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干脆改成怎样正确选择人生吧?
选专业的本质问题,说简单点只有一句话:
选专业,就是选未来!
这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玄幻的科幻问题!
讲一个小点:先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
如果连学习内容都不了解,只看名称,望文生义,不知道这个专业想培养什么方向的人,填志愿就容易陷入误区。
我们先来看个案例:小红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于是高考志愿填报了综合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被顺利录取。然而学了一段时间后她才意识到,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只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不能成为具有诊治和处方权的心理医生。她决定转专业,却发现只有考到前几名才有转专业的机会,并且很多专业都不是想转就能转。于是她决定考医学类的研究生,又了解到只有本科是医学专业才有报考资格……“我总不能复读吧!”小红特别郁闷,感觉自己跳进了一个“大坑”。
其实并非心理学专业“有坑”,而是她在填报志愿前,没有弄清楚心理学专业的典型就业领域。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用户研究等工作,其中并不包含心理医生。虽然都有“心理”俩字,但具体职业方向还是差别很大。除了典型的就业领域,考生在报考一个专业时,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呢?
首先要了解其学习内容,要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比如,园艺专业听着像是插花,其实园艺专业是研究果树、花卉、蔬菜等的育种和栽培,园林专业才是学习园林植物的种植、养护、设计。如果连学习内容都不了解,只看名称,望文生义,不知道这个专业想培养什么方向的人,填志愿就容易陷入误区。与此相似的如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本质也有很大不同。
如果再具体点,我们还可以研究“大类”下面的“小类”,比如你想当园艺师,除了考虑园林专业,还可以考虑风景园林专业。 听起来两个差不多,但园林专业在林学类下面,学习内容包括植物的养护,虽然也做绿地规划,但主要是小块地方的设计;而风景园林专业在建筑类下面,不太考虑植物怎么养护,重点在于景观的设计。
有些专业名称完全相同,却在不同的大类下面。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侧重于偏工程方向的医学信息与智能工程、医学传感与分子诊断、医学超声与高端影像等的学习;而清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在医学院,教学研究方向是针对医学的神经工程、医学影像、微纳医学与组织工程等方面。因为学院不同,所学的内容和研究方向也有差别。
还有些名称有交集的专业,是在同一大类(学院)下面的,对于外行很具有迷惑性。比如前文提到的“00后最感兴趣”的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师范类院校的“心理学师范专业”,虽然在同一大类,但这些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典型就业领域不同。心理学专业一般指基础心理学方向,偏认知神经方面,一般本科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而应用心理学主要考察心理和行为的现象,并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本科毕业后,可以从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用户研究等工作;而心理学师范专业除了心理学知识,还会学习教育学的内容,要考取普通话和教师资格证明,一般会到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心理老师……
类似的例子还有同属于电子信息类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同属于社会学类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同属于计算机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与以上情况不同,还有些专业名称完全一样,但存在于不同的大学里,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的强项是偏光电方向的,而华南理工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则偏材料方向。
再如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常常向工业和组织领域(如大数据方向)输送优秀人才,而江西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心理测量领域有优势。
同样是计算机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多会考虑去互联网公司,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则可能会考虑到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
新高考越来越强调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考生除了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借助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对自身进行充分的内部探索,还要探索大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典型就业领域、深造路径、培养特色、毕业生就业率、是否学校重点专业等外部信息,最终做出志愿填报。
考生在进行外部探索时,可以运用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体验法收集信息。
资料研究法指的是通过院校介绍的相关书刊、阳光高考网、院校官网、行业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学职群等收集资料。
访谈法是指询问就读于某大学、某专业或从事某职业的亲朋好友或招生群的学长了解相关信息,网络平台也能搜到这方面的自述或访谈视频。
观察体验法是指通过实地参观某大学、旁听某课程、在某岗位见习和实习,直接获得相关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网课、校园VR全景漫游等进行“云体验”。
