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香港的官方语言会是粤语(广府话)?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还是两个因素,分主次。

次要因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大逃港事件,使得香港人口结构大为改变,广府人成为绝对多数。

主要因素是经过1965年的暴动之后,英国殖民政府终于开始注重这块土地,处于世界搅屎棍的本能,英国人意识到“如果要确立一种中文官方语言,就务必要和北边的官方语言不一样”。经过挑选之后,粤语成了香港中文的标准,得到了港英政府的大力推广,客家话和普通话落选。

其余的因素不是没有,但起决定性的就是这两个。

实际上,香港虽然在广东省邻近,但其人口在一开始并非都是广府人,语言也不都是粤语。尤其是在1949年之后,大批大陆富商,资本家,地主从大陆逃亡香港,给香港人口和语言结构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实事求是地说,1949年的香港发展的并不好,至少远远比不上上海。金庸老先生当时在大公报当记者,从上海外派到香港,感慨自己“被流放”,就和现在华为技术人员外派到拉美非洲差不多。1949年前后大批大陆富人来到香港,这些人自然看不起香港这个“乡下地方”,更看不起香港人这些“乡下人”,而彼时并不富裕的香港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直到现在很多香港老人对上海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香港的一些老电影里,如果要表现一户人家很有钱,就安排这户人家家人之间说上海话。

经济地位的差距也造成了当时香港内部语言的差距。当时香港语言复杂,英文当然是最高等级的,但是当时英国政府对香港的治理并不用心,英文尚未普及。中文语言中上海话地位较高,但受众实在太小。然后是国语普通话,这不仅仅是因为说这些话的基本都是大陆富商,也是因为香港人口复杂,普通话能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至于粤语,虽然受众最广,但地位不高,基本就和现在都市里“外地人说话”差不多。如果仔细回顾香港的历史,就会发现50年代的香港歌曲,电影,基本都是国语/粤语一半一半。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国语虽然在受众人口上不占优势,但凭借“桥梁”作用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和粤语打个平手。

然后呢?然后就是大逃港,最主要的是英国人下了功夫推广粤语,很多大陆籍也开始改说粤语,这些人甚至是香港现在维护粤语,抵抗普通话入侵的中坚力量。


PS:我并不同意很多人所说港英政府没有刻意打压,说什么是广州话自然发展的结果。首先英国作为世界搅屎棍没有参与这一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看看他们在交还香港的时候留下了多少大坑。

其次从经济地位来说八十年代之前的广府人普遍处于中下层,最出名的香港富商,早期的包玉刚和邵逸夫是宁波籍,后期的李嘉诚是潮汕籍,粤语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地位不高,推广自然不利,就像你现在可能会去学广东话上海话,但谁会去学别的内陆省的方言?同样,英国殖民者也没几个会说中文,你凭什么指望七八十年代那帮富商主动学粤语?粤语的地位是随着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香港娱乐推进而逐渐变得高大上,之前并非如此,有一个过程。

第三,英国人的确没有明文规定,但有些东西根本不用明面来做。六七十年代之后香港国语歌曲和电影数量急剧下降,电视节目和学校教育只剩下粤语,1965年港英政府关闭了国语会考,七十年代的广播管理法取消非粤语广播节目。这就是大英帝国的高明之处——只要控制了传媒和教育,就控制了思想和语言。做的杀人不见血,到现在还有一帮人帮他们洗地,不愧是三百年霸权的大英帝国。

第四,至于说为什么英国人能推广粤语却没有干脆推广英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英国和法国不一样,英国一直是个商业帝国,目的是赚钱,为了赚钱,英国人刻意维持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封建传统,为了赚钱,英国人看到殖民地有可能暴力独立的时候就主动放了出去,以免资产被破坏。同样,英国人没有义务普及香港的英文,而法国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帝国,如果香港是被法国控制,只怕大清还没灭亡,香港就已经人人会说法语了。其次,香港人的努力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直有仁人志士为使得中文成为合法语言而奋斗,这就是中文没有在香港绝迹的原因。


user avatar   baipingf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语言学家刘镇发, 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香港两百年来语言生活的改变》(收入李如龙、苏新春主编的书《台湾及东南亚华文华语研究》,由香港蔼明出版社2004出版),把香港从1700年以前以本地话为主,到复界后客家话流行,再到多语多方言且互不相干、“以粤语为主体,辅以多种方言沟通”,最后到“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语言生活史介绍得一清二楚。刘镇发揭示:

在1961-1971的十年间,接近四成的非广州话人口改以广州话为日常语言。

从他的论文中,我们得以梳理以下史实:

