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子有点多啊。
历史问题参考走向共和……
现在这个问题五个回答,我挑一个长点儿的看吧。
僧格林沁直属部队也就7000人……3500名左右的骑兵……剩下是步兵,陈国瑞他们带的。
陈国瑞,湖北应城人,汉族,同治二年漕运总督吴棠奏请其帮办军务,这年平了淮河南北之后不过才加衔记名提督。
那么为什么一个汉人会跟僧格林沁打配合呢?因为一个美丽的误会,陈国瑞和将军国瑞,那位答主傻傻分不清楚。
咸丰十年十二月辛酉,命西凌阿、国瑞帮办僧格林沁军务。——《清史稿》卷二〇
这位国瑞是杭州将军,满人,不姓陈。
僧格林沁做了什么呢?先灭了白莲教,然后跟张乐行决战,张某人在肥水之滨集结20万,僧格林沁率领本部,凑了山东来的一万多人,展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淝水之战,尽歼之。
僧格林沁做了什么呢?先灭了白莲教,然后跟张乐行决战。这个“先灭了白莲教”,说的应该是镇压宋景诗起义。咸丰十一年,东昌府发生丘莘教(白莲教一支)起义,清军派出胜保前往镇压,不久义军失败,宋景诗接受清军招安——这事是胜保做的。宋的复叛是同治二年的五月,僧格林沁前往镇压是在同年八月——问题就在这儿了,因为张乐行被杀是在同治二年的三月。换句话说,桑哥亦怜真是先决战了张乐行,又去“灭”了白莲教——而且宋景诗还真不是白莲教,咸丰十一年的那次是白莲教,同知二年这次的是就是宋景诗的黑旗军,算是民团,问题是镇压宋景诗也没镇压明白,宋最后南下曹州投了捻军。
然后跟张乐行决战,展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淝水之战,尽歼之。这事说的是攻破雉河集那次。同治元年春,僧格林沁、将军国瑞率兵至河南围剿商丘八卦教军宋喜元部,开始了对豫东、皖北年间的战事。同年八月,清军决定四路围攻雉河集:北路僧格林沁由商丘,南路李续宜由怀远,西路蒋学凝由颍州,以上三路各自向捻军老营雉河集进发,而东路漕督吴棠(也就是最上边说的陈国瑞那帮人)扼守淮安、巡逻邳宿,作为兜底之用。
捻军则拿出了当年萨尔浒的气势,东西并举。8月5日,东路捻军李成、任化邦部在宿州灵璧重创清军副都统克蒙额,旋即设伏任家庙,阵斩清军总兵吴秀;旋即北上永城,联合苏天福部,连败北路僧军营总富和等部;因清军副都统善庆、总兵宋庆率部抵达,捻军受挫,于是捻军老将李成率部北上丰县、砀山攻入山东,9月4日设伏鱼台罗家楼,大败清军副都统色尔固善,旋略金乡、嘉祥,拟攻济宁。于是清军进兵计划被打乱,僧格林沁舍雉河集北上山东解围,李成受挫,南下返回亳州。西路姜台凌部捻军自亳州入河南,图与西北太平军会师,转战陈州、郾城、裕州、南阳,后分兵南北两路,南路9月19日进抵陕西商州境,10月入湖北襄阳、郧阳,北路攻入河南府、陕州,10月18日围攻洛阳,阵斩清军守备周显魁、王连升等。11月,南北二路东返豫东,围攻陈州不克,撤回亳州。
此时豫东、蒙亳捻众基本都集结于亳州、蒙城之间,却并未继续采用流动战术,而是试图和清军硬碰硬打防守,而河南安徽捻党之间发生了内讧,也影响了各部之间的配合,捻军自11月起,接连失陷各处圩寨,开始出现规模性叛降事件,而南路捻党苗沛霖的突然叛变,又截断了捻军南下的路子。同治二年3月,清军进抵雉河集,张乐行准备率部跑人,结果其妻杜氏反对,于是“悉其五旗首,集兵二十万,陈雉河”,不出所料地战败了,3月19日——也就是崇祯自尽219年后的当天,捻党老营雉河集失陷,捻首杨瑞瑛、王怀义等投降,张乐行突围南下蒙城,旋又被围,3月21日突围至淝河北岸又被击败——到这儿,才到了答主说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淝水之战。
然而尽管如此,“尽歼之”之类的话还是说太早了,张乐行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淝水之战”中还是率部再次突围,3月23日走蒙城西阳集,当地捻首李家英已经投降清军,于是设宴款待张乐行,当夜出卖其给清军,张乐行被俘,4月5日在义门集被杀。
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蒙亳捻军刚平,北边宋景诗在东昌府复反,并北上围攻临清城。——答主给搞反了。
然后陈得才20余万回援南京,僧格林沁大破之。
这句没问题。
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因为“庐州城内乏粮,恐难持久”,于是英王陈玉成让其叔父扶王陈得才带队,率遵、启、祜三王三万余人,发兵出征西北,“以分妖势”,让其“广招兵马,早复皖省”。这就是太平天国的西北远征军,主要将领除了上述四王之外,后来又增加了马融和、丘远才、范立川、倪隆淮、谭鼎光等部太平军,以及张宗禹皖北捻军、陈大喜河南捻军,而在其进入汉中之后,当年在云南起义响应翼王石达开的蓝大顺部义军,也从云南、四川一路转战入汉中,汇合入西北太平军。
