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香港电影金像奖越来越水了?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年、2017年、2018年……香港金像奖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华语娱乐圈每况愈下、逐年式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不争事实。

到了2019年春,第38届香港金像奖,公布提名和得奖结果时,大约已经到了整日追逐热门的媒体和自媒体作者们,连关心都懒得再关心的地步了。内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早已尽占了同一时间全部的话题度和流量。

随着年复一年的唱衰,这个曾经辉煌,被认为是“华语奥斯卡”的奖项,在整个华语影坛的含金量,当然也随着香港电影的曾经辉煌一起,一去再不复返了。

80年代初举办的香港金像奖,前四届只是个影响力不大的小奖项,一直到香港电影人协会、导演协会、编剧协会这些组织陆续成立,港产电影进入繁荣期,金像奖才真正在整个华语影坛有了权威性。

遥记得二三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既是香港商业电影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内地文艺电影的黄金时代,

张艺谋、陈凯歌等内地导演的“乡土片”文艺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也曾斩获国际奖无数,被国际影坛充分认可,远非当时港产片在国际影坛的成就可比。

每届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的最佳演员,同样大都是演技精湛的内地老艺术家,单从演技和业务能力,又哪里会逊色于同年的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得主了?

然而,只因在那个时代,香港商业片才是华语影坛的绝对霸主,人人挤录像厅争看盗版的香港录像,从这里熟悉了成龙、周星驰、周润发这些香港巨星的笑貌音容;也懒得去电影院买票支持获得国际大奖的内地电影,令这些文艺电影,票房寥寥,影响力甚微。

因此即使是香港的二三线演员,到内地时待遇也明显高人一等,广受追捧;香港巨星们的星光和影响力,更远非当时哪怕内地最顶尖的演员可比。

这公平么?既不公平,其实也很公平,因为这就是电影业的本质,商业为王,票房为王,谁把握了市场,谁就是真正的王者。

香港影业也被视为名符其实的“东方好莱坞”,香港金像奖更成为业内最受看重的奖项,虽然每届金像奖从提名名单起,就有明显的地域限制,「香港演职员必须在主创人员中人数过半」的电影,才可参评,却依旧比从1995年起就放开地域限制的台湾金马奖更受热捧和推崇。

像成龙和郭富城,都相继蝉联了两届金马影帝,黎明和吴镇宇同样也曾获得金马影帝,然而他们身为香港明星,却每每在本地的金像奖失意,因此仍然被公认为演艺生涯的极大缺憾和不圆满。

郭富城直到2016年,才终于获得金像奖影帝:

几年后,当好莱坞电影工业不断进步,在各个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将香港影片打得奄奄一息时,也正是内地电影市场的逐渐开放和蓬勃发展之时。

内地也被香港影界当做了港片延续辉煌的续命良药,从前台的明星艺人,到幕后团队纷纷北上,要竭力争抢这块未知的巨大蛋糕。

因此,为了符合「合拍片男女主演之一必须是内地演员」的规定,他们便不惜牺牲香港女星的利益,启用“四旦双冰”为代表的内地女星做女主角,以此交换,力保合拍片的男主角是香港艺人。

因此才有从内地女星,如老一辈的巩俐、斯琴高娃,中生代的章子怡、周迅、赵薇,在最近十几年里多次捧得金像奖影后的盛况。

章子怡与梁朝伟同获影帝、影后

然而,对于分量最重的金像奖影帝,哪怕内地男星参与主演了多部入围金像奖的港片和合拍片,演技发挥又如何惊艳,却依然被香港金像奖直接排除,更绝无获奖可能。

《投名状》李连杰是唯一的例外,前提是他在香港影坛发展近二十年,早就被视为是香港影坛的代表巨星。

李连杰与斯琴高娃同获金像影帝、影后

甚至连最佳男配奖,也只发给过两次内地男星,一次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的姜文(《宋家皇朝》),另一次是张晋(《一代宗师》),这位长年在香港发展、说得一口流利粤语,又娶了香港女星的“香港女婿”。

香港金像奖,至今仍坚持关于入围电影「香港籍演职员在主创人员中人数过半」的条件,究其本意,自然是以经历过往辉煌,在华语影坛仍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香港金像奖为诱饵,保障香港团队在这些希望入围和竞争金像奖的合拍影片中,占据主导地位。

多年来,内地女星在金像奖屡有提名,不时获奖的现实,也确实给过许多内地影人以获奖希冀,而愿意迁就这种“不公平”待遇。

当香港本地市场和港产片在本埠市场全线溃败时,他们原本可以籍着广阔的内地市场和资金续命,甚至未必没有以这种“香港色彩浓厚的合拍片”,来为香港电影焕发“第二春”的可能。

可是另一方面,一些心胸不够宽广的香港影人,对内地女星的连连获奖,却依旧显得极为不甘,觉得是“到他们饭碗里来抢食”,时常鼓噪和抨击。

而时至今日,现在的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早都日渐式微。在曾经的海外市场,更已经被好莱坞大片打得落花流水,全线溃败。过往称霸日韩和东南亚地区的编导班底,纷纷北上打工。

