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怕因生孩子而耽误事业的女性,她们的事业有多好? 第1页

  

user avatar   calista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业有多好根本就不重要。在这里,事业是一个安身立命的东西,是有与无的区别。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那些说因为不生育后代就耽误香火的男性和女性,他们家香火到底是有多好?

我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里说的那个“王”,我选择了丁克,你们总不能家里还有一个帝位等着继承吧?


user avatar   LiuS-photo-wh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我买的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个半小时,有个靠窗的座位。可是我必须中途下车,在站台上接个baby,再赶上下一班不知道何时再经过的列车,也不知还有没有座位,更不知道我登上下一班车的时候,之前邻座的乘客是不是已经到了上海。

我之前的列车不一定多好,但是转机就是麻烦。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很激动。在知乎答的很多题,记录的很多专栏,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劳动经济学这两年有关男女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部分你在知乎上都可以翻到简介,是时候做个总结了。答案分两部分,一是究竟耽误了多少,二是为什么会耽误。一句话的答案写在前面:几乎所有女性都会被耽误,事业好的耽误得更厉害


生孩子对事业的耽误有多大


图1 1980-2012年丹麦性别工资差异分解。蓝色为生育相关部分,橙色为教育相关部分,灰色为余项。


首先要明确一点:随着女性在教育等方面全面赶上甚至超过男性,是否要孩子,可以解释目前男女间绝大部分的工资差异。上面这张图是Kleven、Landais和Soggard用丹麦1980-2013年数据做的研究。可以看到,自1980年以来,男女工资差从接近50%一路下降到近20%。剩下的这20%,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生孩子。2012年之后,生育可以解释90%左右的工资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造成的工资差异,在1980年超过10%,但到了2012年,已经基本不存在了(1%左右)。


图2 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MBA毕业后14年内工资走势。深色线为男性及女性工资均值,浅色线为男性及女性工资中位数。


我再举一些例子。首先是Betrand、Goldin和Katz 2010年的研究,对象是1990-2006年之间从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的MBA。0坐标是MBA的毕业年份,此时男女平均工资没有差异。男性工资中位数高一些,但也只是1万美元左右。毕业12年之后呢?男性学员的平均工资,这时候已经超过45万美元,而女性只有20万美元!差了一倍有多。第6年开始,女性工资增速明显下降;第8年开始负增长。生育导致的事业中断,以及工作类型的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图3 丹麦高/低教育程度女性收入受生育影响。深色线为选择不生育的妇女的逐年收入,浅色线为选择生育选择生育的妇女的逐年收入。上半部分是本科或以上学历,下半部分是本科以下。


这种“生育的惩罚”不限于高收入女性。上图画出了Kleven、Landais和Soggard研究中,对丹麦女性为生育牺牲的收入的估计。如果是本科或者更高的学位,生一个孩子,以后每年的收入平均要低24%;如果是本科以下的学位,每年的收入平均要低22%。下面这张图,来自Adda、Dustmann和Stevens三位学者用德国普查数据做的估计:两条红色虚线的差距,就是女性为生育要牺牲的收入。换算到绝对值后,差距是15%到20%。这个是对所有女性的研究结果。


图4 德国女性工资受生育的影响。蓝色实线是男性实际工资,蓝色点虚线是女性实际工资,红色点虚线为模型拟合的女性工资。红色短虚线是模型预测女性不生育情况下的工资。


还有很多研究也估计了女性为生育牺牲的收入,此处不再赘述。总体来看,有三个点比较明确:首先,男女工资差近几十年来在缩小;其次,男女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在缩小,有消失的趋势;最后,生育是目前男女工资差距的主要部分。发达国家男女工资差距大体在20%-30%之间(中国也在这个范围),与生育有关的差距差不多也是20%。另外,为山九仞--就业市场性别工资歧视研究新进展 ,已经用很长的篇幅说明了为何高收入女性,所受惩罚更严重,这里不多说了。


为什么生孩子会耽误事业


由前一节的结论可以看到,生孩子对女性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每年收入少20%,怎么算也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同时,从基层升中层,还有从中层升高层,都会因为小孩的到来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女性不换工作,生小孩损失的主要是工作资历和经验;如果女性换工作,新的工作常常离家更近,育儿政策更友好,工作时间更灵活,但收入一般也更低。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前面提到的对MBA的研究能很好地说明这两点。首先,生孩子一年内,女学员工作的比率下降17%;四年内,工作中断过的达28%。其次,生孩子后,工作选择“基于家庭”,而非“基于事业”的女性显著增加。她们更多选择“灵活工时”、“少出差”或“可远程工作”的岗位。此外,Lundborg,Plug和Rasmussen发现生育后,女性工作地点变得离家更近;Kleven、Landais和Soggard发现生育后,女性会选择生育政策更友好的行业——比如公务员,尽管这些行业收入常常低于之前。


