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最近读完《平家物语》来写一写。
最初知道源义经这个人物是2005年,那年被称为“义经年”,当年的大河剧是《义经》,还出了三款有关义经的游戏:《义经英雄传》《源氏》《义经纪》。《义经纪》是部完全只蹭热度,买到就上当的垃圾且不说,《源氏》虽然素质尚可,但其实只是套了义经人物设定的奇幻ARPG。只有《义经英雄传》是老老实实根据历史上的源平合战改编的游戏,而这也给这款游戏获得了“平庸”的评价。ucg杂志上刊登了一篇介绍源义经生平的文章,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对源义经的认识都来源于这篇文章。不过那些对源义经的塑造,现在看来与现实偏差很大,在现代大部分人心中的源义经的形象,文学创作的部分是压倒性超过真实的历史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使按照真实的历史,源义经的生平也确实含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平治元年,当年平治之乱爆发,源平交战,源义经的父亲源义朝战败,平清盛从此青云直上,出生于家族败落的关键性一年,这样的巧合确实传奇。源义经在战场上活跃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从1183年底与源范赖一起入京讨伐木曾义仲到1185年初的坛之浦海战,义经在战场上只活跃了不到两年,经历过的大战也不过宇治川、一之谷、屋岛、坛之浦几场。但是就是这么短暂不到两年的活跃,居然就让他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确实奇特。但是,关于源义经生涯的细节,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了,为了让源义经成为“历史的主角”,大到战争的走向,小到个人容貌和生活,都被人为的做出了“调整”。
源义经确实可以算是军事天才,但是他的创造性被夸大了,比如有人说,当时的作战毫无战术可言,就是武士一对一的单打独斗,而源义经创造性的发明(至少是在日本发明了)集团性作战,依靠先进的战术理念取得了成功,这种评价为免夸张。当时的战斗确实常常发生武士之间互报姓名然后单挑,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的武士不会进行合作和集团作战。木曾义仲的横田河原之战和俱利伽罗谷之战都明显运用了出色的战略战术,这都在源义经之前,要说开创者,木曾义仲也在源义经之前。
源义经更像是遵守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理念,一之谷和屋岛都是如此获得胜利,如果是一之谷的胜利义经可算头功,那么屋岛的胜利是义经没有必要的全功。一之谷合战后,平家大势已去,此后被消灭已经是时间问题了,但源义经为了争功,只率自己的本部,冒着风浪冒险出海,虽然此后仅仅依靠少数军队就逼迫平家撤离屋岛,但是由此大大得罪了梶原景时等源赖朝手下的武士。如果只依靠义经这点兵马就能取胜,那还要梶原景时等人何用?因此坛之浦梶原请为先锋,想要立功,但义经又不许,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战,所以不想把荣誉让给别人,义经的不懂人情世故可见一斑。
梶原景时在源赖朝起兵之初救过赖朝一命,可算是赖朝心腹,得罪他的下场挺严重的。源赖朝厌恶义经也不止是梶原的话,义经入京后颇得法皇和公卿的好评,又接受了后白河法皇的官职,须知此时正是正式的武士政权创立之初,皇家与武家谁才是日本的统治者正是模糊不清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的权威被打击,源赖朝甚至避免自己入京见到法皇。而如果源义经成为法皇的爪牙,重新确立皇权统治的可能性并非没有。虽然上帝视角看,法皇和义经的号召力都无法与源赖朝抗衡,但当时的人无法预见。