同年五月,庐州被围,当时陈得才在围攻西安府,闻讯之后即刻率部东出潼关入河南,拟回师解围——毕竟那是自己的侄子。结果刚到陕州,就接到了陈玉成在延津被杀的消息,继续东归已经没意义了,于是从豫西南下,进入南阳,转战湖北襄阳、德安以及河南信阳——这时候僧格林沁在主持对雉河集的攻势,姜台凌部捻军转战河南便是试图与陈得才他们取得联系。
结果此时陈得才接到了另一位天国大佬的命令,令其上西北招足人马,限二十四个月归来解救京围。发令的这个人,叫李秀成。
十月,在信阳休整的陈得才部太平军拔营而西,开始第二次西北远征。
同治二年六月,处理完雉河集事务的僧格林沁北上山东,西北太平军中的张宗禹、陈大喜部捻军当即从豫西回师皖北,重新攻占雉河集,收拾捻军残部,组建了比当年张乐行时代捻军更为彪悍的新捻军,这帮人跟清军那是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十一月,僧格林沁处理完宋景诗的事之后重新南下皖北,张宗禹避实击虚当即走人,僧王的战果只剩下了一个反复无常的苗沛霖。
同治三年春,天京危急,扶王闻讯之后整兵东归谋解京围,沿途河南、湖北各处义军群起响应,最后居然搞出了几十万人的大阵仗。遵王赖文光、捻军张宗禹部作为先头部队,在最东边的黄陂、黄冈,祜王蓝成春、捻军陈大喜部为前军,接着赖文光部,抵达黄冈,扶王本人率主力抵达安陆,启王梁成富殿后,仍在陕南山阳县一带阻击清军。
六月,西北太平军还在突围前往天京,天京却失陷了,消息传来,军心浮动,“红旗打多久”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陈得才对天囯的忠心不用说,大是大非论的清楚,但碰到这种剧变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怎么打”的问题,陈得才毫无目的,徘徊大别山一带整整五个月。十一月,太平军前锋、前军、主力合营抵达霍山黑石渡,僧格林沁等各路清军也到了,双方决战,士气低落的太平军大败,损失惨重,人心思变,于是叛降之事接连出现,祜王蓝成春为部将甘怀德所诱,执送清军大营,未几为僧格林沁所杀,范立川、马融和降清,陈得才见大势已去,服毒自尽于霍山长岭庵。
此战之后僧格林沁没有尽斩战俘,而是放他们回家了,整整十几万人。在网络上残忍好杀血债累累的蒙古骑兵和满洲八旗,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么怂,这要是李鸿章或者曾国藩,绝逼一个不留,再坑一次呗。这些人转头参加捻军,这就是造成后来僧格林沁被杀的很重要的原因。
最大的乐子来了。
答主说此战之后僧格林沁没有尽斩战俘,而是放他们回家了,整整十几万人。
此时主帅或死或降,太平军和捻军纷纷投降,可为什么又出来了一个转战四年八省的赖文光、张宗禹呢?我们请当事人说一下原因吧。
其时江北兵士无可依归者,共有数万皆是蒙毫之众,其头目任化邦、牛宏升、张宗禹、李蕴泰等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予管带以期报效,此乃(官兵)好戮无仁之所致也。——《赖文光自述》
好一个“此乃好戮无仁之所致也”,说好的“没有尽斩战俘”呢?
甚至于不仅仅是太平军,同治二年僧王攻雉河集时,捻首赵浩然、杨兴太、杨兴文等圩寨都是不战而降,结果僧格林沁却是将其悉数杀掉,此外,捻军大佬孙葵义、姜台凌也是这种待遇。
或曰祜王睹势不可为,欲舍身以全部众,启书英翰欲投之,英翰惧僧王,犹豫不敢受,乃投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以为发、捻乌合,势将覆灭,毋庸受降以沮将佐勋劳,乃械祜王,严刑讯供,诸将来降后至者闻之,且怒且惧,皆反走,投遵王,共入于捻,祜王知为所绐,乃慷慨自陈起义始末,辞气倔强,从容就戮。余众投捻者纵横江淮河汉复三、四载,得僧王首,以报死者之憾。
时遵王及远才麾下将士裁数千,诸捻蒙、亳及河南将卒犹不下数万人,皆丧家败亡之余,无可归依,复睹僧格林沁残暴,好戮无仁,沃王张乐行,祜王蓝成春皆为所害,引为深仇,遂合股会盟,誓同生死,自此发、捻合为一矣。
所以,真要是僧格林沁同志注意点素质,不滥杀无辜,不杀降,哪还有后来的四年捻军呢,他本人也不至于横死军中啊。
三河之战,陈玉成将湘军团灭,是多隆阿连下三城,然后四次阻援成功。陈玉成始终保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就是无法突破多隆阿的骑兵封锁线,将陈玉成从巅峰一秒钟打入地狱,兵败身死。
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戊午八年十月初十的事,陈玉成兵败被执是在壬戌十二年四月初五,身死延津是在同年四月二十三——英王的四年等于多隆阿的一秒钟,棒极了。
哦对了,这位多隆阿大人,本来是在陕西平回,太平军入陕之后改调平髮,最后是被上文所述的西北太平军蓝大顺部用鸟枪爆头,伤重不治,呜呼哀哉的,时间是在甲子十四年的三月,所以后边的“多隆阿手下这两千东北马队,随后拿着慈禧的密诏北上陕西,将纵横陕西的几十万回军歼灭,余众逃亡甘肃”这事,多大人是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