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电影《流浪地球》开拍?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g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愿做枝头花,甘当桥下骨。

中国科幻,加油!


user avatar   wincr-de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体》怕的是删减太多,还有国内制作方功力不够,不能把这么宏大的篇幅浓缩进几部电影中。

而《流浪地球》则完全没有这个顾虑,我觉得导演可以放开手脚好好搏一搏,说不定能为中国科幻电影立一个榜样。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大刘的短篇的,摘几段给大家看看: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景,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
  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黄昏并不意味着昏暗,地球发动机把整个北半球照得通明。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因为只有这两个大陆完整坚实的板块结构才能承受发动机对地球巨大的推力。
  地球发动机共有一万二千台,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
  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但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半球出生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就如同对于刹车时代以前的人们,太阳星星和月亮那么自然。我们把那以前人类的历史都叫做前太阳时代,那真是个让人神往的黄金时代啊!
  ……
  三个多世纪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就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们发射了上万个探测器穿过太阳,最终建立了这颗恒星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
  巨型计算机对这个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
  这一切将在四百年内发生,现在已过了三百八十年。
  太阳的灾变将炸毁和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并使所有类木行星完全改变形态和轨道。
  所以,人类在以后的太阳系中已无法生存下去,惟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而照人类目前的技术力量,全人类移民惟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比邻星,这是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有4.3光年的路程。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
  我知道已被忘却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我知道已被忘却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我知道已被忘却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
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
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
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
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user avatar   luan-shi-jia-ren-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历时一年半的回答终于即将迎来大结局啦

昨天在电影院陪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感觉地球人民的泪点大概都在烤面京。但我的泪点比较清奇,我是在出片名之前开始暴风哭泣,在片名处达到巅峰,哭得3D眼镜都起雾了,大概因为“流浪地球”这四个字真的来之不易。

目前还没办法祝贺投资方们,现在和成本回收安全点还有距离,老板们还得提心吊胆个十天半个月。不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请老板们继续表演云淡风轻。

祝贺郭帆和龚格尔,世上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当年吹的NB居然给实现了;请相信,这绝不会,绝不会是你们最光荣的时刻。请务必相信那个时刻还在前面,继续前进吧!破球的爸爸们~(大雾

祝贺所有参与项目的7000个战友;祝贺所有在没看见的时候就相信的自来水军;祝贺在上映之后给小破球加了感情分陪它一起悲欢的观众们。因为是我们一起,包括这7000名工作人员、一年半一直鼓励过来的知乎er们、精神股东Q群里持续增加的股东们、盖起百度贴吧万贴高楼的小球粉们,来自B站、虎扑、微博、微信的各路战友和家人……是我们所有人在一起,定义了今天的《流浪地球》。


这句话不止适用于科幻迷,也适用于所有观众。

中国观众们看遍了全世界最精彩的视效大片,还愿意给予小破球这样的等待、宽容和支持,难道不觉得,所有这些观众,都特别!可爱吗!

请相信,这绝不是,绝不是我们最光荣的时刻!请务必相信那个时刻还在前面,还有大把的进步空间,还有无尽的难度挑战,还有一座座高山等着攀登,那些是永不停息值得奋斗的更远大的目标!我们这群做电影的人,愿意为此,必须为此,继续奋斗个终身看看!













所以,最后要专门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

写剧本的时候,他们是这样的:

编剧们是怎么写剧本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6876849027756032

拍戏的时候,他们是这样的:

片子全做完以后,他们当中的主要责任代表是这样说的:

专访郭帆:《流浪地球》从剪辑就开始反思剧本(1784期)


结论是,

编剧们,准备准备该开总结会了吧,

顺便把换洗衣服带上,

到时候,该重新出发了吧~

———————正式上映的分割线——————

各位老板,流浪地球制作手记了解一下。

2018年10月16日,我们开了一个制作手记的讨论会。大家讨论到为什么要在时间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出一本制作手记。因为眼前有很多客观的困难:出版采编也是有硬性制作时间和成本的,毕竟得采得编得买书号得印刷……现在一没有时间二没有钱;主创正在冲刺制作都超级无敌忙,虽然关机的时候开了一个检讨会,但是大家都还没来得及写检讨书,而这本制作手记的主体构成就应该是这些检讨书。所以大家纷纷要求等片子做完上映以后先喘口气抽支烟补个觉旅个游谈个恋爱修复下婚姻家庭关系以后再讨论怎么做这本书……

此处请看我的白眼

这时出版公司的老板说,那要不……我出钱出人?