源义经在军事上颇有能力,贪图名声和荣耀,好色,不得武士人心,是一个在日本历史上发挥过作用的流星,但后世的各种文学创作已经将义经塑造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最后,写写在《平家物语》中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源义经细节。
容貌:义经一般被描绘为美男子,依据是其母常盘是个美人,但可靠史料中对义经的容貌没有描写,最早有提到义经长相的可能就是《平家物语》了,但《平家物语》是在坛之浦两军交战前鼓舞士气时所说,平家将领越中次郎兵卫说义经【其人肤白矮小、板牙突出】这也是网传义经其实是龅牙矮子的出处,不过《平家物语》本就不是正史,其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也并不真实,例如其对平氏一家就写的几乎个个都是美男子,只因作者特别喜欢平重盛,于是不但平重盛好,其子平维盛也是好,就连其孙六代也好。无视平维盛不但是关键性的富士川合战一箭未放撤退,江湖传闻平家被水鸟吓跑的,以及俱利伽罗谷合战,平家主力覆灭,平家不得不撤出京都的重要战役的平家指挥官。这种描写颇为可疑,而且这段话是平家鼓舞士气贬低敌人的话,所以可信度也不高,同一章节,另一平氏将领就说义经【不过是个小冠者,吾腋之投海,甚易耳!】
情义:义经被描绘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不过《平家物语》中可见其残暴一面。平家总大将平宗盛被押解回京时,请求见自己的幼子副将(小名,大名平能宗),义经同意了。见过面后义经即下令将副将处决,时年8岁,一说6岁。【河越小太郎重房至判官(义经)跟前,问道:“那位平家小公子,该怎生处置?”判官心一狠,道:“斩草除根,不必再解去镰仓,就交给你处决吧!”】此事为义经独断,虽然副将迟早要死,但为免麻烦不送去镰仓就处决几岁的儿童,让人心寒。
爱情:义经和静御前的故事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了,不过义经的侍妾不少,静御前不过其一,还被抛弃了,其实义经抛弃的何止静御前!据《平家物语》,义经自知不敌源赖朝,率领部下离开京都想去西方发展势力,结果遇上风暴船偏离航道,军队分散了,义经于是抛弃了随军的侍妾逃命。【义经离京时随带女官妾侍十余人,至住吉浦只能悉数抛弃。女官妾侍们惊惶无助,或于松下,或于沙上,足踏裙袴、头枕衣袖,泣卧伤悲。】有意思的是义经侍妾中还有一人是平时忠的女儿,平时忠被押解回京后为了自保送了自己一个女儿给义经,义经就笑纳了,但在源赖朝眼中又多了一条罪责,勾结平家余党。
源义经可以说是被刻意捧起来的,当然他自身实力是有的,只是没有世间吹的那么厉害。因为记载这段历史的《吾妻镜》近乎于北条得宗家的官方史书,对源氏三代多有批判,尤其是把源赖朝和源义经的兄弟冲突与之后的源氏嫡系血脉断绝联系到了一块儿,得出了源氏绝后是源赖朝自作自受,北条得宗家才“不得不”执掌政权,实属天命所归也。
正因为要抹黑源赖朝,源义经的地位才变得崇高起来。
通说是源义经缺乏政治敏感性, 中了源赖朝的阴谋和后白河法皇的离间计,才被迫造反,成为悲剧名将的。不过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打破了这一传统印象。
按照《吾妻镜》的传统说法,寿永三年(1184年2月)源义经在一之谷合战立下大功,却没获得任何赏赐,而同样参战的源范赖却在六月被授予三河守。源义经心怀不满。后白河法皇看到这点,于是在元历元年八月六日任命源义经为检非违使左卫门少尉。但源赖朝严禁他的御家人未经他的许可就接受官职。所以对源义经擅自接受官职强烈不满,于八月十七日将其从讨伐平氏的军队中调离,改为源范赖讨伐。
《吾妻镜》的问题就出在这。检非违使跟国守相比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究竟值不值得源赖朝发那么大的火?
事实上,九月十八日,源义经保留检非违使一职,官阶升到从五位下,荣升为贵族行列。十月一日,他获准进入内里,院御所,陈谢晋爵之礼。作为一个武士来说,能够进入内里,被称作“内升殿”,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河内源氏之中只有他的父亲源义朝有过此殊荣。而在此期间,源赖朝根本没有对此作出不满和阻拦的举动,反而派他的亲信大江广元为其协助。可见担任检非违使一事,源义经至少是得到源赖朝的默许的。