在收集外部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鉴别,别对他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见全盘接受。有些同学在受邀对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进行宣传介绍时,可能会突出优点,略去缺点。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充分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不能仅考虑热门、高薪,或基于“不浪费分数”的想法,甚至想当然地带着误解和偏见填报志愿,而要对自身的理想、爱好、特长等方面深入思考,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多方收集、交叉验证;还可以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进行商讨,尽量探索得更全面、具体、真实,最终作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性决策。
原文首发于:名称相似专业不同,高考报志愿请留心这些差别
事实上,本科选金融专业的,毕业后大部分在卖保险,这份工作高中生就能做。
从资本主义进化史的高度来说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自由资本主义就已经转型到垄断资本主义,当时形成了卡特尔(独立企业的购销联盟)、辛迪加(在购销方面失去独立性的企业联盟)、托拉斯(单一的垄断公司)、康采恩(金融业为中心的多行业垄断)等等,而在当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又产生了新的集中度更高的形式——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不仅以康采恩形式进行混业经营,并且利用广告推送方面的优势控制产业界,更是利用其社交属性获取了全民的个人信息,侵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垄断形式。
结论:金融专业就是图一乐,计算机专业才是真金融。
首先,我要告诉你一个绝大部分人不会提起的事实:知道大学什么专业好,几乎没卵用,没卵用,没卵用。现在几乎到了傻子都知道计算机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程度了。知道,和你能读到是两码事、两码事、两码事。甚至,大部分人读不到最想读的专业,还有很多人被调剂到最“差”的专业,根本没有选择权。
为什么?因为你不敢不服从调剂,不服从就可能掉档,服从就有可能调剂,尤其是很多人还在追求“学校优先”“不浪费分数“的愚蠢思路,喜欢冲,喜欢压投档线填报学校。
现在很多省份没有调剂了,好事一件。
怎么“确保”读到?首先,心仪的专业放在第一个。然后,降低学校预期,保守填报,比如成绩是省排名10000,找去年省排名13000的学校,3000的差距基本上保证了选专业余地。如果想确保某专业,比如想读计算机,去年某校计算机录取线对应的省排名是11000,那该校就可能性很大了(数字仅为举例)。
接下来才是了解什么专业好,算是老生常谈,例行公事。
此类问题真是太多了……简直汗牛充栋,很多人忽略前提条件,结果回答只能千篇一律,泛泛而谈。
考虑专业,一看爹,二看成绩,三看性别、四看兴趣爱好。一定要从性格、性别、爱好兴趣、家庭情况、理想和愿望、成绩水平、想在哪个地区(城市)工作等几个方面考虑,说文艺点就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一般先去看二级学科目录(约等于专业),然后有兴趣再去百度百科、知乎、贴吧了解。
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很重要,比如成绩就严重影响专业选择,不仅指总成绩也指数学物理等成绩,数学物理差,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要慎重,否则生不如死。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用户“城市猎人”说的特别好,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
请所有打算咨询志愿填报的高中毕业生至少说清楚一点:自己大概能考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凡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就甭想太多,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吧,因为思维上懒惰和表达逻辑上的缺陷是个人成长中最致命的问题。
关于志愿填报咨询,一种很傻的行为如下:
一个亲爹是贫农且只能考上二本金融系的高中毕业生到知乎提问——金融就业好不好。
一个本科上财、硕士北大光华、亲爹是省委干部的人回答———金融就业很好很好。
于是该高中毕业生欣然报考金融学。
类似的很傻的行为还有:
一个只能考上全国第三百名法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到知乎提问——学法学好不好。
一个本科毕业自中国政法大学正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混的人回答——法学就业前途光明。
于是该高中生欣然报考法学专业。
凡是不说清楚自己能够考上哪一档次的大学就问某专业(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好不好,都是傻气直冒的行为。 凡是看新闻媒体上和某个人说某专业就业好坏就言听计从,也是傻气直冒的行为。因为同一个专业,从A校毕业找工作就牛气冲天,从B校毕业也许就是毕业即失业。 亮出自己能考上哪个档次的学校和自己的规划和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条件,最好点名要同档次学校的毕业生回答,这才是聪明的高中毕业生该干的事情。上海财经大学的就业不代表金融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前途,中国政法大学的就业不代表法学专业的前途。
如果你想懒,最简单的方法,随便找个院校看去年的各专业在你们省的录取情况。分数高的可以认为是好专业(基本上是计算机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类、电气、自动化、建筑类、医学类、金融会计经济法学类,以及各种实验班),这是全省家长和考生投票的结果,大方向错不了,关键看适合自己与否。
具体说到什么专业最好,按照知乎的标准只有一个答案,计算机,其它都在劝退,极端吗,极端,但是还真没什么底气反对。但总有人不想学怎么办?500多个专业难道只有计算机能读了?当然不是。
如果你不想麻烦,理科(尤其是男生)无脑软件工程、大数据、智能科学、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学、统计学也算是不错的专业了,就是对数学成绩要求高一些。电气、建筑、车辆、自动化,四大传统工科F4也是可以考虑的。
文科(尤其是女生)无脑会计、法学、外语、中文、金融、财税、信管、审计、师范、医学等。
以上总不会出大错,入大坑。
但是你选任何专业都会有人吐槽的,一定的,除了计算机。
以下几点要注意。
一、什么专业才是真正的好专业?