总之这本书就开始做啦!

采编倒计时,编辑们分了三组采访主创,从40多个G的素材里找对应版本的图片。一开始确实手痒想用那么二三四五个表情包,但责编罢工了两次。我们于是拿出了非常严肃非常专业的态度梳理文字。出版社老责编又罢工了一次,说你们这内容专业性太强了我没法改!这段这段这段都看不懂!删了!我们据理力争说不能删。因为这些内容对于要做科幻电影的朋友们很重要,得知道我们都遇到了哪些坑,将来才能绕着坑走或者跳过坑。我们才能一起成长进步。责编后来又拉黑了我们两次,这本书的文稿和图片居然按时顺利完成下印厂啦~

印出来那天很感动,编辑们都像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一样捧着书说,哎呀就像收到了新年红包一样。

(真·红包本包)

这本书是和电影一样按三幕剧结构做的。主体内容我给大家简要翻译一下:

第一幕开发筹备:一群人要做一件大家都觉得干不成的事儿,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出发……

第二幕拍摄:他们遇到了没想到的坑坑坑坑坑,他们奋力地填坑填坑填坑填坑填坑,并互相打鸡血;

第三幕后期:填完了第二幕的坑,他们迎来了……更大的坑坑坑坑坑坑坑,他们更加奋力地填坑填坑填坑填坑填坑;

至于最后是不是所有的坑都填上了……嗯,结尾就在大年初一的电影院了。

附录:世界观文件。项目开始的时候,公司说只要这部电影投资打平,甚至略赔一些钱,都可以再支持导演拍前传或者续集。那就可以在这个世界观基础上,再修订、补充、创造,做出新的故事。如果有才大器粗的朋友,将来可以一起帮着完善呀~

那郭帆导演和龚格尔老师,就有机会挖更大的坑填更大的坑,熬最深的夜吃更多的速效救心丸啦~

至于书呢,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售。不过淘宝上和京东上已经有一些合作商的预售链接了,应该都是OK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价格入手(aka买便宜的)。

出版社就印了五千本,貌似出版业不太景气,据说现在能卖一万本就算畅销书了。稿费也就是个一本块八毛的,我们都不指望靠这个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

郭帆导演在最后的寄语里说,这本书是时间的礼物。希望他们将来老了有一天坐在摇椅里还能慢慢聊。我不坐摇椅,我站着陪他们聊,我还站得住。

我最喜欢的是编辑陈昌业老师在序言里写的一句话:唯愿热爱与中国科幻电影人同在。

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且不挑错别字。

诚挚谢意。



PS:本次修订中使用了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 的表情包,特此鸣谢。希望我的表情包应用水平这次有所提高……

—————首映式的分割线—————

从千千万万件事里,

选一件真正热爱的去做。

过程中的苦痛记忆必将慢慢消散,

留下的都是甜蜜的泪水,

终究迎来成熟。


大年初一,流浪地球,正式起航。

祝地球一路平安。

————完成片第一次公开放映的分割线————

作为流浪地球投资方的碎催,
一开始和郭帆一起去见老板的时候,
内心很忐忑,
毕竟老板让我们去谈卡梅隆、阿方索卡隆来导流浪地球。
嗯……其实还真的谈过。
后来他们拒绝了。


卡梅隆导演来北京时,我们跟他说:“想拍一个中国科幻电影,请您来导。”
卡梅隆导演说:


老板听郭帆导演说完,说,
你预计按你这个构思,多少钱能拍下来?