香港影圈除了那几位六十岁上下的老牌巨星,如成龙、周润发、甄子丹、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等,以及中生代硕果仅存的古天乐,还可说尚具备一定的票房号召力;

剩下那些哪怕有影帝头衔的演员,如梁家辉、黎明、刘青云、张家辉、任达华、吴镇宇、林家栋等人,纵然演技精湛,可无论是票房号召力还是商业价值,甚至比不上新出道几年的内地当红新人。

因此,这些年来,港片或者合拍片担纲男主演的,永远是这些老牌影帝……他们三三两两的排列组合,脸熟得让最忠实的港片观众也不免厌烦。

而且,随着内地影视圈的日益崛起壮大,话语权与日俱增,普通话已经成为华语影视圈绝对的第一语言,老牌港星习惯用了几十年的粤语,语速一快就和普通话难以直接沟通,如果改说口音浓重的港普,同样让人严重出戏,让他们主演合拍片时,还不得不有专门配音。因此,语言劣势也令他们在华语影坛的影响力,年复一年地衰退。

吴京、徐峥、邓超、黄渤、沈腾、王宝强……这些如日中天的内地中生代巨星,早已取而代之,华语影坛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这就是冷酷的市场法则,谁不遵守,就要被市场淘汰。影帝奖项、精湛演技、过往声名都抵不过真金白银的票房,制片方首先考虑的是挣钱,挣更多钱......

港产片在华语影坛的票房比和影响力,当然也就年复一年地日渐下滑了,只剩下永远的警匪片题材,还能通过流水线套路化运作,获得一定的票房价值。

可是时至今日,香港金像奖仍然始终卡死影帝奖,绝不肯发给内地演员。甚至连能获得影帝提名的内地演员,都可说是凤毛麟角。

2016年的金像奖,梁家辉因《智取威虎山》大反派“座山雕”被提名影帝、而真正主演“杨子荣”的张涵予却没有获得提名,实在匪夷所思。

2017年金像奖,评选周期的《美人鱼》(邓超)《湄公河行动》(张涵予),都是有巨大影响力的的商业大爆的陆港合拍影片,如果换了是任何港星演第一男主角的话,按香港金像奖过去几十年来,一贯偏重商业片的口味,同样极可能被提名,然而邓超和张涵予的内地演员身份,就注定和提名无缘了。

到2019年,幕后班底有许多香港工作人员的《红海行动》,也作为陆港合拍影片入围金像奖,但张译这个第一男主角同样与影帝提名无缘,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时至今日,当金像奖组委会主席仍然公开放言:「金像奖是为港产电影而生,绝不可能放宽地域限制」,也就是放弃了融入蓬勃发展的华语影坛,而宁可选择退居一隅,固步自封,孤芳自赏。

那么,当真为了保护“香港电影”,就干脆今后金像奖的所有分项,都别再提名内地演员,关起门自己玩,安心当一个地区奖项,那谁也没话说。

偏偏他们又根本舍不得华语影坛这块比20年前利润丰盛了百倍千倍的超级大蛋糕,不甘心当真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港像奖”,所以一边死守影帝奖,一边又在影后奖、女配奖、新人奖里,每每给给内地演员不少提名名额,装出一副“其实还是客观公正”的模样。

于是乎,产生了《美人鱼》里张雨绮和林允都能获得金像提名,第一男主邓超反而没有提名的怪事。

风水轮流转,再厚的老本总会有吃完的一天,等过不了五年十年,那几位年事已高的老牌巨星彻底拍不动戏了,那时的香港金像奖如果还继续不肯改变,扩大颁奖范围,那时的香港金像奖的分量,充其量大概也就是个和现在的“tvb视帝奖”类似吧?在整个华语影视圈,已彻底无足轻重了。

唯一值得可惜的,大约也就是那几位实至名归的内地金像奖影后了,她们的个人荣誉和精湛演技,也有可能随着香港金像奖的衰落,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被未来时代的影迷所轻视。

2016年,春夏获得金像奖影后:

当然,这也可说是无可奈何,毕竟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终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历史的进程浩浩荡荡……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影《1942》?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AE(Adobe After Effects)插件? 
  为什么说辛芷蕾一刀斩断女星武侠梦? 
  为什么人会喜欢看悲剧? 
  为什么《大逃杀》会受到那么高的评价? 
  如何评价导演小策最新作品《妇仇者联盟》:枪在手,跟鹅走? 
  在古代当一个人上人比较爽,还是在现代当一个人上人比较爽? 
  如何评价电影《门徒》? 
  电影导演拍片和不拍片的时候,生活和工作状态都是怎样的? 
  电影拍到一半演员突然去世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成龙没有获得过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
下一个讨论
王大陆否认《小小的愿望》压番彭昱畅,这次事件会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继续做朋友还可能吗?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