领域完成「国产替代」?未来还有哪些方向? 
  百度现在这么做是在自毁前程吗? 
  瑞幸咖啡任命郭谨一为新任CEO和董事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瑞幸还有机会吗? 
  前5个月没有任何报酬的创业团队,值得加入吗? 

前一个讨论
大二学生党,平板用苹果还是华为?
下一个讨论
在美国拥有一千万美金够花几年?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