郭帆说:*%¥&…
老板说:嗯。做做剧本试试。

(郭导,请你:


时光如水生命如梭,
转眼间就过去了春夏秋冬,
据朝阳群众路阳和张宁实名举报,
郭帆工作室的灯永远是园区里最晚熄灭的,
总制造出来这种紧张气氛,
搞得大家压力山大,其心可诛。

而我总在凌晨四点收到文件,
无数版逐步细化的世界观架构说明书;
无数版梗概到分场、分场到剧本;
无数版概念设计……
他还总连着发……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直到有一天圆桌老板们说,
嗯来筹备看看吧。


筹备的时候有机会跟着走了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见一大堆特效公司和特效总监。尤其是传说中的XXX特效公司,心情激动。
一进门十多口子人互相握手交换了20多张名片;到放映室看了两段XXX公司参与的超百部特效大片的混剪,我挺住民族的脊梁打直民族的膝盖站着走了出来。
等到开会的时候,龚格尔用流利的英语推介了项目扳回一盘(此刻对龚老师路转粉,真的赞)
讲完故事和构思,眼看着对面的特效总监激动了,是专业屠夫看到牛的时候那种技痒的激动。当特效总监快从桌子另外一边爬向我们了,他的老板见多识广地按住了他,款款地表达了对项目的兴趣,再次介绍了XXX公司的各项优势。

而我们老板火眼金睛看出对方宰客的居心,
回答的大意是:我们知道你们NB,但我们没好莱坞那么有钱,你们也是爱电影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那么打折吧少年!


于是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友好的交流(means 那次没谈成)。

散会时特效总监跑过来跟我们重新交换了名片,敢情哥们儿之前假装收我们名片其实根本没对上谁是谁也没打算对上@允悲

离开时,XXX公司的UFO(其实是想不起职务了)叫住了我,他小声说:“我也来自亚洲,我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你们的创意。他们(美国人)才不会懂呢哼~~”
他笑着对我眨了眨眼睛。

一时间心潮有点小澎湃。


经历中间九九八十一共6561难,
流浪地球终于开机了。

这是老板们一起掐着大腿根咬着后槽牙五个脚趾头挠进土里决定的,这个团队和阶段性成果打动了他们。而且项目前期筹备最艰难的时候北京文化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为这个项目贡献力量和聪明才智,我们的信心在一点一点一点地增加;
最重要的还是郭帆和龚格尔以及筹备阶段的各位专业担当、技术担当、颜值担当和浪值担当一起为项目努力产生的一种漩涡般的魅力,能让我们这么多油煎火烤过的老炮儿在一个项目里找回选择从事这个行业的初心。
因为“这事终不会简单,我们得一起往上爬”。

开机之前,
我在去另一个筹备剧组的时候读完了最后的拍摄稿剧本,很没出息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开机不是这段苦旅的结束,而是开始,
有多苦我不会说的,上学的时候学霸都是回家熬夜学到凌晨,第二天顶着两个乌眼青假装没复习,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这样,绝对不能提为什么驻组人员里有一个全科医生。

感谢郭帆,感谢龚格尔,
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共同踏上这个旅程,
也像回到了16岁,
重新找到对电影这个东西的感觉。

——————— 分割线 ——————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不拍《中国太阳》,王宝强和徐峥就老了。“人在囧途”系列的尾声和高潮“太囧”讲述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与个人命运、人类前途紧密相连的宏大叙事。这么好的题材必须早日拍摄啊!

“雄安新区又没有买房落户,你在宇航局工作就能分到房子,不就是雄安人了吗?”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没有造出来天空母舰(美国队长2中那样的)?如果真的制造出来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或威慑效果? 
  刘慈欣批评「国内科幻影视重特效轻剧本」,你怎么看? 
  为何总是选四子王旗为降落场,若将来真的像科幻电影那样从其他星球带回样品有病毒或其他生物席卷全球咋办? 
  假如地球资源快耗尽时,人类发现了一个资源丰富且宜居的星球,但上面已有其它智慧文明,人类会怎么做? 
  刘慈欣称「真正大成本的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如何理解? 
  如果《流浪地球》发生在《群星》世界里,会有什么展开? 
  《沙丘》的世界观设定要怎么理解? 
  由张鲁一主演的网剧《三体》预告正式发布,感觉如何? 
  为什么科幻电影里的视距内宇宙飞船作战大多只用定向武器(类似激光炮)而不用制导武器(如太空导弹)? 
  为什么有人骂吴京? 

前一个讨论
如果一个人主观对所有词语概念下定义,并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使所有人接受这些定义,会如何?
下一个讨论
“科学爱好者”的“勇气”是不是来自于对知识的无知?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