和很多家长和考生接触下来,还是感觉大家有一个比较集中的“误区”,就是对好专业的认定上面,核心之一就是分不清楚优势专业和好专业的区别。
什么是优势专业?
大意就是指学科实力强,学科评估成绩好,甚至是国家重点学科的,比如。
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上面都是学科排名第一的学科,典型的优势专业
从学科实力的角度说这也是好专业,但是不是大众认知的那种好专业。
什么是“好”专业?
首先这个好指的是大众认知,带有功利性的,就业导向的,所以加个引号,比如就业质量好,有钱途,录取线也往往是前几名的,比如信息类、经管类、医学类,具体的比如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金融类、财务审计类、财税类、电气工程、临床、口腔等,数学类、统计学、自动化、师范类、法学等。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少的。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差”专业,比如大家熟知的生物类、药学类、土木类、材料类、化工类、化学类、环境类、地质类、矿业类、油气类、冶金类、船舶类、农林类、海洋类、地球物理类……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不过总起来看吐槽偏多的。
真正的好专业是什么?
那就是优势专业+热门专业,比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软件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
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学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类
武汉大学法学
四川大学口腔医学8年本博
……
专业实力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同时又很热门,有里有面,当然分数会高上天。
最起码优势专业本身也不错。
但是有一点要明白,五六百个专业,带有明显好坏属性的专业是少数,大部分是无法判定的,或者说属性不强的。
二、只以兴趣选专业,不靠谱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部分人还是随大流选热门专业的好,就是妇孺皆知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金财自动化电子通信电气医学师范也勉强算,毕竟五百多个专业呢。你没你想的那么特立独行个性十足。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多岁才会发现不过是庸人一个,因此专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专业选错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看看知乎上的各种劝退就明白了。
高中生喜欢说要不要根据兴趣选专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就是最大的兴趣。说到兴趣,恕我直言,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口中的兴趣都是伪兴趣。
他们的兴趣来源有以下几种:
1、自己哪门课成绩好一些就觉得对哪门课有兴趣;
2、看了一些最初级的相关的书籍、影视剧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兴趣;
3、完全不切实际的,纯粹是虚荣心的兴趣;
4、道听途说,从而产生兴趣。
第一种最常见的现象是数学好物理好化学好就想学相关专业,但是不知道大学的课程和高中差别太大,难度不是一个层面的,而且也没考虑就业等实际性问题。
第二种最常见的是大部分人说到兴趣时都会说到我对文学感兴趣,对历史很感兴趣,对哲学感兴趣,对考古感兴趣……看到没,绝大多数人喜欢的专业基本上是偏文类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几乎没人说喜欢工科农学喜欢计算机喜欢金融。
第三种最常见的是对表演专业感兴趣,对戏剧文学感兴趣,对导演专业感兴趣,其实只是羡慕演员、导演、编剧、歌手的光环,轻轻松松赚大钱,多好,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第四种常见的是听亲戚朋友说什么什么好就感兴趣。作为一个行业太复杂了,每个人身处的岗位有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性格又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给出的意见非常可能是相反的。比如同样是公务员,有的说不错,稳定清闲待遇尚可,有的就大骂累死了工资低增长慢靠关系,你听谁的?同样是银行,柜员吐槽经常加班工资低没前景,资管风控部门就说工资高前景好你信谁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了解。
喜欢不是随随便便说出口的,大多数理解的喜欢是好玩有趣。
见过太多这种情况:
读了几篇网络小说历史小说哲理散文就要学文史哲的。
看了几本盗墓小说就要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的。
看了几本推理和破案小说就要读警校的。
看了几本惊悚悬疑小说就要读心理学的。
看了《货币战争》就说要读金融学的。
……
因为不了解而主动赋予了不切实际的文艺和神秘色彩,因为不了解不知道现实和希望的落差有多大。以为这些专业很好玩很有趣,真的学了结果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比如喜欢宠物,就学了动物医学,结果发现学了一大堆实验课解剖课,根本不是天天抱着干净漂亮萌萌哒的宠物玩,觉得很烦。再比喜欢喝酒比较小资学了葡萄酒工程,结果发现大部分都是生物和化学实验课程,根本不是天天举着杯子品葡萄酒。
为什么会这样?没发现真正的兴趣。
比如说喜欢汽车,可以考虑车辆工程,但是你要清楚孩子喜欢哪方面的,可能是喜欢汽车的外形,那需要学的工业设计。可能喜欢的是发动机,那就是动力工程之类的专业。如果只是喜欢外形,但去学了发动机方面的专业一样痛苦。
什么是真正的兴趣?