而源义经之所以被调离,不是因为得罪了源赖朝,而是被命令去讨伐平氏残党,因为京都的平氏在七月份作乱被镇压后,余部逃往伊贺,伊势。检非违使本来就是负责京都治安的工作,所以源义经的首要任务是荡平畿内的平氏余党,这不论是对源赖朝还是后白河来说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源义经被从战场上调离是源赖朝与源义经不和”的说法根本靠不住。就像所谓的“织田信长不信任明智光秀才使得光秀造反”一样——不是不信任,恰恰是太信任了,才让你有机会造反的。
为什么源义经没成为国守,这也好解释。国守是地方官职,检非违使是中央官职,二者一般是不能兼任的。而且被授予河内守的源范赖可没有荣升“内升殿”的资格,所以相比源范赖,源义经倍受冷遇的说法也靠不住。
而后白河法皇离间源氏兄弟从中获利的说法更不靠谱,这会儿西日本还在平氏手里呢,敌人还没平定就开始操控内斗的阴谋,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这个说法属于结果倒推原因的阴谋论。
同时期,源赖朝让源义经娶了河越重赖的女儿。此人不重要,但他妻子的外婆是源赖朝的乳母比企尼。这个人在源赖朝被流放期间一直照顾他,源赖朝对她是很重视的。而河越的妻子还是源赖朝嫡子源赖家的乳母,源赖朝让源义经与比企尼的外孙女结婚,看得出来,此举是想让源义经成为源赖家的辅佐之臣的。
按照此时源赖朝的想法,应该是源义经坐镇京都,源范赖作为主将继续讨伐平氏在西国和九州的势力,从而孤立四国屋岛的平氏大本营。只可惜源范赖的作战能力不足,战事没什么进展,使得源赖朝不得不再次启用源义经。
然后就是元历二年的坛之浦海战,源义经领导的军队大获全胜,剿灭平氏一族,回到京都后受到热烈的欢迎。然后狡兔死走狗烹,平氏一灭,源义经没了用武之地,遭到源赖朝打压。
熟知,也就是吾妻镜的说法,就是源义经押解平宗盛等人回镰仓,自己却被勒令禁止进入镰仓,被拦在镰仓西部的腰越,然后源义经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腰越状》,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但在状中部分夸耀自己战功的言语反而激怒了源赖朝,于是不愿与兄弟相见,源义经心灰意冷的回到京都,最终被迫造反。
以前我也对这说法深信不疑,但是现在看看问题太多了。如果兄弟关系真的决裂了,干嘛要放源义经回京都?直接把他抓起来不行吗?放虎归山,再想抓可就难了,源赖朝不是这种掉以轻心的人。
于是只能接着编,源赖朝是为了同时除掉源义经和后白河法皇才故意放走源义经的,目的是让源义经在后白河的支援下发动叛乱,方便自己一网打尽。
这就是结果倒推原因的坏处了,就是认为最终胜利者一开始就掌控全局.事实上这种“你在第二层,我在第五层”的套路只能存在于小说中,现实里没人敢这么玩的。刚打赢平氏的,威望达到极点的源义经,地位崇高的后白河法皇,这俩联合到一起,源赖朝真的有把握一举歼灭吗?明明直接抓起来,这么安全的办法不用,非得用那么惊险的办法,实在是不合理。
还有腰越状里源义经对擅自担任检非违使一事的辩解也令人费解。他声称自己认为这是为了源氏一族的荣耀,才擅自接受这一官职的。首先现在大家已经明白了源义经担任检非违使是得到源赖朝同意的了。何况检非违使也不是啥特别大的官职。自己的爷爷,不受鸟羽法皇待见的源为义都当过这官,谈不上啥大荣誉。吾妻镜的作者纯属是撒了一个谎之后,要用无数个谎言来弥补。
然后针对源赖朝派去的军监,梶原景时的指责,源义经抱怨自己立下大功却遭诽谤,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在吾妻镜中,梶原景时后被称作“馋者景时”,于北条得宗家的立场,他也不是啥正面人物。所以这段也靠不住。
所以整个段落都是后世某些人为了塑造源义经这么一个悲剧形象而编造的故事。那么真相是什么呢?原始版本的平家物语和慈圆的《愚管抄》,都记载过源氏兄弟在镰仓会面的事,可能这才是真实情况吧。不过这个时候,兄弟俩的关系的确开始恶化了,书中也承认了这一点。