这是两个最直接的原因。还有三个稍微间接一点的原因也很重要。一来自企业的决策:如果国家不乐意补贴,生育给企业造成了太多的负担,企业就会用各种手段少招女性;二来自女性个体的决策:如果女性已经决定了以后会生孩子,知道自己的事业会因此中断,而国家又没有很好的政策来补偿。他/她接受更多教育的激励就会下降——读书那么辛苦,有很多时候都用不上,为什么还要读呢?企业也就更不乐意招她们。这一点可以形成恶性循环

图5 瑞典生育前后丈夫/妻子收入变动。浅色线为丈夫收入,深色线为妻子收入。


第三点要单独拿出来说,就是文化。比方说,丈夫不乐意妻子收入比自己高。Betrand、Pan和Kamienca就发现:如果女性收入比男性高,女性会做更多家务活来补偿。即便如此,婚姻也会更不幸福,离婚率会更高。具体到生育方面,社会期待女方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抚养子女。上图来自Angelov、Johansson和Lindahl的研究,0点是生育年。男方收入的增长固然有所减缓,但并没有停止上升的势头;而女性的收入,就直接掉下去了。同样是削减劳动时间,女性削得更多。


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这可能导致旨在平权的政策失效。比方说,Antecol等的研究发现:即使政府给了夫妻双方优待,具体的抚养职责分配仍然不均等。女方在育儿时,男方会工作,结果就是女方重回工作市场时,面对的是更厉害的男性竞争者。女性在劳动市场上的处境反而变差了。其次,这种观念会代代相传。Farre和Vella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更赞同“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刻板印象,女儿也会更赞同这一点。性别观念的转变,不在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谈谈中国的情况。在李实和马欣欣2006年的研究中,他们利用1999年的数据发现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工资收入超过男性的70%。剩余的差距,大部分内来自同一职业内部,男女工资的差异。但是,在李实、宋锦和刘小川在2014年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1995-2007年,男女工资的差距一直在扩大,速度从2007年起加快以2002年为界,之前差距拉大,主要在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群;之后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类似,扩大主要发生在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群。


中国的情况,还有两个因素尤其值得注意。首先是很强的性别规范,这也是东亚地区的特点。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主张劳动力市场女性应让位于男性的受访者比例,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几乎是世界最高。其次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快速赶上男性,颇类似欧美近年来讲的“男孩的溃败”。《无声的革命》里提到:在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新生中女生比例已经追上了男生。限制严密,而机会在增加,最后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争吵、更揪心的抉择和更深的不甘。


部分可以参考的回答和专栏:


为山九仞--就业市场性别工资歧视研究新进展 - 知乎专栏

柔软的枷锁--旨在保护女性的政策如何排挤了女性? - 知乎专栏

莫奈何兮莫奈何,老婆比我挣得多--夫妻相对收入对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影响 - 知乎专栏

When can women have it all

孩子和事业能兼得么?--来自丹麦的证据 - 知乎专栏

婚姻制度在现代的意义是什么? - 知乎

参考文献:


李实, 马欣欣. 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2006(5): 2-13.


李实, 宋锦, 刘小川. 中国城镇职工性别工资差距的演变[J]. 管理世界, 2014 (3): 53-65.


梁晨, 张浩, 李兰, 等. 无声的革命: 北京大学, 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 (1949-2002)[M]. 2013.


Adda J, Dustmann C, Stevens K. The career costs of children[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ngelov N, Johansson P, Lindahl E. Parenthood and the gender gap in pay[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6, 34(3): 545-579.


Antecol, Heather, Bedard, et al. Equal but inequitable: Who benefits from gender-neutral tenure clock stopping policies?[J]. R&R a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Bertrand M, Goldin C, Katz L F. Dynamics of the gender gap for young professionals in the financial and corporate sector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0, 2(3): 228-255.


Bertrand M, Kamenica E, Pan J. Gender identity and relative income within household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5, 130(2): 571-614.


Farré L, Vella 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gender role attitud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J]. Economica, 2013, 80(318): 219-247.


Kleven H J, Landais C, Sogaard J E. Children and gender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Denmark[J]. 2017.


Lundborg, Petter, Erik Plug, and Astrid Würtz Rasmussen. "Can Women Have Children and a Career? IV Evidence from IVF Treatments." Forthcom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user avatar   lu-zhi-h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西北大学物理学硕士王昕在西安街头摆摊卖卤味? 
  写职业生涯规划真的有用吗? 
  没进入体制内的人真难生存,并越来越难。? 
  收到一家心仪已久的公司offer,但学历不过关,该如何解决? 
  为什么有人的人生跟开了挂一样? 
  为什么生孩子那么疼带孩子那么累,大家还是愿意生,存点钱老了养老不好吗? 
  关于私企,真的十分不稳定吗? 
  大四实习生,埃森哲和创业公司,应该怎样选择?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人在职场打拼几年后会选择辞职考研考证,在职场里经验是否真的不如学历? 
  国富论中"劳动价格高时,货物的价格低,劳动价格低时,货物的价格高"是怎么理解的? 

前一个讨论
人如果不上进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王垠公开未签署的秘密离职协议,是否违法?





© 2024-11-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