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多數的臺灣人可能對新加坡的認識不多,大多數的印象都還是來自於一些成見、一些對於新聞上所提到的新加坡的,想當然耳的刻板印象。
不過對於80~90後的臺灣人而言,《小孩不笨》這部片子可能會對他們對新加坡的印象有一定的影響。(影片在優酷網都還能找到;不要跟《小孩不笨2》搞混了)
為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為華人社會同樣擁有的升學壓力的問題,另一點是因為裡頭主角的父親(劉謙益飾)流利的閩南語,例如頻繁出現的「恁爸」一開始就拿來破題(「恁爸講恁爸是恁爸的事,恁爸講恁爸輪不到你來講恁爸」),甚至搭配著Singlish一起出現(「恁爸 is I, I is 恁爸」),讓臺灣人頗有共鳴。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加坡與臺灣還真的沒有差到哪裡去;不過從裡面更可以給人一種新加坡「更重視英語而不重視華文」、「更赤裸地按照成績來臧否人物」的面貌。
從臺灣人的角度看可能會覺得這也就是一個競爭壓力更大、更加現實的都市所必然會有的現象,或者索性將其解讀做「李家坡」這類家父長體系所造就之面貌。不過這也就是臺灣人看新加坡可能的盲點:對於新加坡的國際化而言,這樣的現象可能不是必然,至少香港相對於臺灣並不會更如此;這更多就是一種新加坡,或更擴大到整個「南洋華人」(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華人)在教育上的傳統性。這部分是臺灣人看待新加坡最加欠缺的部份。很多臺灣人可能也沒想過,為什麼明明是個新加坡片子卻會頻繁出現閩南語(或說「臺語」)吧,雖然聽了頓時拉近不少距離。即使臺灣嚴格來講也是個移民社會,即不若閩粵一般開發已久而發展出當地的特殊民系,甚至與新加坡同是閩粵人士的移民社會,但臺灣對大馬與新加坡向來欠缺認識。
若要簡單下個斷語,可以說臺灣人看新加坡人,大概是「知道是華人,但其實不知道到底是怎麼樣的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