追根溯源,源赖朝是因为弟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讨伐平氏,才对源义经心存芥蒂的。源赖朝的构想,是切断平氏的补给线,通过与平氏打持久战迫使其投降。他对源范赖的要求是,必须要让三神器和安德天皇安全回到京都。因为他要用这些筹码与后白河法皇谈条件,灭亡平氏不是首要任务。
无奈源义经太过急躁了,他追求速战速决,直接剿灭了平氏不说,还逼得安德天皇跳海,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剑也给弄丢了。这可与源赖朝的计划不符。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源义经似乎对后白河特别忠诚,简直是他的左膀右臂一般。在源义经眼里,或者说那个时代,武士给朝廷卖命理所当然,源义经也未必想自立门户。但源赖朝是一个革新者,他要成为武家栋梁,要切断御家人与朝廷的联系,使得御家人必须通过自己才能侍奉朝廷。而源义经似乎与后白河走得太近了,这会让自己构建新体制的努力付之东流。但此时源义经威望极高,这时候治他还为时尚早,因为源赖朝得先应付自己的叔父源行家的谋反。
源行家其人军事水平不高,没立下大的战功,但他却觉得投靠源赖朝不光彩,拒绝向镰仓臣服,而是倒向后白河。在源赖朝眼里,这么傲慢的人等于就是在谋反。此时虽然已经与源义经不和,但他还是向弟弟发出了讨伐源行家的要求。
源义经本想去说服源行家,但最终却反过来被源行家说服,二人形成统一战线。于十月十三日举兵,并在当天向后白河讨要宣旨,借这个大义名分讨伐源赖朝。
源义经在奏疏中说明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明明打了胜仗,却受到打压。主要有两点:1.源义经虽被授予伊予守的官职,但源赖朝却在全国各地派亲信御家人担任地头,并且规定自己要通过地头直接向百姓收税,这下等于剥夺了源义经的财政权,使自己丧失经济独立性。2.源义经在战时从源赖朝那里得到的二十处被没收的土地,战后都被源赖朝强行收回了。
所谓被没收的土地,指的是源义经讨伐伊势伊贺平氏余党时所接收的土地。这些本来就不属于源义经自己。源赖朝给予他的是可以把土地赏赐给手下的权利,当然源义经如果不赏赐,据为己有也行。
但要注意,“土地恩赏”这种权利,在源赖朝眼里,是只有自己才能掌握的权利。之前只是为了战事顺利进行,临时赐予源义经赏赐土地的权利而已。战争结束后,这项权利是要收回的。
已经丧失了经济独立性的源义经被迫做出选择,要么屈从源赖朝,离开后白河去镰仓,要么跟哥哥来场硬仗。
但仅凭对自己赏赐的不满,可不足以要求后白河给他讨伐源赖朝的宣旨。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源义经就开始宣称源赖朝要除掉自己,这样他就可以用自卫的理由起兵,这样行为就正当了。但事实上,朝廷中亲源赖朝的公卿藤原兼实企图暗杀源义经时,反被源赖朝指责无情。
十月十六日,源义经再次强迫后白河给他讨伐源赖朝的宣旨。然后第二天晚上发生了土佐房昌俊袭击源义经宅邸的事件,源义经将其击退后,造反态度更加坚决。
这事吾妻镜和平家物语都说是源赖朝指使的。但有这个必要吗?藤原兼实事后明确表示,如真想处置源义经,只需要命令源义经来镰仓就行,何必那么麻烦呢?本来源义经在京都已经精神高度紧张,戒备森严,你还派刺客过去,实在没啥必要。
于是有了另一种说法,就是源赖朝是为了激怒源义经,逼他举兵后再歼灭,才派刺客过去的。
但是此时的源赖朝正忙着在镰仓搞胜长寿院落成仪式呢。十月二十四日是落成时间。此事意义重大,因为源赖朝预备在此地给自己在平治之乱中战死的父亲源义朝举行供养法事,向内外宣告自己已经灭亡了平家,报了杀父之仇,振兴源氏一族。更重要的,是宣示自己成为武家栋梁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举办这么重要的典礼关头,根本没有心思去搞这种刺客故意袭击失败的阴谋。尤其是在给父亲供养法事的前夕杀弟弟,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怎么着也得拖到法事举行之后吧?而且此次袭击《玉叶》中指出是一次里应外合的行动,刺客们勾结了源义经身边的人,能做到这一步,不像是奔着故意失败去的。
只能说因为当时源氏兄弟关系紧张,源义经正满世界叫嚷着“源赖朝要杀我”的当口,发生了土佐房昌俊的袭击事件,所以很多人就把这场袭击误认为是源赖朝的主意吧!