真正的喜欢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不是说非常理解,这个是几乎做不到的,但是你要有个起码的认知,起码知道大学学哪些课程,毕业后大概干什么样的工作,大致工作内容是什么,大致待遇怎么样,如果了解了还有兴趣那就是真正的兴趣,不要闹因为喜欢宠物就要学动物医学的笑话。
找工作也是类似情况。
三、没有绝对的好专业,避开大坑就算成功一半
其实,你只要上了网,来了知乎,就只能学计算机等寥寥几个专业了,除此之外的任何专业都属于劝退之列,都是负面讯息为主,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
非常多的人问什么是好专业,我一向不愿意回答这种问题,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根本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说到最后,只能归结于“因人而异”四个字。跟能读的学校层次、未来规划、自身需求、兴趣爱好都有莫大的关系。
我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你什么情况下的专业是“大坑”。(之所以加引号就是本着凡事无绝对的原则,说不定有人就喜欢就适合呢),这类大坑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校中的新增(凑数)、合并、弱势专业 非常多的学校,包括很多名校为了提升综合实力和排名会加大专业数量的设置,因此会催生一些老弱病残专业,这些专业缺乏学校优势专业的师资力量、行业认可度、学校资源,不仅在学校内部受到歧视,甚至就业市场上会被鄙视,但是分数和本校优势专业差不太多。 比如XX大的食品、XX交的汉语言文学、XX大学(工科)的英语等,这些专业要么是蹭热点要么是贪大求,某种程度上说把学生当成试验品。再比如越来越多的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药学院…… 大原则:尽量不要选偏工科院校中的文科、理学专业,偏文科院校中的工科、理学专业,但也有例外,华科的新闻、西交、天大的经管、东南大学的艺术学就相当不错。
二、强行蹭热点,行业专业不分 有些学校干脆将热门行业作为专业名,什么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机专业、VR专业……实质上是将某个产业某个行业涉及的多个专业拼凑成一个专业。导致专业面过宽,样样都会一点,样样都不精。再比如颇受诟病的电子竞技、电子商务,甚至某些二三本也敢设立的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工程、物联网工程,说不定接下来会有区块链专业,基金管理专业。
三、行业没落的专业 比如煤炭、矿业、冶金、石油等专业,这个大家比较容易明白。 四、假大空专业 指比较依赖个人综合能力,课程设置特别虚,学生学不到实质性内容,毕业后除了一张毕业证什么都没有,不少管理类的专业都是如此,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体育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尤其是三本大专的,真不如去北大青鸟甚至蓝翔和新东方学个美容美发化妆西餐烘焙调酒汽修都比这些强。
五、乱改名的专业 有些学校嫌专业名字不好听就改的高大上了,结果分数上去了吐槽也上去了,比如图书馆学改成情报信息学,档案管理改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化工机械改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加上了信息、资源等词语是不是变得高大上了?或者在普通专业名称加个括弧(国际商务方向、国际政治方向、XX战略方向)此类专业还不少,记得擦亮眼睛哟。
大原则:家境贫寒者学实用性工科和商科(女生)为主,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车辆工程会计审计财务统计之类的,目的是能有个安身立命一技之长。
女生:慎报工科,商科为主,经管师范外语法学优先,医学也不是不可以考虑。
内向敏感:倾向和机器打交道多和人打交道少的专业,外向活泼敢想敢干,则相反,学能充分发挥你沟通管理执行能力的专业。
二代:想学啥学啥,喜欢是第一位的。中产:艺术、文学、商科(也可以围绕艺术,策展画廊经营之类的)之类的,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收入不菲。
还是要适当考虑一下兴趣爱好(尤其是真正热爱并擅长的),实在没有兴趣爱好那就啥火学啥,比如知乎两大法宝金融计算机,就算将来后悔也会比别的专业少一点。
最后,再强调一次,判断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的,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都是相对的,走极端会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