本地话(围头话)——18世纪以前唯一通行香港的语言,到1911年还是15-16%的香港居民的日常语言,到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在7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大力发展新界,新界人大量进入市区不再说原来的方言,新界房屋也大量对外出租变成广州话的天下,本地话迅速衰落。

客家话——18世纪复界后由广东东北的客家人传入香港全境,势力和本地话相若,但没有融合,到1961年还有约9%的香港居民懂得,4.9%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后来同样受到新界开发影响而衰落,到1996年变成只有4.9%的香港人懂得、1.2%常说。

广州话——在19世纪中叶英占开埠之后才由广州商人传入香港,到1911年有65%的香港居民说,成为中文学校的主要语言,但是在四五十年代之前都只是通行于香港市区。后来,由于战后难民潮的缘故,英国人规定中文中小学必须用粤语教学,老师要通过粤语考核才能任教官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受规管),以使非粤语方言的华人下一代融合成一个语言团体,广州话得以开始在香港全境普及,并成为电台广播的主要语言。1967年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非粤方言的广播,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70年代起,香港电影界开始以粤语拍电影,粤语流行曲也开始和国语歌曲、英语歌曲并存,粤语也因为政府大力发展新界得以成为新界的主要语言。到80年代,香港进入一个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社会。

国语——在20世纪初之后就已经在香港的中文学校传习,学校设有国语科,学生可在中学会考报考国语,以便香港人到内地升学,有些非粤语人士开办的学校甚至只用国语授课,这种教学语言方式一直维持到1960年代初。1950年之后,香港和中国大陆在深圳罗湖互设关卡,香港中文中学的学生已经不能往大陆升学,而香港政府又规定台湾的大学学位只等同于香港的高中毕业学历,因此国语教育的前景大受影响。1965年,港英政府以报考人数不多为由,取消中学会考国语科。1967年暴动后,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国语在内的非粤方言广播电视,还阻止学校教“国语”。尽管如此,国语在1970年代以前都是香港电影、流行曲的主要媒介,直至80年代才式微。

潮州话——1920年代由潮州苦力及其眷属传入香港市区,在1961年还有约11%的香港居民懂得,4.2%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以前都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后来到1996年只有5%懂、1.1%常说。

四邑话——主要由战后难民大量传入香港,到1961年居然有20%的香港居民懂得,但只有4.4%的香港居民以之为日常语言,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已经只剩1.4%懂得、0.3%常说了。

福建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1%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仍有1.9%常说。

上海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6%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剩下0.5%的香港人常说。

(我已经将该论文的要点按时期整理成比较直观的表格,放到Google Docs去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这里参考一下。当然,能找到原作更好。)

刘镇发和苏咏昌2005年还合写了一篇《从方言杂处到广府话为主——1949 – 1971年间香港社会语言转型的初步探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的网站提供了全文doc文件下载),对最关键的那二十几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了更深入的说明,指出:

“香港在70年代初仍然是一个多方言共存的社会,人口超过1%的方言组别有九个。”例如,“操国语的人口经常维持在1%,而上海话在1971年则有 1.3%。”“除了英语和国语以外,在香港和内地分隔的头二十年间,非广府话方言严重萎缩,在头十年减得最急速的是四邑话和福佬话(包括潮州话和闽南话)。在第二个十年中,四邑话人口继续高速流失,而上海话、客家话也不能幸免,但“福佬话”的跌势反而缓和。”

值得说明的是,本地话(围头话)、四邑话虽然也能归入粤语的范畴,但是跟广州话差别很大,尤其是四邑话,根本不能通话。论文中引用的统计里,Cantonese也是指广府话(本来Cantonese就是广东省城话的意思),不是指包含四邑片、钦廉片、勾漏片等等子方言的粤语。潮州话、福建话属于闽语,和广州话差别就更大了。


——图腾子《广州话的语言扩张史——大粤语,小格局





  

相关话题

  为什么香港的 IT 行业平均薪酬较低? 
  有哪些关于香港的冷知识? 
  台湾服贸经贸协议签订后是否会成为第二个香港? 
  对''香港人喜欢大陆人的钱,却瞧不起大陆人'的说法怎么看? 
  如何看待近年来一些夹带塑料粤语的歌曲? 
  现在香港和上海哪个发展形势更好? 
  如何评价香港给每人发放 5000 元消费券,来提振经济的措施? 
  中国能收回已割让的港岛九龙,为什么不能收回外兴安岭海参崴? 
  香港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吗?香港怎么看待“中国”? 
  香港房价从 97 年到 03 年跌了 70%,对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有哪些经验可资内地当下借鉴? 

前一个讨论
《酉阳杂俎》,《搜神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除了这些之外,古代还有哪些比较精彩的志怪小说?
下一个讨论
怎样的腿算美腿,圆润,还是笔直?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