现实中,源赖朝完全可以用举办胜长寿院落成仪式的活动,邀请源义经来镰仓参加父亲供养法事的仪式,现成的理由摆在这。要是源义经不来,那自己就可以用不孝的理由打压了,要是来了,直接抓起来也好,当场质问也好,总之有的是办法对付源义经。但他没有做,可见源义经此时仍然没有想和弟弟开战的念头。
十月十八日,后白河发布宣旨,批准源义经和源行家讨伐源赖朝。藤原兼实主张源赖朝没有对不起朝廷,不能发表宣旨,但未被采纳。
后白河法皇的亲信高阶泰经私下里告诉藤原兼实,说如果后白河拒绝发布宣旨,源义经和源行家会把后白河法皇和后鸟羽天皇带到九州去。如果藤原兼实在《玉叶》中写的说法可信的话,那就不是传统的后白河煽动源义经了,反倒是源义经胁迫了后白河。
在源义经失败后,藤原兼实分析其失败原因是说到,“发布讨伐宣旨不是法皇本人意思的传言广为流传,所以京都周围的武士很多都没有追随义经”。如果后白河真想煽动源义经,那他就不该说自己是“被胁迫”的,应该很积极的发布宣旨才对。
支持发布宣旨的左大臣藤原经宗的理由是,京都地区没有武士能与源义经相抗衡,如果拒绝他的要求而导致战争的话,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后白河一生屡次在京都和武士作对,屡遭软禁,这番说辞对后白河说服力很足。源义经可是能逼得安德天皇跳海自杀的人,要是自己真的被源义经带到九州去,后果想想都可怕。
高阶泰经劝诫藤原兼实:“过去法皇两次被胁迫下旨讨伐源赖朝(平氏一次,源义仲一次),赖朝也没有计较”,所以这次被迫发布宣旨也不会有大问题。虽然从后白河最后的结果来看,此想法过于天真,但是高阶泰经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来对未来的事物发展作出预测,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样一看,后白河法皇是阴谋家,挑逗源氏兄弟内乱,自己从中获利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了。他发布宣旨只是为了保全自身,也没有那么长远的考量,日本第一大天狗的绰号,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得到宣旨之后,源义经和源行家开始招兵买马。这个时候东国武士大多去镰仓参加胜长寿院落成仪式了,京都出现军事真空,正好方便举兵。
但是到最后,只招到可怜的两千骑(不是两千个士兵,一骑是一个作战单位,一般是一个骑马武士后面跟三四个步卒,当然不一定满编)的兵力。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鼎鼎大名的检非违使兼伊予守(理论上俩官职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不能兼任的,但是后白河却特许了,可见他和源义经关系不一般)源义经,后白河法皇面前的大红人只有这点号召力?这和之前讨伐平氏时意气风发的他根本不像一个人啊!
原因很简单,之前畿内,西国的武士愿意追随源义经讨伐平氏,是因为武士们拥有反对平氏的这个共同目标,是后白河法皇的宣旨,是武家栋梁源赖朝的任命,不是因为你源义经长得帅!现如今,源义经已经和源赖朝决裂,宣旨也是强迫后白河发布的,之前跟着他讨伐平氏的武士们,也逐渐离开了义经。
这个时候独享土地恩赏权利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源赖朝在东国,已经通过赏赐跟当地武士结成深厚的主从关系,一旦突发事变,当地武士会迅速集结起来为源赖朝出生入死。得知源义经,源行家造反,源赖朝十月二十九日出马,十一月一日就组织了一支大军,在在骏河国黄濑川扎营。讽刺的是,这里就是当初兄弟俩为了讨伐平氏初次见面,垂泪相对的地方。
源义经和行家放弃了在京都迎击源赖朝的念头。十一月三日,逃离京都,前往九州。第二天在摄津国与在河尻布阵的武士太田赖基交战并取得胜利。五日夜晚,从大物浦出航,途中遭遇风暴,船只破损,手下四散逃走,源义经只能四处流窜,最终投奔奥州藤原氏。
得知此消息后,源赖朝一面派使者前往奥州,一面自己前往京都向后白河问责,得到了文治敕许,从此有了能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守护和地头的权利。
再加上后来灭亡奥州藤原氏,让自己统一了全日本。看上去源义经的这次叛乱给源赖朝带去了不少好处。但也不能就此说明从一开始源赖朝就是为了建立幕府统治才想到牺牲掉源义经的。总的来说,源赖朝是要建立一个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幕府政权,而源义经始终待在朝廷任职,给源赖朝带去了许多阻碍。兄弟二人的不和导致的源氏内乱最终使得源氏家中人才凋零,以至于血脉断绝,给北条氏摘了桃子。
而为了保证北条得宗统治的正当性,自然要塑造一个冷酷无情的源赖朝出来,而在源赖朝被打入地狱的那一刻,源义经也走上了神坛,也变成了现在所熟知的悲剧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